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篤”定前行戰貧困——漢濱區脫貧攻堅“三比一提升”工作綜述

陳善剛 漢濱扶貧

初冬時節寒意濃,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農家小院,到處都能看到扶貧幹部們忙碌的身影。連日來,漢濱區將“三比一提升”活動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緊緊圍繞整區脫貧摘帽的底線任務,高位推動,持續發力,盡銳出戰,合力攻堅,掀起“比責任落實、比盡銳出戰、比精準舉措”工作熱潮,脫貧成效明顯。

“這次集中培訓,不僅讓我準確掌握了政策,更讓我適應了新形勢、新變化的需要,為今年高效推進脫貧攻堅各項任務增加了信心和動力。”中原鎮駱駝村黨支部書記吳其方在參加了不久前召開的整區脫貧摘帽政策和業務集中培訓會後,深有感觸地說。

自9月以來,從區級到部門,從部門到鎮辦,從鎮辦到貧困村,該區積極為扶貧幹部“充電續航”,重點圍繞“學什麼、幹什麼、比什麼、亮什麼、促什麼”的目標,積極推行扶貧幹部脫貧攻堅分級培訓制,採取分片與集中相結合的方式,利用“脫貧攻堅政策業務專題培訓班”、政策宣講、主題黨日、“院落會議”等形式,將提升脫貧攻堅政策學習與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深度融合,推動學思用貫通、知信行合一。

目前,該區先後召開6次調度視頻會,對貧困戶退出、貧困村出列、動態管理、問題整改、項目庫管理、檔案資料管理等工作進行專題培訓,舉辦精準扶貧系列培訓班8期,培訓人次達4600餘人,扶貧幹部參訓率100%,業務知識測試平均成績86分,扶貧幹部工作能力得到了質的提升,為推進全區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強人才保障。

搬遷入住、舊宅騰退、危房改造全部清零。沈壩鎮關耀村工作隊連日來正對入戶情況進行“盤點”,研究制定解決措施,致力“清零”。這樣的工作狀態在各戰區已是常態化。

面對200個村出列、19227戶61365人脫貧重任,全區幫扶幹部齊心協力奔跑在“百日決戰”最後“一百米”。為夯實責任,該區建立了“區委常委包抓片區、區級領導包聯鎮辦、區直部門包抓到村、黨員幹部包幫到戶、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體系,建立分片聯動推進機制,制定“十個嚴禁十個一律”戰時紀律,黨員幹部堅持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集中“火”力向脫貧攻堅發起全面總攻。

目前,該區組織1.9萬名黨員幹部包抓貧困戶,紮實開展大走訪活動;實施“百企幫百村”,300家企業和社會團體幫扶231個貧困村。每年安排村(社區)辦公經費和村幹部補貼7700萬元,為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安排工作經費2萬元,為每個貧困村安排辦伙補助6000元;為鎮辦幹部按每人每月360元標準安排下鄉補助,籌措1500萬元為村幹部發放每月600元生活補貼,持續提升鎮村幹部工作積極性,鼓舞了攻堅士氣。

看著劉家溝安置社區裡寬敞明亮的新家,江北辦朱家灣村貧困戶李月林笑得合不攏嘴,“沒想到老了老了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多虧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自開展“三比一提升”工作以來,該區始終把易地扶貧搬遷群眾100%達標入住作為硬任務,廣大黨員幹部積極投入到社區建設中,戰天鬥地,在雨棚下保質量、搶工期、趕進度;駐地幹部既當“指揮員”,又當“搬運工”,只為貧困群眾能儘早入住新家。

該區緊盯目標、壓實責任,落實區級領導包片聯鎮責任,逐點逐戶夯實責任人和包抓人,簽訂裝修入住協議,建立包抓到戶臺賬,做到責任到人、任務到人,如期達標入住。

如今步入城區五大社區和各搬遷安置點,一座座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拔地而起,青山綠水新家園,優質的生態環境,高標準的水、電、路配套設施,一個個搬遷安置點逐步成為鄉村旅遊小景區。隨著硬件環境的不斷建設完善,吸引著更多返鄉能人回到故土,帶領廣大群眾創業奔富路。

“原來,這裡的道路遇風黃土漫天、逢雨泥濘不堪,群眾出行極為不便。”建民辦西山村黨支部書記李世猛說。10月3日,從區交通部門傳來好消息,付黃四級公路改建工程全長13.3公里面板鋪築全面完工,對沿線8個建制村脫貧退出通暢達標的影響徹底消除。

該區牢固樹立“脫貧攻堅、交通先行”理念,圍繞建制村通硬化路“全覆蓋”目標,採取超常措施,再掀農村公路建設高潮,實現了全區村通硬化路全覆蓋。

據統計,該區投入資金8.46億元新建村組道路687條1605.61公里,建成了一批覆蓋貧困村的骨幹路網,實現全區通村路100%通暢,2.7萬戶7.3萬貧困人口擺脫交通落後的困擾。投入5.53億元,實施367個村(貧困村231個)的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解決飲水困難人口28.18萬人,使全區自來水入戶率從“十二五”末的68%提高到99%以上。投入3587萬元新建改造標準化衛生室189個,實現服務貧困人口全覆蓋。農網改造實現了戶戶通,提升了用電質量。

而今公路通了,群眾告別了肩挑背馱的日子;水質達標了,群眾用上了安全乾淨的自來水;電路通了,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更加便利。隨著基礎設施的改善,支撐了產業發展,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改變了貧困村整體發展面貌,有效促進了脫貧攻堅加快推進。

10月18日,晏壩鎮金龍村68歲的李付東告訴我們,今年一共分到務工分紅2341元,土地分紅290元,加上務工收入2.5萬元,給這個七口之家減輕了不少負擔。

入股有分紅、務工有工資、同步同業有訂單、反租倒包有承包費……多重增收讓群眾穩定脫貧有了“保險”,這是該區創新探索“資產收益”壯大村集體經濟以實現貧困戶增收的新路徑。

為切實解決深度貧困地區群眾缺少持續穩定的增收渠道,該區把產業發展作為脫貧攻堅治本之策和根本出路,打好組合拳,推行“撥改投、投轉股、股分紅”方式,探索“村有四式、戶有八法”資產收益扶貧方式,引導群眾以土地(林地)經營權、剩餘資產及資金入股的方式,加入公司、園區、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把貧困戶嵌在產業鏈上。

目前,全區建成重點現代農業園區185個、培育龍頭企業52家、專業合作社1800家,完善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機制,累計帶動貧困戶1.9萬戶5.4萬人,實現產業人均年增收1500元。45個深度貧困村已累計投入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資金5.05億元,平均每個深度貧困村1120餘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