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论语》中的以德报怨和《道德经》中的报怨以德,该如何理解?有什么区别吗?

袁青旺


无论怎么样,要理解怨与德的究竟意思。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错的,也没有一个人是对的。因为每个人选择行为,都是由本人的认知和立场来决定的,是单向的。行为的结果展示在世人面前,就有了比较的现象,因为千人万人的认可度不一样。

社会现象是平面的,但是人的认知是多纬度的,就像鼻子感觉和耳朵感觉,就是不同的纬度。上升到更高层次,孔子和老子的认知纬度也不一样。

从另外角度来说,每个人的立场,或者说孔子和老子学说的立足点,这就是根本。

孔子的学说立足在为人。

老子的学说立足在德道。

怨者,求而不得,不省己心,推诿于他。

德者,与人为善,反观己心,心安于他。

人只有心门开放,才能接受他人想法。接受后才能改变,循循善诱,就可以走入正道。当然心怀叵测之人,也能将人引入歧途。关键是心门开放。

以直报怨,就像当头棒喝,即使不接受,但日后可能领悟。然而,维护人间正义,乃是正人所必为。

以德报怨,就像小孩骂智者,不能以骂对骂,只能让其平静,再去引导,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不正道,改变自己,趣于正道。

人是活在念头中的,念头来源于认知和修炼。

无论孔子,还是老子,其立足点不同,世人千姿百态,唯有合于他们的纬度者,方可接近他们的内心,达到他们的境界,甚至超越他们的纬度,到达究竟的道。





圣历




  • 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感恩来报答恩德’”。
  • 其实,孔子并不赞成“以德报怨”,更不支持“以怨报怨”;而是强调“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本意的核心就是“以直报怨”,不以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不赞成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一种报复”的心态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否则恶性循环,无休无止,“冤冤相报何时了”!只有“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于古于今,社会才会和谐,国家才会安宁,人们才会幸福!
  • 因此,看《论语》,必须上下联系、融会贯通,绝不能断章取义;否则,就会曲解圣人原意,以讹传讹,误人子弟。


  • 图片来自网络:孔子论道。

  • 老子:“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 《道德经》:“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 就是说:“大要从小做起,多要从少做起,报答怨恨,从“德”做起。解决困难要先难后易,想要成大事要从细微开始;天下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开始;天下大事,必定从细微的开始。所以圣人从来自以为大,也不做什么大事,因此能成就其伟大”。


  • 图片来自网络:老子像。
  • 老子说:“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孔子学生问:“以德报怨,何如”?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孔子的回答很合乎世人的理解:别人对你不好,你就不要忍让,用正直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   从这个回答看,孔子和老子的境界高低立判。其实,孔子也的确师从于老子。

  • 孔子区别德和怨,而老子没有区别。孔子以直报怨,但怨依然在。老子说:“和大怨,必有馀怨”。意思是无论你如何调节怨恨,总会有些一些是消除不了的。而报怨以德,是唯一的解决方式。




闲云岛


孔子的“以德报怨”也好,老子“报怨以德”也好,要明确两位先贤对它的原则态度,必须还原到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看。

首先,“以德报怨”与“报怨以德”两句的含义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

再说孔子对“以德报怨”的态度。

“以德报怨”出自《论语·宪问》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通释:

有人问:“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报答恩德?要用正直回报怨恨,用恩德回报恩德。”

显然孔子不赞成“以德报怨”,而主张“以直报怨”。

再说老子的“报怨以德”,王弼本《道德经》中出现在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之后,与前后联系不上,郭店楚竹简亦无此句。历来研究者对此也解释不清,产生了不同处理意见。有人认为,“报怨以德”放在这里似与前后没什么联系,它应该归属于第七十九章,放在“和大怨,必有余怨”与“安可以为善”之间,形成“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使第七十九章内容逻辑关系更严密。如果将“报怨以德”挪至第七十九章,就形成了“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也是对“报怨以德”持否定态度。

挪至第七十九章,形成: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通释:

和解大的怨恨,心里一定还会记着怨恨,用感化来回报怨恨,怎么能算好!

“和大怨,必有余怨”,什么是“大怨”?后文的“无德司彻”大概就是大怨的根源。为什么“和大怨,必有余怨”?王弼点评说:“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和之,其伤不复,故有余怨也。”——王弼此说正合“报怨以德,必有余怨”之理。为什么“有余怨”?“天道”施之未尽,怨未尽泄。“天道”不以“和大怨”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伤痕犹在,其伤虽复,其痕犹存。余怨是旧伤疤,很容易复发。和解大的怨恨之后,没有新的摩擦还可以,一旦出现新的摩擦,很容易勾起旧怨,新仇旧恨叠加还好吗?

“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以德回报怨恨的态度怎么能算作善?《道德经》中的“德”是循道之德。既然“报怨以德”不算作上善之举,什么是上善之举呢?上善之举是积德不结怨。

这样处理与老子一贯思想相吻合,也与前后文吻合。“报怨以德”是“和大怨”的一种形式,“报怨以德”是积德行善的一种表现,是“德善”(以善为德)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是德的至善之举。

世人做事大相径庭,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以怨报怨,以德报德,以怨报德都大有人在。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以直报怨”,不因来自于他人的怨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即使对自己有怨恨的人也要报之以直。   

“以德报怨”或者说“报怨以德”大概是最卑微最容忍的态度。

“以直报怨”,还是我行我素,要一身正气,不一定要还以颜色,要用正直的行为回答怨者。“以直报怨”中的“直”恐怕不乏“怨”于其中。孔子为什么不同意“以德报怨”呢,一个反问“何以报德”说明白了,投桃报李,要“以德报德”,如果“以德报怨”就会与“以德报德”一样了,这是没有原则的做法——孔子行事还是很有原则的。

“以直报怨”需要较高的修养,但千万不要让它发展成“以怨报怨”。

“以怨报德”是最不讲究的了,这纯粹是小人之为,现实中也不乏其例。

“以怨报怨”看起来比较正常,但它却是大害的根源,睚眦(yázì)必报是对敌人的态度,人世间哪有那么多敌人啊!即使是敌人有时也可以“化干戈为玉帛”的。有句话叫做“冤冤相报何时了”,“冤冤相报”是佛家语,“认为冤仇总会有报应”,我觉得不如用“怨怨相报何时了”来阐释它。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你抡我一棒,我捅你一刀,循环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啊,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所以“以怨报怨”不是可取的态度。

“以德报德”是可取的态度,要记着人家的好,要学会感恩,要用行动回报别人的给予和关爱。当然施人以德不要立马就要人家“以德报德”,施恩图报不是君子所为;施人以德,别人报以怨,也大可不必为之气恼,已经做了好事,为之气恼,失去了做好事时的本心。


陈广逵


首先,要纠正一些,《论语》中,这句话出自《宪问》,原句为: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所以孔子并不赞成以德报怨,孔子认为应该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用公平正直报答怨恨,用道德报答道德。

《道德经》中,出自第 六十三章,原文为: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的意思,是要无为而治,善于从相反的角度着手,从容易的地方着手。


大梦16


“以德报怨”确实出自论语之中。但是这句话是不完整的。


《论语》原文为: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问:你觉得以恩德回报怨恨怎么样?

孔子:何以报德?此为质疑。以直报怨,应该以正直来回报怨恨。以德报德。只有恩德才能回报恩德。

个人理解为:以德报怨,显然不对。虽说孔子倡导仁义,虽不提倡以怨报怨,但面对怨恨时,也要果敢还击,但要讲究方式。


“报怨以德”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原文为:“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个人理解为:老子讲善与不争,对待恩怨,大事化小,多事化少,以善德来化解怨恨。

由此可见:孔子和老子的处世哲学还是有很大不同,孔子以直报怨,快意恩仇。老子报怨以德,以德善化解怨恨。

以上为仅为个人观念,欢迎探讨。


大国记忆


《论语·宪问》

【原文如下】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个人理解】

或者说:“以其德行回馈其负怨,怎样呢?”

孔子说:“以其什么回馈德行呢?

以其直至回馈其负怨,以其美德回馈其德行。”

…………………………………………………

【个人总结】

弟子问先生或者另有一讲法是“以其德行去回馈其负怨之说,有道理吗?

孔子反问说:哪以其什么对等的道理回馈其德行的结果呢?(以其负怨怎么能用德行来回馈呢这是不对等的结论)

所以说以其直至负面的结果回馈其负怨的行动,

以其善举美德的结论回馈其德行之行动。这才是其对等的道理!


代用名


孔子讲究对称的秩序: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你对我怎么样,我就对你怎么样。

老子讲究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除道之外,其余都不重要,小小怨恨,自然无需轻重。

孔子和老子,入世和出世,无所谓高低,各取所需而已。


面具说


我与哥哥有分奇是哥哥思想不鸿关。我们的思想理念不统一,他的正能量是唯心主义,这qa是他的弱点。尔我不以自己为中心,要以大局出发。为救人之敕尔福,黑白分明,德到荣耀光辉时让敌人敬你三分。


恩惠5438


由于受伪文化影响人们对德的理解是扭曲了的,所以大部分人以为以德报怨是给伤害我的人以好处。道是什么德是什么?圆满无事而无为为道,何谓德?有问题后以最好的方式解决问题为德。比方说韩国篮协主席酸流流地说中国人运气好,而姚明说运气往往眷顾早有准备的人,既化解了酸味又指明了真相,教育了对方的失礼,这才是真正的以德报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