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秦趙長平之戰,如果趙王一直用廉頗堅守不出,跟秦國打消耗戰,有贏的機會嗎?

劍走偏鋒153724036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假如長平之戰時,趙王一直用廉頗堅守不出的拖延戰術,跟秦國打消耗戰,贏的機會不大,因為趙國無力長期承擔40多萬壯勞力在前線白白消耗糧食,卻不能參與農業耕作,趙王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在糧食耗盡之前放手一搏,正如他派趙括取代廉頗那樣;要麼繼續消耗下去,直到趙軍無法得到足夠的補給,軍心大亂,最終不戰自敗。

發生於公元前260年左右的長平之戰是戰國後期秦趙兩大強國之間的直接對決,雙方都賭上了國運。秦軍起傾國之兵,並動用全國力量保障後勤,趙國因是本土作戰,也使用了國內可動用的軍事力量,雙方動用兵力超過百萬,時間長達一年多。在長平之戰初期,廉頗率領的趙軍對陣秦軍時接連失利,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四月,秦國軍隊斬殺了趙軍的裨將茄。當年六月,趙軍失利,被秦軍攻破趙軍陣地,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軍攻佔,秦軍還俘虜了四名趙國尉官。在初期試探進攻失利後,廉頗也並不是沒有收穫,他得知了對方的實力強大,果斷後撤至地形更加有利穩固的防線,打算採取拖延戰術,用時間拖垮對手,最後伺機再進攻。應該承認的是,這是國力相對弱的趙國能採取最合理的戰術,也是秦軍最不願意面臨的情形。

古代戰爭並不單純是雙方將領士兵的較量,更是後勤保障的較量。長平之戰,秦趙兩國集結超過100萬士兵參戰,其中秦軍約60萬人,趙軍45萬人。曠日持久的戰爭對雙方國力特別是後勤保障都是嚴峻的考驗。下面就從糧食供給能力、糧食運輸能力和對外尋求援助等方面展開分析。

一是秦軍糧食供應能力明顯強於趙國。秦國長期坐擁關中平原八百里秦川沃土,是糧食耕作的好地方,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軍又攻取巴蜀,將巴蜀之地納入秦國版圖,特別是在郡守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修成之後,灌溉了成都平原的萬畝良田。關中、巴蜀作為秦國的兩大糧倉就此建成。再加上“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獎勵耕戰,廢除了井田制,據粗略估計,當時秦國每一個成年男子擁有的耕地為15畝,比山東六國多出一倍。並對耕作有突出貢獻的農戶授爵,鐵質農具也開始在秦國使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耕作產出量。反觀趙國情況就沒那麼樂觀,國土面積特別是良田明顯少於秦國,再加上境內多山地,不適宜農業生產,糧食產量明顯低於秦國。

二是秦國糧食運輸能力明顯強於趙國。自古以來,糧食運輸都是消耗極大的後勤活動,以秦軍征伐楚國的戰爭為例。據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的專家估算,為了供應遠在江淮地區的60萬秦軍,按照當時的運輸規格,一車25石(約合現在的750公斤),那麼每天就需要2660多輛車來運送糧草等物資。如果運程超過4天,在路上運行的車輛至少在一萬輛以上。但得益於秦國建立的良好後勤運輸體系,雖然秦國軍隊遠在離都城咸陽500公里以外的長平作戰,秦軍的糧食運輸難度並不比趙軍大。據《史記·秦本紀》記載:“困趙長平,將請粟……卒與之粟。以船漕車轉,自關中相望至長平。舫船載卒,一舫載50人,與3月之糧,下水而浮:裡數雖多,不費馬汗之勞。”意思是,秦國的補給線雖長,但運輸方法靈活,而且糧食還相當充足。長平戰爭期間,秦軍運送物資的船隻從秦國雍城(今陝西鳳翔),通過渭河、黃河、汾河到達河內絳邑(今山西翼城),再從靠近長平的河內絳邑轉運至戰區,運輸時間大大縮短,運輸能力得到很好地保障。反觀趙國就沒有本土作戰想象中的那麼便利。儘管長平距邯鄲直接距離遠比秦國腹地要短,但長平附近太行山山勢嚴峻,運輸難度很大,後勤保障耗時耗力,再加上後勤運輸本身就消耗糧食很多,往往十石糧食運輸送到前線僅剩一兩石,這對趙國長期持久戰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三是趙國在長平之戰時期很難獲得對外援助。這主要體現在借兵和借糧兩個方面。由於畏懼秦軍事後報復本國,魏楚韓燕等國雖有唇亡齒寒之意,但不敢輕易援助趙國。再加上趙王過早打算與秦國議和,使得秦國趁機散佈消息,使得魏國等國暫時放棄出兵的打算。長平之戰開戰半年後,趙王擔憂戰爭曠日持久,問計於大臣。大臣樓昌建議與秦國議和,虞卿建議向魏國韓國求援。趙王採納樓昌的意見,派使臣向秦國求和,秦國拿議和大做文章,表面有意敷衍麻痺趙國,暗地裡散佈秦趙兩國議和的消息,使得本有意出兵的魏國暫時放棄出兵的打算。

在對外借糧的問題上,長平之戰打了一年多,趙國已然缺糧,不得不向產糧多的齊國借糧,但遭到事不關己的齊國拒絕。《戰國策·齊策二》記載說:“秦攻趙長平,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

總的來看,秦趙長平之戰,對決的不僅僅是雙方將領將士,更是國力之戰和後勤保障能力體系的比拼。由於秦國長期受益於“商鞅變法”的成果,並攻取了巴蜀之地,大大擴充了國力,再加上有一整套完整的後勤保障體系,比趙國更具有持久戰的能力。趙國則處於兩難境地,不打持久戰是找死,打持久戰是等死,趙王最終選擇由趙括統軍主動進攻,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迫於無奈,畢竟後勤能力跟不上消耗的速度,只好放手一搏。


滄海拾遺錄


長平之戰是在公元前260年趙軍和秦軍在趙國的長平所發生的戰爭。最終趙國戰敗,被殺40萬的降兵。

在兩國交戰中,秦強趙弱,所以老將廉頗採取防禦的戰略。而趙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丟掉廉頗改用趙括,趙括只會紙上談兵,而且還急於求勝,把廉頗的防禦部署戰略改為主動進攻。

白起運用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和急於求勝的心理和弱點,佯裝失敗打不過,引誘趙括脫離陣地,採取分割包圍逐個擊破殲滅。最後秦國取得了升級。

如果說趙國一直用廉頗,並積極防禦,至少不會那麼快被擊潰。那秦國和趙國拼的就是國力了,經濟和糧食。也有可能不戰而退,也有可能趙國的傷亡會小點,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秦國敗了,退回國內。以兩國的實力來說,秦國會略強於趙國,而巴蜀之地經濟糧食充足,且他國自身實力太小,無法支援趙國,都在作壁上觀,不希望自身捲入這場戰爭中,所以,個人認為可能趙國會失敗,損失會小一點,但是不至於被殺40兵。








花見相容


長平之戰中趙國的失敗很多人歸咎於趙國換將。認為廉頗如果不被換掉趙國至少能打個平局。真實情況如何呢?

首先,中國古代的將領大多要麼擅長進攻,要麼擅長防守,即擅長防守又擅長進攻的十分罕見!廉頗年少成名,在五國聯軍進攻齊國的戰爭中脫穎而出,此後基本上主要負責進攻齊國和燕國,攻城略地無數!是一名典型的攻擊性將領。長平之戰打成了防禦戰,廉頗無論如何都不擅長,趙國如果要守住長平,應該換像田單之類善於防守的將領,怎麼都不應該用廉頗。前鋒客串後衛是要出問題的。

其次,趙國當時可以派出的名將有田單、廉頗,次一級有樂乘、龐煖等人。廉頗擅長進攻,田單擅長防守,趙王派廉頗出戰,目的就是要進攻,速戰速決。如果一開始立足於防禦,就應該派田單和樂乘出馬了。後期換廉頗,如果單純為了防禦應該用田單,再次也可以選擇龐媛、樂乘,可趙王選擇更加具有進攻精神的趙括,這就代表在趙王和趙國上層,長平的大戰略立足於進攻,而不是防禦!趙國不願意打持久戰,要搞速勝!趙武靈王之後,趙奢、廉頗都是攻擊性將領,趙國四處出擊作戰,廉頗之後,趙國再也沒有出現這類將領,後期的李牧最擅長的就是誘敵深入的主動防禦戰術。後來被趙王賜死也和此有關。

最後,從形勢看,廉頗初到長平一上來就損失了一名裨將茄,丟失空倉嶺天險。緊接著調整部署過程中丟了二障城和光狼城,死了兩個校尉。如果趙軍一開始就打算在長平防禦,廉頗怎麼也不至於輕易的丟掉空倉嶺天險和光狼城這一戰略要地,廉頗一上來多半是按照進攻戰略來部署的,先鋒是裨將茄,誰知一交手先鋒部隊就被秦軍擊潰,部署被打亂,3道防線丟了2道,只能依託丹河勉強防守,去往邯鄲的道路幾乎暴露給了秦軍。後面趙王換趙括是因為,只有馬服君家的人敢於主動進攻,其他的將領基本都是防守型和戰略不符。

由此可見,長平之戰趙國的戰略就是主動進攻,迅速打敗秦軍,保住長平和上黨,但無論用廉頗還是趙括都是難以完成上述戰略任務的,換不換將根本不重要,趙國必敗。

那麼趙國為什麼不調整戰略,搞防禦戰呢?誘使秦軍進軍邯鄲,頓兵堅城之下,後發制人呢?我猜想,一是趙國以商業為主,農業落後,缺糧,難以支持長期戰爭。二是,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趙國四處出擊,同齊國、燕國關係緊張,和韓、魏關係也不好,沒有外援。三是,從廉頗和趙奢成功案例可以看出趙國人崇尚進攻,對於防守一直不感冒,面對秦國第一反應不是退讓、示弱,而是主動亮劍,幹過去。結果悲劇了!


飄蕩在太平洋上的心


先說一句,歷史無假設,已經發生的無法改變。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對比一下戰前兩國實力:

秦:在孝公用商鞅變法後,秦國養精蓄銳。北方鞏固城防,征伐賄賂並舉,使胡人不敢隨意打秦國主意。關中地區土地肥沃,商鞅變法後成為秦國國中最大糧倉。再開蜀道,征服巴蜀,遂得天府之國。秦國存糧具體數額我沒查到(主要是懶🙄),同時,秦至長平有水路之便,秦昭襄王還徵用全國15歲以上男丁(未徵巴蜀民眾)參與運糧,國運之戰,雙方都憋著一股勁呢。

然後再來看看張儀嚇唬楚王的一段話:

秦西有巴蜀,方船積粟,起於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餘里。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糧,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里。

事實上也差不多,巴蜀在司馬錯的經營下,讓秦國在糧、人口、戰略縱深上對比山東六國中任一國都擁有了絕對優勢。

趙:趙國土地貧瘠,國內儲糧不多,但這不算其主要劣勢。趙自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全面學習胡人的飲食習慣,對於傳統中原飲食需求不像其他六國那樣大了。這裡有個關鍵問題,趙國至長平不遠,但運糧極不方便!四處皆山路,途中損耗過大。同時趙國孝成王可以一時頭腦發熱抱著必死決心與秦對陣,也會被外界各種因素干擾,孝成王的性格一到關鍵時刻就得拉稀…老廉頗心裡苦哇!

正常推演,如果趙國不臨陣換將,秦趙都將陷入泥沼。秦國所怕的,是趙國奮死一搏的決心給了其他五國抗秦信心,即使不在明面上撕破臉,但暗地裡給趙國支援,那時秦國將以一敵六,把自己拉入泥塘,前景堪憂,更不要說秦國當時往前線輸送糧草也開始有些力不從心,所以急於求戰。

而趙國,廉頗的理想是趙王能夠全力支持他,這樣即使不勝,趙國也不至於元氣大傷,再說了,北方還有李牧的大軍呢。可相比於秦國來說趙國窮啊,如果其他五國坐山觀虎鬥想來個漁翁得利,那趙國能撐多久?趙自胡服騎射崛起,以前的魏齊楚對其態度開始有了些微妙的變化,這很好理解,當年你算個啥啊?怎麼突然間就變這麼猛了,不行不行,你比我厲害了還不得和秦國合起夥來欺負我巴拉巴拉……

總之,要是真這麼假設,趙國勝算依舊不大。


紅燭對飲


趙國軍隊不適合守城和陣地戰,適合機動作戰。


宇智波野原新之柱


長平對峙.其實秦和趙都感覺吃力.但都還可以堅持,趙王可以再集結二十萬人馬並送到前線,這要花多少錢糧.就足以證明趙國遠沒到絕境.廉頗在長平採取守勢不可能不考慮自己國家的國情.真實情況是趙王沉不住氣,並相信奸臣的話,認為秦軍疲憊懈怠,趙軍增兵一倍,定可一戰擊敗秦軍,成就千古霸業.趙王不知道的是秦軍也在悄悄增兵,並將白起調到長平前線任總指揮.


改變世界的智慧我有


其實也是一樣會輸。打持久戰拼的就是國力,趙國與秦國相差懸殊,消耗下去趙國會先頂不住。畢竟最後趙國都向齊國求援借糧,齊國沒有借。當時廉頗打防守拼消耗雖是一般策略,但是長遠看不是解決辦法。


村長愛寫作


可能性不大,趙王並不是不信任廉頗,而是當時趙國的國力空虛,已經不容許廉頗實行他的戰術了。而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就是兵和農,農業基礎十分強大。所以相比較而言,趙國是耗不過秦國的。


宇佐美魚龍


毫無疑問,至少沒那麼慘。白起也是因長平之戰而成名的,廉頗在秦趙對峙長平時採用策略很正確,以靜制動,待機而動,就像三國演義中吳蜀彝陵之戰陸遜那樣。因為當時秦趙實力大體相當(秦略強些),但秦遠師糧草不濟,趙據本土,以逸待勞,若是策略得當,趙卒還是可以抗衡秦卒的。


明月86906


相對而言趙國耗不起,所以趙王非常需要一場快速的勝利。一方面可以緩解內部矛盾,對於一個農耕社會來說最要命的就是旱澇災害。另一方面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不必對付秦國並且可以得利。然而廉頗認為雙方現在陷入了某種可怕的均勢,短時間內打敗秦軍過於冒險,還是保守一些尋找機會,這與趙王所需要的正好相反,換下廉頗是必然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