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出征叩蒼穹——記英雄的中國航天員群體
李國利、梅常偉、宗兆盾、趙金龍
首次載人飛行、首次出艙行走、首次交會對接、首次太空授課……數十年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從無到有、由弱漸強,輝煌成就舉世矚目。11位中國人先後成功飛上太空,在浩瀚星空寫下永載人類史冊的飛天答卷,也鋪展開新時代建設航天強國的宏偉藍圖。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航天員。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使命——為國出征。
一個志在九天的夢想——“只有向更高更遠的太空不斷進發,才能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託。”
景海鵬今年51歲了,作為航天員的他,依然活躍在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一線。
下一次還飛不飛?每每聽到這個問題,景海鵬總會想起那封真情切切的信。
信的作者叫方國俊,是上世紀70年代我國選拔的航天員預備人選之一。由於種種原因,代號“曙光一號”的載人航天計劃僅維持5年便告終止,方國俊飛天夢碎,一生難以釋懷。
“你們是幸運的,趕上了好時代。”字裡行間,方國俊的話滿是自豪,也透著羨慕。景海鵬說,只有向更高更遠的太空不斷進發,才能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託。
2016年10月17日,景海鵬和陳冬奉命執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
這是景海鵬的第三次太空之旅。
這次飛行一共33天。在此之前,中國人在太空停留時間的最長紀錄為15天,是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2013年執行神舟十號任務時創造的。
那一年,王亞平作為中國首位太空教師,為全國6000多萬中小學生進行了一次精彩的太空授課,把一顆顆逐夢星空的種子播撒進孩子們的心田。
而這一次,景海鵬和陳冬要面對的,除了駐留時長加倍帶來的生理和心理挑戰,還有38項任務艱鉅的科學試驗。
此後,中國航天員下一次飛天的目的地,將是中國人自主設計建造的空間站。為了這一天,航天員大隊準備了整整20年。
一路征塵,步步星光。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一號,伴著中國航天員的英雄足跡,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天地往返技術、獨立掌握空間出艙技術、獨立自主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艱辛的征途,不朽的功勳。
2017年7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之際,景海鵬獲得象徵軍隊最高榮譽的“八一勳章”。沉甸甸的勳章,是黨和人民授予景海鵬、授予全體航天員、授予所有航天工作者的無上榮光。
不久後,接受中外記者集體採訪時,景海鵬如此吐露心聲:“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當一次先鋒、再打一次勝仗,讓浩瀚太空再一次見證一名航天戰士對黨和人民的絕對忠誠、無限忠誠。”
這,也是全體航天員共同的不懈追求。
一曲英勇無畏的凱歌——“我們當時已經做好一切心理準備,即使自己回不來,也要讓國旗在太空高高飄揚。”
2003年10月16日,剛剛上升到離地面三四十公里的高度,火箭和飛船突然產生共振,神舟五號飛船內的一切,都開始劇烈抖動。楊利偉眼前一陣發黑,覺得五臟六腑快要被震碎了。
“我都以為自己要犧牲了,好在咬緊牙關,挺了過來。”楊利偉說。生死攸關的經歷,就這樣被他輕描淡寫地帶過。
楊利偉不怕死嗎?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恐懼死亡,這是天性。只是,作為航天員,從決定接受祖國挑選那一刻起,楊利偉和戰友們就做好了獻出一切的準備。
2008年9月27日,距離地面343公里的軌道上,高速飛行的神舟七號,即將迎來中國人的首次出艙行走。
翟志剛和劉伯明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剛剛打開艙門之時,耳機中突然傳來“軌道艙火災”報警。
無助?恐懼?翟志剛顧不上多想,果斷飛出艙門,調整任務步驟,第一時間接過劉伯明遞來的五星紅旗,面向鏡頭揮舞致意。
翟志剛說:“我們當時已經做好一切心理準備,即使自己回不來,也要讓國旗在太空高高飄揚。”
以身許國、生死無懼,航天員從來沒有考慮過其他選項。
2012年夏天的一個傍晚,航天員劉洋和愛人在路上靜靜走著。自從劉洋開始備戰神舟九號任務,他們已經很久沒有一起散步了。
“如果我真的回不來,一定要答應我兩件事情。”劉洋放慢步子,彷彿要為說話多攢些力氣,“幫我照顧好父母,娶一個會做飯的妻子。”
愛人沒有馬上回應劉洋,而是緊緊握住她的手,深情地望著她說:“我們要一起照顧父母,我等你回來。”
一生矢志不渝的堅持——“只要任務需要,我永遠不會停下備戰的腳步,時刻準備接受黨和人民挑選。”
中國的大西北,巴丹吉林沙漠邊緣,位於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東風革命烈士陵園莊嚴肅穆,730多位獻身航天事業的先輩長眠於此。
每次執行任務前,航天員都會來到陵園瞻仰祭掃。
2016年10月,神舟十一號發射在即,作為備份乘組人員的鄧清明又一次來到這裡。這是他1998年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後,第三次入選備份。
大漠戈壁,長天寥廓。站在這片中國航天事業從零起步的土地上,年過五旬的鄧清明思緒萬千。那年,年邁的母親不遠千里,專程從江西老家來北京看他,心心念念地說,希望有生之年能親眼看到兒子飛上太空。
倏忽十幾載過去,中國人先後6次成功問天,鄧清明的飛天夢卻遲遲未能實現。
誰上誰不上,誰主份誰備份,只能按照綜評成績排名確定。被稱為“航天員女教頭”的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說,即便是第一名和最後一名的成績,相差也很小,有時是一兩分,有時只有零點零幾分。
選上的,為國飛天;沒選上的,繼續堅持。成功實施我國首次手控交會對接的劉旺,堅持了14年;為我國首次太空授課擔任攝像的張曉光,堅持了15年;還有的航天員,直到退出現役也沒有圓夢飛天……
2014年3月,乍暖還寒時節,5名航天員告別了他們為之奮鬥了10多年的航天員崗位,他們是:李慶龍、吳傑、陳全、潘佔春、趙傳東。
停航停訓儀式上,陳全緊緊握著鄧清明的手,叮囑這位首批航天員中唯一一個沒有執行過飛天任務、但仍在訓練備戰的親密戰友,“要繼續努力,不要放棄”。
鄧清明時刻準備著,始終保持著最佳狀態。但2016年的這次飛天,他又一次失之交臂了。宣佈結果那天,鄧清明沉默了片刻,轉身面向景海鵬,送上一個深情的擁抱。
“祝賀你。”鄧清明說。
“謝謝你。”景海鵬說。
一話一答間,嶄新的飛天征程再次開啟。鄧清明說:“只要任務需要,我永遠不會停下備戰的腳步,時刻準備接受黨和人民挑選。”
閱讀更多 西湖論健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