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關注世界溼地日|守護綠水青山 讓溼地溫潤一座城

關注世界溼地日|守護綠水青山 讓溼地溫潤一座城

2020年世界溼地日主題為“溼地滋潤生命”。

关注世界湿地日|守护绿水青山 让湿地温润一座城

下潭尾濱海溼地生態公園寓意“我愛中國”造型的紅樹林。(本報記者張奇輝航拍器攝)

关注世界湿地日|守护绿水青山 让湿地温润一座城

廈門園博苑內的紫水雞。 (廈門園博苑供圖)

关注世界湿地日|守护绿水青山 让湿地温润一座城

慄喉蜂虎。(本報記者王火炎攝)

关注世界湿地日|守护绿水青山 让湿地温润一座城

成群的白鷺在篔簹湖嬉戲覓食。 (本報記者黃少毅攝)

关注世界湿地日|守护绿水青山 让湿地温润一座城

經過綜合整治、生態修復,如今的篔簹湖植被豐富、白鷺往來。(盧昌義供圖)

廈門網訊 (文/廈門日報記者 黃語晴 圖/市資源規劃局提供(除署名外) ) 每年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也是全球第一個環境公約《溼地公約》的簽署日。今天,廈門迎來第二十四屆“世界溼地日”,今年世界溼地日的主題為“溼地與生物多樣性:溼地滋潤生命”。溼地作為寶貴的自然資源,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在人類社會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溼地保護,也是當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議題。

自2019年3月機構改革以來,市資源規劃局面對新使命,展現新擔當、新作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強化溼地保護與恢復”重要部署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發揮統籌作用,多措並舉開展溼地保護——通過貫徹落實溼地保護恢復工作機制,開展全市溼地動態監測,組織擬定溼地保護規劃等,深入推進城市溼地保護體系建設,實現生態系統功能的整體提升,推動廈門建成“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

統籌協調

貫徹領導小組、聯席會議制度 綜合開展溼地保護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溼地保護工作。2017年來,廈門成立了市溼地保護修復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研究有關溼地保護修復工作的重大問題、制定保護修復方案及計劃,綜合協調開展溼地保護;並建立了全市溼地保護修復聯席會議制度、確立相應工作機制。

機構改革後,市資源規劃局牽頭擔當作為,統籌協調全市溼地保護工作,繼續深入貫徹聯席會議等一系列工作機制——如定期召開聯席專題會議,要求各成員單位按時通報溼地保護修復工程的進展情況、溼地佔補平衡落實情況等;落實部門聯動機制,實現聯合執法、信息互通;並要求各單位建立溼地用途管控機制,形成“負面清單”,建立溼地規劃管控、佔用審核審批制度,進一步完善溼地資源的用途管理,避免對溼地生態要素、生態服務功能造成破壞。下一步,市資源規劃局將主動會同生態環境、水利、農業農村、海洋、市政園林、建設等部門進一步開展溼地保護聯合執法與監管協作工作,加強與各部門合作和信息交流。

通過貫徹落實這一工作機制,各相關責任單位形成管理合力,全面提升了我市溼地保護修復水平。在市資源規劃局的協調推動下,《廈門市溼地保護規劃(2015-2030年)》(送審稿)已初步完成編制工作,廈門溼地資源現狀佈局圖已納入我市“多規合一”平臺,推動“佔補平衡”等溼地保護修復工作制度得以落實,確保全市溼地保有量總量不減少。

摸清家底

開展溼地動態監測 釐清全市溼地資源現狀

開展溼地動態監測是溼地保護中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有助於進一步摸清我市溼地資源家底和動態變化情況、建立健全溼地資源檔案,妥善處理溼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關係。

2018年來,廈門對近海與海岸溼地、河流溼地、沼澤溼地、人工溼地等4種溼地開展動態監測;2019年,市資源規劃局主動作為,集中力量推動項目順利開展,高質量、高效率完成了全市溼地動態監測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市溼地資源的基礎情況。下一步,市資源規劃局森林資源與保護區管理處(下稱森保處)和廈門市溼地保護中心(市測繪信息中心)將聯合有關部門對溼地資源的動態變化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評價,進一步建立溼地生態信息數據庫;並按國家和省有關要求推動我市發佈第一批一般溼地名錄。目前我市已有廈門杏林灣國家城市溼地公園列入福建省重要溼地名錄。

市資源規劃局森保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釐清全市溼地資源現狀,是為溼地資源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了統一完整、及時準確的基礎材料和決策依據,對於全面保護溼地、強化溼地利用監管、推進退化溼地修復有著重要意義;同時,溼地動態監測的數據結果,也是編制溼地保護規劃、落實“佔補平衡”和溼地名錄管理的重要依據。

規劃統籌

擬定溼地保護規劃、生態修復行動計劃 再現城市綠水青山

根據全市溼地資源現狀,市資源規劃局統籌組織擬定溼地保護規劃,推動《廈門市溼地保護規劃(2015-2030年)》(送審稿)(下稱《規劃》)在2019年完成初步編制。《規劃》對廈門溼地佈局、溼地分級體系、保護體系、各區佔補平衡、溼地保護修復工程、溼地管理體系作出詳細完整的規劃,初步建立了廈門市溼地保護體系。

要讓城市再現“綠水青山”,實施生態修復是一條關鍵路徑。2019年,市資源規劃局落實十九大四中全會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新要求,推動擬定《廈門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徵求意見稿)(下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結合廈門城市結構、生態格局,提出“青山計劃”“綠水計劃”“藍灣計劃”“碧廊計劃”四個行動計劃,將分別策劃生成山體礦坑修復項目4個、溪流湖泊修復項目7個、近岸海域修復項目5個及溼地修復項目7個、綠地修復項目7個,計劃用三年時間形成一定示範效果,彰顯廈門城市生態特色。

《規劃》《行動計劃》的形成,有助於從整體性、系統性角度指導目前各類零散的溼地保護、生態修復行為。“要將山水林田湖草看作一個生命共同體,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實施整體保護修復,才能實現生態系統功能的整體提升。”市資源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貫徹落實這兩個計劃,廈門的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將得以進一步提升。

案例

修復近海與海岸溼地 紅樹林生態恢復領先全國

自2016年來,廈門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將下潭尾片區規劃為濱海溼地生態公園。在保護和恢復前,這裡的灘塗曾遍佈建築廢土、垃圾以及養殖設施。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形成宜林灘塗44.8公頃、種植紅樹林42.8公頃;二期工程正抓緊建設,將新增約36萬平方米的紅樹林宜林灘地,還將新建碼頭、棧道、節點平臺及配套管理服務設施等,將成為市民能觀賞、能休閒的溼地景觀公園。

這是我市近海與海岸溼地修復的一次成功嘗試。“下潭尾濱海溼地公園的建成,對於海洋生態修復、新城環境提升都有著積極意義。”市資源規劃局和市海洋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保護溼地生態系統的基礎上,適度增設公園旅遊休閒設施,有助於發揮城市溼地的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保證溼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未來在馬鑾灣新城,也將有這樣的溼地生態公園出現——馬鑾灣新城片區目前已啟動生態修復、溼地公園相關項目共8個,其中過芸溪溼地整治、集美片區水生態修復溼地工程將打造具有水源調蓄涵養功能、滿足動植物棲息的城市生態溼地公園;而馬鑾灣環灣岸線生態修復工程、外灣紅樹林種植工程在構建溼地生境的同時,也將構建集生態、文化、休閒和商務於一體的濱水岸線。這將大大提高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增加廈門城市吸引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紅樹林是近海與海岸溼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篔簹湖紅樹林種植、海滄灣紅樹林生態工程、下潭尾紅樹林造林等,廈門對紅樹林生態恢復的種種試驗多次為全國提供示範。2018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碳中和項目計劃”組織在下潭尾濱海溼地公園開展紅樹林造林580畝,營造由秋茄、桐花樹等珍貴樹種組成的碳中和林,計劃在未來20年內完全吸收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這在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史上尚屬首次,也是廈門通過造林方式實現“零排放”目標的第一個大型國際會議,成為國內外大型會議碳中和林項目的一個示範樣板。

落實河道水系溼地建設 建成高顏值流域

近年來,廈門對全市九條主要溪流465公里河道開展安全生態水系建設。市資源規劃局和市水利局以此為抓手,落實河道溼地建設——以原有溪流的自然形態作為提升特色,加強河流生態環境修復,力求還原自然古樸的溪流景觀,讓流域再現生機。據瞭解,我市九條溪流總長465.1公里,目前已完成401.7公里的溼地建設。

河道水系溼地建設主要採取4種措施。首先是改善溼地水質——通過建設跌水設施,解決溪流生態流量不足,營造景觀水體;通過生態清淤、截汙納管等方式,解決水質黑臭問題;其次是改良溼地河床——通過優化河床、營造江心洲並修復水生生物群落等,解決河床淤積、多樣性減少等問題;三是恢復溼地河灘,營造生態緩衝帶,解決違建違種等問題;最後是修復溼地河岸,補充種植多樣化的水生植物,建設親水景觀平臺及健身步道等,解決河岸亂建亂倒、親水性差等問題。

通過這一系列溼地建設工程,我市九條溪流基本達到“河暢、水清、岸綠、安全、生態”五大建設目標,九條溪流沿線的溼地風光宛如清新的山水畫卷徐徐展開;溪邊配套建設的休閒步道等設施,將溪流打造成供居民休閒、遊覽的好場所,進一步改善了周邊居民“生活、生態”現狀,提高了居民的獲得感和滿足感,建成了高顏值流域。

值得一提的是,位於翔安區蓮河、蔡厝片區九溪出海口處的九溪口公園正面向國內外公開競標規劃方案——市資源規劃局和市市政園林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九溪流域及其入海口是東部新城彌足珍貴的“山、河、海”生態通廊,此次公園建設將是河道溼地保護的又一次實踐,對於廈門溼地保護有著重要意義。

加強人工溼地建設 吸引候鳥棲息

現今的篔簹湖如同鑲嵌在廈門島中央的一顆綠色明珠,植被豐富、白鷺往來——這裡擁有全國少有的、離鬧市中心最近的紅樹林溼地,是我市生態保護的一大亮點。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廈門對篔簹湖開啟綜合整治,其中就包括生態修復。整治前期,篔簹湖湖心島上一片荒涼、土壤龜裂,生態修復人員先種植耐貧瘠、耐鹽鹼的木麻黃、黃槿和棕櫚科植物,形成綠色景觀;隨後在湖心島岸邊填造人工灘塗,克服重重困難營造紅樹林植被——經過數年努力,紅樹林植被與島上植被形成綠化系統整體,大大改善了篔簹湖的生態環境,最終引得白鷺迴歸。

候鳥來到城市駐紮、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正是我市人工溼地建設成果的最好體現。同樣吸引候鳥的還有五緣灣溼地公園——2019年,在五緣灣自然保護區內的慄喉蜂虎達120只,創下歷史新高。過去一年來,在市資源規劃局指導下,湖里區公園中心對五緣灣溼地公園開展多樣化的溼地保護工作,包括開展溼地保護宣傳,加強綠地養護、強化樹木病蟲害防治工作,築牢生態溼地的保護屏障;全面提升灣區水質、實施灣區綠化提升,並採集綠地相關信息,錄入“智慧園林平臺”系統,確保溼地信息的完整性,提升了溼地管理水平。

提及人工溼地,繞不開園博苑與杏林灣——這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紫水雞在廈棲息地之一。自2013年起,有關部門陸續對杏林灣溼地內的紫水雞棲息島和園博苑生態島進行生態修復,並在杏林灣北部的生態小島營造人工溼地供紫水雞棲息。該工程取得了很好的生態效果,使棲息地水鳥數量不斷增加。

水庫也是人工溼地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來,市資源規劃局多次督促有關部門對水庫進行安全檢查,推進水庫清淤工作,對水庫進行修繕提升,營造了良好的溼地生態。

名詞解釋

溼地

溼地具有吸收二氧化碳、製造氧氣、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被譽為“地球之腎”和“物種基因庫”。廈門主要有4種類型的溼地:近海與海岸溼地、河流溼地、沼澤溼地、人工溼地。

記者手記

保護和開發並重留住城市綠水青山

當廈門經濟建設駛入快車道,建設者常常要面臨保護和開發的矛盾。廈門作為“海上花園”,擁有豐富的溼地資源,應重視溼地保護與恢復,不能過度追求大開發大建設。杭州之所以令旅客心嚮往之,西溪溼地的生態資源、自然景觀和文化積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乃是城市加分項。深圳擬於2020年規劃建設13個溼地公園,城市中處處可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優美景觀,何嘗不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生態文明理念的最好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之城,就要重視溼地保護與恢復,做到保護與開發並重,守護城市裡這一片綠水青山。

展開閱讀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