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臨渭區人文遺址(三)

01

渭南老城的文廟

渭南老城的文廟,是祭祀孔子的祠廟建築。始建於唐代,相傳為尉遲敬德監修。明嘉靖年間震毀,萬曆及崇禎三年重修,清康熙初年和乾隆四十二年修葺。辛亥革命後,渭南文廟曾被用做渭南縣立中學。1928年渭南縣委機關設址於此。

臨渭區人文遺址(三)

老城文廟

原文廟規模較大,現僅存大成殿。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闊七間,24.2米,進深六椽,13.4米,抬梁式,單簷歇山頂。殿內布點柱14根,為雙柱槽網。通簷四椽,前後簷施單步梁。簷柱高3.9米,柱徑0.26米。柱頭置闌額及立枋,其上施五鋪作出雙下昂斗拱。五架樑之上施駝峰承託三架樑,其上以駝峰、叉手承託脊檁。大殿前簷明、次、稍間施六抹頭隔扇門四扇,其上飾以走馬板。斗拱間置鏤空雕花拱眼板,挑簷檁下飾以雕花聯繫枋。大成殿屋面布琉璃筒瓦、脊飾。內襯土坯,外包青磚。磚砌臺明,條石壓沿。大成殿用材考究,是臨渭區少有的明清時期建築。現在見到的是重修後的大成殿。

修建文廟目的在於普及教化。以前大成殿內奉祀孔子及其弟子14位,兩廡奉祀儒家先賢132位。戟門西側為名宦祠、東側為鄉賢祠。名宦祠是奉祀本地任職官員,鄉賢祠奉祀本地著名人士。

02

渭南縣的城隍廟

渭南城隍廟位於臨渭區老城街北的文廟東側,原建築有大門、獻殿、兩司和寢殿等,蔚為壯觀,曾是三秦東府的一大名勝。

臨渭區人文遺址(三)

城隍廟

城隍廟始建於隋唐。傳說有一年大旱,渭北禾苗快要枯死。漢朝大將軍霍光顯靈,一夜功夫,開渠引渭河水,灌溉了幾千畝良田,解救了這場災難。人們修築了城隍廟,鑄造了霍光將軍的神像供在大殿。

城隍廟歷經宋元,至明朝關中大地震毀壞。太原李矦帶頭捐資,重建渭南城隍廟。明崇禎年間,渭南知事姚墟、張希夏重修,建築有大門、獻殿、兩司和寢殿等。同治元年,在捻軍、回民起義中,廟址全毀,渭南縣令宋兟集捐修建寢殿一楹。光緒元年,張國鈞續修獻殿並大門、兩司房等多間。

舊時渭南城隍廟裡,每年都有兩次施捨,窮苦人家可獲得錢米、衣服、棉被、醫藥、棺木等救濟。廟內另外還有藥王祠與五瘟神祠,他們都是庇護渭南的神祗。

解放後不久,一座三間小廟不復存在,廟址曾用作工廠。現建築均為近年工廠騰退後新建,包括老君殿三間、大殿五間及部分道房。供奉有鬥母元君和60位太歲神,近年香火日漸見興。

03

宮女化作六姑泉

六姑泉又稱瑞泉瀑布,地處渭南城區東南五里,在湭河西岸的西塬半坡。它曾是渭南八景之一,原來有六股泉水。民謠稱,“渭南縣,兩頭寬,北有渭河南有山,彎彎泊水穿心過,留得風姿六姑泉。”

臨渭區人文遺址(三)

六姑泉

傳說在秦朝末年,六名宮女聽說要為秦始皇陪葬,便一起逃出秦宮,跑到渭南,躲進黑虎洞。一隻千年黑虎嚇退追兵,救了他們。六宮女後來在這裡住下來,為當地百姓治疾療病,成了救苦救難的活菩薩。她們死後化作六股泉水,泉水清洌甘甜,還可治病。為了紀念她們,就將六股泉改為“六姑泉”。

自唐、宋、金、元以來,人們在她們的住地修了道觀廟宇,敬若神靈。每有災難,即來求告。這裡地形別緻,松青柏翠,風光宜人。又有蓮花魚池、亭臺廟宇,一年四季遊人不絕,特別是三月三廟會,更是熱鬧非凡。

明嘉靖年間,臨渭區名士南大吉,罷官後曾在此建“湭西草堂”,從事講學和著作。渭華起義前,渭南縣委在這裡開過多次會議,磋研起義方案。上世紀三十年代,蔣介石赴西安途中,路過渭南,曾在此作過短暫停留。

04

見證“焚書”的灰堆遺址

渭南城區的湭河東岸,有一個突兀的黃土高臺,面積約1800平方米,人們稱它為“灰堆”,又稱焚書檯。在遺址不遠處,就有一個叫灰堆的村莊。這裡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在全國僅存的一處焚書遺址。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陳列的有關焚書遺址的珍貴照片正是來源於這裡。

臨渭區人文遺址(三)

灰堆遺址

據《渭南縣誌》記載,公元前213年,為了統一六國臣民的思想,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頒行焚書令。除去秦國的歷史書籍,博士掌管的圖書、農書醫書及求神問卜之書外,其他一切書籍全部集中到當地官府燒燬。一時間煙火滾滾,史書及百家言論化為灰燼。焚書檯正是其焚書地之一。

大自然奇蹟般地為我們留下了這個灰堆,成為歷史上有名的“焚書”事件的見證。它是對秦始皇焚書暴虐行徑的辛辣嘲諷和無情譴責,讓人們牢記這場歷史上的文化浩劫。

灰堆曾出土有陶器、人骨,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遺址。傳說這裡也曾是漢武帝郊祭的密疇臺。近年,這裡以焚書檯遺址為基礎,建成了集文化設施、綠化景觀、文物保護融為一體的秦秦代歷史文化主題公園。

05

渭南有座宣化觀

宣化觀位於渭南城區雙王辦槐衙村,居渭河之濱。光緒三十一年,槐衙村附近農民將這座古廟改為社辦私塾。民國三年,改名為宣化初級小學。著名的宣化事件就發生在這裡。宣化觀至今矗立著劉志丹同志的塑像,訴說著渭華起義那段崢嶸歲月。

宣化觀原址座北向南,佔地約六畝。大門上方曾建有高大的牌樓,兩邊分別蹲臥著一隻石獅。觀內建築主要有上殿、中殿和前殿,稜角分明、飛簷挑角,雕樑畫棟。上殿是原有的,內有尭、舜、禹的塑像。中殿約四丈多,塑有玉皇大帝,前殿約兩丈多,接待進香朝佛施主,兩殿是嘉靖年間購買西塬賀家祠堂建的。殿房牆外東西兩側建立單坡房二十多間,大門內有兩坡房東西各一間,門向中道。廂房內塑彌勒佛像。廈房內塑有觀音菩薩。

牆外四周栽有楊樹,牆內載有柏樹,均環繞一週,大門前古槐兩株,大門內與前殿的中間有松樹兩株,直上參天,雄壯魁偉。殿後存有古井一口,至今尚能提水。一棵“萬壽果樹”,仍能結出金黃色的神果。

宣化觀由四社管理,每年收入有套捐、碼頭商人佔用堆放貨物的地皮費等。原有觀產土地十畝,收入再以低息貸給青苗不接的周圍群眾救急之用。

06

當年湭河萬里橋

清代張端曾賦詩描述渭南城:“西有萬里橋,渡湭之要道;東關文昌閣,乃入渭之喉咽。”這足以讓渭南人自豪不已。明萬曆年間,在縣城西門外湭水上建成的萬里橋,一直使用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

臨渭區人文遺址(三)

渭南城外石橋

明代以前,渭南縣城出西門過湭河沒有橋樑,過往行人只能涉水而過。萬曆三十年,王九敘任渭南知縣,以石墩為基礎,木樑再橫木,橋面鋪石條,歷時四年,耗銀七千兩,建成湭河橋。起名時,他說:“諸葛武侯派費禕出使吳國,費禕說:‘萬里之行,始於此橋’,此橋應命名為‘萬里橋’。”於是“萬里橋”成了湭河橋的正式名稱。

清順治年間,萬里橋年久失修,泥沙淤塞,兩岸人民依舊被河水所困。知縣尚九遷以增修萬里橋為己任,他沒有向百姓攤牌修橋費用,而是多次申請支持,並捐出自己的俸祿,三年完成增修工程。同時以石砌東西河岸各百丈,種柳千株。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修建湭河北小橋,拆除了明清時期修建的萬里橋。歷經三百餘年,當時的橋身依然非常堅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