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 背誦課文時,慢就是快

從古到今,對於課文的學習,背誦是一種很基礎的方法。老師和家長都要求孩子背誦大量的文章。


對於小學生而言,在記憶上需求最大的,無疑就是背課文。很多學校,要求孩子每天背誦一篇課文,以此來幫助孩子們增加文學素養。
我在全國各地的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和家長都向我反映關於背課文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說背幾十遍都背不下來;有的是很快可以背下來,但過一個晚上就忘光了;有的說古文很難背;有的則說宋詞很難背。
那麼,怎樣幫助學生們尤其是中小學生們提高背課文的效率呢?怎樣做到很輕鬆地把課文背下來,而又經久不忘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要養成慢慢背誦的習慣。

大部分同學背課文都是這樣的方法:拿到一篇課文,從頭讀到尾,讀完一遍,好像沒有什麼印象,又讀第二遍,讀了好多遍,直到大概背熟為止。或者分段地來進行背誦。
每天早上早讀,每個課室裡都會傳出朗朗的讀書聲,這似乎成了幾千年不變的風景。
或許對於養成文學感受力來說,這種反覆的讀會有一些幫助。但對於記憶和理解來說,這樣的反覆讀卻並不是一個好的習慣。

如果想要把一篇文章很快地記住,並且要做到不容易忘記,關鍵的地方恰恰在於要慢慢地讀,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拿起課文就很快地讀幾遍。


什麼叫“慢慢地讀”呢?多慢才算慢呢?
這樣來對比一下。例如要記住一篇500字的文章,一個記憶大師把這篇文章從頭到尾讀完一遍,假設需要5分鐘時間(只是假設,因為根據文章難度以及不同的人,所需時間可能差別很大)。那麼,在這5分鐘內,一個普通的學生以正常的速度來讀,已經能夠讀個3、5遍了。
也就是說,一個普通的學生讀書的速度,要比記憶大師快很多。
然而,結果的不同卻是:記憶大師讀完這一遍,基本上就能把整篇文章一字不漏地記下來了,而且很久都不會忘記;而那個學生,再多讀十遍可能還記不完全,即使記下來了,可能第二天又忘得差不多了。
這就是在記憶課文的時候讀書速度快和慢的差別。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這就是聲音記憶和圖像記憶的差別!
聲音記憶和圖像記憶的差別,不僅僅反映在效果上,同時還反映在過程和方式上。
運用傳統的記憶方法(也就是聲音記憶)來背誦的時候,可以不假思索地從頭讀到尾,中間完全不需要停頓,甚至讀的速度還可以非常快。但這個時候完全沒有想像和理解,大腦所吸收到的只是抽象的聲音,所以很難記住。


而在運用圖像記憶的時候,比傳統的背誦方式至少要多一個步驟,就是要一邊讀一邊根據文中的內容發揮想像,要在單腦中建立生動活潑的圖像。這多出來的步驟就導致讀書的速度不可能很快(至少要比毫無停頓地直接讀要慢許多)。

所以,為了要把文字轉化為生動的圖像,就必須慢慢地讀,邊讀邊想像,想像得不夠清晰的還得要多花一些時間想像。這樣,把文章完整讀一遍的速度就會顯得比較慢了。
然而,正是這種慢慢地讀,讓我們有時間進行想像、有時間把文字轉化為圖像,所以只需要讀兩三遍(甚至只需要讀一遍)就能把文章完整地記憶下來。雖然讀一遍所花的時間比死記硬背讀一遍的時間要多,但由於讀的次數少、複習的次數少,所以所花的總時間卻會少得多。
所以說,圖像記憶需要我們先慢下來,才能達到快的目的!

無論是在課堂上早讀,還是自己背誦課文時候的讀,我們需要養成一種新的讀書習慣(針對需要背誦的課文),就是要儘可能地放慢速度,邊讀邊想像、邊讀邊品味,這樣,不僅會讓我們的記憶更深刻、注意力更集中,而且理解能力也會增強,想像力也會得到進一步的鍛鍊!


當然了,如果只需要理解而不需要一字不漏記憶的文章,倒是儘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去閱讀,速度越快越好

背誦課文時,慢就是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