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在金华1260个农村文化礼堂里,竟藏着这12个字,你发现了吗?

在金华1260个农村文化礼堂里,竟藏着这12个字,你发现了吗?

在金华1260个农村文化礼堂里,竟藏着这12个字,你发现了吗?

信义和美,拼搏实干,共建图强,新时代金华精神已响彻八婺大地,深入人心。

走进金华各县市区的农村文化礼堂,可以发现闪烁着的新时代金华精神因子。

在金华1260个农村文化礼堂里,竟藏着这12个字,你发现了吗?

背 景 介 绍

(向上滑动查看全文)

截至7月底,全市今年共新建农村文化礼堂269个,完成省定任务数的75.6%,新建数量和完成率均列全省第二。全市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260个,总数列全省第三。

在新一轮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上,我市着眼“全域化”,彰显“地方化”,追求“精品化”,着力打造精品文化礼堂,充分挖掘各地特色文化,除了数量的增加,农村文化礼堂的品位和档次也在不断提升。

我市各地除在文化礼堂展示别具一格的农耕文化、书画文化、戏曲文化、金华酒文化、剪纸文化、斗牛文化、茶花文化、家风家训等优秀传统文化外,还鼓励创新内容,突出宣教和传承功能,打造了一批礼堂文化特色品牌。

农村文化礼堂带来的文化力量正悄无声息地改善村风民风,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今天小布选取了9个有特色的文化礼堂

让我们一起走进“农民精神家园”

领略其中的文化韵味吧

↓↓↓

婺城区岩头村文化礼堂

“文化礼堂+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该村打造“文化礼堂+旅游”模式,以文化为根基,引进旅游业态、整合村落资源,掀起一股旅游热潮。

为了恢复村庄原有的景色,一年多来,全村上下群策群力,全力整治村内环境,村貌焕然一新。从村口往里走,白墙黑瓦、青石铺阶,文化水街穿村而过、家家户户面山枕水,恍若步入桃源仙境。去年7月,文化舞台、文化广场、文化长廊拔地而起,村民们开展文化活动有了好去处。

在金华1260个农村文化礼堂里,竟藏着这12个字,你发现了吗?

今年4月,该村成为金华八中美术教学的实践基地,同时还是婺城农民画家的创作阵地。独具特色的是,馆内既能创作书画,也是婺剧历史的展陈馆。

不知不觉间,岩头村的文化旅游已小有名气。该村将文化优势转化为文旅发展优势,着力做好“文化礼堂+”文章,将其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成为婺城区打造文化礼堂的一个典型。

金东山南村文化礼堂

孙权后裔 重新唱响婺剧

山南村有三最——乡村最美、婺剧最好、姜糖最甜。

村口新近落成的文化舞台,初衷之一,就是为弘扬婺剧文化搭建。“我们期待村里的年轻人能将老一辈的婺剧文化传承下去,人人都能站上舞台唱上几段,恢复当年的婺剧氛围。有机会的话,我们还想创作出跟孙权相关的婺剧曲目。”村支书孙建斌说,山南村村民大多姓孙,是孙权的后裔。

在金华1260个农村文化礼堂里,竟藏着这12个字,你发现了吗?

近年来,孙建斌正是秉着“孙氏文化”的精神,带领全村旧貌换新颜。错落有致的复古建筑、花香馥郁的道路、绿草成片的广场……如今这个古村,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成为马拉松路线上最惊艳的遇见。村中正在加紧建设的文化长廊,就将记录这段开拓的经历。“我们还将在长廊里放上姜糖、葡萄、米酒等美食文化的宣传,作为文化礼堂里的又一特色。”

兰溪厚伦方村文化礼堂

31个姓氏共谱“和”文化

位于诸葛古镇的厚伦方村是兰溪15个少数民族村之一,畲族人口占了近1/3。2014年,该村建成文化礼堂,以畲族传统特色文化为切入点,最大限度挖掘传统村落文化,唤醒村民价值认同感,令“和”文化深入人心,成为礼堂里最具特色的文化基因。

在金华1260个农村文化礼堂里,竟藏着这12个字,你发现了吗?

数百年来,方姓先祖抱着包容之心,容纳了数十个异姓人家迁入。如今,该村31个姓氏的后人和睦相处。村中的祠堂,就是由这些后人共同筹建,也是文化礼堂的重要组成。

近年来,村中充分利用文化礼堂的多重功能,挂起“村民说事堂”的牌子,每当遇到棘手的事情,都会放到这里开诚布公地解决,“以和为贵”“有事好商量”已成为村民的共识,基层自治显出成效。

东阳单良村文化礼堂

“以堂养堂”,推广家风家训

“我们村的文化礼堂是东阳市仅有的三所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之一,其‘以堂养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无论水电、保洁、运营维护等支出,都不需要村里掏一分钱,这在东阳村文化礼堂中属首例,其主推的家风家训文化,令村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东阳市城东街道单良村党支部书记单章新介绍起他们村的文化礼堂,如数家珍。

“单良村,谐音善良村。这些年,在不断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我们也在着力推广家训家风,希望以此来带动单良人‘和’‘善’的好风气。”通过征集全村每户人家的家训,村里建设起了家训馆和家训长廊。

义乌吴坎头村文化礼堂

传承刚正勇为的“义乌兵文化”

吴坎头村历史悠久,自吴氏先祖宋淳熙年间由苏溪迁到吴坎头,已有千年历史。2015年8月,占地近600平方米,由吴氏宗祠(1764年建成)改建而成为吴坎头文化礼堂。文化礼堂内,吴惟忠英勇神武的雕像仿佛在述说着历史。目前,以吴惟忠为代表的“义乌兵”忠勇文化已成为吴坎头村文化礼堂的一大亮点。

在尚武的同时,吴坎头村号召村民将家规家训制作成匾额挂在门前。“父严子孝、忠实厚道” “勤俭致富、耕读传家”等家规家训时刻提醒大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人民日报》曾报道了吴坎头村家家户户悬挂家规家训的做法。

在金华1260个农村文化礼堂里,竟藏着这12个字,你发现了吗?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吴坎头村人才辈出。据了解,吴坎头村全村500多人口,通过高考、参军等方式在外工作的就有100多人。

永康金江龙村文化礼堂

“一杆秤”里的老情怀

地处永康市东南、紧邻国家级风景区方岩的永康市古山镇金江龙村,是“中国衡器之乡”。

15岁就跟着师傅走南闯北钉秤、今年70岁的应高厅,最喜欢逛的就是村文化礼堂里的衡器博物馆,那里陈列的一张张图片和一杆杆秤总能引起他诸多回忆。

在金华1260个农村文化礼堂里,竟藏着这12个字,你发现了吗?

借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春风,该村将梁十公祠改造为农村文化礼堂,去年以“秤文化”为主题,从全国各地收集各类传统木杆秤,将梁十公祠打造成了衡器博物馆,并设立了杆秤制作大师工作室。

“我们不断挖掘传承‘秤文化’,一方面升华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将木杆秤的出路从生活用品向纪念品、收藏品转变;另一方面依靠方岩景区的优势,将‘秤文化’延伸到旅游产业。” 应兴进表示,该村将借助衡器这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在见证历史的同时,也在文化礼堂内续写自己的传奇。

浦江方宅村文化礼堂

千年“存雅堂”里传播“雅文化”

打开浦江县仙华街道方宅村文化礼堂活动记录本,今年1—8月已办了13场大活动。“现在我们方宅文化礼堂人气很旺,不仅每天有村民来下棋、聊天,周末有成群的孩子到农家书屋看书,每个月举办活动时更是热闹。”方宅村村支书戴立仁说。

“我们在建文化礼堂时,把这座有上千年历史的的古厅堂利用起来。同时,还把方凤公元1284年从临安回乡后,在古厅堂‘存雅堂’西侧建的三间‘存雅书院’也修缮利用起来,并充分挖掘吴渭、方凤、谢翱、吴思齐等南宋遗民创办月泉吟社,编撰《月泉吟社诗集》,汇编入清《四库全书》等故事。” 戴立仁说。

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方宅村还结合仙华街道文化中心,在原先学校的基础上改建成文化礼堂。耕织陈列馆、农家书屋、非遗展示馆、书画创作室、乒乓球室等特色场馆,在给文化礼堂锦上添花,也使村民有了一处学习、娱乐、休闲、健身的综合性场所。

武义履三村文化礼堂

千年古渡遗风“善文化”

作为千年古村,履三村的文化礼堂不囿于某一幢房子或者某一建筑,而是将该村的“善文化”“古码头文化”“廉文化”等,通过古韵壁、古码头、文化长廊、湿地公园等,像一颗颗珍珠撒播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在金华1260个农村文化礼堂里,竟藏着这12个字,你发现了吗?

近些年,为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履三村不惜重金挖掘古建筑、古码头、古生态、古文化(其中包括3000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被列为省文保单位)。发扬千年古渡遗风让该村变美变富了,也让该村的“善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

在该村的老年活动室里,有一堵“善行义举”墙。墙上有乾隆年间该村乡贤徐日璋造桥筑亭便民的故事;近年来,村民遭遇火灾,村民、党员慷慨解囊、义务帮助清理渡难关的故事;还有好媳妇、好婆婆、好村民、好丈夫榜。

磐安陈界村文化礼堂

“沪上人家”唱响非遗大戏

陈界村,曾经是磐安县尖山镇一个落后的小山村,全村只有90户人家230人口。这些年,依托磐安的好山好水,陈界村大力发展旅游项目,全村建设起了29家农家乐,村民幸福指数满满。今年,该村在农家乐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旅游与非遗文化结合起来。每周六在村文化礼堂举办“非遗一台戏”,获得了村民与游客的好评。

在金华1260个农村文化礼堂里,竟藏着这12个字,你发现了吗?

磐安非遗大戏全国闻名,是县里重点打造的戏曲品牌,曾多次走出国门获奖。而该村是全磐安最先推出乡村版非遗大戏的村落,每周六都会在文化礼堂表演,节目单不但囊括了磐安非遗大戏国外演出的经典曲目,也有村里代代相传的原创节目,这在全县都很少见。

磐安县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说:“戏曲进乡村、进农家乐,不仅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更提高了旅游的文化品质。乡村戏曲唱得好,旅游发展、乡村振兴这出大戏才能唱更得精彩。”

你心中最棒的文化礼堂在哪?

猜你感兴趣

来源|金华日报 金华新闻客户端

作者|倪燕英 吴俊斐 吴骞 贾傲 谭孝军

在金华1260个农村文化礼堂里,竟藏着这12个字,你发现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