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大明風華》中的龍袍還原歷史?其實明代早期的龍袍還沒這麼華麗

明代皇帝的龍袍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其實在之前的大多數古裝劇中,明代皇帝的龍袍,可謂是五花八門。當年的《女醫明妃傳》算是帶了一個好頭,把明朝古裝劇的服飾審美還原到了還算比較高的水準。

這兩天剛剛播出的《大明風華》,在服飾上也可圈可點,但是錯誤之處還是非常多。比如,劇中出現的龍袍其實是有點不合時宜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接下來正好藉助這部劇,帶領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明代的龍袍演變。

《大明風華》中的龍袍還原歷史?其實明代早期的龍袍還沒這麼華麗

《大明風華》中的龍袍和歷史中的龍袍對比

明代早期的龍袍,其實根本沒有那麼華麗

明朝的龍袍,或者我們也可以說是袞龍服,實際上經歷了兩個特別重要的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明朝建國初期,朱元璋所定製的龍袍形制。

當時由於是剛剛建國,一切制度都是初定,所以服飾上也比較簡潔實用。比如,老朱的龍袍就有兩大特點——第一,從正面看,兩肩和胸前各繡一團團龍,很簡潔;第二,當時的龍袍袖口還比較小,遠比明代後期龍袍的袖口小。請看朱元璋畫像:

《大明風華》中的龍袍還原歷史?其實明代早期的龍袍還沒這麼華麗

朱元璋的龍袍有兩大特點。這種龍袍在中後期皇帝也穿,但袖口大一些

除此之外,龍袍上的其他裝飾品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說幾乎沒有其他特點。

你可能問,為什麼衣服上有團龍呢?這實際上是受到唐朝龍袍的影響。我們現在根據唐宋時期的繪畫可以發現,唐朝的龍袍實際上就是有團龍的。宋代龍袍比較簡潔,但是在徽宗朝,以及南宋末期,皇族宗室生活逐漸奢靡,服飾上也出現了團龍。

比如,南宋時期的繪畫《望賢迎駕圖》中所畫的唐玄宗和唐肅宗,都穿了一件帶有團龍花紋的龍袍。

《大明風華》中的龍袍還原歷史?其實明代早期的龍袍還沒這麼華麗

《望聖迎駕圖》中的唐玄宗和唐肅宗都穿了團龍服,明代也稱之為袞龍服

你可能還要問——那為什麼明初龍袍的袖子會那麼窄呢?

一方面,這肯定是受到蒙古服飾的影響的。在唐朝早期,服飾上受到少數民族的影響,所以袖口也比較小。唐初的繪畫中,人們穿著圓領服飾,袖口都是窄袖口。

舉個例子。唐代畫家閻立本所畫的《步輦圖》,出現的圓領服飾袖口就很小。這幅畫是唐太宗時期繪製的,畫中右側人物就是唐太宗。

《大明風華》中的龍袍還原歷史?其實明代早期的龍袍還沒這麼華麗

《步輦圖》中人物的袖子口都還很窄

而到了唐朝後期和五代十國時期,人們同樣穿的是圓領長袍,但是袖口已經明顯變得很大很大了。

比如南唐時期的名畫《韓熙載夜宴圖》中就是寬袖:

《大明風華》中的龍袍還原歷史?其實明代早期的龍袍還沒這麼華麗

《韓熙載夜宴圖》中出現的基本上都是寬袖,到了宋代士大夫和皇室的袖子更加寬大

明朝服飾由於受到蒙古服飾的影響比較嚴重,所以早期也是如此。

其次,加上建國初期,皇帝和功勳們都是馬背上奪天下,穿寬袖肯定是打不了仗的。等到戰後再讓這批人穿寬袖,他們肯定也是不習慣的。

因此,如果要拍明代早期的電視劇,在龍袍上一定要注意這兩大特點——第一,龍袍很簡潔,只有團龍;第二,袖子很很窄——我最近看到很多人說文官的袖子太窄了,袖口不夠寬。這是明初,不是明末,窄袖是可以理解的。

但至於龍袍,這劇裡面所呈現的就是“錯”的了。比如朱棣,穿的這件紅色龍袍“裝飾”就太多了。

《大明風華》中的龍袍還原歷史?其實明代早期的龍袍還沒這麼華麗

《大明風華》中的朱棣

朱瞻基的這件龍袍也是如此:

《大明風華》中的龍袍還原歷史?其實明代早期的龍袍還沒這麼華麗

朱亞文飾演的朱瞻基

而現存的朱瞻基畫像如下圖。他所穿的龍袍,和朱元璋、朱棣等人的畫像中所穿的龍袍毫無區別。

而且他們都是明早早期的帝王,這也恰恰印證了我剛才所總結的明初龍袍的兩大特點。

《大明風華》中的龍袍還原歷史?其實明代早期的龍袍還沒這麼華麗

歷史上朱瞻基的畫像

明英宗時期在龍袍上加上了十二章紋,所以英宗之後的皇帝才會穿有十二章紋的龍袍

我剛才說《大明風華》中的這種龍袍錯了,肯定很多人說,噯,沒錯啊,我看明朝很多皇帝都穿這種龍袍的呀!

確實,明朝很多皇帝都穿劇中的這種龍袍——但是,我剛才說了,明代早期的龍袍簡潔、袖口小,所以“錯”了。“錯”字我是打了引號的——這說明它是穿得不合時宜,並不是設計上有太大的問題。

而是在明英宗時期,龍袍上發生了一次重大“變革”——加上了十二章紋。於是,這種龍袍才開始出現在後來的皇帝畫像之中。

《大明風華》中的龍袍還原歷史?其實明代早期的龍袍還沒這麼華麗

明英宗,這幅畫像裡穿的就是十二章紋袞龍服

而在《大明風華》中,張藝興所演的明英宗朱祁鎮,他如果後期身穿這種十二章紋袞龍袍,那就比較合情合理了。

《大明風華》中的龍袍還原歷史?其實明代早期的龍袍還沒這麼華麗

張藝興飾演的朱祁鎮

但這裡我們仍然需要注意,朱祁鎮的袖子口還是太大了。這時候明朝尚且處於前中期,對比上面的畫像我們就可以發現,袖口仍然很小。

等到嘉靖皇帝這樣的中後期之後,皇帝們龍袍的袖口就更大了。目前根據畫像判斷,可能是明孝宗時期開始流行起了寬袖。

《大明風華》中的龍袍還原歷史?其實明代早期的龍袍還沒這麼華麗

注意這裡的袖子,袖口已經很大了

還有一點也要順便提一下——早期皇帝龍袍裡面穿的中單,或者你可以說叫單衣,又或者你可以稱之為古代版的“襯衫”——一般是紅色的,上面也沒有花紋。花紋在英宗之後才有的。

英宗之前也有十二章紋,但是主要繡在袞冕服上

說了這麼多,很多人可能還沒有搞懂什麼是十二章紋。實際上,十二章紋指的是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等十二種紋飾,一般用在皇帝的衣服上。

各個朝代的部分章紋稍有區別,明代的十二章紋大體上是這樣的:

《大明風華》中的龍袍還原歷史?其實明代早期的龍袍還沒這麼華麗

十二章紋

日和月和龍、群山等等都比較好理解,一般繡在肩膀兩側,星辰也繡在這附近。

但是,什麼是華蟲呢?其實華蟲就是錦雞,繡在袖子的兩側。宗彝一般是一隻猴子外加一隻老虎;黼就是斧頭,黻就是上一張圖片中左下角青黑相間的這種花紋。這些紋飾,分別被繡在龍袍的不同位置。

《大明風華》中的龍袍還原歷史?其實明代早期的龍袍還沒這麼華麗

注意龍袍上的紋飾位置

但是,並不是說十二章紋是英宗朱祁鎮時期發明的,早在秦漢的商周以前就有十二章紋的說法了。

後來歷朝歷代的龍袍,也都基本會繡上十二章紋。比如唐朝畫家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裡的皇帝們,袞冕服上一般都有十二章紋。比如劉備的這幅畫像,肩膀上的日和月就特別明顯:

《大明風華》中的龍袍還原歷史?其實明代早期的龍袍還沒這麼華麗

劉備畫像

明代早期老朱在設計袞冕服時,也保留了十二章紋。

但是由於袞冕服只有大型祭祀等活動時才會穿,所以明代時期用得不多。遇到懶一點的皇帝,甚至連這種大型活動也懶得穿這種笨重的衣服。所以這就讓我們感覺明朝皇帝好像不穿這種衣服似的。

但其實萬曆皇帝就有一幅繡有十二章紋的袞冕服畫像存世:

《大明風華》中的龍袍還原歷史?其實明代早期的龍袍還沒這麼華麗

萬曆皇帝袞冕服畫像

注意,他的衣服上就是繡了十二章紋的。

所以明英宗實際上就是把袞冕服上的十二章紋,也繡到龍袍上。於是後來我們才看到了幾乎每一個皇帝都穿這樣的龍袍。

另一部還未上映的《江山紀》中就有這種袞冕服出現:

《大明風華》中的龍袍還原歷史?其實明代早期的龍袍還沒這麼華麗

《江山紀》劇照

國產古裝劇正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但是想精益求精,還需要一段路

提及《江山紀》,我們就不得不提江山紀中的龍袍。實際上,江山紀中的龍袍,才更加符合明代早期龍袍的設計。

比如陳寶國的這件龍袍,就很符合明初的風格:

《大明風華》中的龍袍還原歷史?其實明代早期的龍袍還沒這麼華麗

陳寶國飾演的朱元璋

他的另一張身穿黃色龍袍的劇照,實際上也比較符合明初龍袍的樣式。他頭上戴的這頂帽子,也基本上是明初的樣式。

但是這裡也存在一個問題,他們頭上戴的帽子還是有問題。比如這種帽子,也是中後期才有的:

《大明風華》中的龍袍還原歷史?其實明代早期的龍袍還沒這麼華麗

龍袍和中單都不錯,但是帽子也是不合時宜的

我在前一篇文章中專門提到過這個問題,感興趣請看這裡:

《大明風華》裡面的皇帝們頭上戴的也是這種帽子。

所以這裡我想說的是,儘管現在的古裝劇服化道越來越好了,越來越追求符合歷史,但是還是有很多小細節需要注意。想精益求精,還需要很長的路走。也希望中國的導演們,能繼續把這條路走好,走通。

《大明風華》中的龍袍還原歷史?其實明代早期的龍袍還沒這麼華麗

《大明風華》中出現了網巾,這一點倒是值得表揚

也有很多人看了我的文章會說我吹毛求疵,電視劇劇情好就行——確實,你說得沒錯。但是,追求更好、追求進步永遠不是錯。

就像一個人的一生一樣:你可以選擇平凡,但你也可以選擇成為更好的自己。你可以沒有品位,但是你也不應該不讓別人追求品位。

如果想讓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審美在未來變得更好,就必須先懂這些小知識,學會去欣賞它,再去影響更多的人理解它——而電視劇和電影,恰好是影響國人文化審美的最直接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