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探访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旧址:隐藏深山窑洞内,曾传出三大战役电波


12月14日下午,在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太行山脚下的一个窑洞小院里,63岁的高社成正在忙着收拾院子。而就是其身后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简陋窑洞,在70年前曾将辽沈、平津、淮海和七届二中全会的声音传向全中国,传向全世界。如今,花甲之年的高社成仍牢记父亲的嘱托,守护着这座红色旧址,将“红色电波”继续延续下去。

1948年5月,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随中共中央撤离延安,迁往平山县西柏坡附近的张胡庄村,不久遭到敌人飞机的狂轰乱炸。为避免通讯设备再遭破坏,1948年9月,播音室被安置到井陉县库隆峰村高桂昌、高二庭家的土窑洞中,而电台发射机房被迁至库隆峰村北北石龛。

由于村边的一座山上有一个窟窿,所以被称为窟窿峰村,后来改叫库隆峰村。当年,该村多以土窑洞为主,而窑洞有着天然的隔音效果,加之高桂昌、高二庭家较隐蔽,因此成了播音室的最佳选址。已逝的高桂昌、高二庭是土生土长的库隆峰村人,当年得知播音室和发射机房迁到村里,全村人都积极拥护,尽管当时生活艰苦,村民们依然贡献出家里的物资支持革命事业。


时隔70年,已是花甲之年的高社成仍然守护着这座红色旧址。

这座窑洞的格局为三室,进入窑洞后,穿过墙厚2米的走廊,便来到当年播音室。“听父亲说,当年的播音设备都放置在这个房间里,新中国第一代播音员丁一岚、齐越、钱家楣等就是在这里将胜利的消息播报出去的。”高社成说道。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窑洞的墙面上依稀能看出当年留下的印记。“这些都是土墙上钉木撅的撅洞。”高社成老人指着窑洞顶部说。

窑洞内的三室间墙体厚2米多,起到很好的隔音效果。

如今,窑洞仍在使用。另外一间用于储存日常的杂物。

窑洞上方长有很多树,到了夏天,繁茂的枝叶会将窑洞遮挡起来。另外,由于年久失修,窑洞上方的土层经常有滑落的现象发生。在距播音室1公里处,是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发射机房所在地。

该机房为天然石洞,隔河独立,洞前树木浓密,洞顶草木丛生,隐蔽性非常好,能避免敌机的轰炸。为了铭记这段历史,井陉县库隆峰村两委在机房旧址前立下石碑。

石洞空间宽敞,为两室布局。据当地村民介绍,这里曾一度荒废,被当做过羊圈使用。

如今,走进石洞内,洞壁上还能清晰地看到当年留下来的字迹和墙孔。

70年的风雨侵蚀,冬日里的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机房发射地旧址一片荒凉。遥想当年,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和伟大的“七届二中全会”红色电波,从这个极其隐蔽的天然石洞内传遍全中国,传向全世界。希望当地继续加大对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库隆峰旧址的修缮保护,使这一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重焕光彩,让红色电波永不消逝,红色基因传承永不退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