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文藝範兒的北大街 文

具有文藝範兒的北大街 文/大涵

讀晚報《西安地理》版,見丙林先生《北大街,神咧》文,遂一氣讀完。以文中所述,作者年齡當大我十歲,他對於當年北大街場景的種種描述一一浮現在我的眼前,讓人感覺親切至極。其實我小時家住西大街,但因脾性頑劣,喜在古城四處走動,被鄰居大爺笑罵為“街肋子”,故對北大街也是很熟悉。

《北大街,神咧》文中提到的西華門那家梁記醪糟店,的確有些名氣。只是我記事時,那裡已成為公私合營的梁記甜食店,門頭上還保留一塊“醪糟大王”招牌。那家店發出清脆響聲的小風箱早已不見蹤影,但醪糟的味道還是一貫的好。彼時一碗“清水醪糟”只需七分錢,加入雞蛋的價錢則記不得了。巧的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的一個“小兄弟”居然成了梁記甜食店的學徒工,而且把製作醪糟醅的手藝學會了。一段時間之後,甚至在此基礎上能做出傳統口味的黃桂稠酒來。那一時期,我得此便利,常溜進嚴禁外人進入的醪糟醅房裡,由這個兄弟打開正在發酵的醪糟缸蓋子,舀出一小碗晶瑩剔透、酒香四溢的醪糟汁來,招待我暢飲一番。我一直痴迷於醪糟醅子的味道,當年總是編出各種藉口去見這位“醪糟傳人”,每每喝得面紅耳赤、踉蹌而歸。後來,這個小兄弟不知何因離開了梁記甜食店,我從此也失去了這個口福。

說到通濟坊大樓,更是記憶深刻。彼時,這座四層大樓就是北大街的驕傲啊!大樓後面小街道的佈局很有特點,我小時候走到那裡,舉目四顧,總有一種到了另一個城市的感覺。大樓對面的二府街北口有劉胡蘭食品商店,隔壁有紅霞百貨門市部,以現今的話說,這裡算是一個小商圈呢。可惜北大街拓寬時,通濟坊大樓被拆除了,好在大樓後面佈局別緻的小街背巷,目前還得以保留。

除去以上記憶,在我心目中,北大街還是一條非常具有文藝範兒的街道。進得北城門,糖坊街口對面就是和平電影院,電影院是仿蘇聯建築風格設計,具有時代特徵。它不但是當時全市不多的寬銀幕電影院,而且引領風氣之先,上演過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頗為轟動,一時成為街頭談資。再往南走,過了曹家巷,路西側是五四劇院,門頭上四個鎏金大字為梅蘭芳先生手書,特別長精神。再往南過了西華門,路東赫然屹立著人民劇院,它的設施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屬於很豪華了。劇院的座椅分兩面:夏季用細竹蓆面,冬天翻過來用皮面。其燈光音響也很講究,當時許多重要演出都是在這裡與觀眾見面的。其中我記憶最深的是鋼琴家殷承宗先生的一場音樂會,連過道上都臨時加滿了椅子。那一場頂級的鋼琴音樂會,一張票是兩塊錢,我當時工資三十七元,買票時心裡很糾結,故而記得格外清楚。由此再往南就是西一路,拐進去不遠就是大名鼎鼎的易俗社了。易俗社是著名的秦腔藝術院團,在陝西、西北乃至全國都享有盛名。

北大街兩側有大路小街好幾條,東邊後宰門、西新街、西一路等;西側糖坊街、曹家巷、青年路、西華門等,各自都有各自的故事。比如青年路,由北大街走進去不遠的止園,就是一個大有說道的所在。

筆者年齡所限,所憶及事物多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上中學後,我上山下鄉離開了西安,待重回故土,老西安的市井街容已然發生鉅變,北大街亦在其中,舊貌換新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