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荀彧: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为何绝望到只能选择死亡?

荀彧,字文若,出身与颍川荀氏,是名副其实的名门之后。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为曹魏占据东汉半壁江山奠定重要基础,曹操称呼他为:

"吾之子房也""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就连曹魏后期的实际掌权人司马懿都对荀彧称赞有加,认为"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可以说是荀彧成就了曹操,扶起了魏国,但可惜的是这位"王佐之才"却未得善终,这是为何呢?

荀彧: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为何绝望到只能选择死亡?

1、 王佐之才,寻觅良公

终其一生,荀彧都在为复兴汉室而努力。东汉末年,天子衰微,内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政,飞扬跋扈,朝堂之上尽是乌烟瘴气;而外则天灾人祸,黄巾起义,又有诸侯做强,虎视眈眈,东汉王朝,眼看就要走向灭亡了。永汉元年(189)意气风发的荀彧被举孝廉,任守宫令,作为皇帝的一名内侍出入禁宫。然而好景不长,董卓借朝廷大乱之机,以武力强横入京,废少帝刘辩,改立汉献帝刘协,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荀彧: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为何绝望到只能选择死亡?

董卓的种种行为,都让荀彧觉得十分不满,但他明白自己人微言轻,同时为避杀身之祸,荀彧主动弃官归乡,回到颍川后,召集父老乡亲,对他们说:"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但父老多留恋故土,安土重迁,不愿离去,荀彧无奈,又迫为颍川荀氏族长,要保证家族发展,因此只得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也应了荀彧的预感,后来董卓派部将李傕等出关虏地,颍川未免祸端,荀彧乡人多数死于战乱。

而带领族人迁出祖地的荀彧也不好过,一方面得头疼一大家子人的吃住问题,一方面还要寻觅一位良公知己。当时,有着"四世三公"之称的汝南袁氏之主——袁绍也在冀州,他得知荀彧来投,欣喜若狂,待之为上宾。虽然荀彧族弟荀谌在袁绍幕僚之中,而且袁绍手握重兵,手下人才济济,但荀彧认为此人只看重名声门第,轻视寒门,虽然帐下人才济济,但太乱太杂,加上他本人优柔寡断,看似强大,但难成大器。于是离袁投曹,在曹操身边一待就是一辈子。

2、 道虽不同,足以相谋

荀彧看中曹操,不只在于跟着他日后能成大事,其实早年荀彧就与曹操有过接触,他也知道,与后世评价的"奸雄"不同,早年的曹操同样是雄姿勃发,以"兴复汉室,救济苍生"为己任。举孝廉,他初任洛阳北部尉,严明法律,多次打击宦官贵族,使得"京师敛迹,无敢犯者",被宦官阉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但又不敢拿他怎样。也曾多次上书进谏,言辞诚恳,可惜都未被汉灵帝采纳。董卓进京后,曹操见其倒行逆施,不愿与之合作,回到家乡后"散家财,合义兵",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这些都感动到了荀彧,荀彧认为他就是自己苦苦寻找的"明主"。辅佐曹操,其实就是辅佐一个能够扶大厦之将倾的东汉忠臣,因此积极献言献策,全力帮助曹操。

荀彧: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为何绝望到只能选择死亡?

建安元年(196),一生颠簸的汉献帝从长安返回洛阳,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县的问题上,曹操集团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因为当时徐州还未平定,而且众人早已认曹操为主,哪里肯再迎一个虚无缥缈的天子。但在荀彧的建议下,曹操还是承认汉献帝身份并将他接到自己的身边,这其实也符合了曹操早期"匡扶汉室"的志向,曹操打算"挟天子以令诸侯",荀彧想着借"奉天子"的策略,来恢复汉室的江山,两人道虽不相同,但足以相谋。

3、 魏公篡汉,文若死谏

曹操善玩文字游戏,或许有读者朋友会认为曹操送给荀彧的空盒子是直接原因,因为"食"代表"俸禄",空食盒意味着汉朝的气数已尽,世上已经没有汉禄可食。但笔者认为,作为忠于汉室的荀彧确实不能接受东汉气数已尽的真相,但逼死荀彧的,并不是曹操,而是他自己。其实可以从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这件事看出,权倾天下的曹操并没有篡汉的想法,为何?虽然他是曹魏集团的领导者,但他也被推到了"忤逆"的最前端,在曹操的手下看来,如今的天子和刘氏已经是日薄西山了,而如果主公曹操能够成为皇帝,自己的地位不就水涨船高了吗?一边是曾经"兴复汉室"的志向,另一边是无数来自背后的推手,而处于这样的夹缝中曹操,不想倒向哪一边,因此选择了从中间穿过。

无论何时,曹操一直以"大汉贤相"自居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因为心中忠于汉室,他能顶住压力,在内部群臣反对、外部还有比自己更强的袁绍的情况下坚持奉迎汉献帝,坚定执行着荀彧所建议的"奉天子"政策,尊奉皇帝。包括当孙权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也乘机向曹操劝进,也被他驳回,同样忠于汉室的曹操并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群臣欣喜若狂,但真正懂曹操内心的人又有多少呢?

荀彧: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为何绝望到只能选择死亡?

尽管荀彧跟随曹操多年,但最终也没有揣测到自己主公真正的心意,当曹操欲称"魏公"时,引起荀彧极度反感,还谏言说:"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惹怒了曹操。从此两人心生间隙,已是魏公的曹操选择"冷处理",而死谏的荀彧文若抑郁而终。

抛开来自《三国演义》的偏见,正史中的曹操是一个有远大抱负,同时又十分惜才、唯才是用的人,无论是早期跟随他的戏志才、郭嘉,还是前来投奔的许攸等人,都得到他的重用。如果说因为劝诫他不要称"公"而杀了为自己打下半壁江山的荀彧,那肯定是不可能的。荀彧的死,在于接受正统儒学思想的他,心中只有一个皇帝,那就是刘姓天子,当曹操给不了他兴复汉室的承诺,绝望的荀彧只能选择死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