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自主品牌“出走”,倒逼升級還是主動開荒?

“東邊不亮西邊亮”!?

自主品牌“出走”,倒逼升級還是主動開荒?

自主品牌的下一個窗口期在哪?隨著奇瑞汽車進軍菲律賓市場,這個答案日漸明瞭。在奇瑞之前,包括長城汽車、吉利汽車、上汽、比亞迪以及廣汽傳祺在內的多家主流自主品牌,都完成了海外市場的探索,甚至包括力帆、華晨汽車這類在國內市場瀕臨淘汰的自主品牌。

顯然,自主品牌“大躍進”式的探索海外市場,是基於市場壓力下的非明智之舉。

自主撤離,外資湧入

“我們想要留在中國,我們並不想離開”。標誌雪鐵龍集團(PSA)管理委員會主席唐唯實,對集團在華業務潰敗時的表態。

與自主品牌開始拓展海外市場截然不同的是,外部資本愈加重視中國市場。從去年以來,福特汽車將中國區業務上升至與北美同級別,併發布了福特中國2.0戰略,以表明福特汽車紮根中國業務的決心。

而進入中國市場最早的大眾汽車,在去年宣佈將對中國市場追加150億歐元的投資,著力發展新能源業務,並與江淮汽車成立其在中國市場的第三家合資公司。

此外,向來以北美業務為中心的豐田汽車,也從今年開始加碼中國市場。先後在出行領域以及動力電池業務上,與滴滴、比亞迪和寧德時代等業內翹楚成立合資公司。

顯然,自2010年中國市場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增量市場後,任何車企想要捨棄這一“蛋糕”,絕非理智。

自2018年開始,中國汽車市場迎來28年來的首次負增長,進入2019年之後車市依然沒有回暖,種種跡象表明,中國車市正由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轉變。

而在存量競爭時代,意味著品牌優勢、技術優勢將更多的轉化為溢價能力。在此背景下,自主品牌的生存壓力陡然提升。截止今年9月份,吉利、長安、廣汽傳祺、上汽乘用車等主流自主品牌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勢頭。在合資和豪華品牌價格下探,以及技術和品牌優勢下,自主品牌對“走出去”已達成共識。

有業內人士認為,當下,中國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中國經濟已然進入深化轉型期,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正成為其進一步發展的新增長點,尤其是對於中國汽車品牌來說,“走出去”已成為必由之路。

向“第三世界”進發,意義何在

儘管中國自主品牌車企,在近20年內得益於外資合作模式,在製造水平和技術積累上得到了飛速提升。但汽車工業作為現代民用製造業中作為複雜的系統工程,自主品牌與歐美及日本大廠的技術水平仍有著極大差距,在發動機、變速箱、電子控制等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上,還需要進一步突破。

因此,我們看到了在尚未完整掌握核心技術的情況下,自主品牌“走出去”,多以東歐、東南亞等欠發達地區為主,而曾喊出進軍北美的廣汽傳祺,也將目光轉向了中東。

不可置否的是,在消費能力並不強的欠發達地區,價格優勢將進一步凸顯。但不可忽視的一點是,以東南亞為代表的地區,市場早已被日系品牌瓜分殆盡,口碑效應和擠出效應加持下,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場的出路越走越窄。

汽車分析師修宇同樣認為:“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場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品牌,因為我們起步比較晚,大部分中國的自主品牌汽車在國外的知名度還是不高,但是品牌它不是短時間之內能夠形成的。中國的汽車尤其是出口是這幾年才有的。那麼進入國際市場的時候,那些國際上比較強大的汽車企業都已經在當地經營多年了,無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都很強大了。中國的自主品牌想出口的話,就要直接的面對這些歐美和日本車企的競爭,所以難度非常大”。

顯然,在技術和品牌溢價能力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自主品牌貿然嘗試性“走出去”絕非明智之舉,尤其是在外部資本加碼中國市場的當下,立足中國市場,望眼全球化,汽車工業和資本市場絕沒有捷徑可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