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媽媽哭了!一個學期孩子的作文退步驚人,因為教育者的無知和傲慢

摘要:

寫第一種作文在老師那裡通不過。不符合規範,她無法得到肯定。孩子身處評價體系之中,

為了獲得這種肯定,她甚至願意不去摘“最大最紅的草莓”,而是選擇“聽大人的話”,去摘那種平均大小的草莓。第二篇作文真是很好地隱喻了我們的教育到底是要幹什麼,就是培養“平均”的“聽話”的人。



昨天晚上收到一位媽媽的求助,深受觸動。小朋友叫悠悠,是一位愛寫詩的小姑娘,作文原來寫得也非常有靈性。上了三年級後,媽媽遇到了一個大難題,發現孩子的作文能力不但沒有進步,反而大大地倒退了。她給我發來了兩篇作文,一篇是剛開學時寫的《我好喜歡你》,一篇是學期末寫的《採摘》。在媽媽看來,《我好喜歡你》寫得很好,而《採摘》乏善可陳。於是她就跟孩子去講,結果無論如何都講不通,孩子就是覺得《採摘》寫得好。無奈之下,媽媽只好來找我“評理”。


我仔細地閱讀了悠悠媽媽發過來的兩篇小作文,可以說,高下立判,我也覺得《我好喜歡你》寫得好,甚至遠遠超出了一般孩子的寫作水平。這是一篇虛構的小故事——


一隻叫灰灰的小貓很想和一隻漂亮的小白貓小雪做朋友。為了吸引美麗的小雪,灰灰撒嬌、賣萌,甚至願意出讓自己的全部貓糧,但是小雪還是疏遠他,對他無感。於是每當苦惱的時候,灰灰就把自己的心事吐露給一株玫瑰花。漸漸地,小雪因為很受孩子們歡迎,越來越傲慢無禮,而慢慢長大的灰灰則意識到光是撒嬌賣萌沒什麼意思,它還需要有真正的本領。它開始學習捕魚,苦練抓鼠。有一次,它還把自己的貓糧讓給了小雪。漸漸地,謙遜而有實力的灰灰贏得了孩子們的喜愛。有一天,來了一隻綠眼睛的小黑貓,它一見灰灰就對它說:我好喜歡你!被“表白”的灰灰眼淚刷的下來了……


這個小故事出自九歲的小朋友之手,令我非常佩服。首先我們要看到的是這個故事的長度,不帶標點大概是470個字。作為大人,我們很容易覺得這沒什麼,但是不要忘了這是一個九歲的孩子,她還有很多字不會寫,要用拼音來代替,能夠一個字一個字把這個故事完整地表述出來,便足以說明她有足夠的專注、耐力,甚而可以說創作熱情

。要知道,很多成年作家不去寫長篇小說的原因就是覺得自己“耐力不夠”。寫這樣一篇小作文,不光是精神勞動,對於剛學寫字兩年的孩子,還是一種體力勞動。有很多孩子不願意寫字,因為寫字率先要完成對自己的訓練。原來無拘無束、自由蹦跳的孩子需要靜下心來,反覆地練習才能掌握這項技能。很多孩子可能在這一步就被“傷”到了——體會不到寫字的樂趣,通過文字去表達的熱情還沒有誕生就被扼殺了。這種熱情原本可以讓他克服寫字這種勞動本身包含的困難因素。


有人說過,我們晚飯後在花園裡散步時,隨隨便便就能想到幾十個奇妙的點子,如果寫出來它們都可能成為了不起的作品,但實際上能寫下來的卻少之又少。這是一種把頭腦中的奇思妙想化為實踐的能力。寫作本來就是把字一個一個寫下來的本事,至少這是一個難以逾越的前提。就像唐僧取經必須一步步走到天竺去一樣。當我們看到一個孩子有了這樣的實踐,第一個要告訴她的就是:你能把這個故事寫出來,真是太好了!在這樣的基礎上,再去討論細節才是有建設性的。


媽媽哭了!一個學期孩子的作文退步驚人,因為教育者的無知和傲慢


當然啦,在細節上,這個小故事也有很多閃光之處。我們看到悠悠寫了好幾個角色:灰灰、小雪、孩子、玫瑰花和小黑貓。每個角色都個性鮮明,在故事中承擔著不同的推動情節的功能。把這個故事改編成一個小型舞臺劇,也並不難。我最喜歡的角色當然是玫瑰花。誰能想到一隻小貓的好朋友竟然是一株玫瑰花呢?但是在故事中它又是那麼順理成章,我們從灰灰與玫瑰花傾吐心聲的過程中瞭解到小灰貓的心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小王子》的影子,但也許這就是悠悠的原創,不管怎樣,這個角色的設置渾然天成,我覺得聖埃克蘇佩裡應該也不會有任何異議。


最打動我的,當然還是悠悠小朋友想要表達的主題:一隻其貌不揚的小貓通過自身的努力,完成了從自卑到超越的過程。我隱隱覺得,這就是孩子最真實的生活經驗。進入小學後,孩子們開始有了自己的社交生活,有了比較之心,有了微妙而複雜的心理活動。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夠受歡迎,得到自己喜歡的人的青睞並與之建立友誼。有的孩子很幸運地能交到好朋友,與朋友互相欣賞,有的孩子則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落入小貓灰灰的困境——想和看上去很優秀的人做朋友,卻難以獲得回應。在友誼上得不到回應的孩子,在心理上會非常受挫,產生自卑感,或者形成防禦機制,從此不願意再去做社交上的嘗試。很多在集體中調皮搗蛋的孩子,其實也是為了通過這種方式吸引其他同學的關注。


悠悠的小故事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解決方案:不是自暴自棄,不是灰心失望,而是從行動開始,做最好的自己。這讓我想起了韋伯著名的音樂劇《貓》。任何看過這部音樂劇的人都不會輕易說,這就是一部關於貓的音樂劇,我們從中看到的是人生,是對待生命的態度。悠悠的這個小故事,表面上寫的是小貓,其實寫的是她自己的生活,很可能還是她真實的心路歷程。但是她並不沒有直接寫自己,而是編了一個這樣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某種普遍性,這不是寫作的最高境界嗎?


這個小故事中還有一個力透紙背的細節,我甚至猜想,如果這不是悠悠的親身體驗,一定是神來之筆。就是小黑貓見到灰灰後,對灰灰說:我好喜歡你!灰灰的眼淚刷的就下來了。——這種經驗我們成人都並不陌生。當你渴望一個回應、一個肯定而始終都得不到甚至陷入絕望之境時,某一日它不期而至,你的眼淚忽然如決堤之洪,在你來不及想明白到底發生什麼之前使你淚如泉湧。那是長久的心理壓力終於得到釋放的信號,你甚至都察覺不到自己之前原來積累了那麼多的情緒和壓力。防禦和對峙會讓我們把內心的堡壘越築越高,唯有愛和肯定能讓這樣的壁壘瞬間冰釋。“我好喜歡你”是一句有魔力的話。小貓灰灰被“看見”了。這不是每個人內心都有的最本真的渴望嗎?

媽媽哭了!一個學期孩子的作文退步驚人,因為教育者的無知和傲慢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寫了這篇超牛作文的小悠悠,會認為它寫得不好呢?她認為的好作文又是什麼樣子?


我們再來看看她學期末的另一篇作文《採摘》。大致講的是:姐弟倆和媽媽一起去摘草莓,媽媽叮囑一定要摘不大不小的,弟弟在認真聽,而姐姐(也就是我)早就心不在焉,跑去挑又大又紅的草莓摘了。結果呢,弟弟摘得草莓很勻稱,而“我”摘得有大有小,還有不紅的。幡然醒悟的我最後得出結論:“以後我會認真聽大人的話的。”


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我覺得這兩篇作文完全是兩個孩子的手筆,說是雲泥之別也不為過。為什麼開學時寫出《我好喜歡你》的孩子到了學期末寫出的是《採摘》?為什麼悠悠小朋友不管媽媽怎麼跟她講第一篇寫得好她就是不認?


癥結出在她的語文老師身上。


因為悠悠小朋友寫的《我好喜歡你》在老師那裡通不過。老師對作文的要求是“一波三折”,最後要“悟出一個道理”。明白了這個要求,我們再去看《採摘》就能“看懂”了。按照我們常人的理解,摘草莓摘又紅又大的總歸沒錯,但是為了符合結尾“聽大人的話”這個道理,作文裡的“我”連摘了又紅又大的草莓都是一種錯誤,需要上綱上線、好好反省。這個邏輯有多牽強我就不說了,重點是最後的這個道理,也許批改作文的老師或者某些父母看了後會舒心地一笑——這孩子終於懂事了,但我看著這個結尾卻氣不打一出來:這根本不是孩子悟出來的道理,這是大人想要孩子悟出的道理,而孩子猜到了這一點,於是為了滿足老師的期待而“悟出”了這個道理。


兩篇作文,一篇是孩子自發、自由的表達,是真正的創造;一篇是你讓我怎麼表達我就怎麼表達,是為了滿足外部的評價系統,是老師的要求和期待。


孩子為什麼會選擇第二種?這自然不能怪孩子。因為這就是她面對的現實。寫第一種作文在老師那裡通不過。不符合規範,她無法得到肯定。孩子身處評價體系之中,為了獲得這種肯定,她甚至願意不去摘“最大最紅的草莓”,而是選擇“聽大人的話”,去摘那種平均大小的草莓。第二篇作文真是很好地隱喻了我們的教育到底是要幹什麼,就是培養“平均”的“聽話”的人。


我非常理解悠悠的媽媽。我曾經也是一個兢兢業業的好學生。高考就像一個巨大的跳板,把我從一個小山村彈射到了帝都北京,改變了我留在村裡當農民或者變成農民工的命運。很大程度上,我受益於高考,是順利通過考試機器篩選的優勝者。但是,多年以來我都不願意承認自己“真的”有那麼優秀,不過是運氣比別的孩子好一點罷了。這其中有許多偶然的因素,甚至那種成功事實上並不能說明什麼。能夠考上一所還不錯的大學,帶給我的自豪和不安一樣多。也許是出於直覺,我隱隱地覺得通過考試而成為優勝者,不能算是一個真正“公平”的遊戲。那些落榜的孩子呢?他們消失在何處?正如一些考上了名校的人一輩子都躺在光環裡一樣,高考失敗又會怎樣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呢?


而即便是作為“優勝者”,隨著年歲漸長,自我的覺察增多,我漸漸地觸摸到了曾經的教育模式在我內心打下的思想鋼印。比如說,我一度在工作中極其害怕犯錯。理智上我知道“創造也包括跳錯的舞步”,但是心理上完全承受不了。我只想永遠做對的事情,而這會讓我裹足不前。我知道自己能力不差,但就是謹小慎微到令自己都感到不正常。我試圖找到這種緊張又脆弱的心理來源。遍尋未果。


女兒上小學後,我發現她有了一個在我看來很奇怪的癖好——她熱衷於用紅筆在習題本上給自己打滿對鉤。看著她一臉迷醉的神情,我剛開始無法理解,後來明白了這是她的心理需求。也讓我明白了我對於錯誤的恐懼所從何來——至少在長達12年的求學生涯中,只要你看到紅叉叉一定會心驚肉跳。你所能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不要犯錯!不要犯錯!不要犯錯!


在一種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評價系統中,怎樣才能不犯錯?顯然只能按照對方的意思來。這個對方往遠了說孩子們不知道是誰,但往近了說就是站在講臺上的老師。其實孩子們願意聽從老師,既是出於現實,更是出於天真。剛入學的孩子對老師充滿了本能的信任。有一次女兒跟我談到一件事令我大為驚訝。她說,某某班的班主任經常兇他們,但是他們班換班主任了,他們卻很不開心。女兒的描述讓我心裡一動。我知道,有的小動物會有印隨行為,比如小鴨,睜開眼睛如果看見一隻雞,它們也會認定那就是它們的媽媽而緊追不捨。我們通常覺得這種行為好笑,但細想一下這樣的懵懂之中有一種天真未鑿的信任,令人憐惜。孩子們離這樣的天真是非常近的。所以老師說什麼,最容易在孩子心裡產生影響。老師站在講臺上的位置,天然地在孩子心目中享有權威。

媽媽哭了!一個學期孩子的作文退步驚人,因為教育者的無知和傲慢


可是,作為在獨木橋上拼殺過來的媽媽,我和小悠悠的媽媽一樣,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再受到標準化應試教育的束縛。我們知道自發性的可貴,知道專注地創造而不是去滿足一個外在評價標準對一個人來說有何等重要的意義。這些東西恰恰是我們經過那道工序之後被剝奪掉的最可貴的品質。行至人生中途,我們發現,如果沒有這樣的自發性,沒有這種發自內心想要創造的衝動和熱情,接下來的人生將索然寡味。

而作為中年人,當我們千辛萬苦想要解除束縛、重新找回那個遺失的生機勃勃的自我時,看到自己的孩子又要重蹈覆轍,其中的驚恐、無奈、憤怒可想而知。三十年了啊。古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呢,進步在哪裡?這還是在優勢教育資源最集中的北京!


短短一個學期,孩子的作文從開學時的驚若天人到學期末的平庸乏味,這個變化真是令人垂胸頓足而無可奈何。孩子依然在學校裡上學,孩子需要得到老師“我好喜歡你”的肯定,但是老師卻還沒有準備好去“發現”去“看見”每個孩子的好,甚至孩子的好明晃晃地擺在眼前,老師腦子裡卻只裝著他的“一波三折”和“道理”,凡是不符合標準的 都要改造一番。這樣的老師真是越認真越誤人子弟!這是教育者的無知和傲慢。


真希望小悠悠能明白她本來有多好。其實媽媽不需要她總是“聽大人的話”,而是需要她在聽大人的話時,慢慢地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因為任何人都會犯錯,媽媽會犯錯,老師也有犯錯的時候,而這些都可以探討,可以轉化,可以變成通向新思想、新創造的契機。

但有一點是除外的,那就是,如果有人聲稱他掌握了百分之百的真理,那他一定是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