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詩意山鄉美如畫 莆田推進鄉村振興工作“點亮”幸福生活

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美景,精緻的,蒼茫的,婉約的,壯闊的......而鄉村的美景有些不一樣,它有一種日常的“普通美”,恬靜的美好讓城市的喧囂漸漸退居身後,希望的田野上,春的氣息撲面而來!現如今,行走在莆田的鄉村,田野上一派生機勃勃的美麗景象,荒地上建起休閒公園,農家院裡笑語歡聲......當地在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奮鬥中,勾勒出一幅幅秀美活力的鄉村新圖景。

  城廂區華亭鎮園頭村:木蘭溪懷裡的“文化綠洲”

詩意山鄉美如畫 莆田推進鄉村振興工作“點亮”幸福生活

村裡統一規劃建設的民居

木蘭溪綿延莆仙大地,孕育了燦爛的莆仙文化。沿岸星羅棋佈的村莊裡,有一個與眾不同的村落,顯得低調而又耀眼——城廂區華亭鎮園頭村。它原是一個位於溪心的“島村”,後又成了一個依山傍水的“半島”,山清水秀而又人文薈萃,被譽為“文化綠洲”。

園頭村全村面積只有4.8平方公里。木蘭溪流經該村時,環抱村裡的兩座小石山繞彎而過,使得村莊形成依山傍水的半圓形半島。園頭村黨支部書記張錦煜介紹,木蘭溪流經園頭村境內約2公里,木蘭溪防洪工程仍在施工建設當中。

張錦煜告訴記者,很早以前,園頭村是一個“溪心島”,那時溪水沿著村莊南側流淌,後來湍流朝北往後山村方向又衝出一條溪道,過園頭村到下游處河道又合二為一,如此將村莊置以溪心以致成“島村”。“後來北面河道漸漸成了主河道,堤壩修築後,木蘭溪水便完全沿著現在的走向往下游流淌,村莊於是就成了一個半島。”

“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以前村民進出村莊基本走水路,擺渡船是當時主要的交通工具。”張錦煜說,後來在華僑的捐助下,上世紀80年代中期,終於在木蘭溪上修建起了一座石拱橋——園頭橋,村裡的交通這才有了改善。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石拱橋又遇到了交通瓶頸,於是前些年在石拱橋旁又建了一座鋼筋水泥橋。一舊一新兩座大橋平行橫跨在木蘭溪之上,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 ,成為時代發展變遷的一個縮影。

而張錦煜口中所說的木蘭溪古時舊河道所處位置的土地,早些年在勤勞的村民們的開墾利用下成為了田地,如今又成了推動園頭村發展的“聚寶盆”和一張新“名片”——一塊麵積達上千畝的現代農業綜合園區。據瞭解,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2012年開始,利農集團莆田公司在園頭村創建了1100畝土地面積的利農現代農業綜合園區,採用無土栽培方式,生產優質綠色蔬菜,是華亭地區目前唯一的蔬菜生產基地。

在園區旁邊,一片統一規劃建設的聯排別墅錯落有致、美觀大方,樓房外白色牆壁上的彩繪畫增添了人文氣息。張錦煜介紹,園頭村被列為第一批全國村莊規劃示範村、莆田市第二批“幸福家園”試點村,村裡統一規劃建設了聯排別墅房屋42套,以及勤廉廣場和新建區廣場,新修了僑鄉路、幸福路和環村路。走在乾淨整潔的村道上,道路兩旁的綠化顯得簡約而有韻味。

眼前的一切——構成了一幅山水田園交相輝映的美麗鄉村畫卷。“園頭村幾經歷史滄桑,這些年隨著木蘭溪的綜合治理,增添了木蘭溪景觀帶和田園風光,木蘭溪懷裡的這塊綠洲將更加綠得醉人!”張錦煜說。

據瞭解,園頭村現有戶籍人口3000多人、900餘戶,龔、陳、黃、曾、張、許為主要姓氏。“園頭村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以及分散在國內各省市戶籍的鄉里人,其人數不亞於留守本村的常住人口,因此素有‘三個園頭村’之說。”張錦煜說。

“文化”是園頭村最耀眼奪目的一張“名片”。張錦煜介紹,園頭村文化源頭最早可追溯至五代,龔氏遷居園頭村,繁衍生息。宋紹興八年(1138),龔茂良登進士第,以年十八譽稱“榜幼”,後官拜參知政事並代行宰相職。到了明代,園頭村境內便聚集了十多個姓氏“先民”。古時,園頭村內講學之風盛行,人文薈萃,流傳下“一家四貢元”“一門五俊秀”等官宦才俊的佳話。

到了現當代,園頭村依舊人傑地靈、人才輩出。“科技界、文學界、軍政界等領域的名人輩出。”張錦煜說,至今全村走出博士、碩士研究生以及各界名人百餘人,如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龔旗煌,原馬來西亞華文作協主席雲裡風(筆名),中組部“千人計劃”入選者、國家特聘專家曾朝煌等。

此外,園頭村境內還保存有眾多的文化古蹟,被列入莆田市文物保護單位的有6處,8座近百年曆史的古厝被列為莆田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加以保護。

科舉文化、華僑文化、古建築文化、名人文化……正是因為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讓園頭村享有“文化綠洲”的美譽,被許多文人墨客所誇讚。原福建省文聯主席許懷中教授在《木蘭溪懷裡的綠洲》一文中對園頭大加讚揚:這裡綠洲,不僅是因地處溪心、綠樹成蔭大自然的綠洲,而且含有“文化之意”的綠洲,一個小村竟能培養出如此多出眾人才,且璀璨奪目,確是太陽底下一塊引人注目的綠洲。

宛若童話世界!湄洲島近萬平米3D彩繪即將呈現…

詩意山鄉美如畫 莆田推進鄉村振興工作“點亮”幸福生活

湄洲島景區內的3D牆繪

逼真的海底世界,唯妙唯俏的山水畫,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這幾天,國家旅遊區湄洲島不少景區建築及民宿出現了大型3D牆繪,成為島上一處新的靚麗風景線,引得遊客和島民紛紛合影留念。

據湄洲島共建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提升湄洲島對外形象,豐富湄洲島城市色彩,近期,湄洲島依託全域旅遊發展大格局,著力打造島上3D彩繪新景點,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新的嘗試。此次彩繪工程充分利用三佛山、相思嶺隧道以及東環路蓮池段部分臨街民宿的地理優勢,邀請莆田市油畫產業協會專業人士設計創作,共繪製牆體畫3面,面積約1000平方米;隧道2條,面積8600多平方米,預計投入107萬元。彩繪工程採用3D繪畫,結合湄洲島海島特色,勾勒出湄洲“美麗鄉村”建設藍圖,為湄洲島增添“人在畫中行”的彩繪新景點。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旅遊與文化密不可分。近年來,湄洲島通過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通過打造“人文景區”品牌,不斷提升藝術品位。目前,島上建築立面彩繪工程尚在施工當中,但已經有不少遊客慕名而來,特別是專門來湄洲島寫生或攝影的遊客,都被這一新的風景線深深吸引。

仙遊開了一家"鄉愁記憶館" 近千老物件成稀罕貨

詩意山鄉美如畫 莆田推進鄉村振興工作“點亮”幸福生活

仙遊“鄉愁記憶館”中收藏的老物件

近日,由仙遊縣書峰鄉西黃村精心打造、供公眾免費參觀的仙遊縣首個鄉愁記憶博物館——“四黃鄉愁記憶館”甫一試開放,就吸引不少人前往探訪。四黃村村民黃建忠樂呵呵地說:“住進了四黃新村造福工程安置區裡聯排氣派的新家,家裡傳了幾代人的農具老物件捨不得丟,又搬不進新居。這次鄉村聯手開了個鄉愁博物館,這些老物件有了去處,得以留住過往的記憶。”

“留住鄉愁,已經成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目標。此次鄉村引導村民建成鄉愁博物館,就是為了留住鄉愁,滿足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書峰鄉黨委書記張春志介紹,在村民們集中入住現代化的社區型新村時,許多村民家中的老物件不便帶入新居又捨不得丟棄。因此,鄉里和村兩委幹部因勢利導,集中安置的吾田自然村村民自願無償把修葺一新、佔地面積600多平方米的百年集體祖厝貢獻出來,用以打造以傳承記憶、留住鄉愁為主題的“四黃鄉愁博物館”。

四黃村村主任黃鏡平介紹,全村群眾相當踴躍,特別是留守老人紛紛捐獻老物件,一個傳一個,不斷搬出來。現在收藏的老物件中不乏上百年曆史的古書、古錢幣、木質水車、老式手動紡車、石磨、犁耙、搖籃等。

78歲的大爺黃元尾拿出了年輕時親手製作的斗笠。他說:“這是當年我跑到山上砍回竹子編的。小小斗笠是過去種田必不可少的隨身物,現在派不上用場,但這製作的高超技藝和它見證的艱苦生活值得好好回味!”

黃大娘主動捐獻了已有近80年曆史的織布機。曾經有人出高價購買,她一口回絕。她說:“這個織布機承載了男耕女織時代的苦難、歡樂等記憶,我要將它捐給村裡,讓它成為我們今天幸福生活的見證。”

古色古香的鄉愁記憶博物館位於四黃村部附近,館內設有古樂器區、陶藝用品區、傳統生活、農業生產四個區域,抬腳進館宛如時光穿梭,近千件展品真實再現了山民村居的生活場景。特別是青黛印染體驗館,將舊物展覽和動手體驗結合起來,巧妙地將村裡最具特色的青黛產業發展和印染展示、體驗結合起來,勤勞的老四黃人在田間勞作的身影勾起無數記憶。來自仙遊縣城關的遊客謝豔莉激動地說:“這個鄉愁博物館連接了那些記憶裡再也回不去的老地方,彷彿失去的時光被凍結,我在這裡找到了幼時的家的感覺。”(稿件來源:東南網/福建日報 莆田文明網綜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