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深化改革必須把能否”過得去”作為標準使之成為選用幹部的一道坎

生活的大舞臺上扮演著屬於自己的角色:這裡有人成功,也有人失敗:有人出生,也有人死去,但無論如何的演繹,這世界都是那樣的真實鮮活,感人至深,這就是《平凡的世界》。但是,為人民服務則需要考慮——


深化改革必須把能否”過得去”作為標準使之成為選用幹部的一道坎

如何“過得去”成為考驗新時代幹部管理是否過得去的一道檻——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幹部成長回眸與展望

小時候,家裡老人一句“過得去”釋然了自己的痛苦和貧窮,也讓大家都坦然了那段時間生活的無奈。臥室的土牆黑黝黝了多少年。夜晚,微微的燈泡光透到外面的寒風中,屋內都是飢餓的鼾聲,貧窮的家裡空空四壁……這是四十年前我們的一個家庭場景,也許許多人都開始忘記了。現在,白天,心光照到外面的自留地,陽光透到房裡精美舒適的傢俱和遊戲的孩子、扶著柺杖端坐的老人們,理石或木質的牆安裝了塑鋼的玻璃窗。開窗,用撩扣固定;關窗,用插銷鎖住,人們的生活邁向小康。窗外的老城區矗立成新都市,現代的高樓大廈仰望著飛機起落,動車馳停在離家不遠,窗內的電視電腦被接通衛星的手機冷落……四十年,顛覆了從前的千年不變。

回觀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們走過的改革路,與時代的對比,那些真實的記錄時代能感染一代代人,而在記錄大時代的基礎上塑造出鮮活的人物和動人的故事,則能流傳百世,這就是中國革命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道路。

近四十年來,中國人不懈奮鬥、與時俱進,用勤勞、勇敢、智慧書寫著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故事。可是這一路上,我們充滿艱辛。


深化改革必須把能否”過得去”作為標準使之成為選用幹部的一道坎

一路上披荊斬棘、破浪前行,幹部隊伍的腫癰疥痛,讓我們付出了許多組織上、管理上、物質上的代價和浪費。不能不說,我們在發展中付出的代價也是沉痛的。特別是,在當下世界經濟仍處於弱增長、新動能乏力的背景下,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依然面臨複雜的外部環境,包括金磚國家在內的一些國家發展出現波動與起伏,呈現更多的不確定性,則尤其有必要直面問題、總結經驗、應對挑戰。

反思近年來領導班子建設的經驗教訓,考察干部的革命已經成為解決新時代新老幹部思想的重大問題。一個階段裡,被官場“公認”的不良政治生態和被“公認”的畸形社會形態在總體結構和運動方式上,影響著黨的幹部革命意志和決心,而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就在於幹部隊伍的管理與組織。

9日在北京,國務院機構改革第三次推進會召開,梳理總結前一段國務院機構改革工作,研究部署下一步任務。這個任務,就是我們在總結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豐碩成果,自我反思,重新起航的新起點新方向。

記得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欣慰地說:“我們有這麼一套幹部:有建黨時期的,有北伐戰爭時期的,有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有抗日戰爭時期的,有解放戰爭時期的,有全國解放以後的,他們都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產。東歐一些國家不很穩,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這樣一套幹部。我們有在不同時期經過考驗的這樣一套幹部,就可以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聯繫到當今國際風雲變化,我們能更加體會到黨和毛澤東關於培養革命事業接班人的戰略思想的深遠意義。

從我們黨誕生之日起,幹部工作就是黨的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國務院機構改革有序推進,順利完成了第一階段轉隸組建和第二階段制定“三定”規定的任務,新老機構接替平穩有序,幹部職工思想穩定、精神面貌良好,實現了機構改革與日常工作互促共進。但是,如何抓緊細化“三定”規定,儘快按新“三定”實施,確保按照時間節點把職責、機構、人員落實到位,則成為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動腦筋的“小事情”。

回觀中國革命走過的路。近代中國人經歷了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直至五四運動等幾個歷史階段。伴隨著這一過程,,中國社會也經歷了由經濟到政治併到文化的巨大變革。面對當前,一些群體已經出現了“只要不出事,寧願不做事;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的思潮,這是局部的不良政治生態。在全面從嚴治黨和反腐高壓的新常態下,部分黨員領導幹部中出現了“害怕擔責不敢作為、缺少激勵不願作為、本領欠缺不會作為”的“三不為”現象,在工作中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一部分幹部做起了“不貪不佔也不幹”的太平官,認為只要不犯錯,就能夠“平平安安佔位子,輕輕鬆鬆混日子”。改革的“惰性一族”會“一山放過一山攔”的讓新時期的改革深化爬坡過坎,影響黨的建設和深化改革的進程。

每個人都有理想,每個人的理想也都各有不同,但大多數人追求的無非名利權財而已:對物慾的追求是人之本性,無需加以指責,不過在這對比下,那些以勞動證明自我價值,用奉獻提升生命意義的人就更加讓人尊重。

新時代新使命新徵程,社會主義新海關的建設,需要把落實機構改革任務和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效能結合起來,困難要一個一個克服,問題要一個一個解決,既敢於出招又善於應招,做到“蹄疾而步穩”,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工作導向、用人導向、政策導向,把政治工作貫穿到深化改革的各個環節,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活動的直接干預。

從本屆政府機構改革思想理念看,改革不走回頭路。進入改革深水區凸顯一個“險”字,攻堅期凸顯一個“難”字。唯其難,更需只爭朝夕、銳意進取。步子不快、動力不足,我們難以闖過激流險灘,不進則退。唯其險,故需審時度勢、謀定而動。步子不穩、後勁乏力,改革就會打亂節奏、失去章法,甚至出現大的顛簸。機構改革不僅僅是指把業務相似、職能相近的部門進行合併,核心是政府職能轉變。為了貿易便利化,檢驗檢疫與海關合並比較符合實際。

打鐵必須自身硬,執行力,折射的是精氣神。“天有日月星,人有精氣神”,在深化改革、幹事創業的進程中,有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就有什麼樣的工作態度,就有什麼樣的做人做事標準,就會達到什麼樣的高度和成效。新海關的建立讓專業更多了、業務更繁雜了,必須破解幹部不會為需樹立能力不足的危機感、緊迫感,不斷學習新技能、新本領。

當前我國發展面臨很多新問題、新挑戰,部分黨員幹部對新形勢、新常態下如何抓發展、保穩定、惠民生思考不深、研究不夠、辦法不多,存在看攤守業思想。

當前,我們面臨的國內國外挑戰越來越嚴峻,啃硬骨頭多、打攻堅戰多、動奶酪多是新一輪改革的特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就要就黨員幹部要不斷解放思想、加強學習。人的一生只充一次電的時代已經過去,只有成為一塊高效蓄電池,進行不間斷的、持續的充電,才能不間斷地、持續地適應環境變化釋放蓬勃能量。

強化改革的執行力,尤其要牢固樹立進取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以實事求是遵循規律的精神、敢破敢立自我革新的勇氣、愚公移山滴水穿石的韌勁、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幹勁,在改革征程上奮勇前進。在三國這個戰爭不斷的年代中,司馬懿在亂世中想做成就一番作為,心繫天下百姓“常慨然有憂天下心”。而在唐朝,何易於)曾經做益昌縣縣令。益昌縣離刺史的治所四十里,縣城在嘉陵江南岸。有一次,刺史崔樸曾經趁著春光明媚,帶了許多賓客,坐著大船,唱歌喝酒,從上游放舟東下,船一直到益昌縣附近。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縴。何易於就親自把手板插在腰帶裡,拉著纖繩,與幾個民夫一起拉著船,跑上跑下奔忙。刺史發現縣令在拉縴,很吃驚,問他為什麼。何易於說:“現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於春耕,就在養蠶喂桑,一點點時間都不能損失。易於是您主管下的縣令,現在沒什麼事幹,可以來承當這個差使。”因此,幹部必須通過參加集體生產勞動,才能同勞動人民保持最廣泛的、經常的、密切的聯繫。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下一件帶根本性的大事。

知行合一,貴在行動,在改革中就要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精神和決心。“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幹家,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既要督任務、督進度、督成效,也要察認識、察責任、察作風”“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實,做到緊之又緊、細之又細、實之又實”……每個層級的黨員幹部都要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堅定的黨性修養,自覺維護班子團結和隊伍穩定,確保順利交接平穩過渡,共同維護黨的管理政治局面,讓組織放心,讓群眾滿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