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鲁迅和胡适谁的文学水平更高?

青涩岛屿


先给个结论:在文学与文化、包括思想方面,鲁迅是当之无愧的一流思想家、一流学者、一流作家;胡适,则是毫无争议的二流思想家、二流学者、三流作家。

一、关于鲁迅

题主希望详细说说,这个没法太详细,太详细了就是著书了,不如抓要点:

为什么鲁迅是一流思想家?因为: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对近代中国人缺乏自治、缺少独立意识的深刻认知,推动了中国从内部向现代国家的转型。而且,这种批判虽然也从俄国有所吸收,但基本上属于鲁迅的原创思想。这种思想在后来逐渐成为了中国人所要追求的一种民族精神,一种与近代受辱麻木截然相反的精神。

为什么鲁迅是一流的学者?因为:鲁迅做的研究并不多,也就是翻译和一些古代文学研究。如果说,鲁迅的翻译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的话,鲁迅的古典文学研究可以用“有始有终,点到为止”来概括。

所谓有始有终,就是他完整的进行了古代小说的研究的开拓工作,所著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至今仍然是古代文学的重要参考书,不是入门书、不是因为鲁迅所以才重要,不是因为写的早,而是确确实实有见识有水平的参考书;

所谓点到为止,是说鲁迅并没有在学术上下大工夫,当然也与他去世时间太早有关,所以留下的学术著作太少。但少而精,并不能抹杀他作为一流学者的水平。

为什么鲁迅是一流的文学家?这个就不用我多说了。

二、关于胡适之

为什么胡适之是二流的思想家?因为:胡适给今天的中国确实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同样是关于ZIYOU,关于人的独立,而且,我们今天仍然需要胡适的这种思想。但是,一方面,胡适的这些思想都是二手的,美式的,不是原创的;另一方面,胡适的思想不深刻,缺乏反思,无论是什么思想,没有经过反思而只是接受,那就是教条。所以,胡适只能是二流思想家。

为什么胡适之是二流学者?因为:胡适虽然留下了“整理国故”的观念,留下了一些研究方法,照理说,能够提供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的人,肯定属于一流学者了,因为确实是一流学者提供方法,二流学者照着方法研究。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当胡适自己按照自己的方法做研究时,却总是发现做不下去,最后,很多他花了大工夫的研究都没有成果。

为什么?因为胡适水平不高,自己提出的方法,自己都无法验证,我们能说他是一流学者吗?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为什么只有上册?并不是太忙,而是水平不够。他在写上册时,北大的朱希祖就说过大意是“胡适不懂哲学,写不动哲学史”的话;章太炎曾讥讽胡适不配谈学问,说:“胡适之也配谈哲学?”

更有趣的是黄侃,他在上课时讲段子:“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适之可谓著作监矣”。大家没听懂,黄侃说:“监者,太监耳。有上部,下部没有了”。

如果说早年的胡适水平不够,晚年的他也仍然不行。晚年他按照自己提倡了一辈子的方法,整理《水经注》,结果,不仅没有“结案”,反而越弄越乱。胡适自己曾说:“提倡有心,实行无力。”(胡适日记,1930年12月6日。)自己是二流学者,这是他自己承认的。

为什么说胡适之是二流作家?因为,大家说说,谁能背得出胡适的一首诗?说出胡适那篇小说、散文能让你觉得这辈子没白活?没有吧。


danyboy


当然是鲁迅先生。

胡适先生确实是一个思想家,大学者,但是他的心理素质或者说艺术修养上的局限是非常明显的。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之后,胡适的新诗《鸽子》等就已发表在《新青年》上,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时时发表新诗,他花了四年时间,出版了中国新诗史上的第一部诗集《尝试集》。

【胡适】

胡适对自己的这部诗集是非常满意的,到今天我们也能说这部诗集是有历史意义的,有文学史上的意义,但是在文学上,从艺术成绩来说,不得不说是很寒碜的。

这部诗集在当时就得到他的朋友胡先骕的诗评《评》,他的意见可以说是非常中肯的。首先,这部诗集一共有172页,光是自序、他序和目录就占了44页,然后旧体诗占了50页,其余的78页,像诗又像词的新体诗占了44首,胡适自己承认是新诗的只有14首,其中还有部分是翻译的诗,最后真正能称之为新诗的只有13首。这就是胡适努力了四年的新诗成果。

并且就在这13首新诗中,真正有艺术水准的诗是一首都没有。不过是“枯燥无味之教训主义”,我们如果并不相信胡适的诗歌不好,也且不举出大家耳熟能详的《蝴蝶》之类,请看胡适自认为对新诗创造最大的一首新诗,并且比旧体诗不知道高到哪里去的名为《应该》的诗吧:

他也许爱我,——也许还爱我,——
但他总劝我莫再爱他。
他常常怪我;
这一天,他眼泪汪汪的望着我,
说道:“你如何还想着我?
想着我,你又如何能对他?
你要是当真爱我,
你应该把爱我的心爱他,
你应该把待我的情待他。”
他的话句句都不错:——
上帝帮我!
我“应该”这样做!

胡适自认为这首诗是“意思神情都是旧诗所达不出的。别的不消说,但就‘他也许爱我’这十个字的基层意思,可是旧体诗能表达出来的吗”。

在《尝试集》的再版自序里,他还说这首诗是一个创造,胡适对自己的能力未免太过自信了——不客气地说,这首诗不但是古典情诗艺术的倒退,距离新诗艺术也有相当遥远的距离。

胡适也写剧本《终身大事》,也写小说《差不多先生传》等等,他虽然具有先行者的勇气,却缺少艺术家的才华,先行是先行了,却不能说他开辟了什么新风,做出了什么榜样。

反观鲁迅先生,上来就是一篇《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的第一部白话小说,之后的《新青年》六卷四期上的《孔乙己》,六卷五期上面的《药》,这些大家都应该读过,这些小说在思想上深刻和艺术上的成就,与胡适那些幼稚的新诗和小说相比,简直有点大人打小孩一般,让人觉得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浔阳咸鱼


胡适的最大特点,就是记忆力超群,相当于一个书柜。他写的东西,多是一些感想,心得,体会。他除了崇拜洋人,全盘西化外,无任何观点,思想,理论体系。要说有点贡献的话,就是提倡新文化运动。但他与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出发点完全不同。陈独秀是推陈出新,改造中华。胡适是完全推倒重来,认为中国没有逻辑,没有哲学,没有科学,中国人连印度人都不如。就如高晓松赞美印度一样。 他在中国,哲学,历史,训诂,文学,社会学,语言学等所有方面,没有任何建树,没有独树一帜的东西。星星点点,介绍点西方洋主人的东西。不过是老蒋的一个御用文人。 他的真正本性是汉奸,没有一点中国文人骨气。鲁迅把他骂得狗血喷头,言之凿凿!胡适自知当汉奸理屈,一点不敢反驳,反而恭维鲁迅。当今某些捧胡适的人,即使搜肠刮肚,翻遍胡适的所有书柜也拿不出任何成果,任何像样的观点,思想,理论,向当代青年介绍,没有一篇像样的文章值得玄耀。弄几个格言之类,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当做精品推荐, 不过是农村老大爷教育孩子的话,只是他说的乖巧一些罢了。在中华民族博弈中,思考技不行,思考制度不行,思考文化不行。民主自由的中华民国试验,遭到彻底的惨败。胡适作为民主自由的文化班头,实在有愧于中华民族。某些人向青年介绍胡适,介绍西方古希腊伯拉图之类,这些垃圾东西,是浪费青年人的生命,是对青年一代不负责。我们应当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思考今天的地球问题,思考人类的走向问题,思考中华民族独特的最伟大的文化。西方所有文化,就是基督教文化,不断维护上帝的文化。没有任何值得玄耀的。只得把古希腊那些东西拿出来。古希腊文化是人类共同文化遗产,并不是西方的,人种都不同,西方盗窃希腊文化,硬当做自己祖宗供俸。就是这些东西,又岂能同同一时代的百花争鸣的中华文化相比?直不起腰来的奴才,实在孤陋寡闻。鲁迅是最伟大的民族英雄,独立思考的智者。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他彷徨,他呐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民族的命运的深度思考。他的小说反映了整个社会。每篇的文体样式不同,《阿q正传》精神,是人类共同的人性弱点。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岂能相比?奠定他世界文学巨匠的位置。胡适除了可耻,有什么成就?鲁迅不是共产主义者,但他的深入思考,他的世界观却是到辨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鲁迅,独树一帜的杂文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方文明的一大贡献。鲁迅在方方面面的贡献,都远远高于胡适。胡适不过是介绍西方文化的一个编者按。


大雪2006


如果是指文学成就,胡适和鲁迅不在同一个层次上,胡适要比鲁迅差多了,基本没有可比性。

胡适在中国学术史上,是一个开创性的旗手、领袖。他在1912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第一次把现代西方哲学研究方法引入中国哲学史研究,使中国传统哲学真正步入现代化进程,这本书在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中的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但这本书本身并没有提出创新性的哲学观点。就是说,胡适的贡献不在于学术理论本身,而在于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

胡适是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他出版了白话文新诗《尝试集》,这也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确立了中国诗歌新的艺术形态。但是,这本诗集的水平没有多高,“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这个水平应该和赵丽华差不多吧?这也是他唯一拿出来的文学作品啊。

胡适在考据《水经注》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是《水经注》专家,但其成果受到很多名家的质疑。

就是说,胡适先生他不是一位著名的或者是大师级的学者,更不是有成就文学家。他是属于登高一呼的领袖级的人物。

至于鲁迅的文学成就,就不用说了。

胡适先生曾经两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但这并不代表他的文学成就有多高,而是因为他有名。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人有很多,曾经有提名人准备提名鲁迅先生,被鲁迅先生拒绝了。


吉家凡


1917年初,在美国留学的胡适,给陈独秀寄来《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陈独秀读后,赞叹不已,说这是胡适对旧文化“发难的口号”,随即将此文发表在他主编的《新青年》上。

随着《文学改良刍议》这篇向旧文学宣战的檄文的发表,胡适着力于新文学的创新,更加不遗余力,他的新诗不断发表,几年时间,便结集为白话诗集《尝试集》,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新诗集。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文运动中的尝试之作,集一经出版,便引起广泛关注,一版再版,轰动一时。然而,虽然在新文学上,胡适是第一个尝试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尝试集》就像当代小说《国画》和散文集《文化苦旅》一样,在文学史上的贡献,更多在于体例的创新,而非文学本身的价值。

在文学革命上,鲁迅尽管不是首举义旗的开路先锋,但他却是在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中的实践健将,正因为有了鲁迅埋头创作、深入开拓,才有了他后来在小说、杂文和散文创作上的巅峰成就,尤其是他的小说,他的作品,无论在文采和思想深度上,都是当时的一流。

鲁迅先生的作品,《药》《故乡》《祝福》《孔乙己》《狂人日记》《纪念刘和珍君》《论雷峰塔的倒掉》《拿来主义》《论“他妈的”》《我之节烈观》,等等,随便一想,就是一大叠。他的书籍,《呐喊》《野草》《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等,随便一列,就是一大堆。所以,就文学水平而言,尤其是在创作的数量和质量而言,鲁迅自然是强高一些。但这种高,也只是文学作品而言,如果以体例上的贡献而言,则胡适要功高于鲁迅,这要看从哪方面去比较。

其实,我是非常反对老是将鲁迅和胡适进行对比的,尤其是上纲上线、泾渭分明的对比,而且,热衷于此类对比的人特别多,话题也特别多。

比如,很多人对比鲁迅和胡适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说鲁迅是激进的革命作家,胡适是渐进的自由主义者;鲁迅重批判,胡适重建设;鲁迅有绝望之叹,胡适做自由之梦;鲁迅是药,胡适是饭;鲁迅栽刺,胡适种花;鲁迅骨子里是道家俊逸之风,胡适骨子里是儒家忠恕之道;鲁迅有风骨,胡适有仁心……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我觉得,对鲁迅和胡适文学上比比还尚可,其他方面一再对比,便想多了。其实,鲁迅和胡适,他们的心里都是儒家的品格,有自我完善和兼济天下的理想,有对民主自由精神的追求,不过,鲁迅更多表现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敢于自我解剖,直面惨淡的人生,对国民性进行无情的揭露,这是壮士的呐喊和勇士的抗争;胡适更多关注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的追求,在表达上更平和、朴素、达观、宽容。

这样去看,鲁迅和胡适不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方向上并没有过大的偏差,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而已,所以,他们实际上是相向而行、并行不悖的,都是民国时代知识精英那满天星光中最耀眼的星辰。


帝国的脸谱


毫无异议,应该是鲁迅先生的文化造诣,难能突破!


书山卫士岳明堂


鲁迅与胡适谁的水平高,答案只有一个,各有千秋,片面的说其中一人水平高都是有失偏颇的。鲁迅与胡适两位都可称得上大师,且都参与了新文化运动对,并不能从谁的作品更知名来作比较,这并没有可比性。现今大众所只晓得鲁迅的文章,大多是源自于小学课文,为什么鲁迅的文章适合做小学课文,而胡适的文章在语文书里从没见过呢?并不是说胡适的文章比鲁迅的水平差,而是难懂。

所以如果真要将作比较,那就只能说将二者放到统一平面上来对比一下。

鲁迅才华横溢,思想上激进了一些,文风更具有批判性,走的是道家的俊逸之风,一身风骨敢于斗争敢于革命。

胡适更加聪慧,思想上行的是中庸之道,文笔颇有建设性,是儒家的忠恕之道,从始至终一颗仁心不变。

胡适聪明,往往能占得先机,但也因受制于聪明,功力弱了一二,不如鲁迅深刻。

鲁迅深刻,但正所谓破大于立,在时机上弱了几步,不如胡适目光独到。

世人经常将同一时期的鲁迅胡适二人放在一起,也经常将二者放在对立面,但就二者对新文化运动乃至中华民族的影响来看,鲁迅和胡适二人都是功不可没的。少年时读读鲁迅的作品,要敢于斗争而不妥协。长大之后方知胡适的思想才是正道,毕竟不可能斗争一辈子,斗争的多了,也许就走到了自己的反面。


三齐


这个问题还用问?

胡适先生暴得大名,是因为其留学西洋,据说获得三十几个博士头衔!至于是不是象方鸿渐一样的博士具有含金量,这是方舟子一类人的事!但不管怎样,当清末民初之际,举国崇洋,胡先生又全盘否定中国文化,提倡新学!一时间,执教北大,声名鹊起!后来又担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胡先生一生也许是忙于教学、政治,也许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抑或是"江郎才尽",其所谓巜中国哲学史大纲》及其他一些学术著作,都是有了开头,没有结尾!其文学作品,也没有几篇拿得出手,有些甚至不堪入目!

而鲁迅的学术成就《中国小说史》等,文学成就,那就更不用说了!可以讲近代无出其右!鲁迅先期也曾在北洋政府里混过几天,大学里教过一阵子,后来就成了自由撰稿人!他的作品完全可以让他谋生的!而胡适先生在全国解放时去了美国,在美国没有人撘理他,好不容易经人帮忙在一家大学的图书馆里担任管理员,生活很困难。后来蒋介石因为政治需要,召其回台,继续当官,又过上了好日子!从此也是极尽反共之能事!

胡、鲁都有大名,论名声高下,倒是很难说!若论文学成就,胡差鲁十万八千里,不可以以道理计!


夜夜龙泉壁上鸣


鲁迅一流胡适二流这个是个人观点,小编不知道新文化运动是胡适倡导的么,他大胆尝试,不然鲁迅有机会被发掘么?

还有一个,胡适是不沾染政治的不喜欢吐槽的,鲁迅是被教科书频频道上的,其实再怎么宣传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

其三,《所谓先生》里面,梁启超排名第一,蔡元培第二,胡适第三,整本都没有出现鲁迅。

其四,文学文化,本来就是里面的东西,作品能代表一个人的优劣,就像流氓郭沫若…所以应该接地气,看当时的人怎么待见他们,以及所作所为。胡适的演讲都是国外邀请,胡适是世界上过得博士学位最多的。如果他没资本,怎么可以担当比殊荣?鲁迅呢,领了蔡元培(国民党)发的月份,也不做事,这不是白拿好处么?(详见李敖演讲)。

最后私生活对比

鲁迅对待旧婚姻是不理,也不离,让那女人为自己守寡一辈子。然后一边追求自由恋爱跟学生同居生一堆孩子还没有名分…

胡适,接受旧婚姻,负责到底。也追求红颜知己但是怕老婆,不算过分,适可而止,胡适之。

综上所述,我还是中意胡适之的,作品不能代表个人,要了解他们的生平,希望喷子们不要孤陋寡闻的批判谁谁谁,过誉谁谁谁。


未央1999


我个人认为鲁迅的思想比较偏激,所以他的文学作品都是“骂人”的,他热衷于揭露人性的阴暗面。纯属斗争性的‘’文学‘’。难有文学价值可言!这可能与他个人的人生经历有关。如下我们来大致了解一下鲁迅其人及主要作品。

鲁迅(1881年-1936年)鲁迅笔下人物充满缺点,如阿Q、华老栓、祥林嫂、孔乙己等,他们是自私、无知、盲从、自欺、麻木、懦弱、欺侮更软弱之人等丑陋人物。而其文章充满愤懑、鄙视和丑化人性。鲁迅最著名的小说《阿Q正传》,系透过农村贫苦雇农阿Q的形象,影射中华民族“普遍”的劣根性,如卑怯、精神胜利法、善于投机、夸大狂与自尊癖等。而其《狂人日记》则是透过一个“狂人”的日记来阐述理念。如“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将中国故有的传统文化归结出“吃人”二字,着实令许多人为之惊愕!“鲁迅有文学家应有的一枝笔,但无文学家所应有的胸襟与心理准备。他写了不少的东西,态度只是一个‘偏激’。”人心变坏,罪在世人。中华文化一向教人要修身养性,遵从四维、八德与三刚五常等言行规范;鲁迅藉文章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却代之以斗争、暴力等负面思想的灌注侵害。

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对象。他的文字,简练而刻毒,为文极尽尖酸刻薄之能事。”并认为“鲁迅最严重的短处,即在于他谩骂别人的改良主张,谩骂一切,而自己不提出正面的主张。”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鲁迅家本是世族大家,其祖父周福清时代,有千亩良田和几千平方米宅第。周福清曾获殿试三甲第15名,但仕途不顺,后变卖家财买官,候补9年后当上了以抄写为职的七品京官。周福清为让儿子周伯宜(鲁迅的父亲)通过乡试,与他人合伙贿赂主考官,不料事迹败露,光绪帝下旨严惩。周福清因主动投案,加上浙江官员求情,后判斩监候,即秋后再决,三年不斩就转为无期。三年间周家为了推迟周福清的行刑,到处撒钱打点。熬过三年后,周福清转为无期,7年后被大赦释回。而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在此变故中被革去秀才功名,后竟一病不起。亲友邻居走避,所有重担,骤然压到了13岁的鲁迅身上。少年鲁迅尝受世间冷暖,成年后,他怀怨写道:“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堕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其实周家大宅依旧,尚有几十亩良田,若干仆人,三兄弟(周作人、周建人、周椿寿)不用为生计奔忙,都能安心读书。鲁迅29岁从日本回国后,才开始挣钱养家,这期间,母亲还为他张罗了一门亲事。可见鲁迅的痛苦多来源于,周家大少爷的风光不再,突然间受到以前从没有过的白眼和冷遇。1906年,25岁的鲁迅从日本回国,遵从母意与长3岁的朱安结婚,但一生未与朱安同床(据鲁迅之友荆有麟回忆,鲁迅称“多年来只有两三次”)。婚后第4天鲁迅东渡日本(参照周作人日记,鲁迅当年并非婚后第4天东渡,而是秋天才动身的)。1927年鲁迅在广州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周海婴之子为周令飞。周令飞在1980年代时与台湾的女同学张纯华相恋并移居台湾。他的女儿周璟馨(即鲁迅的曾孙女)曾参加台湾综艺节目并成为热点人物。

鲁迅有言:“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是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务,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照鲁迅所言“愚弱的国民,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可清楚看出鲁迅的阶级思想系与中国儒家文化“追求至善”的理想,背离甚远;生命无贵贱之分,“愚弱之人”同样有其生命的价值。鲁迅的阶级思想,与中国儒家文化“追求至善”的理想背离甚远。鲁迅还说:“在现在这可怜的时代,能杀才能生,能憎才能爱,能憎与能爱才能文。”鲁迅此“杀、憎”才能“生、爱”,即“暴力才能生、爱”。鲁迅一生“骂”过许多人,他的个性中也有着强烈的攻击倾向。在《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附记〉》中说:“我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或者以半牙,以两牙还一牙,因为我是人,难于上帝似的铢两悉称。如果我没有做,那是我的无力,并非我大度,宽恕了加害于我的敌人。”“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且介亭杂文末编•死》)。此处更清楚鲁迅其“斗争”、“不宽恕”与“战斗”的本质。鲁迅的母亲曾言:“大先生所以死得这么早,都是因为太劳苦,又好生气。他骂人虽然骂得很厉害,但是都是人家去惹他的。他在未写骂人的文章以前,自己已气得死去活来,所以实在是气极了才骂人的。”(1936年北平《民国学院院刊》)

研究鲁迅的作品者发现:鲁迅曾坚决废除汉字、阴历,主张改用外国的拼音文字,并宣称京剧为垃圾。曾言:“汉字和大众,是势不两立的。”“汉字是劳苦大众的结核。倘不除去,只有自己死。”1936年在抗日民族危亡之际,鲁迅对上海《救亡情报》的记者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鲁迅因其父亲的病而痛恨庸医,继而全盘否定中医,说“中医无非是有意无意的骗子”。他对中医敌视的态度,至死都没改变。

鲁迅是彻底的无神论者。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所作的演讲中说:“天下事尽有小作为比大作为更烦难的。譬如现在似的冬天,我们只有这一件棉袄,然而必须救助一个将要冻死的苦人,否则便坐在菩提树下冥想普度一切人类的方法去。普度一切人类和救活一人,大小实在相去太远了,然而倘叫我挑选,我就立刻到菩提树下去坐着,因为免得脱下唯一的棉袄来冻杀自己。”(《娜拉走后怎样》)

说完鲁迅,接着就要说胡适,但是总是感觉鲁迅和胡适没有可比性。胡适是一个真正的儒家传人,学者,善者,细读他的作品确实有一种让人内心升华,丰富的感觉。一句话,胡适乃大师级的文学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