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被纵容与挟制的相权:从厂卫制度浅析明代内阁的跛脚发展

导语:自秦始皇设三公九卿制以来,作为官僚组织集中体现的相权与统治阶级皇权的矛盾冲突不断,但随着“家天下”思想的逐渐深入,皇权得到充分的巩固与发展。至元朝时期行省制度的出现,相权被大幅的削弱,而明朝时期的“胡惟庸案”则正式宣布皇权对相权的绝对胜利。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制度后,六部直属皇帝,原有的相权整归为皇权的一部分,从而实现皇权的绝对支配地位。相权的收归同时意味着皇帝政务的饱和,原有的体制已无法满足日常事务处理的要求。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仿宋制,设四阁大学士,以顾问的身份参与咨政,从而揭开了明朝内阁制度的序幕。

被纵容与挟制的相权:从厂卫制度浅析明代内阁的跛脚发展

明朝集权制度

作为封建王朝最后一个汉族政权,明朝的中央集权制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其不接见臣下而能统治天下者,以有阁臣票拟故耳”内阁作为皇权直接统治官僚组织的工具,对稳定明朝统治,保障国家机器的运转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纵有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政局却依然稳定。

皇帝的集权催生了内阁制度,但内阁与丞相同为皇帝与大臣联系的纽带,虽无丞相之名,实有丞相之权,因此阁臣的权力必遭到第三方势力的制衡。今天我们就以厂卫制度作为切入点,探索明朝内阁制度的跛脚发展。

一、明朝内阁制度的发展运行

1、内阁的诞生:皇帝的公务秘书及顾问

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使皇权直接延伸到六部,但随之如洪水般涌来的案牍纸片让即使“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的明太祖朱元璋也吃不消

相较于历代王朝,明初政权动荡,外有北元势力侵扰,内有割据势力作乱,穷苦出身的朱元璋既没有足够的学识,亦没有充沛的精力去平衡这一摊子烂事。

被纵容与挟制的相权:从厂卫制度浅析明代内阁的跛脚发展

朱元璋画像

虽学识不够渊博,但见识足够长远。朱元璋在废除沿用千年的丞相制度后,便远见卓识般的为自己配备了加强版“秘书班子”,诸殿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的设立标志着内阁雏形的形成,影响明清两代几百年的内阁制度初登历史的舞台。

2、内阁的发展:中流砥柱,最高决策机构

明宣宗时期,内阁已由基本的顾问班子蜕变为明朝的最高决策机构,并延伸出了相应的分支机构及政务流程。“票拟权”及“职位兼任”成为内阁大学士走向前台的重要标志。

被纵容与挟制的相权:从厂卫制度浅析明代内阁的跛脚发展

  • 票拟权:《明史·职官志》“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票拟制度对内阁的重要性在于面呈皇帝定夺的奏章,都要提前由内阁学士批阅并附建议。因此内阁实际左右限制了皇帝的政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影子”丞相。
  • 职位兼任:明朝初期,内阁成员多为正五品官职,位卑权弱。至明仁宗时期,内阁学士多兼任三师三孤(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等职位,从而达到品阶与权利的对等。

内阁职权的扩大,从严格意义上讲造成了群臣依附大学士的现象发生,为明朝中晚期的党争埋下了隐患,继而导致内部官员腐败、民不聊生,外部倭寇肆虐、烧杀掠夺,严重动摇明朝的国本。

3、内阁的巅峰 :皇帝懒政,内阁上位

朱元璋的创始制度成为了明朝继任皇帝“偷懒”的借口

。嘉靖时期,皇帝迷恋术士,“阁老”严嵩借机上位,把持朝政达二十年之久。万历初年,主少国疑,太后听政,但碍于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我非辅,而乃摄”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全权处理军政大事,完全一副“摄政王”的姿态。

被纵容与挟制的相权:从厂卫制度浅析明代内阁的跛脚发展

张居正影视像

张居正时期的内阁达到历史巅峰状态,国家机器的运转完全依靠内阁,皇帝更像是“君主立宪制”下的名义国家元首。

内阁权力的集聚,使皇权遭到了一定的制约,但仍然无法与皇权直接对抗,如权势熏天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死后惨遭抄家,近臣几乎被处理。这得益于明朝以厂卫制度为代表的特务机关保障了皇权的权威性,下面我们就对厂卫制度对内阁制度的制约展开论述。

二、厂卫制度对内阁的“平衡制约”

“厂卫”是锦衣卫、西厂、东厂等特务机构的合称。

  • 锦衣卫:锦衣卫最初为明太祖朱元璋的贴身侍卫机构拱卫司,后改制为仪鸾司,主要负责侦查官员和监视民间。其不经正规司法机构审判处决“犯人”的行为方式让人闻风丧胆,也为后人所诟病。
  • 东厂:东厂为明成祖时期的东辑事厂,属皇帝直接统辖,和锦衣卫同为特权监察机构,后归亲信宦官所领,导致明朝中后期宦官干政。
  • 西厂:西厂于明宪宗时期建立,属宦官汪直统辖,西厂脱胎于锦衣卫和东厂,但权势高于二者,可在不奏请的条件下肆意逮捕刑讯朝中大臣,因此遭反对废除。

相对于内阁制度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正面作用,厂卫臭名昭著的刑讯手段,肆意审讯朝中重臣,使人不敢言不敢怒,由此厂卫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内阁的膨胀。

1、锦衣卫肆意妄为

被纵容与挟制的相权:从厂卫制度浅析明代内阁的跛脚发展

锦衣卫

  • “缙犹在耶?”锦衣卫都指挥纪纲灌醉明成祖时内阁首辅解缙,将其活埋积雪中活活冻死。
  • “门达方用事,锦衣官校恣横为剧患。贤累请禁止,帝召达诫谕之。达怙宠益骄,贤乘间复具陈达罪,帝复召戒达。达衔次骨,因袁彬狱陷贤,贤几不免,语载达传。”明宪宗时内阁首辅李贤弹劾锦衣卫指挥使门达弄权,遭其记恨,反被门达及其党羽诬陷。

无论内阁制度形成之初,还是发展巅峰的张居正时期,锦衣卫肆意处置诬陷内阁成员的案件比比皆是。纵观整个明朝,凡遭皇帝下狱的内阁成员几乎皆入锦衣卫诏狱遭受非人的折磨。史书记载,入诏狱者,生不如死。锦衣卫作为皇帝直属特务机构,对整个明朝官僚组织起到了威慑的作用,令内阁成员虽大权在握,但不敢逾制半分。

“罪行累累,钳制相权。”身在阴暗处的锦衣卫作为皇帝猜忌意志的执行者,在一定程度上为皇帝破解了“刑不上大夫”的历史难题。自古仁君皆不严惩人臣,但是锦衣卫作为独立的执行机构,保全了君王道义上的名声,同时也对内阁成员起到了“杀鸡儆猴”的警示作用。

2、东厂分庭抗礼

被纵容与挟制的相权:从厂卫制度浅析明代内阁的跛脚发展

东厂

  • 振詈曰:“尔何知!若有此,亦天命也。”鼐曰:“臣子固不足惜,主上系天下安危,岂可轻进?”振终不从。土木堡之变前,内阁首辅曹鼐曾力荐明英宗,但遭东厂厂公王振训斥,最终导致全军覆灭,英宗被俘,曹鼐惨死的局面发生。
  • “今有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强夺自专,通不许皇帝主专。不知他要何为?我母子三人惊惧不宁。高拱著回籍闲住,不许停留!”司礼监太监兼东厂厂公冯保与张居正合谋扳倒前内阁首辅高拱。
  • 廷杖:东厂厂公刘瑾午门杖死大臣20多个。

东厂厂公多为皇帝亲信宦官司礼监掌印太监或秉笔太监兼任,如王振、冯保为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忠贤为秉笔太监。司礼监秉笔太监掌有“批红”的权力,司礼监掌印太监则掌管“批红”的审核盖章,二者的存在有效的制约了内阁批阅奏章的权力。

被纵容与挟制的相权:从厂卫制度浅析明代内阁的跛脚发展

司礼监

作为特务机构的东厂在职权上高于锦衣卫,因此明朝主要时期,锦衣卫多由东厂管辖,所以东厂与锦衣卫如出一辙的害人无数,令大臣极其畏惧其权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内阁制度随着明朝帝王的“懈怠政务”逐渐发展壮大,但在得益于皇帝依赖的同时,其主要制约对手厂卫机构也在皇帝的宠信下变得骄纵蛮横,二者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处于天平中间的皇帝更重要的是起到平衡的作用,扶持打压崛起的一派,让二者几乎处于势均力敌的尴尬境地。

作为宦官集团的东厂与文臣集团的内阁的博弈其实是内廷与外廷相互制衡的结果,因此图有丞相之权的内阁却牢牢的被厂卫制度所钳制,致使其根本没有机会撼动皇权的地位,但是二者的内耗也导致了腐败与不法行为的发生。

个人所见,还请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