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情緒穩定,是一種真正的高情商與大智慧

如下這張圖,是白人看黑人時,腦部恐懼中心的核磁共振掃描圖,我們看到紅色為該區域神經元細胞活化的供血量,表達為該區域的神經細胞在活動。

此實驗說明:由於存在種族歧視,白人看到黑人時,其腦部的恐懼中心立即活化,也就是隻要看到,白人立即出現不自覺恐懼情緒

情緒穩定,是一種真正的高情商與大智慧

我們來了解下,這個恐懼情緒是如何來的。

這個實驗還做了黑人看白人時的腦部恐懼中心活化情況,結果是:黑人看白人,恐懼中心不會活化

為什麼會是這樣?到底我們的恐懼是被什麼支配著?是什麼控制著我們的情緒?

大腦用智方式

為了清楚情緒的產生機制,我們先來大概瞭解一下大腦的用智方式

如下這張圖,如果我們堅著看,則中間的字是13。如果橫著看則是B。

是13還是B,不是由它本身決定的,而是由周邊的信息決定的,我們把這種周邊信息叫種模型。

情緒穩定,是一種真正的高情商與大智慧
  • 比如堅的模型就是數字模型,中間的字在數字模型下就是13。
  • 橫的模型就是字母模型,在字母模型下,中間的字就是B。

現在,假如我們把這張圖的周邊信息去掉,於是我們只看見如下這個信息:

  • 首先,這個信息在一個小孩的眼裡,就只是一個黑色的圖形。
  • 假如一個人解讀出這個黑色圖形是13,那麼這個人在大腦裡面,就是運用的數字模型來解讀這個圖形。
  • 假如另一個人解讀出B,那麼他則是調用大腦裡面的字母模型來解讀。
  • 或者有些人還能解讀出其他含義,因為每個人大腦裡,都有不同的模型。


情緒穩定,是一種真正的高情商與大智慧

小務虛把這種用來解讀眼前信息的大腦裡面的模型稱為【背景知識】,也叫【背景模型】,而我們所謂的日常的經驗與學習就是不斷的往大腦裡面存入各種各樣的【模型】,這些存入大腦的【模型】又會成為我們下一次解讀這個世界的依據,也可以叫【參照物】。

這就是我們大腦的一種主要的用智方式,這種用智方式的基本特徵就是事先在日常生活裡面通過一些成功的經驗,然後把這些經驗內置到我們大腦裡面成為【背景模型】,然後在下一次面對類似同樣的場景或者問題時,可以成為快速判斷的依據。

因為既然是以往有效的經驗,那麼在再次面對同樣場景時,也會有效,這種用智方式可以確保以最省能的方式做出快速有效的判斷

所有這些後天習得的有效經驗,我們統稱為【後天模型】。

對應的【先天模型】就是在基因層面的,比如下圖這個黑色圖形,所有人包括嬰兒,都能看到黑色圖形,它的本質就是黑色所對應的光波波長打到我們視網膜上,在視中樞被建模成黑色以及該黑色形狀。

情緒穩定,是一種真正的高情商與大智慧
  • 我們的【後天模型】是通過大量的後天經驗,然後把有效的知識存儲到我們大腦的過程。
  • 而【先天模型】則是通過大量的基因突變與自然選擇,把有效的能力遺傳下去,無效的能力被淘汰的過程。

因此,【先天模型】與【後天模型】的原理基本一致,都是為了求存。

情緒產生

上面白人看黑人的臉時,視中樞識別出是一張黑人的臉,然後把信息往大腦送,大腦調動【背景模型】對這張臉進行判斷,由於種族歧視,白人的大腦裡面事先被輸入了一些偏見,比如這些偏見可能是小時候父母不斷的警告小孩:“黑人是危險人群”,或者是不斷的在各種種族歧視的電視裡面看到黑人的種種負面信息,於是形成偏見的【後天模型】。

這個偏見【模型】一旦與場景對上,也就是一旦看到黑人,白人的大腦恐懼中心自動活化,不自覺產生恐懼情緒。

這就是情緒產生的一個簡單的過程,它的本質就是當前的場景或者模型激發出大腦裡面先天的或者後天的【恐懼模型】。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在中國,任何人一看到黑人,都會不自覺的有一定的恐懼感,僅僅就是因為在很多影視裡面,黑人往往是負面的角色,這個負面的【後天模型】,就是恐懼產生的根源。

很多時候,我們都不知道我們已經恐懼,但是大腦的恐懼中心已經活化,程度不一樣而已,而這一切,僅僅就是因為一些事先的【模型】所觸發的。

情緒穩定,是一種真正的高情商與大智慧

人類有很多【恐懼模型】都是後天習得的,最明顯的對比就是小孩,小孩還沒有被植入這些【恐懼模型】,於是如上圖一般,白人小孩與黑人小孩,是可以無障礙玩耍的。

恐懼模型

與種族歧視的【恐懼模型】相比,開頭的數字模型與字母模型,都是【後天模型】,後者所不同的是,數字與字母之間,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因此,我們視覺判斷出13或者B後,大腦進行模型判斷時並沒有產生情緒。

如下這張圖,是當一個人看一張圖片時的大腦掃描圖,圖片的上半部看的是任何陌生人的臉,下半部是看親人或者愛人的臉。

  • 當看一張陌生人的臉的圖片時,腦部基本沒有活化。
  • 當看一張親人或者愛人的臉時,腦部大量活化,特別是情緒區。


情緒穩定,是一種真正的高情商與大智慧

情緒的根源:趨利避害

生命體的2大基本特徵:新陳代謝與基因遺傳,因此,人類趨利避害的本性基本是圍繞這2大基本特徵而構建的。

趨利主要是為了獲取能量與基因傳承,因此機體被設置為在消耗能量時有情緒上的快感,以及對子代的過分呵護的愛的情緒是確保基因傳承的關鍵。

生命結時刻必須消耗能量,因此必須去獲取能量,而能量的熵增定律使得能量總是處於耗散狀態,加之物種都有最大播散其基因從而最大程度消耗資源的傾向,於是獲取能量就變成一個殘酷搏鬥的競爭過程。

因此,機體的功能被進化成一方面又要能獲取到能量,一方面又要有能在獲取能量的搏鬥競爭過程能避免傷害,這種避免傷害的本性就是人體避害的表現。

而趨利避害的調動機制就是通過情緒完成的,大腦在完全模型對比後,通過分泌激素調動情緒實現機體功能的快速自動化調動

  • 消耗能量及基因傳承等趨利情緒表達為快感,愉悅感,我們可以說這是基因的引誘劑。
  • 獲取能量的
    避害情緒則表達為恐懼,恐懼是七情六慾之首。

因為消耗能量是最容易的事,而獲取能量卻是最難的事,在獲取能量的競爭過程,生命時刻都有可能面臨威脅及傷害,而避免傷害的有效機制,就是時刻保持警惕的恐懼情緒

情緒穩定,是一種真正的高情商與大智慧

由於人類的基本功能器官是近幾百萬年的叢林中當猴子的時候形成的,當我們在叢林中尋找食物時,叢林中的任何一點動靜,背後都有可能隱藏著一隻老虎。

比如面臨如上這片密林,草叢中的任何一點點的動靜,我們都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與恐懼,以保持適度的神經張力以便隨時爆發,以應對隨時衝出來的老虎,而只要草叢的不確定性威脅沒有解除,恐懼情緒就是一直持續,直到不確定性變成確定性,比如直到我們搞清楚了,這個草叢的動靜是來自於一隻兔子而不是一隻老虎,於是威脅解除,恐懼消失。

這就是為什麼恐懼是七情六慾之首的原因。

密林中任何一點動靜這個不確定性的恐懼模型,因此也是數百萬年的基因突變與自然選擇下進化出來的,因為只有那些在叢林中尋找食物時,一感覺到不確定性就恐懼的基因 ,才能存活下來。

因此,人體在面對任何不確定性時,基本就會產生恐懼的情緒,這是內置到基因層面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終身都在試圖建立一個確定性的生活,面對生活中的任何不確定性,我們都會坐立不安

因此,快感促使我們趨利,而恐懼促使我們避害,促使我們去建立確定性。

恐懼在今天的不合理性

叢林時代,恐懼是我們的首要生存之規定,有這個動不動就恐懼的基因反而能更容易存活下來的,因此,對於人來說,恐懼是一個更為顯性的情緒。

它是叢林時代生存法則的重要體現,然而這個情緒,在今天工商業社會,面對種種不確定性時過度的恐懼情緒卻是阻礙智慧調動的,它甚至與當前的生存形勢是不匹配的。

這僅僅就是因為恐懼是叢林時代的產物,它不是工商業社會的產物,它甚至在當前這個時代是阻礙生存的。

如下這張圖是一個測試恐懼的實驗,,a圖的框框是大腦的恐懼中心。

情緒穩定,是一種真正的高情商與大智慧

本實驗是對一位測試者進行微量的放電,然後掃描其腦部恐懼中心的活化情況:

  • b圖是每次放電出來的前3秒,會有一聲鈴聲響,而只要鈴聲響,恐懼中心就亮起來,而此時電還沒真正出來。
  • c圖則是電別人,看的人腦部也照樣活化,表明其也恐懼。

我們這裡只討論一種情況,就是當知道一個危險要來時,恐懼就會一直持續,這個感覺危險要來的恐懼感與真正危險時的恐懼是一樣的

這就是恐懼情緒在當下的不合理性所在,只要我們覺得生活中存在任何潛在威脅,存在任何不確定性,我們的恐懼情緒隨即會產生,直到我們能把這個不確定性變為確定性為止。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生活裡面,不斷的在追求確定性,任何疑問任何不確定性,都會使我們產生恐懼,然而當今的生活卻是由不確定性組成的,越是現代化的生活,依存的條件越多,而任何依存條件的斷裂都會產生不確定性恐懼。

於是,恐懼情緒成為了當今人類的常態,成為了諸多問題的原因,比如心理健康問題,甚至眾多疾病也是恐懼情緒的產物。

因此,恐懼情緒在當今這個社會表達出了不合理的特性。

情緒產生的根源是促使人體去趨利避害,特別是避害,避害達成,則恐懼消失,這就表達為依存有效,恐懼就消失,相反則產生恐懼。

比如如下這個【年獸】的故事:

【年獸】的故事

相傳在古時候,當月亮第12次變圓的時,有一隻叫年獸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每到除夕,從深深的海底跑上來,闖進村莊,吞食牲畜和傷害村民。

情緒穩定,是一種真正的高情商與大智慧

每到這個時候,村民們都紛紛跑進深山裡,躲避年獸,這一年,村裡來了一位老人,老人說我有辦法趕跑年獸。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莊,它發現村祠堂的門上貼著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怪獸怪叫一聲,朝前走去。

年獸渾身戰慄,再也不敢往前走了,這時,身披紅袍的老人衝出了祠堂,怪獸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


情緒穩定,是一種真正的高情商與大智慧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聯,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竄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情緒穩定,是一種真正的高情商與大智慧

年獸故事的本質:依存的有效性

我們知道生命的基本特徵就是必須源源不斷的從外界獲取能量物質,因此必須增長出相應的能力以達成對外界能量物質的依存。

人類文明化後,這種能力就表達為對自然界各種各樣的現象的理解,也就是對自然界出現的任何信息,要能達成有效的解讀,否則就會形成對生存的威脅。

比如年獸故事,年獸是對我們的危害,它象徵古時候的天災人禍,比如狂風暴雨,水災,旱災,地震,火山爆發及各類戰爭與瘟疫等等,由於缺乏相應的科學知識,我們無法形成對它們的科學認識,但是這些危害又是實實在在的,只要這些不確定性的危害沒有解除,我們就會處於恐懼恐慌的狀態

於是就會有些智者嘗試在當時信息量的情況下,給出一些解決方案,在年獸這個故事就出現紅色可以辟邪的習俗。

紅色是太陽的顏色,是生命之泉源,在沒有其他更有效的解決方案時,人們相信紅色可以辟邪,於是穿紅衣服,貼紅對聯,一旦人們覺得有辦法應對威脅,不確定性轉化為確定性,於是恐懼情緒消失

這就是年獸故事的本質,萬物都在求存,而生命體這個複雜結構體意味著更大的求存難度,特別是人體這個高度複雜的結構體,對依存的有效性表達得更為迫切。

因為只要無法實現依存,我們就會持續恐懼

情緒穩定,是一種真正的高情商與大智慧

每一層依存結構對應一個恐懼

我們上面的種族歧視案例已經指出,只要場景匹配上了,恐懼隨即產生,而只要恐懼已經產生,人體是無法再去實現對它的控制的。

根據大腦用智方式及種族歧視案例,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得出,要比較好的控制情緒,得在【背景模型】下手,正如黑人白人的小孩可以無障礙一起玩耍一樣,只要大腦裡面事先沒有這個負面情緒的【背景模型】,那麼負面情緒也不可能發生

於是,控制情緒的重點在於從【背景模型】入手,在於每一個存入大腦裡面的【模型】

我們上面已經指出,當依存無法達成時,恐懼情緒隨即產生,這裡的依存,包括任何消耗能量的結構及慾望的達成。

這些依存模型一旦成為【背景模型】,當場景對上時,情緒隨即產生。

於是,要減少恐懼,就得降低結構的複雜性,降低條件量:

  • 每一層結構,每一個依存,都需要能量維持。
  • 因此,每一層結構,每一個依存,都會有一個恐懼與之對應。

維持生命體這個基本結構所需要能量的依存,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恐懼,這是生而為人所無法避免的。

但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維持其生存體系的條件量已經遠遠超過維持生命體基本結構所需要的條件量,每一個多餘的條件量,均有一個恐懼與之對應以促使我們去達成依存的有效性

於是當今現代人的複雜生活體系,本質上對應著無數的恐懼情緒,每一層結構都會成為【背景模型】,時刻促發我們的恐懼情緒。

情緒穩定,是一種真正的高情商與大智慧

減少條件量,減少恐懼

以消耗能量為代表,只要涉及消耗能量的結構均為條件量,包括實體的與虛質的,維持人體基本結構的能量需要是無法再減的,這就是為什麼每一個人都會有恐懼,只是多與少而已。

因為,每一個人的生活體系,耗能都不一樣。

比如,原來我們只需要吃飽飯即可滿足生活,但是我們現在說要提高生活品質,不但要吃好,還要住好,穿好,用好,於是能耗是原先基本能耗的成千上百倍,為此的條件量也指數般上升,而每多出一個條件量,即意味著生活裡會多出一個恐懼情緒。

因此,當今複雜的生活體系,導致恐懼情緒佔據了我們的生活。

因此,要減少被恐懼情緒主宰,答案似乎也非常簡單,就是做減法。

而這裡的減法,不是字面上的那種簡單的減法,即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減法,還有精神上的。

我們這裡參考下佛陀的減法與老子的減法

佛陀的苦與空模型


情緒穩定,是一種真正的高情商與大智慧


佛陀的整個佛法體系都建立在這樣一個認識之上:佛陀認為生命是苦難的開端

人生就是苦難,對應我們上面的分析,每一個結構均需求能量的維持,都必須去獲取能量,為了促使機體去獲取能量,基因一方面設置的消耗能量的快感引誘劑,一方面設置了無法達成有效依存時的恐懼情緒,因此,佛陀說人生就是苦難是非常有道理的。

不承認人生就是苦難,一定要達到人生的某種狀態,比如一定要佔有某些物質,一定要達到某些功名,只要產生此類慾望,當場景對上時,機體就會產生恐懼情緒以促使機體去實現這些目的。

目的沒法實現時,恐懼情緒隨即一直持續。目的實現時,則又會擔心失去此目的而繼續恐懼。

相反,承認人生就是苦難,不執著人生的種種狀態,當一切都可有可無時,也就沒有了恐懼的【背景模型】,於是恐懼情緒無由發生。

因此,佛陀說,一切苦難根源於貪婪與慾望之惡習,貪而不得,產生恐懼,於是佛陀建議【戒定慧】:

  • 戒,就是戒除一切正常人的生活,正常人的生活就是為了獲取能量以實現各種各樣的慾望,能戒多少就能減少多少痛苦,就能減少多少恐懼。
  • 定,就是戒除一切正常人的思緒,所謂正常人的思緒就是所有那些為了獲取能量的是非心,比如所有好壞對錯,高低貴賤,功名利祿,黑白是非等等對更高更快更強的追求之心。

完成前面這兩步時,隨即可以擺脫來自恐懼情緒的主宰與控制,從而才有機會進入真正的大智慧的境界。

因此,佛陀說這個世界的本質是空,當你接受一切皆空時,一切都一樣,一切都可接受時,恐懼的【背景模型】隨即也消失

最簡單的例子還是上面的種族歧視,當大腦裡面事先就沒有高低貴賤之區別時,還會有什麼恐懼?正如白人與黑人的小孩一樣。

比如,對一個相對純淨無汙染的小孩來說,世界就都一樣,所有一切都一樣,於是小孩就不會有大人的種種是非心之恐懼。

因此:

  • 是非心越多的人,恐懼越多。
  • 是非心越執著的人,恐懼也越劇烈。
  • 越空,恐懼越少。

因此,用佛陀的模型為【背景模型】來解讀這個世界時,意味著更少的恐懼與更多的從容,自在與智慧。

老子的無為模型

這個宇宙是共同定律的結果,因此在所有表面看起來不同的文化裡面,其導出的結論卻是極為相似的,本文通過現代宇宙論導出的結論,與佛陀的體系及老子的體系,均極為接近。

老子的全文都在讚揚萬物自然而然的利它行為,批評文明人的各種文明化作為,老子在第三章就建議人們不要有雄心壯志,不要去爭奪功名及難得之物。

因此聖人都是不想有所作為的,都只是吃飯肚子,鍛鍊好身體就行了的,絕不敢有一點多餘的慾望。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情緒穩定,是一種真正的高情商與大智慧

老子的無為主張與佛陀的空極為相近,老子反對一切文明化作為,與佛陀的【戒定慧】說法接近,因此,老子的聖人都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都是儘可能的幫助他人給予他人而不求任何回報的,聖人的這種【處後】,【處下】的心態,反而使得聖人能容納百川,成為百谷王。

老子在第二章就說:大家都追求美,於是就有了醜;都追求好,於是就有於壞,然後就有了好壞對錯,高低貴賤之分,這就是佛陀的是非心,常人的痛苦正在於把一切都分出了是非。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而在聖人眼裡,一切都一樣,一要都可接受。

當所有一切在聖人的眼裡都無區別時,聖人隨即少了恐懼驅動之分,因此反而變得強大。

常人把一切分出是非心,然後去追求那些想要的好東西,同時也產生不想要的壞東西的恐懼感,一旦分出是非心,我們隨即被恐懼驅動。

情緒穩定,是一種真正的高情商與大智慧

老子因此在最後導出他的人生三寶:慈,簡與不敢為天下先

  • 慈:一切對聖人都無區別,所有的好壞對錯,功名利祿對聖人都沒有意義,而真正有意義的是慈,如萬物般的自然而然的利他之心。
  • 簡:常人分出是非心是為了獲取更多,而聖人剛好相反,因為聖人非常清楚獲取意味著什麼,於是聖人只要吃飯肚子,多了一點也不敢要。【簡與佛陀的戒接近】
  • 不敢為天下先:與佛陀的定接近,任何一點多餘的想法也不敢有,即使聖人是最強大的,但聖人的強大從來不是為自己,正因為不是為自己,才存在強大的可能。稍微一點為自己的想法,隨即被情緒主宰。

所有的【是非心】都與【趨利避害】的本性相對應,快感促使我們去追求【是】,而恐懼之心促使我們去規避【非】,因此,所有的是非心都是【恐懼模型】,場景一對上,恐懼即產生。

因此,我們說一個人有情商,不是說他能控制情緒,這是不太可能的,情緒對人的主宰是壟斷性的,是在基因層面的,是難以覺察的。

【恐懼模型】與場景對上時,大腦恐懼中心自動活化,隨即情緒自主完成對人的控制。

真正的高情商,更多的不是在情緒的當下,而是在於其沒有過多的是非心,在於其空與無為的境界,因此,大腦裡面沒有過多的【恐懼模型】,於是自然不會被情緒主宰著。

如一個純淨的小孩,一切都沒有【是】與【非】之別,一切都一樣,因此小孩都是沒有恐懼的。

當然,大部分的人均無法做到純粹的空與無【是非心】,我們畢竟都是人,正如老子所說,聖人也要吃飽肚子,因此,【是非心】也有程度之分:

  • 越執著【是非心】,則越被恐懼情緒控制。
  • 無法完全無【是非心】,但也不執著,於是輕度的恐懼情緒可通過理性覺察。這是大多數高情商的狀態。
  • 每減少一個【是非心】,即少一個恐懼情緒。
  • 達到佛陀的空與老子聖人的無為時,一切都一樣時,即可達到無恐懼的大智慧,這就是高僧大德的狀態。
  • 因此,「是非心」越少,情緒越穩定,人生境界越高。

彙總:

  • 萬物都在求存,生命體更不例外,人體是求存難度最大的
  • 萬物求存的方式表達為對外界依存的有效性。
  • 趨利避害的本性促使人體去達成對依存的有效性。
  • 因為快感所以趨利,而恐懼則源自於避害。
  • 【是非心】應對【趨利避害】;【是】即為【利】,【非】即為【害】。
  • 要【是】不要【非】即產生恐懼。
  • 因此,【是非心】均為【恐懼模型】。
  • 減少【是非心】即可減少【恐懼】情緒。

小務虛專注思維模型研究,一個思維模型勝讀一本書,唯求深刻,歡迎交流


情緒穩定,是一種真正的高情商與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