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論衡》第二十二卷│紀妖篇第六十四(11)


《論衡》第二十二卷│紀妖篇第六十四(11)

【原文之十一】

秦始皇帝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星墜下,至地為石,刻其石曰:“始皇死而地分。”始皇聞之,令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家人誅之,因燔其石。妖,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野,或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我遺鎬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使者問之,因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言聞,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不過知一歲事。”乃言曰:“‘祖龍’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視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明三十七年,夢與海神戰,如人狀。

是何謂也?曰:皆始皇且死之妖也。始皇夢與海神戰,恚怒入海,候神,射大魚,自琅邪至勞、成山不見。至之罘山,還見巨魚,射殺一魚,遂旁海西至平原津而病,到沙丘而崩。當星墜之時,熒惑為妖,故石旁家人刻書其石,若或為之,文曰“始皇死”,或教之也。猶世間童謠,非童所為,氣異之也。凡妖之發,或象人為鬼,或為人象鬼而使,其實一也。

《論衡》第二十二卷│紀妖篇第六十四(11)


《論衡》第二十二卷│紀妖篇第六十四(11)

【字詞】

1、鎬池君:指水神

2、罘:(fú)之罘山,亦作“芝罘山”,山名,位於山東省

【拙解】

秦始皇帝三十六年,熒惑星侵入心宿,有星從天上墜下,落地而為殞石,有人在殞石上刻字:“始皇將死而國土分裂。”秦始皇聽聞,命令御史仔細追查但沒有人承認,便將殞石附近的人全部誅殺,並焚燬了那塊殞石。秋天,秦始皇的使者夜間從關東路過華陰平野,有人手中持璧攔住使者,說:“為我將璧送給鎬池君。”並言道:“明年祖龍會死。”使者欲問,那人忽然不見,留下那塊璧離去。使者將璧獻給秦始皇並詳細告訴他事情的經過,秦始皇沉默良久,說:“山鬼不過只能知曉一年的事。”然後又說:“‘祖龍’是人的祖先。”讓御府官前來觀看此璧,原來是始皇帝二十八年出巡渡江時沉入江中的那塊璧。第二年便是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夢見與海神交戰,海神如同人的形狀。

如何解釋?我說:此皆秦始皇將要死去的妖象。秦始皇夢見與海神交戰,憤怒而乘船入海,等候海神,欲射殺象徵海神的大魚,從琅邪山至勞山、成山一直沒有見到大魚。行至之罘山,返程時看見大魚,秦始皇射殺了一條大魚,而後沿海岸西行至平原津渡口時生病,到了沙丘就死了。當天上的星墜下時,熒惑現妖象,故而殞石附近有人在殞石上刻字,仿若被迫使在石上刻字,刻下的字是“始皇死”,亦像是被教而為。如同世間童謠,並非童子所編,而是陽氣誘其所唱。凡是出現妖象,有的像人變的鬼,有的是人像鬼而為,其實都是一樣的。

【小議】

何謂“妖象”?依王充的解釋,“妖象”乃非物之“氣”,也就是人類無法感知卻又是真實存在的“陰陽”之氣,這種氣可以示人以徵兆,預示國家或個人的吉凶。這倒也是一種很有趣的說法。鬼神論者認為人死後可變為鬼或成為神,鬼神能知人間事,鬼神能報應人間的福禍。若依鬼神論者所言,那麼“鬼神”好像並非無所不能,因為即便有些事例被說成是“報應”,可是也只是很少的,而且常常是很滯後的。人們常用“上天”說事,可是天帝及天庭諸神似乎並不太在乎人間的善惡福禍,因為有太多的無妄之災禍及世上的無辜之人,難道天降懲戒是隨機的嗎?世上有人良善虔誠卻橫遭禍殃,而有人德虧行劣卻也能享福而無災。天地之間是自然,妖象、鬼神只是人類大腦中的虛幻。談妖象者信口而言,信鬼神者妄論無邊。贏政雖然滅六國亡周而統一了天下,然而連年的征伐必然會導致原來的非秦之地的人們怨聲載道,雖然有了形式上的統一,但秦始皇根本沒能實現天下人心的歸一。秦始皇堪稱偉人,但也是肉體凡胎之人,守天下的艱難也會使他常有心悸。文中提到的秦始皇所遇到的那些玄奇之事,或許只是後世人們的杜撰,是為證明贏政無道、大秦帝國當滅而大漢王朝當興的“天命”。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東漢時期思想家,唯物主義者。

《論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僅存篇目,實存八十四篇,是東漢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義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義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論衡》的出現,在中華歷史文化發展進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由於作者身處的時代使其世界觀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但並不影響其著作的歷史重要性。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對待歷史經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學態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讀國學經典,從中汲取有益養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