07.04 我要這標籤有何用

如果你能隨時隨地看到別人對你的評價,你願意嗎?

《世界奇妙物語》中有個故事《貼上了》,主角就獲得了這種異能。

男主是一位銀行業精英,很有優越感,還有個習慣:走到哪兒都以高高在上的姿態給別人貼標籤。

我要這標籤有何用

直到一天,他能看到身邊所有人對他的評價。

更可怕的是,這些不是無形的標籤,而是有形的標籤,實打實地被貼在了身上。

別人無法看到,他也撕不掉。

我要這標籤有何用

紅色的標籤是負面的評價,內容也會隨著別人的看法改變。一般情況下,只要他開始迎合別人的想法,就會變成藍色的正面評價。

我要這標籤有何用

別人的看法開始左右他的行為意志:

為了讓下屬們說他好話,他凡事親力親為,為了不被清潔阿姨討厭,包攬清潔廁所。

怕被同事認為冷血,他批准了一家即將倒閉企業的融資。

我要這標籤有何用

希望別人認可作為上司的他,他包庇袒護職員。

職員虛假做賬害他被解僱。結果,職員在心裡說他是一個“容易上當的單細胞生物”。

太在意別人看法的他,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被人們認為是個“一事無成的人”“可憐的男人”。

我要這標籤有何用

原來,人們貼起標籤來如此隨意。

而“去標籤”, 居然讓男主失去了生存的能力。

我要這標籤有何用

你以為最糟糕的事情是因為被貼標籤失去別人的認可

其實最糟糕的事情是,為了撕去標籤而丟失對自己對自己的認可

標籤的運作方式,其實揭露了心智運行的本質:

在這裡,標籤,即自我(ego)

即使“內心一萬句xxx飄過”

也要承認的事實:

在我們理解貼標籤行為前,先要承認一個基本事實:貼標籤”能對個體的個性意識與自我認同進行塑造。而它在日常生活中,很有用,甚至太好用了:

-“小奶狗”走紅後,一些視頻網站的男生們開始自稱“小奶狗”獲取了大量關注;

-最有表達欲和身份認同的“90後”給新媒體貢獻了無數流量;

......

從社會心理學解讀分析,我們對一個團體容易形成刻板印象,並傾向於根據所認定的刻板印象對人進行分類,而無視每一個成員之間實際存在的個體差異。

幾乎所有人都在這麼做,這是一種不自覺的行為,因為它符合“最省力原則”。人要處理的信息太多,如何迅速給對象進行分類來記憶,是我們不自覺的反應。這是一種聰明的認知管理。

如果刻板印象背後的經驗足夠豐富,它能給我們簡化複雜問題帶來便利。但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因為受刻板印象的矇蔽而無視一群人的個體差異,這種刻板印象就具有潛在的危害:

-帶著保溫杯來上班,被嘲笑“油膩中年”

-健身時抽菸,被男性騷擾:“一看就不是正經女孩子”

-大夏天打傘,被嘲笑“你一個男孩子,怎麼好意思。”

......

內心一萬種xxx飄過,就是百口莫辨,有木有?

孩子的未來,

在你的口中。

貼標籤潛在危害可以用

成見威脅自證預言的作用機制來解釋。

成見威脅(stereotype threat)是指一個人在某種環境裡,會擔憂或焦慮自己的行為,將會驗證那些對於自己所屬社會群體的負面刻板印象,而這種焦慮將會影響該人的表現,使得他的表現變差。

成見威脅是否會出現和任務是被貼上何種標籤有關。如果任務被貼上中性的標籤,那成見威脅就較不會出現;然而若測驗附有與既有成見相合的內容的話,那參與者就有可能會有較差的表現。

例如對國際象棋下棋者的研究顯示,如果女性參與這被告知對手是男性,她們的表現就會比預期的來得差;相反地,若女性參與這被告知對手是女性,其表現就會和過去紀錄所預期的更一致。

被提醒說“女性在國際象棋方面的表現比男性差”這樣的刻板印象的女性參與者,其表現會較差。[1]

換言之,如果你被貼上了一個負面的標籤,你會因此而越來越焦慮,表現也越來越差勁。

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又稱“自我應驗預言”,是指其他人的判斷會或多或少影響人們的行為,無論判斷正確與否。換句話說,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應驗了他人對我們的預言。行為確認(behavioral confirmation)是自證預言的一種:其他人的對我們的社會期望,會使我們的行為向著實現期望的方向發展。

中國版“屋頂大會”《少年說》中,父母和孩子們的常常出現“雞同鴨講”的對話:

——“女孩子就該多做家務。”

——“我老公為什麼就不能幫我做呢?”

我要這標籤有何用

這個節目裡,父母常常用一種標籤化語言來要求孩子們,這讓對話變得困難。

很多家長慣常說的標籤化語言有兩種。一種是貶低,如:你傻、毛手毛腳、闖禍精。另一種是暗示,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家裡有你真是倒大黴了。

我要這標籤有何用

一旦被貼上這些標籤,孩子們很可能一輩子都難擺脫。

借網絡之勢,

去惡意攻擊。

信息時代,一個標籤興起,很容易出現許多跟風的人。

現實中人們有可能受到了一些不公待遇,併產生了厭煩、憤怒等情緒,但很難在現實中宣洩,所以很壓抑。由於當下社交網絡的匿名性,他們往往選擇把它們輸入網絡社區洩憤,發起網絡暴力,卻絲毫不顧它會帶來什麼可怕的實際後果。

《人類實驗室》就曾請來三位特點鮮明的嘉賓,以及20位匿名觀眾模擬“網絡暴力者”。

三位嘉賓的職業分別是職業紋身師、小學老師、夜班護士。節目組先讓他們穿著打扮,模糊身份信息,並讓匿名觀眾來評價他們。

滿手紋身的紋身師,被評為:可怕、癮君子、黑社會大哥、暴力傾向、沒文化、暴力狂、惡煞、不能嫁、危險、頭腦簡單、不正經......

我要這標籤有何用

cos二次元的貂蟬的小學老師,被評為:可約、不便宜、腦殘、綠茶婊、貴圈很亂、聲音好裝、二次元渣、和攝影師睡過......

我要這標籤有何用

穿著性感的夜班護士,被評為:花瓶、心機婊、勾引男人、交際花、夜場女王、整多了、不正經、人肉炸彈......

我要這標籤有何用

當這些評價被投放在大屏幕上,三位嘉賓回頭看時,即使有心理準備,也還是忍不住紅了眼眶:“我想靜一下,我可以離開嗎?”

形容當時的感覺,他們說:“情緒不受控制”“大腦一片空白”“像一把刀子一樣紮在心上”。肆意評價,帶給人們的傷害,很難抹去。

我要這標籤有何用

現在,在網絡上利用標籤實施“殺戮”的大部分人幾乎不用付出任何代價。而英劇《黑鏡》第三季的《全網公敵》警示我們:

那些用標籤傷害他人的匿名者,在未來也可能會被標籤傷害。

未來世界,蜜蜂已經滅絕。科學家們研製出仿製蜜蜂來進行採蜜。一位天才黑客黑進了系統,把蜜蜂改造成殺人蜂,並在網上發佈#Death to#的標籤,誰在網上被詛咒得最多,第二天就會死。

人人都想趁機借無形的網絡之勢去惡意攻擊那個討厭的人。接連死去幾個人,引起了調查組的重視。

——這是一起愈演愈烈的全民謀殺。

我要這標籤有何用

人們在天才房間發現這個系統後,一個政府官員按下了推送鍵,無數蜜蜂開始襲擊人群,死亡數量陡升至38.7萬人。

——死的都是那些在網上給別人貼#Death to#標籤的人。

原來,這個系統的設計目的並不是為了殺那些評選出來的人,而是要懲治那些在網上肆意謾罵、濫用標籤的人。

事後,憤怒的民眾們舉著“We want truth”在討說法,想知道殺死數十萬人的兇手是誰。

我要這標籤有何用

諷刺的是,殺死那些人的,除了篡改程序的天才,正是他們自己。

面對一個真實的人,

語言是匱乏的。

精神分析師李孟潮曾說過:

你(心理諮詢師)認為這一切的來源是那個萬惡的診斷體系而不是人,所以你要取消那個體系,讓你來告訴來訪者,這一切很自然:“哦,朋友!不要給你自己貼上抑鬱症的標籤,你會沉溺其中的,其實你很健康,不過是成長過程中小小的波折而己。”

這樣你就給他貼上了“健康”的標籤。

“當你堅持要‘去標籤’時,‘去標籤’本身搞不好就成為你的標籤。”

標籤的運用是如此地不自覺,想要不為其所害,首先,我們要警惕標籤。

警惕簡單粗暴地使用標籤化語言,尤其是現在網絡上的種種標籤氾濫,標籤中夾雜了各種很難分辨的負面評價,表面上很豐富多彩,但不知不覺影響了我們對人的理解水平。

將人群迅速歸類後,我們不再嘗試深入理解一個人。面對一個真實的人,語言是匱乏的。

我要這標籤有何用

“當你‘標籤’我,你在否定我”(克爾凱郭爾)

其次,我們要善用標籤。

使用標籤其實也是心智成熟的表現,它讓人能夠徹底融入社會。如果不貼上男性的心理標籤,就很難獲得心理認同;如果你不給自己貼上職業標籤,你就很難獲得職業認同。

當我們遠離社會,撕掉身上所有的標籤,我們就什麼都不是。

可能我們一輩子都要警惕標籤、善用標籤、遠離標籤化語言、遠離標籤黨,會很累。但我們如此努力地掙扎著不被定義,不就是不想成為任何人口中的人,只想成為自己嗎?

我要這標籤有何用

《世界奇妙物語》裡的故事結尾,終於擺脫了標籤的男主,結婚生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當他拒絕了女兒買手杖的要求時,身上突然再次出現了實體標籤。

但他已經不再有任何驚慌和恐懼了。

我要這標籤有何用

我要這標籤有何用

當他滿足了女兒的要求,標籤從“小氣鬼”變成了“我最喜歡爸爸了”

因為他知道自己是個好爸爸,

這不會因為一時的標籤而改變。

參考文獻:

Maass, Anne; D'Ettole, Claudio; Cadinu, Mara. Checkmate? The role of gender stereotypes in the ultimate intellectual sport.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8, 38 (2): 231–245. ISSN 0046-2772. doi:10.1002/ejsp.440.)


有溫度有態度的心理學知識:關注公眾微信號“簡單心理”

聽心理課/參加心理訓練營:https://www.jiandanxinli.com/learns

預約心理諮詢(或下載簡單心理APP):https://www.jiandanxinli.com

心理諮詢師專業學習課程:https://uni.jiandanxinli.com

Read mor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