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傳習錄》:那些年,我們欣賞過的國學解析竟然是天下大亂之由!

天下大亂,由虛文盛而實行衰!——出自《傳習錄》

譯:天下大亂,是因為空洞的言辭氾濫,而切實的行為衰敗。

《傳習錄》中記錄了這樣一段對話,即使今天讀來,也頗覺深刻。與諸君共勉。

一日,學生徐愛向老師請教,如何評價文中子(王通,隋朝思想家,曾模仿《春秋》《論語》寫了《元經》《中說》等)、韓退之(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二人。

《傳習錄》:那些年,我們欣賞過的國學解析竟然是天下大亂之由!

王陽明先生略作思考答道,韓愈是文人的佼佼者,王通則是一代聖賢,世人皆以為韓愈文辭功底深厚而盛讚韓愈,其實他比王通差遠了。

徐愛不解,王通這麼厲害,為什麼還膽敢模仿聖人的經書,犯下這等過錯呢?後世儒生著述,雖然可能存在一點私心,想要成名,但是其基本用意還是想要闡明聖人之道。但是像王通這種純粹的模擬經書,就是為了成名罷了。

《傳習錄》:那些年,我們欣賞過的國學解析竟然是天下大亂之由!

先生說,弘揚聖賢之道是為了讓“道”返璞歸真,使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也能見到,並非是用美豔的言辭來譁眾取寵。昔年孔子刪述《六經》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試想如果“道”真的明於天下,孔子也不必多此一舉了。

《道德經》中也有類似記載。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出自《道德經》

譯: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傳習錄》:那些年,我們欣賞過的國學解析竟然是天下大亂之由!

自伏羲畫卦,文王演卦,周公作辭,期間闡述《易》的著述,如《連山》《歸藏》等等數不勝數,但是《易》的道理,卻變得混亂不堪,所以孔子取了文王,周公之說作為正統,自此《易》的道理才變得清晰,其餘歪門邪道也逐漸消亡。《詩經》《尚書》《禮經》《樂經》《春秋》都是這樣的道理。孔子刪述《六經》,就是害怕繁雜的文辭惑亂天下,使得天下士子只顧追求虛文,而不知迴歸道的實質。

因為從小喜歡國學,所以買了一些國學類的書看,這類書大多是屬於解析類的,就是除了收錄原文之外,還有註解、翻譯、解析。註解和翻譯我舉一百個手贊成,唯獨這個“解析”,讓人不免經常有一種胡編亂造、牽強附會的感覺。現在想來正是陽明先生所說,後世著述雖用以闡述先人之道,但是不免沉迷於虛文而未落其實質。未落實質還則罷了,更可怕的是會惑亂道,致使後世學者在學習過程中,徒增困難。不免害人害己。

《傳習錄》:那些年,我們欣賞過的國學解析竟然是天下大亂之由!

弟子徐愛又問到,比如說《春秋》一書,如果沒有《左傳》作為註腳的話,怕是很難讀懂。比如,春秋時期,某一國君被害、征伐某個國家,如果不通過《左傳》瞭解事情的原委,怕是很難對這件事進行裁斷。(《春秋》按照時間年限記載大事件,《左傳》對春秋所記載的事件,有詳細的描述。所以徐愛認為要讀懂《春秋》,必須要有《左傳》作為註腳。

先生說道,《春秋》如果真的需要《左傳》才能看懂,那聖人編纂此書,豈不是成了猜謎一般。比如書中記載著,殺了某一國的君主,弒君本來就是錯誤,罪過,我們又何必要知道他弒君的詳細過程呢?孔子刪述《六經》,是為了端正人心,存養天理,去除人慾。如果《春秋》之中詳細記載了放縱私慾,泯滅天理的事的詳細過程,這不是教人作奸犯科嗎?如果這個人不是與天理同德的人,是萬萬不能給他講這些事情的。

《傳習錄》:那些年,我們欣賞過的國學解析竟然是天下大亂之由!

這一段讓我想起了《莊子》中一段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出自《莊子》

譯:魚兒不能脫離深潭,治國的利器不能隨便拿給人看。

莊子講,“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所謂聖人之死,即是聖人之法,潛藏於世,只用於治理國家即可,不需要向世人公開治世之法。(關於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做過詳論述,歡迎討論 )。

陽明先生不主張違背良心的錯事公之於眾,與這一思想頗有相似之處。

《傳習錄》:那些年,我們欣賞過的國學解析竟然是天下大亂之由!

這卻與我們當下的生活習慣截然相反,我們看史書期望於接近歷史的真相,看新聞希望能夠詳盡的瞭解事件的過程。卻不知,歷史的真相往往無法獲得,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從中學習到什麼。諸多新聞往往並不是告訴我們真相,而是將事件的描述儘可能的導向我們期望的方向,藉此來吸引流量。人性往往對於陰暗面更為好奇,就註定這類新聞對社會的貢獻少,而破壞大。試問又有幾人能夠達到陽明先生所說的“與天同德”,但是這樣的新聞卻是屢見不鮮,豈不是教人去作奸犯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