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9 從吳起之死和蕭何自毀談意識的本質:進取與保守!

吳起是戰國初期衛國人,著名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與孫武並稱孫、吳,創武卒制,戰勝攻取,史稱“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為戰國初期魏國奠定霸主地位作出突出貢獻。吳起後來到楚國主持變法,使楚國快速強盛起來,史稱“吳起變法”,所以吳起同時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從吳起之死和蕭何自毀談意識的本質:進取與保守!

雖然吳起成就很高,但是吳起的名聲並不好,早年為了求取功名,花光了家財,被鄉人取笑,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每次看到這段我都懷疑是不是司馬遷藝術化的手法,一個人怎麼殺三十個人的?吳起殺了人以後就跑了,走之前吳起發誓“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跟著曾子學習,後來自己母親死了他也不回去,曾子覺得吳起為人太薄情,對母親尚且如此,對他人又能又什麼感情?所以在心裡看低吳起的為人,和吳起斷絕師徒關係,於是吳起又跑到魯國學兵法。

到這裡發生了一件事,更是讓人對吳起的為人不齒,這就是著名的“殺妻求將”事件。當時齊國攻打魯國,吳起覺得機會來了就去爭取帶兵出戰,建功立業,可是有人說吳起老婆就是齊國人,不能放心用他。吳起回家就把老婆殺了,也因此得以率兵出征,大敗齊國。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覺得吳起就是個德不勝才的混蛋?可是大家知不知道“在德不在險”這句千古名言是出自吳起之口。當時魏武侯泛舟查看,看到魏國的山川之險,不禁感嘆道:“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吳起卻說:“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這段對話實在是太經典了,但是大家有沒有很好奇,吳起這樣的人勸別人修德是不是有點沒有說服力?

從吳起之死和蕭何自毀談意識的本質:進取與保守!

其實吳起也是修德之人,吳起為西河守,和士卒同甘同苦,睡覺不鋪席子,行軍不騎馬,親自帶糧食。當時有一個小兵腿上長了疽,當時醫療條件不好,這種東西一定要排膿的,於是吳起親自給他吸膿。但是這個士兵的母親聽了這件事以後不僅沒有高興,反而哭的很傷心,有人就問她:你兒子不過是個最下級的小兵,現在將軍親自給他吸膿,你還有什麼不開心的?士兵的母親說:你不知道,當年我老公就是將軍給吸的膿,後來打仗的時候奮不顧死,最終戰死,今天又發生這樣的事,我只是太擔心了!

為什麼吳起前後反差這麼大?難道是吳起後期變了,早已不是那個“母死不歸”、“殺妻求將”的吳起?其實,吳起還是那個吳起,他一點也沒變,變的不是他的思想,而是環境。

吳起的一生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實現自我。作為一個人,吳起是一個特別理智的人,他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四個字服務的,他所有的行為也都可以從這四個字去推敲。

為了實現自我,吳起可以“母死不歸”,可以“殺妻求將”,同樣為了實現自我,吳起說出了“在德不在險”的名言,做出了為士兵吸膿的舉動,看似矛盾,其實這才是完整的吳起。

“母死不歸”是為了表決心,人要做一件事,就必須給自己立一個靶子,如果自己總是推翻自己,那要做的事是不是也可以不做?“殺妻求將”是為了抓機會,默默無聞的吳起等這個機會很久了,為此他不惜殺了自己的妻子去爭取,勸魏武侯修德是因為吳起已為魏國大將,他想要再進一步,就必須從君主入手,通過匡弊君主的過失,來成為一代名臣,給士兵吸膿是因為作為西河守的他,想要建功立業,打敗來犯之敵,並且開疆擴土,需要依靠這些士兵。所有的這一切,都為了一個目標:實現自我。

吳起這樣的人之所以可怕,不是因為他狠毒,恰恰他什麼都懂,知道德為何物,他“母死不歸”不是不愛自己的母親,可是為達目的,他可以捨棄母子之情,他“殺妻求將”不是因為他不愛自己的妻子,可是為達目的,他願意親手殺掉陪伴自己多年的妻子,自己孩子的母親,同樣的,吳起也不是真的喜歡修德,真的喜歡給士兵吸膿,我想他在吸的時候他也會噁心,但是為達目的,他做了。前兩件事是通過損害他人來提升自己,後兩件事是通過幫助他人來提升自己,最終的目的是實現自己的價值。

想一想,我們有多少人早上起不了床,忍不住要吃點零食,說好的鍛鍊堅持不了幾天就放棄了。吳起做的,比這些難的多,可他都做了。

吳起不像一個凡人,也不像神仙,他像一個惡魔,有時候你可能覺得他很愛你,其實他愛的是自己。

吳起是一個典型的進取的人,與吳起相反的一個人是劉邦的丞相蕭何。

蕭何早年是縣吏,在當地很有聲望。劉邦造反的時候,其實他並不是大家中意的老大,蕭何才是,但是蕭何害怕帶頭造反如果事情不成要殺全家,所以極力推薦劉邦。後來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蕭何常常在後方調度軍需,出力極多。漢朝建立後,劉邦說蕭何是功人,其他人是功狗,也就是說蕭何是和我配合工作的,剩下人都是聽指揮的,由此可以看出蕭何對劉邦的作用之大。

但是漢朝建立後,蕭何功多,人嘛,最怕的就是功高震主,功勞太大,賞無可賞,那是不是下一步就應該搶個皇位坐坐?於是劉邦就開始不放心蕭何,蕭何也很擔憂,本身自己一個文臣,就算幹掉劉邦自己也掌握不了天下,如果廢了劉邦再立一個皇帝,那自己為什麼不好好跟著這個混,況且做那種事風險那麼大,自己要是喜歡冒險,在豐沛起事的時候直接就當老大了還等到這個時候?可劉邦不這麼想,於是蕭何想了一個辦法:強搶民田,敗壞自己的名聲。

從吳起之死和蕭何自毀談意識的本質:進取與保守!

那些被搶了田的人向劉邦告蕭何的狀,劉邦反而很開心,蕭何壞了名聲,也就失了民心,那就威脅不大了。

蕭何與吳起,典型的兩種人,一個保守,一個進取,但是兩人都是位極人臣。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物質決定意識,這句話大多數人都知道,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物質的具體內涵。

其實人本身就是物質的一種,吳起進取,那是因為他自己的能力太強,所以他的意識也就跟著身體變得強勢,在他做了事情總能成功之後,這種對自己很相信的意識就會不斷強化,所以在別人看來做不出來的事吳起做的出來,因為他相信自己,他覺得如果他和天下人都不一樣,那一定是天下人錯了,所以不論是“母死不歸”還是“殺妻求將”,甚至他在做了這些事之後說出“在德不在險”這種話,他心裡都是沒有負擔的,因為他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而蕭何不一樣,他做事請以謹慎著稱,為什麼會謹慎?因為怕出錯,所以蕭何內心裡不夠自信,說明他曾經做錯過事,而這種事曾給過他教訓,正是這種能力上的差別使得蕭何做事偏於保守。

但是長長短短很難說,有時候人的弱勢換種情況就是優勢,比如蕭何可以善終,而吳起卻死在萬箭之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