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旱地忽律”朱贵,“旱地忽律”是什么?

品谈客


《水浒传》中好汉们的绰号简直是五花八门,更坑的是有些绰号的施公偏偏不向大家透露其中的含义,比如之前有人问我“病尉迟”、“病关索”里的“病”字何解,我说原著中写的很清楚了,就是脸黄的意思,结果招到了无情的嘲讽。但嘲讽归嘲讽,我觉得对,我支持我的观点(说的好像我是个知错会改的人似的~)。

“旱地忽律”的绰号也是如此,单从字面含义来讲他有这么两种解释:

一、相传“忽律”这个词在古契丹语里有鳄鱼的意思,那么旱地忽律可以理解为爬上岸的鳄鱼,我们知道鳄鱼这种爬行动物在水中的威力比在地上更突出些,那么这个旱地鳄鱼是不是有种在说朱贵被屈才的感觉呢?朱贵在梁山下的酒馆里负责情报工作,自古情报就是两军备战和作战的一大重要武器,按道理也不算冷门职位啊,我们继续看其他含义。

二、有专家认为“忽律”是一种毒蜥蜴的称呼,最爱吃乌龟,吃罢还钻入龟壳中等待其他猎物上钩。当有不明真相的动物或行人捡起壳后,这蜥蜴就突然钻出壳置对手于死地,总之它就是危险和阴险的代名词。论朱贵在酒馆里的表现,他有时也会下药麻烦并杀害有盘缠的过路人,肥油点灯瘦肉弃河,倒是有那么点阴险狡诈的意味,但他并不是逢人就杀,也会适当的选择猎物,这又和“忽律”有了明显的区分。

既然从字面含义不太好解释,我们就从这个小说的情景来找找线索。朱贵初次出场便是林冲准备上山时,当林冲上山后王伦心虚不愿收留,杜迁和宋万想留林冲但不太好发言,这是朱贵勇敢的站了出来给王伦讲了利害关系,林冲才得以暂时留在山寨。这一段中朱贵给读者展现了他极其硬气的一面,也就是说没有朱贵的及时相助林教头当时就得被赶下山了。

那么结合朱贵此等义举,在结合林教头的遭遇,朱贵可以说是在林冲这干涸的心田里下了一把灰常及时的大雨啊。巧的是,在山东等地区人们把下雨之前的打雷声称之为“忽律”或者“hu lei”,那么这样一来朱贵的绰号就好解释了,人家可不是爬上岸的大鳄鱼,其实是大旱天预告下雨的雷声啊~


及时雨朱贵!


逻辑文史游


朱贵,绰号旱地忽律,梁山泊七十二员地煞星中排第五十七名,英雄榜上排第九十三条好汉。

在梁山泊担当的职务是四店打听声息,邀接来宾八员头领之一,具体和鬼脸儿杜兴两人共同掌管南山酒店,是酒店的大掌柜。

东山、西山、南山、北山等四家酒店,相当于现在军队的情报部门,打着酒店的幌子,干的却是探听、侦察、收集信息等工作,为军队作战部署提供有价值的情报。


朱贵,原是沂州沂水县人,同是梁山泊好汉朱富的哥哥,算得上是梁山这个黑社会组织的奠基人之一,王伦、晁盖和宋江三朝元老级别的人物,其资格、资历较老。

从朱贵的经历来看,作为梁山泊的三朝元老,长期搞情报工作的特务头子、优秀的间谍人才,朱贵对梁山泊是有大功的,其重要性不亚于某些排名天罡的头领,最终排名第九十三条好汉,令我等读者君感到意外。

作者给朱贵取了“旱地忽律”这样一个绰号,读者君感觉怪怪的,年少时,不知所以然,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依然不知其所以然。

现在好在有度娘,诸多的疑难杂症都可能通过她搜索到一些线索,那怕只是一鳞半爪,终归有了一知半解,总比什么都不知道要来得强。

据搜索到的资料,“忽律”是一种有剧毒的四脚蛇,又说是鳄鱼的一种,它生性喜食乌龟,将猎物吃剩下一个空壳后钻入其中,冒充乌龟,看起来温顺无害,一旦有猎物靠近便发出夺命一击,直接致其死命。

鳄鱼吃了乌龟,再钻进乌龟空壳里,以鳄鱼和乌龟的体量判断,本人认为“忽律”是鳄鱼的可能性不大,至少鳄鱼可以排除了。

四脚蛇钻进乌龟的壳里,到是有可能的,本人对此毫不怀疑,“忽律”善于伪装,竟能钻进乌龟壳里,看来是种可怕的动物,这倒和朱贵的工作性质很相像,搞情报、搞侦察这样的谍报工作,确实需要尽可能地伪装、隐蔽自己,不至于暴露自身,而被敌方擒获或击杀。


这般认识下来,“旱地忽律”这个绰号,倒也和朱贵很配,符合他的身份、职务、职位。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图片均下载网络,对本文由不同意见,欢迎参与探讨。


国平军史


《水浒传》里不仅梁山好汉有江湖绰号,就连许多只出现一两次的小人物,施耐庵也给起了绰号,这或许是当时的一种风气,或许是在故事原型的口头流传过程中被不断丰富的,但无论如何,到了成书里,很多主要人物的绰号都起着总结人物特点甚至暗示人物命运的作用。

“忽律”通常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猛兽,一种是打雷。

据说契丹语里称呼鳄鱼为“忽律”。我们都知道,鳄鱼是生活在水里的,旱地上的鳄鱼,一方面解释了朱贵的勇猛凶狠,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其生存环境的不对应从而失去活力。朱贵在梁山负责经营山脚下的酒店,他曾跟林冲自我介绍时说:“山寨里教小弟在此间开酒店为名,专一探听往来客商经过。但有财帛者,便去山寨里报知。但是孤单客人到此,无财帛的,放他过去。有财帛的来到这里,轻则蒙汗药麻翻,重则登时结果,将精肉片为子,肥肉煎油点灯。”是不是够心狠手辣的?但朱贵作为梁山元老,却始终没能位居显赫之位,王伦时代,他列最后一席,林冲来了,他还是最后,晁盖时代,他又在十一位头领中位列最后,花荣等九人投奔梁山,要不是白胜突然到来,他还是老么,最后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朱贵只排了第九十二位。研究彩票的那位曲昌春说,旱地忽律,说的是鳄鱼上了岸,无所施展,所以越活越抽抽。

另有一说“忽律”是一种有剧毒的四脚蛇,生性喜食乌龟,将猎物吃剩一个空壳后钻入其中,冒充乌龟,若有人捡起,它便发出夺命一击。这也很符合朱贵的角色,表面上他只是一个酒店的掌柜,给梁山赚点合法收入,但实际上酒店就是情报站,朱贵就是站长,干的是余则成的活儿。


梁山好汉聚集活动频繁的河北南部、山东北部,“忽律”还有一种意思,就是下雨前的隆隆雷声,那么“旱地忽律”就可以理解为——大旱之地下雨前的隆隆雷声。从林冲上山开始,朱贵的酒店就一直充当好汉上山的入口,是梁山与江湖的链接桥梁。吴用曾如此定义东山酒店:“现今李家道口有那旱地忽律朱贵在那里开酒店,招接四方好汉。但要入伙的,须是先投奔他。我们如今安排了船只,把一应的物件装在船里,将些人情送与他引进。”投奔梁山之人,大多都濒临无路可走,见到了朱贵,无益于久旱逢惊雷,很快就可以沐浴在梁山的救命甘雨中了。更何况还真有那一声响儿,第十一回写到:“搭上那一枝响箭,向对港败芦折苇里面射去,林冲道:‘此是何意?’朱贵道:‘此是山寨里的号箭,少刻便有船来。’”


徐鹏远


(我是君笺雅,欢迎点击右侧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朱贵这个人出场很早,一直贯穿水浒的全集,戏份不重,却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他的外号叫“旱地忽律”大家公认的意思源自契丹语,是“爬上岸的鳄鱼”的意思。而朱贵也和上了岸的鳄鱼一样越混越差。但我认为之所以如此,极可能表示朱贵是个契丹人。


朱贵在梁山上面是情报头子。在孙二娘和他兄弟朱富来之前,他一直肩负着给梁山打探情报的工作。身处梁山下,不但不暴露,还能得到情报,可知朱贵是有过人的本事的。而且这个人有原则。林冲上山就是他接待以及送上山的。他认为林冲是个英雄。对梁山有莫大好处。王伦妒贤嫉能不愿意接受林冲,也是朱贵站出来力挺林冲才让林冲得以在梁山落脚,不至于亡命天下的命运。

朱贵成全了林冲,自己的坐次排名却下降了一名,这之后梁山只要来一条好汉,朱贵就排名下降一位。要不是叛徒百胜出狱,估计朱贵会一直垫底。这就让人非常奇怪,朱贵这样要能力有能力,作为情报头子的人为何在梁山不受待见?早知道孙二娘张青夫妇一来就排名比朱贵高的多,朱贵既是元老,本人也有能力。没理由越混越差。



我认为,朱贵越混越差,主要是他的出身。他十有八九是个契丹人!

旱地忽律中的忽律本就是契丹语。那时候契丹已经灭国,大量的契丹人南迁来到宋朝境内很正常。就像后期金人也有很大一部分来到了宋朝一样。朱贵作为契丹人的后裔,自然就不太受到梁山上的汉人信任,被排挤也很正常。而朱贵明显也知道他的境况源于他的出身,也不在意。而他崇敬英雄,对像林冲,杨志这样的能人尊敬有加,也很有草原后裔的风格。

所以,朱贵的外号“旱地忽律”是上岸的鳄鱼的意思没问题。但更多的表明朱贵的出身是契丹人,不知道有没有人赞同我的?有的话请点击右上角的关注,给我个支持。

我是君笺雅,偶尔也侃侃红楼以外的文学和历史。欢迎大家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旱地忽律就是爬上岸的大鳄鱼。给水浒传的人渣们强行洗白,我真是够了。

梁山好汉的名字,大都具有讽刺意味。比如武松绰号是行者。然后武松并不是一个苦心修行的人,他是一个假和尚。真和尚鲁智深杀人只喝酒吃肉,各种戒都破了,唯一没有破的是色戒,但是作者却给它取名叫花和尚,真是讽刺。


朱贵为什么叫旱地忽律呢?

爬上岸的鳄鱼与作战能力远不如在水中,这就预示了,朱贵在梁山中地位只会越来越差,不会越来越好。

朱贵的新号是地囚星,108将中,排名第92位。朱贵在梁山中也确实是囚徒一般困在那里,不断往后倒退。

王伦年代,朱贵列最后一席;加上林冲,朱贵依旧是最后一席;晁盖来了,朱贵在十一位头领中,还是最后一席;花荣等九人投奔梁山,朱贵本来又是最后一席——恰好叛徒白胜的横空出狱,朱贵才“光荣”地名列倒数第二位。而一直到最后的百八人大聚会,朱贵排名93。


王伦在梁山的排名,从第四,第十一,第十九,最后一路降到了第93!

按理说,朱贵在梁山下的酒店搜集情报,打探消息,这相当于特务头子兼国有企业经理人,怎么会如上岸的鳄鱼一样任人宰割呢?

愿意很简单,朱贵生不逢时,朱贵本是一条凶猛毒辣的鳄鱼,却错投了梁山这块旱地。朱贵在梁山,就像鳄鱼在旱地,越混越差!

梁山的领导机构,任人唯亲,任人为尊,与宋江关系好的提拔,与朝廷关系好的提拔,反而是朱贵这样的草根创业者,只能打打酱油。

连宋江的废物弟弟宋清都能排76,你说公不公平!


晓妹世界观


《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朱贵绰号“旱地忽律”。那么,“旱地忽律”是什么?近日,网友的这个提问引发众多议论。

有网友认为,忽律就是鳄鱼,鳄鱼上岸,威力无边。为了证明这一说法,还引证古书《太平御览》以证明忽律就是鳄鱼。还有网友认为,忽律实为一种传说中的蛇,长有四足。

网友的说法中最离奇的是,忽律是指打雷,来自山东农村的方言,现在还有地区把雷声阵阵称之为“忽律律”。

首先要说明的是,忽律绝不是打雷,何况是旱地里打雷。虽然山东鲁西南地区确实有类似发音的方言,但并不能认为“忽律律”就是“忽律”。

那么,忽律是四脚蛇吗?四脚蛇其实就是蜥蜴,也有人称为“石龙子”,很多人现在把它当作宠物来饲养。虽然它叫“蛇”,但并不是蛇,更不是毒蛇。

壁虎也曾被叫作“四脚蛇”,但是壁虎与虎毫不相干,当然也不是一种蛇。对了,它是一味中药,晒干或焙干后可入药。

只有最后一种说法了:忽律是鳄鱼吗?先来看网友用来引证的《太平御览》是咋说的:“鳄鱼别号忽雷,熊能制之。握其嘴至岸,裂擘食之。一名骨雷,秋化为虎,三爪,出南海思雷二州,临海英潘村多有之。”

翻译一下:鳄鱼的别号叫忽雷,熊可以制服它,抓住它的嘴拖到岸上,撕开就吃。另一个名字叫骨雷,秋天可以变化成老虎,三只爪,产自南海思州和雷州,临海英潘村有很多。

这样看来,忽律不是忽雷,也不是骨雷。何况到秋天后就可以变成老虎——这绝对是童话中的动物啊。

那么,忽律到底是啥?其实,除了“旱地忽律”朱贵之外,还有小说中的人物被称为“分水忽律”——成于上世纪初的《雍正剑侠图》中写道:
“铁善寺的门人弟子,大寨主姓罗名烈字焰光,人称紫面龙君;二寨主姓何名豹表字跃山,人称病懈豸;三寨主姓彭名冲字伯言,人称分水忽律,都有万夫不挡之勇。”

有旱地忽律,还有分水忽律,说明这种动物陆地、水中都可以活动。同时,朱贵和彭冲都是好汉豪侠,用来形容他们的动物自然也是凶猛异常。

所以,从目前相对形成共识中的说法中,“忽律是鳄鱼”是最靠谱的结论。旱地忽律就是走上陆地的鳄鱼,分水忽律自然是指水中游动的鳄鱼。


指动济南




如“打虎将”李忠,纵观全书,别说老虎,连只猫都没见他打过。再比如宋江的弟弟宋清,为何要叫“铁扇子”,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听一位解读《水浒》的大神说,扇子本来用于扇风去热的,如果是铁做的,还能有个卵用,比喻宋清是个一无是处的人。

大神不愧是大神,就是比我们站的高,看的远,如此脑洞大开的解释,我自己是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的。(估计宋四郎在九泉之下都要怒怼,老子怎么没用了!梁山上若无老子辛辛苦苦安排宴席,其他人吃风屙屁去!)

扯得有些远了,对不起,一提到《水浒》,鄙人总是有说不完的废话,看官别见笑,我们言归正传。“忽律”指的是鳄鱼,或者是指一种形似鳄鱼的猛兽,《太平广记》卷四百六十四引《洽闻记》明确记载:鳄鱼别号忽雷。唐太宗李世民的禁卫军队长张士贵,他的绰号就叫“张忽峍”,忽峍即忽律,用于比喻张士贵作战勇猛,行事狠辣。



朱贵绰号“旱地忽律”,即为陆地上的鳄鱼,我们知道,鳄鱼在水里很牛逼,是水中霸王,一般野兽不是对手,可一旦到了陆地上,鳄鱼就成了鱼腩,失去了用武之地。所以号称“水浒学之父”的清代诗文家程穆衡认为,“旱地忽律”意指在陆地上发挥不了本领,“在水中其恶如是,今在旱地,其恶又当何如。”

对于这个观点,我并不完全赞同,因为对于朱贵这个人物设定,施公压根就没想侧重他的恶,所谓的本领,也并非全部体现在纸面攻击力上,往往软刀子更具杀伤力。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谚语,即鳄鱼的眼泪。传闻鳄鱼在陆地上捕食猎物前,往往会流泪不止,其实它根本不是伤心,而是需要用眼泪来润滑眼睛,便于自己美餐一顿。所以,鳄鱼通常是阴险狡诈,善于伪装的代名词。

毫无疑问,朱贵就是梁山的眼线,他在李家道口名义上经营酒店,实则为梁山打探收集各种情报,严密监视往来客商,遇到好的行货,轻则蒙汗药麻翻,重则登时结果性命。“神行太保”戴宗就差点就着了道,若不是朱贵看到了他随身携带的书信,多半性命不保。



这是细作的勾当,需要与各色人物打交道,必须要像鳄鱼一般善于伪装。这种活武松干不来,鲁智深干不来,李逵更干不来,像朱贵这样的老好人干最合适。别看朱贵在整部书当中的戏份很少,排名也只是第92位,但他却是梁山一名不可或缺的人物。

所以,“旱地忽律”这个绰号与朱贵的工作性质很贴切,虽然陆地上的鳄鱼实力大打折扣,但这个绰号并非彰显鳄鱼的霸气,而是凸现它的善于伪装,否则干嘛要在忽律前加旱地二字?嗯,这个绰号靠谱,看来施公在这里还是下了一番苦功。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码字不易,请关注我。


西岳顽石


朱贵在梁山,是个边缘人,但是不代表不重要,也不代表他不精彩。

论资历,朱贵上山很早,108个好汉中,比他还早的没有几个,但是朱贵的排名却很低,仅排名92号。这和朱贵的职场定位有关。

早在王伦时代,朱贵就负责在梁山脚下开店,负责打探消息。到宋江时代,仍然没变。要还是朱贵本身没有什么背景,武力也不突出所致。

但是,朱贵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朱贵开的酒店,是梁山的耳目,负责打探消息、传递讯息、接引兄弟、急讯报警等等,实际上就是交通站+烽火台+办事处。


那么,要从事这样一份工作,长相越普通越好,越没有气质越好,越低调越好。你让鲁大师、武松、李铁牛这样一言不合就抡拳头的显然不行,让燕青、柴进这样风流潇洒的也不行,让那些名闻天下交游广泛的好汉去做这个更不行。


从事什么职业,并且要干好,天赋很重要。朱贵却一直做这个,而且做得不错。

他的外号叫做”旱地忽律“。忽律就是鳄鱼。鳄鱼捕食,纯粹靠伪装,在水里面象块浮木,不知道凶险的小动物就经常中计。


而到了旱地上,浑身涂满泥巴的鳄鱼,跟一块石头有何区别?潜伏隐而不发、静中杀机重重、伺机察势而动,这样才能在危机四伏的自然界猎取到猎物。

朱贵恰恰就是这样的人。作者起的外号,都有所指,皆有深意。


作者给予朱贵的笔墨不多,但我们可以想象:在梁山脚下开酒店,没有问题才怪了!在一个连年征战、朝廷视为心腹大患地方,能够平平安安尽职尽责地干下去,朱贵岂是等闲人物!虽然不用出征血战,但作为谍报人员而言,平静下面隐藏着多少生死争斗啊!


谁知道他曾经识破过多少暗探,遭遇过多少暗杀、乍逢过多少危机!

谁又知道这个殷勤小心、笑脸迎人的店家,竟然是胸有波涛、暗藏杀机的江湖好手。


脂肪故事


你好,我是庆字辈儿。

忽律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忽雷"异体写法, 一种则是形容猛兽 。

忽律就是鳄鱼,有了旱地两字,就是说鳄鱼在水中很厉害,但是到了陆地上,想神勇都难。

所以称朱贵为“旱地忽律”,就是说朱贵很神勇,但是他在梁山没有用武之地,而且永远也没有用武之地,以至于朱贵是最早到梁山的头领,到时他在梁山的排名就是第九十二名。

这个绰号,一方面在追忆永远也没有人知道的辉煌,一方面在憧憬永远之后的将来,至于永远有多远,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在水浒传中,作者很少写人物的外貌,但是在林冲第一次看到朱贵的时候这里,却写道:

“林冲看那人时,头戴深檐暖帽,身穿貂鼠皮袄,脚着一双獐皮穿靴,身材长大,相貌魁宏,支拳骨脸,三叉黄髯,只把头来仰着看雪。”

王伦主持梁山泊的时候,身边有“云里金刚”宋万和“摸着天”杜迁两个模特,没啥用,朱贵这个时候只能寄希望于以后。

等到林冲来了,他高兴,觉得梁山泊可以发展了,晁盖带着吴用来了,大喜!

在山东北部,“旱地忽律”又被称作为“久旱逢甘雨”。朱贵,就好像是那个迎接各路背负着血海深仇的引路人,他们的“甘雨”。

在这场梁山泊的大戏中,每来一个人,朱贵都自己往后顺延一位,直到顺延到第九十二名,从一个头领最后成了无名氏。

听闻梁山泊上有一座“忠义堂”,忠义?呵呵。


庆字辈儿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旱地忽律”朱贵,“旱地忽律”是什么?旱地忽律,忽律指的是一种有剧毒的四脚蛇,生性喜食乌龟,将乌龟猎食的只剩一个乌龟壳子,然后钻入其中装乌龟,看起来温顺无害,一旦有猎物靠近就会发出夺命一击,直接致其死命。

在《水浒传》里,梁山朱贵,朱富的哥哥,绰号就是旱地忽律,梁山泊元老,开山头领,反对宋江招安的众头领之一,排名靠后,第九十二,主要负责打探消息,迎接入伙成员。在梁山为步军统领,曾支持林冲火并王伦,拥晁盖做梁山寨主,为梁山收集情报和壮大梁山队伍做了不小的贡献。朱贵叫“旱地忽律”虽善伪装,但朱贵心地还是比较善良的,在征方腊时病死在杭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