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红色记忆」万里长征中的湘籍红军将帅

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20世纪党史军史上的伟大壮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长征红军湘籍将帅群体,为战略转移的胜利建树了丰功伟绩。

第一个群体:中共中央湘籍领袖群体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毛泽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任弼时;中共中央委员彭德怀;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夏曦;中共中央委员李维汉;中共中央委员林伯渠;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李富春。

第二个群体:湘籍军事家群体

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的36位军事家中,湖南籍军事家15位:毛泽东、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许光达、段德昌、曾中生、蔡申熙、左权、黄公略,占军事家总数的41%以上。15位湘籍军事家中,有11位军事家参加了长征先遣和长征。其他4位军事家,许光达不在国内,段德昌、蔡申熙、黄公略在长征前已经壮烈牺牲。

第三个群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群体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工农民主政权的最高领导机关。参加长征的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彭德怀、任弼时、贺龙、夏曦、刘少奇、李富春、蔡畅、何长工、萧克、李维汉、林伯渠、王震、罗荣桓、徐特立、李卓然、王如痴、陈光、寻淮洲、张纯清、袁国平、刘畴西、成仿吾、刘晓、罗梓铭、周昆。

第四个群体:湘籍开国将帅群体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其间,共有202名湘籍将领被授予将帅军衔。其中有171名开国将帅参加了红军长征先遣和长征,占湘籍开国将帅的85%。

参加长征的有:湘籍开国元帅:彭德怀、贺龙、罗荣桓;湘籍开国大将: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湘籍开国上将:王震、邓华、甘泗淇、朱良才、苏振华、李涛、李志民、李聚奎、杨勇、杨得志、宋任穷、宋时轮、唐亮、萧克、彭绍辉;湘籍开国中将:丁秋生、王紫峰、文年生、方强、方正平、孔石泉、甘渭汉、向仲华、汤平、刘先胜、刘志坚、刘转连、刘金轩、刘道生、杨梅生、李寿轩、吴信泉、何德全、邱创成、张震、张令彬、张经武、张翼翔、陈正湘、欧阳文、欧阳毅、周仁杰、周玉成、钟赤兵、饶子健、姚喆、晏福生、郭鹏、唐天际、唐延杰、曹里怀、萧新槐、彭明治、赖毅、廖汉生、谭希林、谭冠三、谭家述。

129位湘籍开国少将中,只有21位没有参加过红军长征。171位湘籍长征将帅,当时的平均年龄23岁。年龄最大的是资凤少将39岁、贺龙元帅38岁;年龄最小的是郑国少将16岁,李元明、刘月生、谢福林、颜德明少将17岁。李贞少将是唯一的长征女将军。

第五个群体:红星奖章获得者群体

红军时期,中央军委授予工农红军指战员以红星奖章是最高荣誉,两次授勋只有100余位红军将帅获奖,其中湘籍将帅40余位。

参加长征的湘籍将帅有:一等红星奖章获得者彭德怀;二等红星奖章获得者萧克、何长工、袁国平、李聚奎、彭绍辉、曾希圣、朱良才、陈光、寻淮洲、刘畴西、王如痴、罗荣桓、张纯清、易荡平、何德全、张平凯、周子昆、周昆;三等红星奖章获得者王震、杨得志、杨勇、苏振华、陈正湘、钟赤兵、姚喆、郭鹏、萧新槐、罗云、谢嵩、毛振华、王松青、钟福元、邱创成、胡浚、邹毕兆、周文龙、杨梅生、欧阳毅。

下面择要简介长征湘籍将帅:

毛泽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中共中央指出:“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从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胜利。”

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重新回到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上,“英明领袖来掌舵”,实现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最后才能够“三军过后尽开颜”。

刘少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

中共中央指出:刘少奇“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担任过红军第八军团、第五军团党中央代表和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他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上坚定支持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主张。”

任弼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红二方面军政治委员

中共中央指出:任弼时1934年“率领红六军团西征,与贺龙同志领导的红二军团共同创建湘鄂川黔根据地,成功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任弼时同志是红二方面军的主要创建人。长征途中,他与朱德、刘伯承、贺龙、关向应、徐向前等同志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坚决斗争,坚决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为胜利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作出了贡献。”

彭德怀:中共中央委员,红三军团军团长

中共中央指出:彭德怀“在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他指挥部队打了许多硬仗、恶仗和胜仗。在遵义会议上,他旗帜鲜明地站在毛泽东同志代表的正确路线一边,严肃批评了党内的‘左’倾错误。长征途中,他坚决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毅然率部随党中央北上,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

李维汉:中共中央委员

中共中央指出:李维汉“1934年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长征中,任军委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总政地方工作部部长。1935年1月,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革命。李维汉同志无保留地拥护遵义会议的决议,拥护毛泽东同志在中央的领导,以后又积极地参与了对张国焘反党活动的斗争。”1935年1月增选为中央委员。

李富春: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中共中央指出:李富春“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当选为中华苏维埃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长征期间,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三军团政治委员、代理总政治部主任、陕甘省委书记。1935年1月,参加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拥护遵义会议的决议,拥护毛泽东同志在中央的领导。”

林伯渠:中共中央委员

林伯渠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补选为中央委员。长征时任中华苏维埃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财政部部长、红军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总供给部部长。他怀着必胜信心,凭着坚强意志,用自己的双脚爬过了终年积雪的大雪山,走过了茫茫无际的大草地,越过了急流天险的金沙江与大渡河。不论有多大的艰难困苦,他总是同群众一起,时时关心群众,处处严于律己,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坚持执行党的政策和红军纪律,集中体现了伟大红军战士的革命风格和共产党人的崇高情操。

夏曦: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夏曦是中共第六届中央候补委员。担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时犯了严重的肃反扩大化错误。长征时经过批评帮助,对错误有所认识,调任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1936年2月28日长征途经贵州毕节时牺牲。

贺龙: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总指挥

1934年10月黔东会师后,在贺龙、任弼时等同志指挥下,红二、六军团发动了湘西攻势,继而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八十多个团的大规模“围剿”,创建和发展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钳制和歼灭了大量国民党部队,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1935年11月,在贺龙、任弼时率领下,红二、六军团撤离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长征。南下湘中,西进乌蒙,转战云南,巧渡金沙江,与敌周旋,胜利北上川康,与红四方面军会师,贺龙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他坚决拥护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同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行径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维护了党的团结,促进了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罗荣桓: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

罗荣桓参加长征,走出草地后,毛泽东在团以上干部会上特意表扬了“咬紧牙关,坚持着把部队带出了草地”的罗荣桓。毛泽东问罗荣桓:“你有什么妙计啊?”罗荣桓笑了一笑,旁边的罗瑞卿忍不住了,说:“罗荣桓的妙计就是坚持同群众生活在一起,依靠群众又带领群众前进。”后来,毛泽东回忆红军时期的艰难岁月,发自内心地说“同我相处这么多年,就是一个罗荣桓”。

黄克诚: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委员

1934年10月,黄克诚率部从江西于都出发,担任前卫。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连续突破敌人封锁线,与数倍于己之敌鏖战。强渡湘江,攻占娄山关,两进遵义城。爬雪山,过草地,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他坚决拥护遵义会议和北上抗日的战略决策,反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

陈赓:中革军委干部团团长

中央红军长征中,陈赓任军委干部团团长,率部参加强渡乌江、争夺土城镇、巧渡金沙江等重要战斗。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长征会师后,他同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为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起了重要作用。

萧劲光:红军大学上干队队长

长征时萧劲光任军委干部团上级干部队队长。遵义会议后,中央纠正了对萧劲光同志的错误处理。1935年6月,他被任命为红三军团参谋长。

谭政: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主任

在长征途中,谭政参加了红一师为掩护中央纵队突破敌人封锁线以及遵义会议后作为全军先头部队所经历的许多艰苦战斗。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和长征途中,他利用战斗间隙,组织部队进行政治教育和文化学习,亲自给部队上党课、讲时事,宣传党的各项政策,用英雄模范事迹教育干部战士。

曾中生:红四方面军参谋长

曾中生,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参加创建川陕苏区。长征途中,继续对张国焘的错误进行斗争。1933年8月被监禁,1935年8月被秘密杀害于四川理番县卓克基。

左权:红一军团参谋长

长征开始后,左权参与指挥了突破国民党军队四道封锁线、占领施秉城、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斗。

胡耀邦:少共中央局秘书长

1934年10月,胡耀邦同志随中央红军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虽患重病和被敌机炸伤,仍保持着坚定的革命意志,先后在三军团政治部做民运工作和青年工作。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磨炼了他的革命意志。

王震:红六军团政治委员

在任弼时同志的领导下,王震和萧克同志率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会合后,建立了湘鄂川黔苏区。1934年底,王震作为红二方面军的领导人之一,率部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途中,他和贺龙等同志一起,坚决抵制了张国焘分裂红军、另立中央的阴谋活动。

萧克: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

1934年7月,萧克担任红六军团军团长,奉命率部先遣西征。1935年11月,他与任弼时、贺龙、王震等一起,率红二、六军团撤出湘鄂川黔苏区,声东击西,威逼贵阳,回旋乌蒙,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带领部队爬雪山、过草地,为实现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作出了重大贡献。

何长工:红九军团政治委员

长征开始时,何长工去新组建的中央军委教导师任政治委员,继任军委纵队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遵义会议后,他任第一方面军红九军团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同罗炳辉同志一起率领部队执行策应、掩护党中央及主力红军北上抗日的使命,胜利完成了“战略奇兵”的任务。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红九军团改称三十二军,他任政治委员。

王首道:军委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

王首道长征时任军委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通过彝族区时,受中央委派,在川南冕宁开辟革命根据地。长征到达陕北后,受毛主席、党中央的委派,释放刘志丹等一批被错误拘捕的干部,为党领导下的红军的团结,为巩固和发展陕甘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江华:红三军团直属队政治处主任

1934年10月,江华随红军三军团长征。当时他疟疾初愈,行走艰难,以对党、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紧紧地跟上队伍。遵义会议前夕恢复工作,任红三军团直属队政治处主任。

宋时轮:红军大学第二大队大队长

1934年,宋时轮被错误开除党籍,但他始终坚信党组织,更加努力地战斗和工作。在长征的特殊环境里,他跟随红军干部团,既要警卫党中央和军委机关,又要随时参加战斗。直罗镇战役后,重新入党。

袁国平:中革军委第二野战纵队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

袁国平参加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坚定不移地维护毛泽东同志的核心领导地位。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写作一首《和毛主席长征诗》:“万里长征有何难?中原百战也等闲。驰骋潇湘翻浊浪,纵横云贵等弹丸。金沙大渡征云暖,草地雪山杀气寒。最喜腊子口外雪,夜辟茫荒笑开颜。”

李志民:红三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

李志民带着伤病参加长征,承担了红三军团的后卫掩护、收容任务。过雪山草地时,先头部队缴获100多只牛羊,统交他们看管。他身体很虚弱,但以身作则,并教育部队严守政策纪律,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不杀缴获来的牛羊。

李聚奎:红一军团一师师长

李聚奎1934年参加长征,率领红一师担负先遣任务,突破乌江,攻占遵义城,四渡赤水河,强渡大渡河,为掩护中央机关,屡建奇功。1935年8月,调任红四方面军军参谋长,协助军长王树声克服战争中极为严重的困难。西路军失败后,他千里跋涉,历尽艰险,历时近两个月,1937年2月终于找到了党中央。

张启龙:红六军团供给部长

在蒙受不白之冤的情况下,张启龙怀着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随红六军团突围,后任红六军团供给部长。任劳任怨地做物资筹集和供应工作。1936年秋,红六军团党委恢复了他的党籍,任红六军团统战部长、军团党委常委。

李卓然:红五军团政治委员

李卓然参加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拥护确立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1935年9月任红四方面军前敌政治部副主任,支持任弼时关于党、军队要统一的正确主张。后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常委兼政治部主任。

彭绍辉:红一军团第三师师长

长征前后,彭绍辉曾在红军三个方面军担任过师、军级指挥员。历时24个月,长途跋涉数万里,3次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三个方面军长征的浴血奋战和艰难困苦,参加了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

甘泗淇: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长征到达甘孜时,甘泗淇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坚决的斗争。注重部队的政治工作,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宣传鼓动工作,同时注意培养和发展新党员。带领政治部同志寻找野菜,试吃证明无毒后,拟出电报稿,详述此种野菜形态,发往各部队派人采集。战士们深受感动,各级干部则受到启发——应该怎样发挥表率作用。任弼时评价说:“甘主任是个忠诚的同志。”

朱良才:中革军委总卫生部政治委员

朱良才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任军委总卫生部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红三十一军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三十军政治部副主任。西路军失败后,他只身一人,风餐露宿,经过36天的沿途乞讨和化装潜行,终于回到革命队伍。

李涛:红九军团政治部主任

一路长征,李涛历任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执行科长、军委纵队先遣突击队长、军委二局政委、军委四局科长。直接负责中央领导人的警卫工作,直接指挥保卫团、警备分队、炮兵分队,随时防备意外。为保证军委一、二、三局的工作不间断,他在行军前安排梯次转移,组织运输分队为他们减负。

曾希圣:军委纵队司令员、中央军委秘书长、军委二局局长

1934年,曾希圣随中央红军长征,任军委纵队司令员、中央军委秘书长、军委二局局长和军委作战部部长兼一局局长。毛泽东高度评价说,没有二局,长征是难以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长征路上,他领导的军委二局充分发挥了“千里眼”“顺风耳”作用。

刘晓:红一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

1934年10月,刘晓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任工农红军一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到达陕北后,任东征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西征红军政治部主任、工农红军援西军政治部主任。

宋任穷:中央纵队干部团政治委员

宋任穷参加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四渡赤水、南渡乌江等战斗中,他和陈赓率红军干部团为掩护中央军委英勇作战。1935年5月,他率部日夜兼程160里,抢占皎平渡,掩护红一方面军安全渡过金沙江。

耿飚: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团长、第一师参谋长

红军长征中,耿飚率部担任第二师前卫,激战九峰山,夜渡潇水河,奔袭道州城,血战湘江边,沿途斩关夺隘,屡破强敌。他率部在江界渡口强渡乌江,首夺天险娄山关,为中央纵队和大部队开辟前进通道。毛泽东曾就此事写信表扬耿飚。遵义会议后,率部参加四渡赤水、再克遵义、南渡乌江、抢渡大渡河,使中央红军摆脱险境。坚定地站在党的正确路线一边。

邓华: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二团政治委员

邓华参加攻占桐梓、娄山关、遵义等战斗中,率部英勇善战,冲锋陷阵,歼灭了大量敌人。

唐亮:红三军团随营学校党总支书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唐亮因病未愈即到红三军团随营学校任党总支书记。由于筹粮、筹款和收容工作做得好,曾两次受到上级表扬。周恩来对唐亮顾全大局精神,一再称赞“很好”。

杨得志: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

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杨得志带领红一团担负先遣任务。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亲自指挥下,他率部参加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组织指挥“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为红军顺利北上抗日开辟了通路。到达陕北任红一军团第一师副师长。

廖汉生:红二军团第六师政治委员

廖汉生率部参加开辟湘鄂川黔苏区。以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动员和激励全师指战员坚决贯彻“主力红军会师西北、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为实现与红四方面军、红一方面军大会师作出了贡献。

苏振华:红三军团第五师第十二团政治委员

苏振华曾荣获中央军委颁发的红星奖章。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在许多重要战役战斗中,屡建战功。

杨勇:红三军团第五师第十团政治委员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杨勇坚决果敢,率部浴血奋战,和兄弟部队一起,突破湘江封锁线,转战云贵高原,过雪山草地,到达陕北,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战斗任务。郭化若写诗称赞他:“长征勇突四重围”“金沙浪急军行疾,泸定桥残火炉微”。

杨奇清:红三军团保卫局执行部长

1934年10月,杨奇清参加长征。翌年6月,中央红军和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党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红军继续北上,建立川陕根据地。张国焘自恃四方面军人多枪好,向党中央争权。党中央指派他亲自担负控制电台要害部门的工作。

陈光: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

陈光历任少共国际师师长、红二师师长。长征中率部抢渡乌江天险、攻取遵义,抢占娄山关,飞夺泸定桥,攻克腊子口,攻克直罗镇。

杨立三:红军总兵站部部长

长征途中,杨立三带头组成担架队,把重病的周恩来抬出草地,后来自己也病倒了。宋任穷立刻派人用担架抬着他继续前进。经过精心照顾,周恩来终于化险为夷。

寻淮洲:红七军团军团长

1934年7月7日,为摆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困境,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创造条件,中共中央决定以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参谋长粟裕)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前进。12月14日,在安徽谭家桥战斗中,寻淮洲英勇牺牲,年仅22岁。

刘畴西:闽浙赣军区司令员兼红十军军长,红十军团军团长

刘畴西率红十军团6000余人北上皖南。在突围战斗中右臂再负重伤,与方志敏于1935年1月落入敌手,坚贞不屈。方志敏记述说:“我与刘畴西同志冒雨冒雪,不分昼夜的爬山过岭,要偷过敌人封锁线!虽然七天没有吃饭,饿得两脚走不稳,打跛脚;虽然整天冻得发抖;虽然每晚不得睡眠,人是疲劳到了万分。但我总是咬紧牙关,忍受下去!吃不得苦,革不得命!”

粟裕:红七军团、红十军团参谋长

粟裕奉命参与率部先遣长征。1934年7月,中央决定以红七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前进。11月,红七军团奉命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粟裕历任红七军团、红十军团参谋长,北上抗日先遣队失败后他率余部挺进浙西南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

王如痴:红十军军长兼政治委员

红十军与转战到闽浙赣苏区的红七军团合编为红十军团,王如痴任十九师参谋长。师长寻淮洲牺牲后,他接任师长。1935年1月24日,因弹尽粮绝被俘。8月6日与方志敏、刘畴西一同在南昌下沙窝壮烈牺牲。

蔡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蔡畅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在草地行军中,她和战士们一样步行,一起摘茴茴菜,给大家讲述苏联革命战争的故事。蔡畅会讲法语,又善唱歌,用法语高唱马赛曲,鼓舞红军指战员的斗志。康克清称她为长征中的“精神食粮”。

徐特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部长

长征中,58岁的徐特立抓着马尾巴行军,是一大发明。在过雪山草地的时候,干部休养连的女同志纷纷效法。他身上那件长袍上,缝缀了好几个口袋,分别装着老花镜、文件、书籍和人民教育委员部的公章。大家称赞:“徐老徐老真是好,不骑马儿跟马跑”。

曾日三: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

曾日三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代政治委员,率部担任后卫。红一、四方面军会师混编后,任红五军代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他坚决支持党中央的北上方针,反对分裂。后调任红九军政治部主任、西路军政治部组织部长、红九军代政治委员。艰苦转战祁连山区,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高喊“红军万岁”,壮烈牺牲,时年33岁。

谢觉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秘书长

长征途中,谢觉哉年已半百,仍精神抖擞,不避艰险。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他当时正患疟疾,天天发烧,但一声令下,爬起就随军出发,咬着牙跟在队伍后面。“宁可拖垮,也不离开党中央一步。”他随身带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内务部”印章,长征中宁可把毯子扔掉,也要把印章挂在脖子上,一直带到陕北。

被炸伤的开国中将文年生、李寿轩、钟赤兵、姚喆、刘志坚

长征时,文年生任军委教导师第一团团长、红三军团五师十四团团长、十一团团长。在贵州青岩县与国民党军鏖战一昼夜,他再次负伤,炸伤了腰椎,带着伤残继续长征。红三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长刘志坚左膝骨伤未愈,咬紧牙关,拖着骡子尾巴,艰难地爬过了大雪纷飞又十分缺氧的夹金山。21岁的钟赤兵指挥十二团攻克娄山关战斗时,右腿被9枚子弹打伤,撕开了一块肉,血流如注,但他拖着伤腿坚持指挥,直至昏迷。截肢手术时,没有麻药,医生就用绷带把钟赤兵绑在门板上,手术工具是一把老百姓砍柴用的刀和一条断成半截的木匠锯。半个月内,三次截肢,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他对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说:“就是爬,我也要跟上部队,不离开红军。”毛泽东说:“钟赤兵很能打仗,是有战功的,就是抬也要把他抬着北上!”

参加红军长征的湘籍指挥员还有:

中革军委第一纵队参谋长钟伟剑;中革军委第二纵队参谋长张经武;中革军委第三局副局长伍云甫;总参谋部第四局局长宋裕和;红军先遣工作团副团长毛泽民;《红色中华报》社长向仲华;中革军委警卫团团长谭希林;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二团代团长彭明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刘道生;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张际春;红一军团教导队总支书记王紫峰;红一军团后方工作部政治委员刘炎;红三军团第五师第十二团团长谢嵩;红三军团第六师师长曹里怀;红三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欧阳钦;红三军团保卫局长张纯清;红三军团供给部政治委员邱创成;红五军团副参谋长周子昆;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政治委员程翠林;红五军团保卫局长欧阳毅;红五军团后勤部政治委员刘型;红八军团军团长周昆;红八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甘渭汉;红九军团第二十二师师长周子昆;红九军团卫生部长张令彬;红九军团直属队总支书记刘先胜;红二军团第四师师长卢冬生;红二军团第六师政治委员袁任远;红二军团第六师政治部主任刘亚球;红六军团参谋长谭家述;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张子意;红六军团第十六师师长周球保;红六军团第十六师政治委员晏福生;红六军团第十七师师长刘转连;红六军团第十八师师长龙云;红六军团第十八师师长张振坤;红六军团第十八师副师长苏鳌;红六军团第十八师参谋长刘子奇;红六军团组织部长李贞;红二、六军团组织部长李信;红三十四师政治部主任蔡中;黔东独立师师长王光泽;红三军团第六师师长曹德清;红三军团第六师参谋长曾春鉴;红五师参谋长胡震;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秘书长任炳煌;西路军红五军保卫局局长梁旷生;西路军红五军地方工作部部长盛梦吾;西路军红五军第十三师参谋长、骑兵师参谋长彭德轩;西路军红五军供给部部长傅长寿;西路军红三十军政治部宣传部长俞荣华;西路军红三十军第八十九师政治部主任陈智才;红三军团政治部秘书长李鸣铁;红十军团第二十师师长黄英特;红十军团参谋处长曹仰山;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政治委员龙厚生;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政治委员张凤光;红二军团第四师政治委员方理明;红二军团第四师参谋长金承忠;红二军团第四师参谋长向国登;红二军团第四师参谋长汤福林;红二军团第六师政治委员余导群;红六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李朴;红六军团第十八师参谋长马赤……

在成千上万的湘籍长征红军指战员中,上述将帅是一批载入史册的代表人物,还有数不清的无名英雄。但是这些,已经足以反映湖南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响应党中央战略转移、北上抗日的号令,英勇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谱写洋溢着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献身主义精神的英雄史诗和不朽战歌,令后人缅怀和历史铭记的壮举和业绩。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时所说:“长征迸发出一种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长征是一部中国革命的百科全书,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展示,更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毛泽东和湘籍红军指战员所创造和践行的长征精神,成为我们今天继续新长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深入实施“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发展战略,促进“三量齐升”,推进“五化同步”,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征程中,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强大精神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