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五代第二明君,为什么不想当皇帝,整天盼着来个接盘侠?

魏州兵变:想发财,炒老板!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二月初的一个夜晚,刚刚重现光辉的月牙依旧显得单薄。贝州[ 贝州,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西北。]城内外,除了点点灯火,四下里一片阴沉。偶尔有火光摇曳,照映在守城士兵的脸上,那鬼煞般的表情,更为这样的黑夜平添了几分阴霾。

士兵名叫皇甫晖,他所属的部队戍卫期满,本当回乡休息;但因遭到皇帝猜忌,被迫继续屯戍贝州。皇甫晖心情抑郁,在营中赌钱又欠了一屁股债,遂利用士兵的不满,煽动叛乱。贝州的士卒一呼百应,胁迫效节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抄掠贝州,然后黑压压地杀向后唐陪都、河北重镇、皇甫晖的老家——邺都兴唐府[ 邺都兴唐府,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

邺都正在被叛军的喊杀声吞没,后唐的国都洛阳城却仍然沉浸在咿咿呀呀的戏文里。这座帝都的主人李存勖,后来庙号唐庄宗,是那个时代武夫皇帝的典型代表。

后唐的前身乃割据河东地区的晋国,李存勖为晋王时,以励精图治、用兵如神而著称。他曾击破契丹、桀燕(卢龙镇),威压河北三镇,吞并后梁、前蜀,缔造了五代诸朝的最大版图。

五代第二明君,为什么不想当皇帝,整天盼着来个接盘侠?

后唐庄宗李存勖,是五代武夫皇帝的典型代表

只是,自从“晋”变成了“唐”,晋王变成了唐帝,李存勖也变成了“李天下”(李存勖给自己取的艺名)。他宠信伶人,整日在听戏与唱戏中醉生梦死,朝政乌烟瘴气,国家一片狼藉。

混乱中,李存勖启用了备受自己猜忌的宗室名将李嗣源。可当李嗣源率领后唐的精锐之师到达邺都前线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为了邀功请赏,后唐官军的士卒竟然与叛军里应外合,参加了叛乱;更戏剧性的是,叛军新拥立的头子,竟然就是前来平叛的李嗣源!

心情不好的士兵劫持军官发动兵变,想升官发财的士兵劫持平叛的军官加入叛乱,荒诞乎?可笑乎?无语矣!

然而,这样的荒诞剧在当时不过是家常便饭。魏州兵变(邺都原名魏州),也不过是唐末五代以来,数不清的地方兵变之一。

五代十国,是一个四分五裂、烽火不断的时代。而酿成这个混乱时代的始作俑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唐明皇李隆基。

距离此时的一百五十余年前,李隆基亲自开创了“开元盛世”,也一手缔造了“安史之乱”。到唐朝末年,内有士人党争、宦官乱政,外有军阀割据、藩镇兵祸,其中又尤以藩镇闹得最凶。

由于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老百姓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揭竿而起,最后出了一个“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将大唐皇帝赶出了长安城。

一直韬光养晦的新老藩镇这才踊跃起来,打着“保家卫国”的旗号扩大自己的地盘。天祐四年(907年)四月,黄巢降将、割据河南的梁王朱温(朱温曾被唐朝赐名朱全忠,称帝后改名朱晃)终于废掉唐哀帝自立,改国号梁,史称后梁。

割据河东的沙陀族人晋王李克用,则与朱温连年征战成为世仇。最后,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战胜了朱温的儿子,以恢复唐室的名义,重建“唐国”,史称后唐。

五代朝廷,不过是个超级藩镇

后梁与后唐,都是五代时期的“正统”王朝。

所谓五代,说的是当时黄河流域的五个小朝廷,分别是后梁(907-923)、后唐(923-936)、后晋(936-946)、后汉(947-951)、后周(951-960)。

其中疆域最大者为后唐,一度将势力扩展到辽东、四川,但这个版图很快就崩溃了;最小者为后梁,辖区不出传统的“中原”之地。

而以时间论,享国最久的后梁不到十六年,最短的后汉更是只有区区三年多——为中国正统王朝短命之最。它们不过是一个个大型藩镇,虽然摆着中央政府的谱,却根本没人拿它们当“朝廷”。

但毕竟它们代表着中华正统,因而被修史者合称为“五代”。

五代第二明君,为什么不想当皇帝,整天盼着来个接盘侠?

后唐是五代小朝廷里,版图最大的一个,但也没维持多久(地图为作者刘史君[也就是老邪本人]绘制)

五代之外,还有“十国”,包括江淮地区的吴(又称南吴、杨吴)和南唐(后改国号江南),江浙地区的吴越,福建地区的闽,荆湖地区的荆南(又称南平、北楚)和楚(又称南楚、马楚),川蜀地区的前蜀(曾以汉为国号)和后蜀,岭南地区的南汉(曾以越为国号),以及山西中部的北汉。

这十个割据政权有的自立为帝,与五代小朝廷分庭抗礼;有的接受五代朝廷节制,名义上向“中央”称臣纳贡,接受“中央”册封。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各自为政、世袭罔替的割据政权。

至于十国之外,割据者更是多如牛毛。它们称霸一方,忽起忽灭,令人眼花缭乱,整个中国版图支离破碎。从普通士兵,到藩镇节度使,再到禁军大将,叛乱此起彼伏。

“王政不纲,权反在下,下凌上替,祸乱相寻,藩镇既蔑视朝廷,军士亦挟制主帅,古来僭乱之极,未有如五代者。”[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一“五代诸帝多由军士拥立”条。]清人赵翼可谓一语中的。

正是由于“王政不纲”,由于秩序的破灭,由于“权反在下,下凌上替”,皇甫晖才能劫持赵在礼造反,邺都内外的叛军才能劫持李嗣源叛变。

士兵反了,倒霉的是主帅;主帅反了,倒霉的就必然是皇帝。

同光四年四月初一,洛阳被浓浓的黑烟吞噬。绛霄殿下,旧主人李存勖的尸骨,早已在火光中化为灰烬。在李嗣源开进洛阳的最后时刻,李存勖昔日宠信的伶人背叛了他,杀死了他。那时,留在李存勖身边不离不弃、忠心耿耿抵抗叛军的,不过李彦卿、王全斌等十余人。

叛乱结束了,但乱世远远没有终止。无论是发起叛乱的小卒皇甫晖,还是抵抗叛军的将校李彦卿、王全斌,他们并不知道,在这样的乱世,他们究竟要打杀到何日,他们何时会死于乱军之中,他们的命运将会走向何方?

当然更不知道,一个名叫赵匡胤的人改变了这一切。

而冥冥中,第一个与赵匡胤扯上关系的人,就是魏州兵变的最大“受益”者——李嗣源。

唐明宗:皇帝太难干,快来接盘侠

李嗣源(称帝后改名李亶)在废墟中继承了后唐的帝业,因为统御有方,去世后得到“明宗”的庙号,被后世称为五代第二明君,仅次于那位名垂青史的改革家周世宗。

唐明宗,与大名鼎鼎的唐明皇只有一字之差。

李嗣源本是个斗字不识的文盲,四方奏章都要委托心腹重臣、枢密使安重诲来诵读。但安重诲的水平也不高,李嗣源只好另设端明殿学士的职位,让儒士冯道、赵凤担任此职,给自己当顾问。

从马上打天下转向马下治天下,李嗣源尝试了。但也许是时机未到,也许是才能不及,李嗣源与冯道们的努力,并没有使后唐的局势发生根本性转变。在这位后唐第二任皇帝面前,其中有三股势力叫他头疼不已。

一股势力是彪悍武夫。

自唐朝均田制度崩溃后,兵源枯竭,中央政府一蹶不振。各地集行政、财政、司法、军事等大权于一身的节度使们招募职业士兵,拥兵自重,甚至自立为帝。高高在上的皇帝老子,一夜之间变成人尽可做的皇帝老儿。

悍将安重荣曾大言不惭地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另一股势力是老兵油子。

节度使赖以割据的职业军人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最拿手的绝技是逼迫老板给自己发奖金。老板若不同意,轻则被炒,重则丢命。然后他们再拥立一个肯为自己出更多钱的老板。李嗣源就是这样被士兵拥上皇位的。唐末以来“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局势愈演愈烈。

还有一股势力是贪忍文吏。

与武人相对的是文人。生在武夫当国的时代,宣讲“礼义廉耻”的士大夫只好收起自己的长篇大论,秀才遇见兵,活命才是硬道理。文化人想明哲保身,刀笔吏却想大捞一把。大多数刀笔吏受教育不多,执政后热衷党同伐异和搜刮民脂民膏。

如果不能将这三股势力摆平,朝廷将永无宁日,更别提什么江山一统、天下太平。不仅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的生命与财产毫无保证,就连社会最顶层的皇帝一天到晚也只能战战兢兢。

面对从原版大唐到山寨后唐丢下的烂摊子,自己缺乏才识又无智囊相辅的唐明宗李嗣源特别无助。显然,要收拾这个经由一百五十余年层层堆摞起来的烂摊子,仅靠同情心和责任心,仅靠一腔热血,难以胜任。

有心治乱,无力回天。李嗣源累了,他甚至不愿继续做皇帝。

五代第二明君,为什么不想当皇帝,整天盼着来个接盘侠?

唐明宗李嗣源表示:爱谁(sei)谁(sei),反正这锅我不想背了!

这天夜里,他屏退左右,在宫中默默点燃三炷香,虔诚地向上天祷告:“苍天在上,臣本异族之人,哪里有能力可以治理好天下呢?可是这世间的战乱实在太久,愿苍天早日降下一位圣人来拯救苍生吧!”[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四十四《唐书二十·明宗本纪十》注引[宋]王禹偁《五代史阙文》,[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唐本纪第六·明宗本纪》,[宋]曾巩《隆平集》卷一《圣绪》。]

上天未负嗣源。就在第二年春天,后唐的都城里,一个被称为“香孩儿”的婴儿呱呱落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