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南梧二级路」修建,平南发展经济大干线

原标题:“一来三补”变“幸福之路” ——南宁至梧州二级公路修建纪实


「南梧二级路」修建,平南发展经济大干线

南宁至梧州二级公路沿线。 陈凡 摄

梧州市是广西最早的对外开放港口城市,然而回首自治区成立之初,梧州市却没有一条像样的沥青路,更别提高等级公路了。那时候,梧州通往周边城市的道路基本都是三级路、砂石路,弯多、路窄、路况差,导致人们出行宁可乘船也不愿意乘坐汽车。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1990年后,修建连接城乡道路开始成为梧州市公路建设的重点。其中,南宁至梧州二级公路(以下简称南梧二级公路)作为梧州市第一条二级公路备受关注,这也是当时广西第一条最长的二级公路。

来梧一趟要“三补”

“一来三补”——来梧州一趟需要补精神、补腰骨、补轮胎,是对过去梧州道路交通落后幽默而真实的写照。过去,道路交通的不便让很多外商对梧州望而却步,而在许多“老梧州”的回忆中,往来首府南宁一路折腾的苦楚也是记忆犹新。

为满足群众对高等级公路的热切期盼,1991年1月10日,全长400多公里的南梧二级公路工程开始动工。这条公路从广西首府南宁出发,经邕宁、五塘、宾阳、贵港、桂平、平南、藤县、苍梧,最后到达梧州,共穿越5个地市和7个县市,是横贯广西桂东南的东西经济大干线。项目设计路面宽9米至18米,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229公里,沥青路面171公里,是当时广西在建公路中里程最长的二级公路,也是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400公里的高等级公路,按常规建设,最快也要耗时6年。为了将6年工期缩短一半,工程总指挥部决定采取全线出击、分段切块突破的方式推进项目。在项目交地方面,采取“自家的孩子自己抱”的方式,由各县市负责各自路段。退休老干部蒙国彦仍记得,当时为了加快完成苍梧县境内土地平整工程,梧州市领导常常到沿线察看项目进展情况,并督促地方加快进程,协调配合好施工。在各方努力下,从1991年1月开工到1992年初,短短一年时间就建成了100多公里。

排除万难修好路

桂东公路管理局退休老干部黄成钊是经验丰富的“老公路人”,南梧二级公路兴建时,他担任南梧二级公路藤县分指挥部第三指挥所所长。接到修建任务时,他感到很激动:“南梧二级公路是交通部‘八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能参加这样的重点项目,对一名公路人来说是十分荣幸的。”

南梧二级公路建成后,对振兴桂东南经济、推动梧州市县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项目沿线掀起了“全民支持公路建设”的热潮,各项工程也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1991年1月,南梧二级公路8个分指挥部的8000名建设者筑起了百里战线大战场。其中,藤县路段是南梧二级公路工程量最大的一段,长达68公里,沿途高山峻岭、河沟纵横,土石方工程量大,地质复杂,有些路段的硬土连挖掘机都“啃”不动。但这并没有吓倒建设者,藤县路段1000多名建设者为了早日通车日夜奋战,无论白天黑夜,工地上都机声隆隆,白天建设者们拉石拉沙备料,晚上则是拌浆铺水泥路面。

“以前我们没有无人机、电脑这些发达的科技产品,每一寸土地都得用脚步丈量,用经纬仪来测定。”黄成钊回想起最艰难的工程,是在藤县富吉大桥附近,有一段路的淤泥积得很深,工人们填下多少土沙,淤泥就“吞没”多少土沙。为破解这一施工难题,黄成钊决定使用柴排法,就地取材,用竹片捆扎柴排,一层柴排一层泥地铺在路面,保持路基底的稳定性,不仅保证了工程质量,也节约了投资成本。

三载山川变坦途

建设过程中,参建者们克服寒冷天气,战胜高温酷暑,把路基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南梧二级公路如一条不断成长的巨龙,在建设者们的汗水下不断延伸。

1993年10月18日,南梧二级公路全线通车剪彩仪式在梧州市政府门前举行。这条凝聚了20多支施工队伍近万名筑路员工3年汗水的公路,成为广西目前里程最长的一条二级公路。

公路连一串,路旁富一片。作为全区交通量最大的干线公路之一,南梧二级公路开通后,客货运输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在建成的第二年春运,就显示出其作为大通道的作用。据相关报道,以往从梧州到平南、桂平每天只能开一趟车,南梧二级公路开通后每天可以走2趟,大大缩短了汽车运输的距离和时间,加快了陆上运输周转。

据了解,南梧二级公路比旧线缩短了95公里,总投资约46亿元。

建成后,从梧州到南宁7个小时即可到达,梧州人“西进路漫漫”的历史从此宣告结束。南梧二级公路的建成,进一步完善了大西南的交通网络,改善了公路沿线的投资环境,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极大地方便了百姓出行。

「南梧二级路」修建,平南发展经济大干线

平整干净的南梧二级公路。桂东公路管理局 供图


|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通讯员 潘建川 利莉 杨苑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