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大數據時代,還有隱私可言嗎?

個人信息保護研究

大數據時代

你的隱私真的

被“隱藏”了嗎?

科普 | 大數據時代,還有隱私可言嗎?

我們經常能看到,明星工作室針對惡意信息侵權行為發佈聲明。這些侵權行為大多表現為從藝人的社交賬號蒐集過往所謂的“黑歷史”,再加以醜化藝人形象,隨後廣泛傳播。

或者是這樣的情況,由於各種在網絡上的爭執,普通用戶的各種社交賬號,甚至是家庭住址、身份信息被扒出並公之於眾,隨後導致各種惡劣的行為發生。

科普 | 大數據時代,還有隱私可言嗎?

這些情況可謂是細思極恐,大數據時代為信息查找蒐集帶來便利的同時,是否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困擾呢?

國內cookie隱私第一案

科普 | 大數據時代,還有隱私可言嗎?

2013年5月6日,朱燁向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起訴百度公司侵犯其個人隱私。

朱燁訴稱,利用百度網站對相關關鍵詞進行搜索後,會在特定界面出現與鍵入的關鍵詞高度相關的廣告。如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隆胸”、“減肥”、“人工流產”關鍵詞後,再進入“500看視”和“4816”網站時,會分別出現與減肥、流產和隆胸相關的商業廣告。

朱燁認為,百度公司利用網絡技術對其線上行為進行追蹤,並將其行為偏好、生活需求等信息披露給相關商業網站,進行有針對性的廣告投放的行為,不僅違反了知情同意的規則,也侵害了其隱私權。朱燁請求法院判令百度公司立即停止侵害。

科普 | 大數據時代,還有隱私可言嗎?

一審中,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支持了朱燁的訴訟請求,一審法院認為,百度網訊公司利用cookie技術收集朱燁信息,並在其不知情的情形下進行商業利用的行為,侵犯了朱燁的隱私權。一審宣判後,百度公司向南京中院提起上訴。

二審法院終審判定百度網訊公司的個性化推薦行為不構成對朱燁隱私權的侵犯。

裁判理由如下:首先,百度個性化推薦服務並未識別出用戶的真實身份,其收集和推送的信息終端是瀏覽器。而未與網絡用戶真實身份對應識別的數據信息具有匿名性,其未達到個人信息保護的可識別性要求;

其次,雖然百度利用跟蹤技術提供了個性化推送服務,但其並未直接向合作方披露用戶信息,也未對外宣揚用戶的網絡活動軌跡及上網偏好,不構成《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中第十二條侵害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責任中對“公開行為”的要求;

再次,個性化推薦服務具有協助互聯網用戶過濾海量信息的功能,用戶在享受免費且便捷服務的同時,應對該項技術持一定的寬容度;

又次,在用戶知情同意與用戶選擇權方面,網上跟蹤技術是互聯網普遍採用的一項信息技術,百度公司在《使用百度前必讀》中,對該項技術的使用

已有說明,併為用戶提供了選擇退出的機制

科普 | 大數據時代,還有隱私可言嗎?

在這樣的背景下,朱燁仍使用百度公司提供的搜索引擎服務,應視為對百度公司個性化推送行為的默許。綜上,南京市中院最終判定百度網訊公司的個性化推薦行為不構成對朱燁隱私權的侵犯。

南京中院的裁判理由中,最為關鍵且排在首位的理由是個性化服務推薦中信息

不具有可識別性的特徵。法院參考了《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中對個人信息的界定,斟酌百度推送信息的情況,認定其在向用戶推送廣告的營銷中,沒有將信息的推送與個人身份進行關聯,這成為法院判定個性化推薦服務不侵犯用戶隱私的最為重要的理由。

科普 | 大數據時代,還有隱私可言嗎?

可是網上行為的定位跟蹤是否真如百度所言是匿名的,不具有身份的可識別性?

大數據時代

個人信息保護研究

科普 | 大數據時代,還有隱私可言嗎?

我們正在步入的世界,信息的價值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一個關於信息的海量生成、分享、挖掘、分析、應用的數據時代正在開啟,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正在發生變革的時代,是一個傳統與前沿交替的時代。很多國家把大數據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美國政府更是把大數據看作“未來的石油”,大數據成為一種新的經濟資產,如同貨幣或黃金。

科普 | 大數據時代,還有隱私可言嗎?

互聯網與大數據的時代,似乎是一個人人為保護隱私而恐慌的時代,其實卻是一個絕大部分人樂在其中不覺奇怪的時代。

我們向互聯網企業提供個人信息換取便利,我們向國家敞開胸懷以獲得保護,我們把數據信息存儲在雲端,我們將個人的生活點滴在社交網絡上進行分享,而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信息碎片,廣泛存在於虛擬與現實的世界裡。

當大數據技術成為一種革命力量席捲全球時,不論是在商業還是公共領域,大數據的運用給我們帶來了諸多挑戰:對互聯網用戶網上行為的定位與跟蹤,對消費者個人敏感信息的記錄與採集,數據預測分析帶來的不公與歧視,雲中信息的安全顧慮與公權力機構的窺視,個人信息的頻繁洩露與黑市買賣,網絡侵權與電信詐騙以及信息跨境轉移的法律衝突與數據壁壘……都使個人信息的收集方式、使用目的及影響後果日趨失控,個人信息的保護被前所未有地放置於洪荒之地,面臨嚴峻威脅。

面對這樣的挑戰,傳統框架下用以保護個人信息與隱私的核心技術與法律手段呈現出有效性不足的特徵。信息保護的最小採集原則、目的限制原則停留在紙面,沒能在信息採集、傳遞、使用的過程中真正起到約束作用。而知情同意、匿名化、模糊化等傳統隱私保護策略已不能有效保護個人的信息與隱私。

科普 | 大數據時代,還有隱私可言嗎?

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的交流、傳遞和獲取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自由和迅速。在互聯網帶來的社會變革中,我們能便捷地獲得商品與服務,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獲得新知,交流與分享觀點。

這些發展革新了我們的自我表現,強化了我們的自由,為處於動態發展中的個人信息提供保護,為主體構建一個能自由呼吸的空間,它為人們的自我屬性與社會性屬性進行著邊界管理。

伴隨著都市化生活中個人信息保護意識的覺醒,個人信息保護的新時代已豁然降臨,面對這洶湧而來的時代浪潮,我們該何去何從。

《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研究》

科普 | 大數據時代,還有隱私可言嗎?

內容簡介:

大數據時代,無限度的信息挖掘、信息濫用、信息侵權行為頻頻發生,信息的保護面臨典型風險,而規則手段又難以應對時代的挑戰。“知情同意”處境尷尬,匿名化、模糊化技術遭遇瓶頸,傳統信息保護理論有效性不足。當信息保護的邊界日益模糊,超出原初目的的二次利用成為常態;當信息中潛藏的價值,使得政府、企業走上如飢似渴的追逐個人信息的道路;當公眾問責、政治理性和商業實踐使得信息隔絕存在難度,個人的有限理性與業態現狀使得個人信息控制權被嚴重削弱時;我們需要強化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在追求信息的自由流動與保護間尋求平衡。

李媛,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擔任民法總論、物權法、合同法、侵權法課程授課老師,發表論文10餘篇。主要研究領域:合同法、網絡法。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