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潮汕近現代“潮汕女學”速寫,並非外人口中的重男輕女

20世紀初,在女權運動強烈呼喚及教會女學催化下,潮汕開始出現本土自辦的女子教育,並在民國時期得到很大發展,產生了深遠的社會意義。

潮汕近現代“潮汕女學”速寫,並非外人口中的重男輕女

1903年,清政府學部頒佈《奏定學堂章程》,廢科舉、興新學,但女子教育仍被認為可有可無,潮汕一些女知識分子和開明人士就陸續創辦一些門類較齊全的女子學校,為潮汕自辦女子教育拉開帷幕。但因風氣並未完全開化,只是以私立形式存在,也沒有形成普遍之勢,如1905年陳寶蓮在揭陽榕城西門昭武第創辦閨秀女校,收學員20多人,主要授以繪畫、刺繡、裁衣,兼授少許古文,這是清末榕城的第一所女子私塾。另外,為適應中小學堂師資之需,潮汕各地還辦起了一些女子師範學堂,如光緒末年澄海淪智小學校長陳芷雲在澄海倡辦毓秀女子師範學堂。

1907年,清政府正式頒佈《女子小學和師範學堂章程》,制定女子教育的課程內容、教學制度等,第一次承認女子教育的合法性。於是,潮汕女子教育蓬勃發展,開始出現了公立女子小學,如1909年在潮陽縣學宮旁魁星閣創辦官立女子初等小學堂,課程除照初等小學堂的科目設置外,增設刺繡、尺牘等科。

潮汕近現代“潮汕女學”速寫,並非外人口中的重男輕女

1912年民國建立後,女子教育呼聲更大,風氣所趨,女子踴躍入學,私立女學、公立女學和資助女學相繼出現。如1912年在汕頭埠外馬路開設私立坤綱女校,校長陳舒志,共有教職員10人,學生83人。

1913年,畢業於廣州兩廣女子師範學堂的林質蘭(字西園),在澄海縣城紅門宮(城角樓附近)創辦澄海私立女子學校。她治學嚴謹有方,學生成績優良,深得各界讚許。適逢省督學來澄視察,對女校諸多嘉許,並要求縣政府撥給經費,翌年遂改校名為澄海縣立第一女子學校,校址遷於城隍廟附近育嬰堂舊址,並附設女師講習所,以解決畢業女生的升學問題。不久澄海縣又開辦私立宗英、城南等女子小學。

1915年,揭陽創辦縣立第一女子小學,校長是魏拯文。

“五四”運動後,潮汕各地熱烈響應,倡女學,開女中大門。1921年,學監李春濤代理潮州金中校長,銳意革新,首開男女同校。1926年,該校有女中學生13人,佔學生總數10%。1923年春,汕頭市私立友聯中學附設女部招收女生。1924年創辦汕頭官立女子中學。同年,汕頭市私立震東中學、揭陽一中、揭西縣城中學也開女禁,招女生。

1925年,杜國庠就任澄海中學校長,破例錄取蔡楚吟等6名女生,開創澄海中學男女同校之新風。1931年在揭陽考院舊址創辦縣立女子中學。至1932年,潮汕共有在讀女中學生752人。

潮汕近現代“潮汕女學”速寫,並非外人口中的重男輕女

1939年至1945年,日寇佔領潮汕。淪陷期間,潮汕女子教育受到嚴重破壞。很多學校被迫停辦、改辦或內遷,不過,在遠離中心淪陷區的地方,還興辦了一些女子師範學校,如1942年以普寧縣立女子小學改辦為縣立女子師範學校。抗戰期間,一大批共產黨員教師和革命知識青年為提高農村婦女知識水平,紛紛在各地設立夜校,辦起婦女識字班,使廣大婦女開闊眼界,提高認識。抗戰勝利後,潮汕女子學校紛紛復辦,並有所發展,如普寧縣立簡易女子師範學校1946年就有班級4個,學生160人。

潮汕自辦女學的興起和發展,客觀上為潮汕婦女衝破傳統綱常禮教的桎梏創造了社會條件。潮汕婦女走向社會,跨進新學堂,接受新文化和新思想薰陶,文化素質和民主思想不斷提高,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也開始為之一新;同時也推動潮汕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培養了一批先進的婦女,促進了社會風習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