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8 董卓为啥如何招人恨?先看看逼迫汉帝国迁都长安之后他做了什么

董卓留下自己的嫡系将领带领军队驻防在从洛阳到长安的沿线,自己在公元191年的四月来到长安。算来从汉献帝达到长安的191年三月,到董卓到长安,中间有一年多时间,董卓其实不在汉献帝身边,而是带兵在洛阳发迁都财。受着巨大屈辱的世家大族们,为什么不趁董卓不在的时候,趁机搞点事情呢?可在这段时间内,长安的中央朝廷除了例行的事情之外,没有任何的动作。在这段时间里,主政长安的是王允。


董卓为啥如何招人恨?先看看逼迫汉帝国迁都长安之后他做了什么

图1、董卓当权可治理的却是王允(《凤仪亭》)

从长安这一年多的平静里看,王允表现是很不错的。而且王允的成功还不止这个,他还得到了朝廷上上下下的赞誉,都称赞他在危难的时候给了皇帝以及士族很大的扶助。但从王允这得到最大帮助的不是皇帝刘协,也不是拖家带口迁到长安的朝臣们,而是董卓。是王允给了董卓一个安定的大后方,同时以柔和的策略平息了迁徙到长安,满怀怨恨的朝臣们对董卓的敌视。可以说,这段时间内,董卓找的这个合作伙伴、同盟王允,给了董卓一个安安稳稳的大后方。


董卓为啥如何招人恨?先看看逼迫汉帝国迁都长安之后他做了什么

图2、王允与董卓(《凤仪亭》)

相比已经是一片废墟的洛阳,长安现在是独一的繁华盛地了。而且对董卓来说,长安是一块可以让他踏实睡觉的地方。被焚烧的洛阳,对他来说是一个大怪物,那些势力雄厚的世家大族们,让董卓每天担心是不是这些人会搞出些什么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来。可是这长安,我董卓比你们熟悉,而且你们初来乍到,而我董卓倒算半个本地人。

这种心理上的安稳踏实,让董卓一到长安,就表现出和之前在洛阳完全不一样的作风来,特别是面对世家大族公卿朝臣们。董卓回长安的时候,让百官在路旁等候参拜,而且所用的车马服饰超乎常规,近乎天子,后汉书上这样记载“遂僭拟车服,乘金华青盖,爪画两轓,时人号‘竿摩车’,言其服饰近天子也”。而且自此之后,所有的公卿见到董卓,都要恭恭敬敬到董卓面前参拜,而且董卓居然不回礼,俨然成了群臣的主子。


董卓为啥如何招人恨?先看看逼迫汉帝国迁都长安之后他做了什么

图3、竿摩车上的董卓(《凤仪亭》)

回到长安的董卓和在洛阳期间的董卓,最大的改变就是对士人们的态度。在洛阳的时候,董卓恭恭敬敬的把这些人捧在手心,而到了长安之后却将这些人踩在脚下。在洛阳的时候,一个边关的将领忽然间冒头成为东汉朝局的掌控者,面对这么一个庞然大物,董卓心虚是可想而知的。可是经过这么一番折腾之后,董卓心逐渐踏实,原来高高在上的这些人也不过如此吗?看来更靠谱的还是我手上的军队。于是,从进入长安开始,出现在士人面前的就是一个不一样的董卓——信心满满、得意洋洋、趾高气昂的董卓。


董卓为啥如何招人恨?先看看逼迫汉帝国迁都长安之后他做了什么

图4、高高在上的董卓

“上帝要叫他灭亡,必先叫他疯狂”,这一句话用在进入长安之后的董卓实在是最合适不过了。我们历数一下进入长安之后的董卓,先后干的这些事。

董卓干的第一件事,是分封自己的亲人。升自己的弟弟董旻为左将军,并封鄠侯;这个董旻之前出现在杀害何进弟弟何苗的队伍中。封自己兄长的儿子董璜为侍中、中军校尉。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在军队里安插自己的亲属,董卓这一点倒没什么错。除了这两个以外,所有和董家有亲属关系的人无论远近,都被董卓弄到朝里来做官。董家的子孙,无论年纪有多小,男的都封侯,女的都封为邑君。这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董卓为啥如何招人恨?先看看逼迫汉帝国迁都长安之后他做了什么

图5、郿坞

董卓干的第二件事,是在自己的封底郿(今陕西眉县),修筑坚固坞堡。墙有七丈高、七丈厚,命名为“万岁坞”。董卓将从洛阳掠夺来的所有财富都放里面,而且在里面储备了足够三十年用的粮食。董卓还常对自己说:“事情如果成功了,那就雄踞天下;即使失败了,回到郿坞也足够我活到老了。”小农意识十足的董卓,指望他成大事,确实有点难。

董卓干的第三件事,就是让司隶校尉刘器寻找官吏民众中“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的人,将这些人都收捕并杀害,然后将这些人的财物都没收为公有。于是引发了大量相互诬告的事件,冤死的人数以千计。以至于人人自危,在路上遇见,都不敢说话。


董卓为啥如何招人恨?先看看逼迫汉帝国迁都长安之后他做了什么

图6、动不动就杀人的董卓(《凤仪亭》)

董卓干的第四件事,就显得有些太过残忍了。到了长安之后,他就是经常召集百官举行酒宴,纵欲狂欢。有一次百官为给他去封底坞堡送行,在长安城外摆设酒宴。董卓居然把从北地俘虏来的几百人在宴席上杀死,而且以及其残忍的手段“先断其舌,次斩手足,次凿其眼目,以镬煮之”,没死彻底的,在席间挣扎翻滚。想一想当时在座吃饭的人,都什么感受,害怕、恶心,哪还有心思吃饭。可董卓“饮食自若”。在座的有言语失当的,就当场杀死。而且以谋逆的罪名,将关中的大族一个个诛灭。董卓的残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董卓干的第五件事,我们之前提过,就是把秦始皇铸造的铜人融化了,铸成铜钱,滥发货币,以至民间物价飞涨,民众苦不堪言。

说了董卓在长安干的这么多事,我们再回头看一件,他与他的老对手、此时已被他任命为御史大夫的皇甫嵩之间的一场对话。皇甫嵩应招到了京城后被董卓诬陷下狱,之后因为他儿子在董卓面前求情,才得以幸免,之后被董卓任命为御史大夫。


董卓为啥如何招人恨?先看看逼迫汉帝国迁都长安之后他做了什么

图7、董卓(《凤仪亭》)

也许是太记挂自己这个老对手了,董卓特意把已是阶下囚的皇甫嵩找来,问皇甫嵩到:“义真,你害怕吗?”皇甫嵩回答说:“明公你如果是以德辅政,那是天下的幸事,哪用得着恐怖?如果你是因为淫刑而得逞,那整个天下都会惶恐,岂单单是我皇甫嵩一个人?”皇甫嵩没有直接咒骂董卓,回答的非常智慧,一语双关。从我们这些非亲历者看,皇甫嵩分明实在指责董卓。可在董卓耳朵里,听到的却是董卓我在以德辅政。就这样董卓没有继续迫害皇甫嵩,而是把他释放了。

这段对话是史书上记载的,这一对对手之间的最后一次对话。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人的截然不同。皇甫嵩依然还是那个统筹全局的皇甫嵩,他看到的不单单是他自己的安危,而是全天下人的安危。哪怕是面临董卓的威胁,皇甫嵩依然看到的是天下人的恐怖,而不是自己的害怕。

而反观董卓呢?董卓如今已经是东汉朝廷的当家人了,可处处只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权利,看到自己的势力,看到自己的地位。即便是他身居如此高位,他谋划算计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和安危。岂不知,身处如此高位,你董卓已不单单是你自己了,你的一举一动关系到天下,关系着那么多人的利益,只有你处理好了这些关系,你才能在这个位置上长久的干下去。不然,你以为你董卓能从东汉朝堂上退回到自己修的万岁坞中去吗?

看董卓把控东汉朝廷之后一路的作为,退守长安是为了自己的安稳,修筑万岁坞更是,其实他心中有极大的不安,而所求的安稳,依照他的方式只能是“缘木求鱼”。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董卓恰恰是一个不谋全局的人,迎接和等待他的只能是悲剧的命运。看看我们这一期董卓做的这些倒行逆施的事,他不灭亡,谁来灭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