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你是怎么看待秦始皇统一华夏又焚书坑儒之举?

宇麟321弘扬正能量


先说焚书坑儒。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为求不死之药,自谓“真人”,不称“朕”。行为诡秘,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账钟鼓美人冲之。有言其处者,罪死。有中人告丞相,始皇怒:诏捕中人及在旁者,皆杀之。自是之后,莫知其行所在。

侯生、卢生得知此事,与人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乐以刑为威,天下畏惧,莫敢尽忠。博士、群臣莫敢言其过。二子称秦始皇无德,不能长生,无法求仙药。于是亡去。

诸生皆议论秦始皇之过,嬴政令于是诛捕诸生四百六十人。皆坑之咸阳。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颂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监军蒙恬于上郡。

坑杀诸生之事,起于阴阳五行学派的术士,波及儒生。从扶苏之言“诸生皆颂法孔子”可知。在四百六十名诸生中,肯定有术士,但绝大多数是儒生。这就是著名的坑儒。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华夏文明遭受空前浩劫。秦始皇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被后世唾骂。但在六十年前,却称焚书坑儒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对奴隶主顽固势力的清算,是社会进步。当然,那是一个说谎的时代。 鄙人在《秦始皇》一文中有言:

周王朝的奴隶占总人口的比重不到百分之一。并非奴隶制社会。而秦朝的奴隶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0—20%,是不折不扣的奴隶制社会。奴隶的来源除了战俘外。还有收孥。即一人犯罪,妻子、儿女没籍,充为奴隶。秦国统一天下后,更是采用暴力手段,将工匠、商贾直接没籍,充为奴隶。考古出土的秦国竹简中,更是以法律形式捍卫奴隶主的利益。秦朝是不折不扣的奴隶社会。

既然与奴隶制无关,那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呢?

下面就详细解析。

一是儒生们以古非今。

古者,先秦与周王朝;今者,秦帝国也。正如前文《秦始皇》所言: 周王朝人与人相对平等,人民没有丝毫奴性;执政者对人民有敬畏之心;执政者忠于人民;言论自由,人民有批判和议论政治的权利;职业平等,无贵贱。 而秦帝国则截然不同。大臣是“从主之法,顺上之为。专心于事主者,为忠臣。”人民是——“战时用其死,安平尽其力”,“赴汤蹈火,死节之民,寡闻从令。”臣民生存唯一的价值,就是踏踏实实作奴才。人民命如蝼蚁,无论是踩死十万,还是百万。

在法家看来,都不值一提。 秦始皇依据法家思想建立的新世界,要以捍卫君权,奴役人民的新思想。取代自由、人权的旧思想。

二是法家的愚民思想。


商鞅谓之:“民愚则易治”,“民愚,则君以智而王”,“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

韩非谓之:“智者不以言教,而慧者不以藏书”,“民不越乡而交,贵贱不向逾,愚智提衡而立。治之至也”,“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行。”

孔子大力兴学的目的是启民智,立民德。孔子谓之:君子以振民育德。儒家无疑成为法家愚民政策的最大敌人。

商鞅谓之:“诗、书、礼、乐、廉、耻、孝、悌、仁、智。国有十善,上无使战。”韩非谓之:“儒以文乱法。”韩非为何视儒家为五蠹之首,必须铲除呢?


在孔子修订的《尚书》中,就有反对君主干涉司法的主张。孔子继承并发扬了这一思想,批判君主“折狱无论,以意为限。”这是《尚书》中司法独立思想的延续。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中国也未能实现司法独立。

荀子在《致士》篇中指出,在司法实践中,一定要量刑恰当。若作不到量刑恰当,应“与其害善,不若利淫。”这一利与被告,疑罪从无的无罪推定论并非是荀子首创,而是源自孔子。 孔子向弟子仲弓教授法治思想时,曾引用《尚书》之言:“大辟,疑,赦。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其依据是“死者不可生,断者不可续”,所以在审案时要“求其所以生之,不得其所以生,乃刑之。”孔子疑罪从无,利于被告的无罪推定论,客观上也体现了儒家对最基本人权——生命权的尊重。与法家“刑用于将过”的宁枉勿纵主张截然不同。 遗憾的是,在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司法实践中,一直是采用法家极宁枉勿纵的有罪推定论。儒家疑罪从无的思想论直到1996年,才被写入《刑法》。在具体执行中也没有完全贯彻。

与法家的夷族连坐的主张完全不同,孔子主张“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儒家不罪无辜的法治思想同样是对人的生命权的尊重。 众所周知,民主法治的美国有陪审团制度。而孔子修订的《尚书》中,就有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陪审团制度。


法家为何反对乐呢? 且看李连杰主演的电影《狼犬丹尼》: 在剧中,丹尼原本是黑老大巴特手下的一条狼犬,一个杀人工具,没有思想,没有情感,唯有凶残。后来无意间遇到了盲人钢琴调音师山姆及其女儿维多利亚后,开始接触音乐。终于使他从行尸走肉,回复了人性。明白了世间有爱,有更美好的生活。 丹尼的生命最终被音乐拯救,这便是“儒以文乱法”,而导致“愚民”措施失灵的一个反面教材。 唯有阉割掉一切诗书礼乐,道德廉耻,才能有效地预防“国有十善,上无使战”和“儒以文乱法。”杜绝《狼犬丹尼》中的一幕上演。最终使人民成为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永世为奴,任由君主驱使,致死为君主尽忠。

刑罚和阴谋诡计仅仅是捍卫君权,奴役人民的低级手段。驾驭臣民的最高境界是愚民。法家不希望人民有思想,民愚则易治。 人类一思考,法家就烦恼!法家字典里的良民——寡闻从令! 这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根本原因!


杨朱学派


正如司马迁所论“然世异变,成功大”。这个还是相当客观公正的。

秦始皇统一列国,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这是具有开创性的伟大功业。可以说,中国历史从这时起,我们已经结束了封建制。在此基础上,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又促进了全国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融。

至于焚书坑儒,当然是被诟病的。但真相究竟是什么?

焚书主要是儒家之书,而诸子的书是有保留的。秦始皇焚书是禁止人民以古非今,比如郡县制的实施就遭到了儒家的反对,因为他们主张复古崇古。

坑儒主要是一些方士。秦始皇后期穷奢极欲,竟想要求仙不老,而这些方士鼓吹却终究不得,秦始皇觉得被这些人玩弄了,所以才坑杀他们。

这两件事显然不想现在我们所说的那样极其不堪,但秦始皇确实对儒家不太欣赏。且这些是最高统治者控制思想的一点手段,,亦是可以理解的。

秦始皇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根据时代的形势变化而改变政策,依然严刑酷律,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举国皆兵。


史说春秋


历史的真实性,由小扩展到大都是客观存在的。做为历史上的始皇帝他对中国的贡献可以用伟大来表示,首先他把中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书同文车同轧度量衡的统一,为以后的发展垫定了基础也是后世样板。其次郡县制治国到如今还在用,由于管理在基层修建了很多利后世的工程。最重要的是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在实行全面统一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所选择,留下有用的东西为了不影响推行一定会销灭影响发展的东西。在文字上的统一必然销毁其它国文字,法律的统一必定销它国的法典,度量衡的统一必然销毁一些相关的书籍。销毁这些阻碍大一统的文字方面的书籍是发展的必然,后世人由于关点不同留下来的历史资料也有很多关点。


儒释道缘


焚书坑儒坑的是惑乱统治的人,如果不这么做,怎么能进入封建社会,况且焚书坑儒的祸害还没有罢黜百家的大,最少秦朝以前的各家各派的书籍都有保留,而且也只是以法家治国,而汉朝之后就只剩儒家一家了,或许是个趋势,但当初的公输家,墨家的机关术得以保留,发现两千多年我不认为中国的理工科会比外国差。


空梦轮回


坑的是方士。说梵儒家的书,为什么不梵儒家经典《易经》呢?有人解释易经是占卜,所以不烧。但又吹捧为科学大百科全书。说不通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