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魯迅和胡適誰的文學水平更高?

青澀島嶼


先給個結論:在文學與文化、包括思想方面,魯迅是當之無愧的一流思想家、一流學者、一流作家;胡適,則是毫無爭議的二流思想家、二流學者、三流作家。

一、關於魯迅

題主希望詳細說說,這個沒法太詳細,太詳細了就是著書了,不如抓要點:

為什麼魯迅是一流思想家?因為:魯迅對國民性的批判、對近代中國人缺乏自治、缺少獨立意識的深刻認知,推動了中國從內部向現代國家的轉型。而且,這種批判雖然也從俄國有所吸收,但基本上屬於魯迅的原創思想。這種思想在後來逐漸成為了中國人所要追求的一種民族精神,一種與近代受辱麻木截然相反的精神。

為什麼魯迅是一流的學者?因為:魯迅做的研究並不多,也就是翻譯和一些古代文學研究。如果說,魯迅的翻譯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爭議的話,魯迅的古典文學研究可以用“有始有終,點到為止”來概括。

所謂有始有終,就是他完整的進行了古代小說的研究的開拓工作,所著的《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至今仍然是古代文學的重要參考書,不是入門書、不是因為魯迅所以才重要,不是因為寫的早,而是確確實實有見識有水平的參考書;

所謂點到為止,是說魯迅並沒有在學術上下大工夫,當然也與他去世時間太早有關,所以留下的學術著作太少。但少而精,並不能抹殺他作為一流學者的水平。

為什麼魯迅是一流的文學家?這個就不用我多說了。

二、關於胡適之

為什麼胡適之是二流的思想家?因為:胡適給今天的中國確實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同樣是關於ZIYOU,關於人的獨立,而且,我們今天仍然需要胡適的這種思想。但是,一方面,胡適的這些思想都是二手的,美式的,不是原創的;另一方面,胡適的思想不深刻,缺乏反思,無論是什麼思想,沒有經過反思而只是接受,那就是教條。所以,胡適只能是二流思想家。

為什麼胡適之是二流學者?因為:胡適雖然留下了“整理國故”的觀念,留下了一些研究方法,照理說,能夠提供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的人,肯定屬於一流學者了,因為確實是一流學者提供方法,二流學者照著方法研究。但是,誰也沒有想到,當胡適自己按照自己的方法做研究時,卻總是發現做不下去,最後,很多他花了大工夫的研究都沒有成果。

為什麼?因為胡適水平不高,自己提出的方法,自己都無法驗證,我們能說他是一流學者嗎?

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為什麼只有上冊?並不是太忙,而是水平不夠。他在寫上冊時,北大的朱希祖就說過大意是“胡適不懂哲學,寫不動哲學史”的話;章太炎曾譏諷胡適不配談學問,說:“胡適之也配談哲學?”

更有趣的是黃侃,他在上課時講段子:“昔日謝靈運為秘書監,今日胡適之可謂著作監矣”。大家沒聽懂,黃侃說:“監者,太監耳。有上部,下部沒有了”。

如果說早年的胡適水平不夠,晚年的他也仍然不行。晚年他按照自己提倡了一輩子的方法,整理《水經注》,結果,不僅沒有“結案”,反而越弄越亂。胡適自己曾說:“提倡有心,實行無力。”(胡適日記,1930年12月6日。)自己是二流學者,這是他自己承認的。

為什麼說胡適之是二流作家?因為,大家說說,誰能背得出胡適的一首詩?說出胡適那篇小說、散文能讓你覺得這輩子沒白活?沒有吧。


danyboy


當然是魯迅先生。

胡適先生確實是一個思想家,大學者,但是他的心理素質或者說藝術修養上的侷限是非常明顯的。1917年1月,胡適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1917年2月,陳獨秀髮表《文學革命論》之後,胡適的新詩《鴿子》等就已發表在《新青年》上,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時時發表新詩,他花了四年時間,出版了中國新詩史上的第一部詩集《嘗試集》。

【胡適】

胡適對自己的這部詩集是非常滿意的,到今天我們也能說這部詩集是有歷史意義的,有文學史上的意義,但是在文學上,從藝術成績來說,不得不說是很寒磣的。

這部詩集在當時就得到他的朋友胡先驌的詩評《評》,他的意見可以說是非常中肯的。首先,這部詩集一共有172頁,光是自序、他序和目錄就佔了44頁,然後舊體詩佔了50頁,其餘的78頁,像詩又像詞的新體詩佔了44首,胡適自己承認是新詩的只有14首,其中還有部分是翻譯的詩,最後真正能稱之為新詩的只有13首。這就是胡適努力了四年的新詩成果。

並且就在這13首新詩中,真正有藝術水準的詩是一首都沒有。不過是“枯燥無味之教訓主義”,我們如果並不相信胡適的詩歌不好,也且不舉出大家耳熟能詳的《蝴蝶》之類,請看胡適自認為對新詩創造最大的一首新詩,並且比舊體詩不知道高到哪裡去的名為《應該》的詩吧:

他也許愛我,——也許還愛我,——
但他總勸我莫再愛他。
他常常怪我;
這一天,他眼淚汪汪的望著我,
說道:“你如何還想著我?
想著我,你又如何能對他?
你要是當真愛我,
你應該把愛我的心愛他,
你應該把待我的情待他。”
他的話句句都不錯:——
上帝幫我!
我“應該”這樣做!

胡適自認為這首詩是“意思神情都是舊詩所達不出的。別的不消說,但就‘他也許愛我’這十個字的基層意思,可是舊體詩能表達出來的嗎”。

在《嘗試集》的再版自序裡,他還說這首詩是一個創造,胡適對自己的能力未免太過自信了——不客氣地說,這首詩不但是古典情詩藝術的倒退,距離新詩藝術也有相當遙遠的距離。

胡適也寫劇本《終身大事》,也寫小說《差不多先生傳》等等,他雖然具有先行者的勇氣,卻缺少藝術家的才華,先行是先行了,卻不能說他開闢了什麼新風,做出了什麼榜樣。

反觀魯迅先生,上來就是一篇《狂人日記》,這是中國的第一部白話小說,之後的《新青年》六卷四期上的《孔乙己》,六卷五期上面的《藥》,這些大家都應該讀過,這些小說在思想上深刻和藝術上的成就,與胡適那些幼稚的新詩和小說相比,簡直有點大人打小孩一般,讓人覺得不是一個重量級的。


潯陽鹹魚


胡適的最大特點,就是記憶力超群,相當於一個書櫃。他寫的東西,多是一些感想,心得,體會。他除了崇拜洋人,全盤西化外,無任何觀點,思想,理論體系。要說有點貢獻的話,就是提倡新文化運動。但他與陳獨秀提倡新文化運動,出發點完全不同。陳獨秀是推陳出新,改造中華。胡適是完全推倒重來,認為中國沒有邏輯,沒有哲學,沒有科學,中國人連印度人都不如。就如高曉松讚美印度一樣。 他在中國,哲學,歷史,訓詁,文學,社會學,語言學等所有方面,沒有任何建樹,沒有獨樹一幟的東西。星星點點,介紹點西方洋主人的東西。不過是老蔣的一個御用文人。 他的真正本性是漢奸,沒有一點中國文人骨氣。魯迅把他罵得狗血噴頭,言之鑿鑿!胡適自知當漢奸理屈,一點不敢反駁,反而恭維魯迅。當今某些捧胡適的人,即使搜腸刮肚,翻遍胡適的所有書櫃也拿不出任何成果,任何像樣的觀點,思想,理論,向當代青年介紹,沒有一篇像樣的文章值得玄耀。弄幾個格言之類,多研究問題,少談些主義,當做精品推薦, 不過是農村老大爺教育孩子的話,只是他說的乖巧一些罷了。在中華民族博弈中,思考技不行,思考制度不行,思考文化不行。民主自由的中華民國試驗,遭到徹底的慘敗。胡適作為民主自由的文化班頭,實在有愧於中華民族。某些人向青年介紹胡適,介紹西方古希臘伯拉圖之類,這些垃圾東西,是浪費青年人的生命,是對青年一代不負責。我們應當站在全人類的高度,思考今天的地球問題,思考人類的走向問題,思考中華民族獨特的最偉大的文化。西方所有文化,就是基督教文化,不斷維護上帝的文化。沒有任何值得玄耀的。只得把古希臘那些東西拿出來。古希臘文化是人類共同文化遺產,並不是西方的,人種都不同,西方盜竊希臘文化,硬當做自己祖宗供俸。就是這些東西,又豈能同同一時代的百花爭鳴的中華文化相比?直不起腰來的奴才,實在孤陋寡聞。魯迅是最偉大的民族英雄,獨立思考的智者。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他彷徨,他吶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對民族的命運的深度思考。他的小說反映了整個社會。每篇的文體樣式不同,《阿q正傳》精神,是人類共同的人性弱點。巴爾扎克,托爾斯泰豈能相比?奠定他世界文學巨匠的位置。胡適除了可恥,有什麼成就?魯迅不是共產主義者,但他的深入思考,他的世界觀卻是到辨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魯迅,獨樹一幟的雜文體。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對中方文明的一大貢獻。魯迅在方方面面的貢獻,都遠遠高於胡適。胡適不過是介紹西方文化的一個編者按。


大雪2006


如果是指文學成就,胡適和魯迅不在同一個層次上,胡適要比魯迅差多了,基本沒有可比性。

胡適在中國學術史上,是一個開創性的旗手、領袖。他在1912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捲上),第一次把現代西方哲學研究方法引入中國哲學史研究,使中國傳統哲學真正步入現代化進程,這本書在中國現代哲學研究中的意義怎麼評價都不為過,但這本書本身並沒有提出創新性的哲學觀點。就是說,胡適的貢獻不在於學術理論本身,而在於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方法。

胡適是中國白話文的倡導者,他出版了白話文新詩《嘗試集》,這也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確立了中國詩歌新的藝術形態。但是,這本詩集的水平沒有多高,“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這個水平應該和趙麗華差不多吧?這也是他唯一拿出來的文學作品啊。

胡適在考據《水經注》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是《水經注》專家,但其成果受到很多名家的質疑。

就是說,胡適先生他不是一位著名的或者是大師級的學者,更不是有成就文學家。他是屬於登高一呼的領袖級的人物。

至於魯迅的文學成就,就不用說了。

胡適先生曾經兩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但這並不代表他的文學成就有多高,而是因為他有名。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人有很多,曾經有提名人準備提名魯迅先生,被魯迅先生拒絕了。


吉家凡


1917年初,在美國留學的胡適,給陳獨秀寄來《文學改良芻議》一文,陳獨秀讀後,讚歎不已,說這是胡適對舊文化“發難的口號”,隨即將此文發表在他主編的《新青年》上。

隨著《文學改良芻議》這篇向舊文學宣戰的檄文的發表,胡適著力於新文學的創新,更加不遺餘力,他的新詩不斷髮表,幾年時間,便結集為白話詩集《嘗試集》,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新詩集。

胡適的《嘗試集》作為白話文運動中的嘗試之作,集一經出版,便引起廣泛關注,一版再版,轟動一時。然而,雖然在新文學上,胡適是第一個嘗試者,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是,《嘗試集》就像當代小說《國畫》和散文集《文化苦旅》一樣,在文學史上的貢獻,更多在於體例的創新,而非文學本身的價值。

在文學革命上,魯迅儘管不是首舉義旗的開路先鋒,但他卻是在文學革命和白話文運動中的實踐健將,正因為有了魯迅埋頭創作、深入開拓,才有了他後來在小說、雜文和散文創作上的巔峰成就,尤其是他的小說,他的作品,無論在文采和思想深度上,都是當時的一流。

魯迅先生的作品,《藥》《故鄉》《祝福》《孔乙己》《狂人日記》《紀念劉和珍君》《論雷峰塔的倒掉》《拿來主義》《論“他媽的”》《我之節烈觀》,等等,隨便一想,就是一大疊。他的書籍,《吶喊》《野草》《彷徨》《故事新編》《朝花夕拾》《華蓋集》《三閒集》《二心集》《且介亭雜文集》,等等,隨便一列,就是一大堆。所以,就文學水平而言,尤其是在創作的數量和質量而言,魯迅自然是強高一些。但這種高,也只是文學作品而言,如果以體例上的貢獻而言,則胡適要功高於魯迅,這要看從哪方面去比較。

其實,我是非常反對老是將魯迅和胡適進行對比的,尤其是上綱上線、涇渭分明的對比,而且,熱衷於此類對比的人特別多,話題也特別多。

比如,很多人對比魯迅和胡適的思想價值、文化價值,說魯迅是激進的革命作家,胡適是漸進的自由主義者;魯迅重批判,胡適重建設;魯迅有絕望之嘆,胡適做自由之夢;魯迅是藥,胡適是飯;魯迅栽刺,胡適種花;魯迅骨子裡是道家俊逸之風,胡適骨子裡是儒家忠恕之道;魯迅有風骨,胡適有仁心……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我覺得,對魯迅和胡適文學上比比還尚可,其他方面一再對比,便想多了。其實,魯迅和胡適,他們的心裡都是儒家的品格,有自我完善和兼濟天下的理想,有對民主自由精神的追求,不過,魯迅更多表現出對真理的不懈追求,敢於自我解剖,直面慘淡的人生,對國民性進行無情的揭露,這是壯士的吶喊和勇士的抗爭;胡適更多關注公平、正義、平等、自由的追求,在表達上更平和、樸素、達觀、寬容。

這樣去看,魯迅和胡適不過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方向上並沒有過大的偏差,只是表現方式不一樣而已,所以,他們實際上是相向而行、並行不悖的,都是民國時代知識精英那滿天星光中最耀眼的星辰。


帝國的臉譜


毫無異議,應該是魯迅先生的文化造詣,難能突破!


書山衛士嶽明堂


魯迅與胡適誰的水平高,答案只有一個,各有千秋,片面的說其中一人水平高都是有失偏頗的。魯迅與胡適兩位都可稱得上大師,且都參與了新文化運動對,並不能從誰的作品更知名來作比較,這並沒有可比性。現今大眾所只曉得魯迅的文章,大多是源自於小學課文,為什麼魯迅的文章適合做小學課文,而胡適的文章在語文書裡從沒見過呢?並不是說胡適的文章比魯迅的水平差,而是難懂。

所以如果真要將作比較,那就只能說將二者放到統一平面上來對比一下。

魯迅才華橫溢,思想上激進了一些,文風更具有批判性,走的是道家的俊逸之風,一身風骨敢於鬥爭敢於革命。

胡適更加聰慧,思想上行的是中庸之道,文筆頗有建設性,是儒家的忠恕之道,從始至終一顆仁心不變。

胡適聰明,往往能佔得先機,但也因受制於聰明,功力弱了一二,不如魯迅深刻。

魯迅深刻,但正所謂破大於立,在時機上弱了幾步,不如胡適目光獨到。

世人經常將同一時期的魯迅胡適二人放在一起,也經常將二者放在對立面,但就二者對新文化運動乃至中華民族的影響來看,魯迅和胡適二人都是功不可沒的。少年時讀讀魯迅的作品,要敢於鬥爭而不妥協。長大之後方知胡適的思想才是正道,畢竟不可能鬥爭一輩子,鬥爭的多了,也許就走到了自己的反面。


三齊


這個問題還用問?

胡適先生暴得大名,是因為其留學西洋,據說獲得三十幾個博士頭銜!至於是不是象方鴻漸一樣的博士具有含金量,這是方舟子一類人的事!但不管怎樣,當清末民初之際,舉國崇洋,胡先生又全盤否定中國文化,提倡新學!一時間,執教北大,聲名鵲起!後來又擔任國民政府駐美大使。胡先生一生也許是忙於教學、政治,也許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抑或是"江郎才盡",其所謂巜中國哲學史大綱》及其他一些學術著作,都是有了開頭,沒有結尾!其文學作品,也沒有幾篇拿得出手,有些甚至不堪入目!

而魯迅的學術成就《中國小說史》等,文學成就,那就更不用說了!可以講近代無出其右!魯迅先期也曾在北洋政府裡混過幾天,大學裡教過一陣子,後來就成了自由撰稿人!他的作品完全可以讓他謀生的!而胡適先生在全國解放時去了美國,在美國沒有人撘理他,好不容易經人幫忙在一家大學的圖書館裡擔任管理員,生活很困難。後來蔣介石因為政治需要,召其回臺,繼續當官,又過上了好日子!從此也是極盡反共之能事!

胡、魯都有大名,論名聲高下,倒是很難說!若論文學成就,胡差魯十萬八千里,不可以以道理計!


夜夜龍泉壁上鳴


魯迅一流胡適二流這個是個人觀點,小編不知道新文化運動是胡適倡導的麼,他大膽嘗試,不然魯迅有機會被髮掘麼?

還有一個,胡適是不沾染政治的不喜歡吐槽的,魯迅是被教科書頻頻道上的,其實再怎麼宣傳也改變不了一個事實,

其三,《所謂先生》裡面,梁啟超排名第一,蔡元培第二,胡適第三,整本都沒有出現魯迅。

其四,文學文化,本來就是裡面的東西,作品能代表一個人的優劣,就像流氓郭沫若…所以應該接地氣,看當時的人怎麼待見他們,以及所作所為。胡適的演講都是國外邀請,胡適是世界上過得博士學位最多的。如果他沒資本,怎麼可以擔當比殊榮?魯迅呢,領了蔡元培(國民黨)發的月份,也不做事,這不是白拿好處麼?(詳見李敖演講)。

最後私生活對比

魯迅對待舊婚姻是不理,也不離,讓那女人為自己守寡一輩子。然後一邊追求自由戀愛跟學生同居生一堆孩子還沒有名分…

胡適,接受舊婚姻,負責到底。也追求紅顏知己但是怕老婆,不算過分,適可而止,胡適之。

綜上所述,我還是中意胡適之的,作品不能代表個人,要了解他們的生平,希望噴子們不要孤陋寡聞的批判誰誰誰,過譽誰誰誰。


未央1999


我個人認為魯迅的思想比較偏激,所以他的文學作品都是“罵人”的,他熱衷於揭露人性的陰暗面。純屬鬥爭性的‘’文學‘’。難有文學價值可言!這可能與他個人的人生經歷有關。如下我們來大致瞭解一下魯迅其人及主要作品。

魯迅(1881年-1936年)魯迅筆下人物充滿缺點,如阿Q、華老栓、祥林嫂、孔乙己等,他們是自私、無知、盲從、自欺、麻木、懦弱、欺侮更軟弱之人等醜陋人物。而其文章充滿憤懣、鄙視和醜化人性。魯迅最著名的小說《阿Q正傳》,系透過農村貧苦僱農阿Q的形象,影射中華民族“普遍”的劣根性,如卑怯、精神勝利法、善於投機、誇大狂與自尊癖等。而其《狂人日記》則是透過一個“狂人”的日記來闡述理念。如“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魯迅將中國故有的傳統文化歸結出“吃人”二字,著實令許多人為之驚愕!“魯迅有文學家應有的一枝筆,但無文學家所應有的胸襟與心理準備。他寫了不少的東西,態度只是一個‘偏激’。”人心變壞,罪在世人。中華文化一向教人要修身養性,遵從四維、八德與三剛五常等言行規範;魯迅藉文章全盤否定中華傳統文化,卻代之以鬥爭、暴力等負面思想的灌注侵害。

魯迅“一生坎坷,到處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氣,橫亙胸中,一吐為快。怨恨的對象是誰呢?禮教、制度、傳統、政府,全成了他洩忿的對象。他的文字,簡練而刻毒,為文極盡尖酸刻薄之能事。”並認為“魯迅最嚴重的短處,即在於他謾罵別人的改良主張,謾罵一切,而自己不提出正面的主張。”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魯迅家本是世族大家,其祖父周福清時代,有千畝良田和幾千平方米宅第。周福清曾獲殿試三甲第15名,但仕途不順,後變賣家財買官,候補9年後當上了以抄寫為職的七品京官。周福清為讓兒子周伯宜(魯迅的父親)通過鄉試,與他人合夥賄賂主考官,不料事蹟敗露,光緒帝下旨嚴懲。周福清因主動投案,加上浙江官員求情,後判斬監候,即秋後再決,三年不斬就轉為無期。三年間周家為了推遲周福清的行刑,到處撒錢打點。熬過三年後,周福清轉為無期,7年後被大赦釋回。而魯迅的父親周伯宜,在此變故中被革去秀才功名,後竟一病不起。親友鄰居走避,所有重擔,驟然壓到了13歲的魯迅身上。少年魯迅嘗受世間冷暖,成年後,他懷怨寫道:“我有四年多,曾經常常,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和藥店裡,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檯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裡接了錢。”“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墮入困頓的嗎?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其實周家大宅依舊,尚有幾十畝良田,若干僕人,三兄弟(周作人、周建人、周椿壽)不用為生計奔忙,都能安心讀書。魯迅29歲從日本回國後,才開始掙錢養家,這期間,母親還為他張羅了一門親事。可見魯迅的痛苦多來源於,周家大少爺的風光不再,突然間受到以前從沒有過的白眼和冷遇。1906年,25歲的魯迅從日本回國,遵從母意與長3歲的朱安結婚,但一生未與朱安同床(據魯迅之友荊有麟回憶,魯迅稱“多年來只有兩三次”)。婚後第4天魯迅東渡日本(參照周作人日記,魯迅當年並非婚後第4天東渡,而是秋天才動身的)。1927年魯迅在廣州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周海嬰之子為周令飛。周令飛在1980年代時與臺灣的女同學張純華相戀並移居臺灣。他的女兒周璟馨(即魯迅的曾孫女)曾參加臺灣綜藝節目併成為熱點人物。

魯迅有言:“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是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務,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照魯迅所言“愚弱的國民,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可清楚看出魯迅的階級思想系與中國儒家文化“追求至善”的理想,背離甚遠;生命無貴賤之分,“愚弱之人”同樣有其生命的價值。魯迅的階級思想,與中國儒家文化“追求至善”的理想背離甚遠。魯迅還說:“在現在這可憐的時代,能殺才能生,能憎才能愛,能憎與能愛才能文。”魯迅此“殺、憎”才能“生、愛”,即“暴力才能生、愛”。魯迅一生“罵”過許多人,他的個性中也有著強烈的攻擊傾向。在《華蓋集續編•學界的三魂〈附記〉》中說:“我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或者以半牙,以兩牙還一牙,因為我是人,難於上帝似的銖兩悉稱。如果我沒有做,那是我的無力,並非我大度,寬恕了加害於我的敵人。”“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且介亭雜文末編•死》)。此處更清楚魯迅其“鬥爭”、“不寬恕”與“戰鬥”的本質。魯迅的母親曾言:“大先生所以死得這麼早,都是因為太勞苦,又好生氣。他罵人雖然罵得很厲害,但是都是人家去惹他的。他在未寫罵人的文章以前,自己已氣得死去活來,所以實在是氣極了才罵人的。”(1936年北平《民國學院院刊》)

研究魯迅的作品者發現:魯迅曾堅決廢除漢字、陰曆,主張改用外國的拼音文字,並宣稱京劇為垃圾。曾言:“漢字和大眾,是勢不兩立的。”“漢字是勞苦大眾的結核。倘不除去,只有自己死。”1936年在抗日民族危亡之際,魯迅對上海《救亡情報》的記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魯迅因其父親的病而痛恨庸醫,繼而全盤否定中醫,說“中醫無非是有意無意的騙子”。他對中醫敵視的態度,至死都沒改變。

魯迅是徹底的無神論者。1923年魯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所作的演講中說:“天下事盡有小作為比大作為更煩難的。譬如現在似的冬天,我們只有這一件棉襖,然而必須救助一個將要凍死的苦人,否則便坐在菩提樹下冥想普度一切人類的方法去。普度一切人類和救活一人,大小實在相去太遠了,然而倘叫我挑選,我就立刻到菩提樹下去坐著,因為免得脫下唯一的棉襖來凍殺自己。”(《娜拉走後怎樣》)

說完魯迅,接著就要說胡適,但是總是感覺魯迅和胡適沒有可比性。胡適是一個真正的儒家傳人,學者,善者,細讀他的作品確實有一種讓人內心昇華,豐富的感覺。一句話,胡適乃大師級的文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