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孩子喜歡說不,凡事都要自己做?心理學家:孩子處於正常發展階段


孩子喜歡說不,凡事都要自己做?心理學家:孩子處於正常發展階段


一、媽媽好心給孩子剝開橘子,娃卻大哭大鬧起來

年底公司放假了,王芳帶著3歲的兒子去同學家串門。一進門,同學就非常熱情地招待她倆。茶几上有瓜子、碧根果、花生,還有一盤小橘子。

王芳知道兒子喜歡吃小橘子,於是習慣性地幫他剝開,遞到他手裡,哪知道兒子突然大哭起來,把剝開的橘子使勁兒扔到地上。王芳有點嚇到了,也有點尷尬,連忙和朋友解釋說:

“孩子今天可能心情不好。”

因為兒子的表現,王芳心裡犯起了嘀咕:

不應該啊,以前給他剝好橘子,他會很開心地接過來。今天這是怎麼了?毫無預兆地發脾氣。

回到家裡,她和老公說了這件事兒,老公卻很淡定,玩著手機,白了她一眼說:

“你上班忙,沒注意到,他這個情況有一段時間了。衣服穿好了,會生氣大哭。餐具拿到面前,會生氣大哭。玩具拿到面前,會生氣大哭。”

王芳有點吃驚:

“他一直都挺乖的啊?這是怎麼了?”

老公拍了一下王芳的肩膀:

“他說他要自己做。”


孩子喜歡說不,凡事都要自己做?心理學家:孩子處於正常發展階段

二、孩子會出現“第一逆反期”,父母越早了解越好

不止是上文中提到的,王芳的兒子。其實每個小朋友,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幫他們做好事情,他們會大哭,會發脾氣,用這種方式來告訴父母:他們要自己來。

父母們會發現自己的孩子突然不乖了,不配合了,甚至會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和要求孩子:你要聽話,不然我就生氣了,不喜歡你了。

其實,孩子並不是突然不乖了,而是步入了心理發展的正常階段:第一逆反期。

1.什麼是第一逆反期?

在教材《心理諮詢師》一書中提到:

“第一逆反期,是幼兒要求行為活動自主和實現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的時期。這是發展中的正常現象,其年齡主要是3-4歲,因個體發展的需要會有所提前,或者延後。反抗的對象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其他養育者。”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希望通過自己行動,來獲取一部分意志上的自由,感覺到“我很自由。”

從這個定義中,我們要劃兩個重點。

  • 孩子是在3-4週歲時,會表現出這個行為發展特點,所以,孩子還沒到這個年紀的父母,可以有一個心理準備。如果已經在這個階段,或者過了這個階段了,可以回憶一下孩子的那些正常行為。
  • 孩子的反抗對象主要是父母。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父母會覺得,到了一個階段,孩子很聽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的話,對父母卻很抗拒。父母們不用傷心,因為這是孩子的發展特點,換句話說,是因為和父母更為親密,所以也就更能釋放自己的情緒。

2.處於第一逆反期的孩子,都有哪些特點呢?


孩子喜歡說不,凡事都要自己做?心理學家:孩子處於正常發展階段

處於第一逆反期的特點


我們從心理需求行為特點兩個方面,來說一說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的特點。

  • 首先說心理需求

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的內在需要是:實現自我的價值感,希望父母和其他較為親密的養育人,能夠接受他們已經“長大了”,並且“很能幹”的“現實”。

可能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會覺得好笑,一個三四歲的孩子,會有這種想法和需要?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到了這個階段,你可以問一問他:

“你是不是覺得自己長大了,什麼都想自己做,並且希望爸爸媽媽能理解你?”

  • 現在我們說行為特點

01.喜歡參與大人們的活動

我們可以留心觀察下,是不是有類似的情況?

當我們在做家務的時候,比如說正在掃地,小孩子也會拿著拖把跟在我們後面,象模像樣的比劃。當我們收拾孩子的玩具時,他也會蹲下來和我們一起往箱子裡扔。

還有的家長可能會說:對呀,有時候真得特別忙,他還要在身邊添亂。

02.當父母做了,他會要求恢復原狀

這個就像我開頭提到的例子,媽媽好心好意把橘子剝開了,孩子卻大哭大鬧。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收拾孩子的東西,他會要求父母擺回去,他自己來。父母把門開了,會要求父母把門打開,他自己開。

很多父母,在這個時候會覺得不耐煩,這種心情可以理解,因為父母們很累很疲憊,希望能給孩子多一點耐心。

03.喜歡說“不”,喜歡聽“你真棒”

當孩子進入第一逆反期的時候,你會經常聽到孩子說“不”或者說“不要”,有時他還會帶著討厭的表情或者一點小情緒。

除了喜歡說不,孩子還喜歡聽誇獎。當我們說“你真棒”的時候,孩子會很開心,有時候還會鼓掌。

3.為什麼孩子在心理發展中會有一個第一逆反期的階段呢?

3週歲之前的小孩子,由於說話還不利索、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有限、活動能力有限,一直是在父母的“控制”下生活的,他們很依賴父母。

而3歲之後,孩子們在這三方面都有了非常明顯的進步,儲存了不少的心理資源(簡單來說,就是做一件事情的內心力量或者能量),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感覺大於真實能力),所以總想自己做主,自己行動。


孩子喜歡說不,凡事都要自己做?心理學家:孩子處於正常發展階段

應對方法


三、家長如何應對孩子的第一逆反期呢?

1.對第一逆反期有一個合理的認識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進入第一逆反期的種種表現,是孩子長大了,故意和家長作對,孩子不乖了,這些其實是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

剛剛我們已經提到了,孩子喜歡說“不”,喜歡凡事都自己來,這是一個正常的心理發展階段。因此,建議家長們不要拿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和要求孩子。把他們現在的狀態當成是正常的。

2.認識到孩子處於第一逆反期的矛盾焦點

當孩子處於第一逆反期的時候,孩子和父母之間很難相處,是因為有兩個矛盾焦點。

  • 孩子對於自己的認識,並不客觀,已經超出了他們當下的實際能力水平。

比如說,孩子以為他能端一大碗飯,實際上並不能,他對自己的感覺,是不準的。所以,很多時候,孩子自己去做一件事時,做不成,也會特別氣餒。

  • 家長對孩子的“我長大了”的感覺,認識不足

剛剛我們在第一點講到的,家長並不知道孩子有一種“我長大了”的感覺,所以當看到孩子什麼都要自己做而發脾氣,或者孩子自己做做不好而發脾氣時,家長也會覺得很不耐煩。

當我們能夠意識到這兩個矛盾焦點時,我們就對孩子的表現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我們不僅認識到孩子的種種表現,處於一個正常的階段。我們還能知道,孩子會在什麼時候和他自己起衝突,和我們起衝突,我們的心裡就更有底了。

3.主動創造條件,滿足孩子的發展需求

有三種特別好的方法。

  • 和孩子做遊戲

處於第一逆反期的孩子,他們的心理需求就是凡事都想自己來,也就是想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家庭於孩子來說,也是一個小的社會。

做遊戲可以滿足孩子的這種心理需求,他們可以在遊戲中有社會生活的體驗,即扮演社會角色類的遊戲。

例如動畫片《小豬佩奇》中的小羊蘇西,她喜歡扮演護士的角色,給朋友們“護理”。

多和孩子做遊戲,就可以疏導孩子這個時期的一些“逆反”情緒。

根據教材《心理諮詢師》一書中所提,做遊戲還有如下好處:

第一 遊戲是幼兒的精神寄託(就像成人喜歡玩手機一樣)

第二遊戲可以促進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發展和社會性的發展(他們可以在遊戲中體驗並得到發展)

第三 孩子和孩子之間做遊戲,可以促進孩子對關係的認識。(幼兒之間做遊戲,孩子能體驗到關係帶來的良好感覺。)

這裡延申一點,很多家長說,小孩子做遊戲,會經常發生衝突。事實上,孩子之間的矛盾,並不會給孩子的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因為嬰幼兒階段,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是佔有慾,是來自於家長給與的安全感。

第四 做遊戲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當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時,孩子的一些情緒,諸如憤怒、悲傷,也會少很多)。

  • 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這個很好理解,就是孩子在三歲的時候,已經可以做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了。比如穿鞋、脫鞋。比如穿脫衣服,自己拿自己的餐具,收拾玩具。

孩子會在這些行動中,感受到“我能行”。試著讓孩子做他能做的事情,目的不是讓孩子幫家長分擔,而是增加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 培養孩子的興趣

例如畫畫、跳舞、給孩子閱讀,孩子會在感興趣的事情裡,感受到成就感,也會減少和自己以及家長的衝突,減少情緒。

很多家長可能會覺得,沒有時間或者條件帶著孩子去報各種興趣班。其實,這些事情在家裡就可以進行。比如可以和孩子在紙上隨意塗鴉,可以和孩子隨著音樂隨意舞動。

4.和其他的家庭成員溝通好,給孩子創造和諧家庭氛圍

只有一個人知道孩子處在這個階段,包容孩子,還不夠。我們需要讓其他接觸孩子的家庭成員,也瞭解到孩子處於這樣的階段,不拿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輕易給孩子貼標籤,構建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孩子喜歡說不,凡事都要自己做?心理學家:孩子處於正常發展階段


如果我們把孩子比作是小樹苗,那麼良好的家庭氛圍就是孩子的土壤,讓我們一起守護孩子的成長土壤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