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海归年薪不到10万:“我,不在乎…”

前几天和老同事乔乔在咖啡馆聊些事,旁边两位女孩应该是留学生,热火朝天地聊着学校里的生活。

等她们离开后,乔乔突然若有所思地说:

“等儿子长大了,我估计不会送他出国念书。”

“噗……你儿子才上幼儿园吧?”我翻了个白眼,“你已经给他报了英语班和算术班,整天一副砸锅卖铁要他出人头地的样子好么?”

“今年有几个海归来我们部门面试,最终只录用了1个,薪资甚至还没国内硕士高。

“出国留学至少百来万吧?这简直是血亏啊……”

乔乔摇了摇头说。

海归数量逐年递增,我完全可以理解,年轻人对出国学习的憧憬,以及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只是,很多事情的风光,都暗含了诸多前置条件。

你认为的血亏,在别人那儿没准是大赚。反之亦然。

一、硬实力和自我评价,不一定对等

我家一个亲戚,考上中专后没多久,家人就将她送去英国读书。学语言2年,读经济专业3年,毕业后在英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回国了。

前后换了3、4家公司,后来到一家私企当海外商务助理,负责每天打商务电话和回复邮件,薪资7K+。

第二年,部门来了个英语专业的硕士生,实习时做过跨国公司商务,熟悉采购,还懂得一些会计知识。

3个月试用期不到,那个毕业生就拿走了核心业务,薪资8K。

这事把亲戚气得不行,一直说毕业生有手段。

其实她有点儿本末倒置了。

首先,自己原先的教育含金量并不高(说白了,就是去海外野校镀金)。真正拿得出手的只有英语。

其次,职场是典型的商业市场。

海外背景算不算加分项?

当然算。

但用人方只会把它作为达到业务目标而采用的判断参考。

海归年薪不到10万:“我,不在乎…”

再说个现状。

在之前文章中我曾提到,近3成海归年薪不到10万,而有近五成海归期望可以拿到10-15万的年薪。

平心而论,年薪10万对毕业生来说不算低,只是相比动辄超过100万的留学投入,高预期下,这个结果自然显得落寞几分。

这就像:

你点了一份10元的黄焖鸡,觉得味道还不错,可如果你是花了100元买的,同样的味道,你绝对要给差评了嘛。

一方面硬实力乏善可陈,另一方面自我评价过高,一不留神就掉入现实的缝隙里,动弹不得。

二、一纸学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达克效应”,是指能力欠缺者容易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之中,高估自己的水平。

换句话说,带上了美颜滤镜。

比如,你看到很多互联网大佬都有留学经验,潜意识认为只要留学了就离大佬不远了。

比如,你看到班上学霸考入藤校后,收到多个500强offer,你悻悻嘀咕,“留过学的就是不一样”。

再比如,每次类似“留学生年薪不足10万”的新闻出来,总有许多人留言:在国外至少能涨见识,这才是巨大的财富。

话是没错,可你忽视了:

  • 牛逼的互联网大佬,不管有没有留学都差不到哪儿去。

  • 你班上的学霸,就算在国内也是上名牌大学,依然是500强争抢的宠儿。

  • 领略异国风情固然有益,但无论在哪里“涨见识”,都是一笔巨大财富。

人们习惯性地,把有利的事情归因到自己拥有的事物上,而把不利的一面归因到外界环境。

那么,出国留学到底是不是一笔亏本买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