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失街亭到底谁的错,诸葛亮为何坚持要用马谡?

巧谈历史


马谡失街亭是历史的错,错在他生在那个年代。他聪明也懂兵法战略,可并不代表他有实战经验,而他的对手是战争经验极其丰富的张颌,好比战国时白起对赵括。



先说描述所说的可替代马谡守街亭的赵云、魏延、姜维这三个人。如果知道诸葛亮此时是三路进攻的话就不会这么问了,他们三人厉害,难道曹魏统军主帅就弱?历史不是小说。

再则,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姜维才投降的蜀汉,仔细想一下,你敢把一个刚归顺的人放在那么重要的位置上去?要知道姜维是被迫投降的,不是心甘情愿归降蜀汉的。姜维自幼丧父,与母亲一起长大,而当时的他的母亲还在魏国,这种局面下姜维有没有那个效命的心思不说,搞不好会逃走。



而赵云此时面对的对手是谁?曹魏大将军曹真。曹真的统军才能若是演义那种形象,他能当大将军?更别提他还是曹魏虎豹骑的统帅。有个事实是,曹真在世时,司马懿被完全压制。不止如此,曹真更是继张骞与班超之后,再次打通西域之路的统帅。曹真可以说下完全料到诸葛亮的出兵布局,于是各个击破。

有没有夸大曹真,去认真看一看历史就知道了。为了塑造司马懿成为诸葛亮的最大对手,把曹真说成什么样了真心不想说。事实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败在曹真之手的。



至于魏延,别开玩笑了。蜀汉重要的战略前沿与后方汉中不需要人把守吗?魏延会子午谷奇谋,但好像此时坐镇长安的魏明帝曹睿也不是傻瓜吧?而此时的司马懿斩杀孟达,正在离汉中不远处的上庸附近。搞偷袭这一套,这群家伙人人都会的。

马谡一路,赵云一路,魏延得坐镇,而诸葛亮亲率一军取陈仓的对手,是名不见经传的郝昭。他是在曹真断定诸葛亮会取陈仓时,被派去守陈仓的。而偏偏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简直比乌龟壳还乌龟壳,劝也劝不降,打也打不动,使得诸葛亮不得不退兵。



仔细对比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张颌对马谡,曹真对赵云,诸葛亮对郝昭,魏延镇汉中,魏明帝曹睿坐镇长安,司马懿在上庸虎视眈眈。以田忌赛马论来说,完全是曹魏全部上等马对蜀汉的参差不齐。

所以说,马谡没错,诸葛亮也没错,错就错在蜀国太弱,人才不足。至于蜀汉当图发展再取时机的那种事去想想就好,大家都会发展,而此时凉州未稳定,再加上曹丕病故不到两年,曹魏其实也还在调和朝中问题。此时则是发动北伐的最好时机。

马谡是愣头青,而对手全都是那种战场老油条。谁都知道街亭是凉州咽喉上最难啃的一块骨头,面对张颌来袭,诸葛亮虽派出了统帅蜀汉王牌无当飞军的王平协助,也无济于事。其实,若是仔细去看下电视里诸葛任命马谡去街亭这段,记得好像诸葛亮问谁愿意去时,众将领是默不作声的吧?为什么这么一群人缄默不言,细想下就知道了,没有原因,岂会无缘无故立军令状。

若仔细去分析一番,客观上来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最终目标,取天水、陇西凉州之地的战略意图是成功了的。因为确实截断了曹魏链接凉雍两地的大门,曹魏发现了这个意图,为避免西边咽喉上的威胁,所以才如此大动干戈的迅速发动反击,而蜀汉此时也无更多兵力来应对,失败难以避免。至于挥泪斩马谡,一是军令状这种严肃的事已经立下,二是蜀汉内部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明争暗斗,为维护稳定,诸葛亮立法很严的,许多人等着他知法犯法失去威信呢。所以使得马谡冤在明处,实则诸葛亮也很冤,不得不杀。


叶青渔


当时诸葛亮的北伐策略是切断陇道蚕食雍凉。向魏国力量薄弱的陇西进攻。而陇西不服魏国统治,多次叛乱。公元227年安定郡叛魏。所以诸葛亮此次北伐,用赵云邓芝率疑军吸引曹真部。诸葛亮率军攻陇西,安定天水南安三郡叛魏响应诸葛亮。诸葛亮率军攻祁山陇西郡。这时魏国派张郃率五万人前来支援。必须派一员大将去守街亭挡主张郃,为大军拿下陇西郡争取时间。陇西郡官员讲只要蜀汉军挡住援军一个月,陇西郡将不战而降。陇西郡一降,蜀汉就能完全切断陇西。陇右以西将不战而降。


当时诸将认为应派吴懿和魏延前去。三国志马良传讲: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个人推测应该是马谡主动请命的,诸葛亮同意的。诸葛亮为啥同意马谡去。因为马谡是个人才,马氏五常并有才名。五常中最历害的马良在东征死于乱军之中。马良跟诸葛亮关系非常好。马良称呼诸葛亮为尊兄。诸葛亮也许是想照顾下马良的弟弟让他立功。诸葛亮也非常欣赏马谡,三国志讲: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就是说两人经常谈论军国大事,从白天聊到晚上。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马谡送行。诸葛亮讲: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说明征南中诸葛亮跟马谡谋划了很久。马谡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说到诸葛亮心里去了。

诸葛亮派马谡跟王平前去街亭,临行诸葛亮交待了此战的作战计划。但马谡根本没有按诸葛亮的布置在街亭防守。三国志讲:违亮节度。马谡到了街亭舍水上山,举措烦扰。王平连续几次规谏马谡,可是马谡根本不听。街亭是有城池,如果马谡军不上山而已在城中布防。张郃军千里奔驰来来,疲惫不堪。马谡完全能坚守一段时间,待诸葛亮拿下陇西。内外夹击张郃,可获大胜。三国志张郃传: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就说明街亭是有城池的。我们知道历代战争据城而守的话完全不怕数倍敌军的。只要粮草水源够,完全能坚持很久。马谡还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舍水上山。张郃传:郃绝其汲道。张郃马上断绝了马谡军取水之道。没水的话大军几天都坚持不住了。张郃趁机猛攻,马谡军大败。马谡的初想是把大军置于山上,张郃从山下往下进攻就是作死。而马谡军从山上往下进攻,能势如破竹。但没有水,大军早就崩溃了那有战力。

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讲: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并没有放在心上。当然马谡是人才,这个是不可否认的。我认为刘备是觉得马谡这个太过于傲气,重用会出问题的。从街亭之战马谡改变诸葛亮的军事布置就可知。

街亭之战败了后马谡逃跑了,王平呜鼓自持。吓退张郃,收聚败兵,率将士而还。诸葛亮把马谡判了死刑,还没来得及执行马谡就在狱中病死了。诸葛亮杀马谡也有人反对这样做。蒋琬到了汉中对诸葛亮讲: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楚国将领得臣跟晋国大战大败,楚王派人去问得臣有何面目见父老乡亲。得臣自杀了,晋文公听到这消息非常高兴)

战后诸葛亮上疏讲: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诸葛亮认识到自己犯了两个错误:授任无方、明不知人。在祁山陇西方向蜀军的数量是多于魏军的,却迟迟拿不下。

此战马谡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负次要责任。


小鸿哥


这个问题其实当时就已经有定论了。诸葛亮以法家治国,法虽严苛却民无怨言,甚至死后无数年间仍然被蜀人怀念。除了其执法以严,用法以仁,不以惩罚为目的,而重在预防和教化外,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其执法公正无私,得以服众。

现在我们看看街亭之败后相关人员的处置,首先自然是主要领导者诸葛亮,在这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便上书请罪。其写到:

“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他将街亭的失败主要归咎于自己的用人不明,调度失当,自请降级三等,以谢罪。于是刘禅将诸葛亮降为右将军,但是仍然行使丞相的职责。

如果用现代的思维理解,就是诸葛亮在这次事件中负有用人不当的领导责任,刘禅对其的处罚其实也是不痛不痒的行政处罚。

而包括马谡在内的其他当事人在这次事件中作用和处罚,在《三国志·黄李吕马王张传》关于王平的记载中有详细的讲述:

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干人鸣鼓自持,魏将张合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本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打的魏国措手不及,其一时间完全没有反应过来,马谡只要按诸葛亮的要求,当道下寨据城而守。就可以逸待劳的阻挡没有携带足够器械装备的张郃骑兵,等到诸葛亮完全控制整个陇西后合兵一处,魏国就再难有作为了。应该说是诸葛亮送给马谡的一个大功劳。

但是马谡一违背诸葛亮的军令,舍弃水源和据点,跑到了山上去,二史书记载其举措烦扰,说明马谡在临阵指挥没有经验,出现大量了的错误和漏洞。这才导致了街亭的真正大败。

我个人猜测,诸葛亮常与马谡“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而且也多有提到马谡经常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可见其还是有一定的真才实学的,不然诸葛亮也不会这么信任他。这次诸葛亮用马谡,我认为:

第一,是街亭关系重大,但是诸葛亮一定也是深谋熟虑的,只要按照他的要求布置就不会出问题。所以这次选人,关键不是能力多大,而是要听话不乱来。而马谡平时的表现,让他误以为马谡一定不会出什么幺蛾子。

第二,马谡平时也表现出了足够的理论能力,在急需人才的情况下,诸葛亮有意培养马谡成为接班人或者可以独当一面减少自己的压力。所以想将这份功劳送给马谡。

第三,和第一点说的一样,街亭的任务关键是防守,只要不乱来就没问题,不需要太多的应变能力。而蜀国因为夷陵之战高级将领的损失,加上刘备那一批班子或死或老,诸葛亮面临无人可用的境地。

对控制地方,攻城拔寨需要大将亲自领兵,随机应变,所以也没有多余的人员可以派去街亭。而相对的街亭关键是稳重听话即可,马谡也成为了比较合适的人选。

但可能是天意,或者也为了填下刘备挖的大坑,平时在诸葛亮眼中表现不错的马谡,仿佛就为了验证那句“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在街亭失了智。

我个人分析,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马谡急需要提升自己的地位,在马良死后,马氏一族失去了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而马谡虽然长期跟着诸葛亮,但是参军这个职位实际上是非常尴尬的。平时只是出谋划策,耍耍嘴皮,却没有多少实权。所以为了某得更高的地位,马谡在这次机会面前,利益熏心,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

第二,如果按照诸葛亮的要求,虽然守住街亭也是一份功劳,但无益会逊色不少,更多的还是归功于诸葛亮。所以,我们看到马谡明显的放弃了原先制定的防守战略,而选择了上山这种攻击目的非常明确的方法,其希望的不是守住街亭而是击溃张郃的军队,获得更大的功绩。

第三,理论和实际毕竟是有差别的,从马谡举措烦扰中也能看出其实战的不足。如果此时以大部队拒守当道,以极少军队隐秘山上,在张郃攻城时以做奇袭,或者在山上扁插旗帜以作疑兵,都会强过他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所以总结来说,马谡在这次失街亭上的确是负有贪功抗命的主要责任的,这是一场对赌,赢了是天大的功劳,输了就是死路一条。很明显马谡在一开始就下错了注,其死并没有什么冤枉的。

而在书中记载,我们也看到了在杀马谡的同时还杀“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这几人除此之外就没有了记录。我猜测,这次马谡舍水上山,并不单单是其一人的注意,张休和李盛估计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应该也是负有主要责任,才会被杀。而黄袭等应该就是没有向王平一样规劝,而选择人跟随马谡,所以没有被杀,但是也被夺去了兵权。至于王平,则因为前期的规劝,和败后做疑兵并收拢败兵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而被特加封赏。


以上是街亭事件中个人的责任区分,仔细看的话,也就能知道了,诸葛亮为什么没有用其他大将。除此之外,至于为什么没有用赵云、魏延和姜维。

赵云和邓芝当时正在箕谷吸引曹真的主力,是不可能在出现街亭战场上的。

而魏延一向性格好大喜功,而在之前还刚刚提出了子午谷奇谋,诸葛亮绝对是不敢用魏延的,变数太多,谨慎的诸葛亮不敢赌。

至于姜维也是在第一次北伐时候,归顺的诸葛亮,是赶不上街亭的,即使赶的上,谁敢用一个昨天刚刚投降的魏将,去守街亭啊。


潘不安讲究史


诸葛亮的错。

建兴六年春,诸葛亮发动了首次北伐。北伐的战略很成功,形势一片大好,赵云兵出斜谷,成功牵制了魏国主力曹真兵团,为蜀军进军陇右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因此,当蜀军出现在凉州的时候,关中震动,魏明帝曹睿亲自坐镇长安,率军往陇右驰援的是大魏国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颌。

这个时候,蜀军遇到了一件非常尴尬的时候,就是攻占祁山的行动失败了。而祁山,是魏国陇右防线的核心。其战略位置等同东线的合肥,中线的襄阳。蜀军要吞下陇右,必须拿下祁山。

闪击战变成了持久战,那么有一件事情就非常重要了,必须把从陈仓道气势汹汹赶来的张颌率领的五万援军堵在陇右外面。街亭,就是这个位置。如果马谡能够把张颌堵在陈仓道里,那么陇右就会成为蜀国插在魏国身后的一把钢刀,如果不能,那么蜀军就只能乖乖退回汉中。

马谡其实也很艰难。

首先,蜀军的主力肯定不能动,诸葛亮还要继续攻打祁山,因而,指派给马谡的兵力非常有限。

其次,魏国的反应非常快速,当诸葛亮出现在祁山的时候,魏国立刻判断出蜀国真实的作战意图,最快速度派遣张颌西进,节约了大量时间。让街亭之战从阻击战变成了遭遇战。

马谡其实是占了先手的,他先敌展开,并占据了有利地形。但是接下来,他犯错了。因为马谡有自己的想法。

诸葛亮为什么要让马谡来守街亭。或者说,为什么诸葛亮如此看重马谡?刘备临死的时候拉着诸葛亮的小手敦敦嘱咐:“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马谡是十分重视的,可以说在倾力培养。诸葛亮南征之前询问马谡意见,要知道,诸葛亮可是很少询问别人意见,向来都是“我安排,你们执行”。

蜀汉主要由四大势力组成,分别是本土的益州帮、元老院豫州帮、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帮以及当年刘焉入蜀时带来的东洲帮。整体形势是荆州帮团结豫州帮和东洲帮,合力抗衡益州帮。

但是,涪陵之战,荆州帮副帮主庞统意外陨落,夷陵之战,荆州帮能打能抗的大佬几乎被陆逊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接班人马良也死了。诸葛亮不得不从后辈中提拔一批人才起来,其中马谡是最被诸葛亮看重的,而马谡也的确对得起诸葛亮的重视,马谡的军事才华是极高的,他的平南策就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并且在贯彻中确实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而马谡面对的是谁?张颌啊!五子良将NO.1啊!五子良将可是完全不虚五虎上将的级别,张颌不但有丰富的大军团统帅经验,而且对陇右的地形非常熟悉。对抗这样的一位BOSS级别人物,马谡不但没有足够的兵力,而其带领的军队也都是刚组建的荆州兵,和年轻的将领,军队素质也比不上张颌麾下的虎狼之师。如果马谡严格按照诸葛亮的指示,在道路上设置营寨,那么就必须在平原上硬刚张颌,能不能刚得过?马谡心里肯定没底。

因此,马谡选择了上山坚守。

而在此之后,诸葛亮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是没有及时变更计划,派遣援军,导致马谡全军覆没。对此,伟大领袖毛主席评论说: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这是聪明的指挥员的出产品。----毛泽东 《论持久战》

其次,诸葛亮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把马谡砍了……

这事干的忒不地道。大大的祖先习凿齿老先生就为此破口大骂诸葛亮:“知之大過,則違明主之誡,裁之失中,即殺有益之人,難乎其可與言智者也。”意思是说,这难道是一个可以一起快乐讨论智慧的人吗?

说通俗一点就是:真是个臭傻逼!


玩怀旧


其实诸葛亮南征后,就在为北伐做准备了。于是第一次北伐,赵云邓芝为疑军,诸葛亮平了三郡。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姜维才刚刚加入蜀汉阵营。

张郃来袭,众将都推荐吴懿或者魏延去迎敌,但是诸葛亮坚持用马谡。为什么?

(诸葛亮)

第一,马谡的才能。

马谡确实有有些才能,而且在诸葛亮平南时,劝诸葛亮“服南蛮之心”,很得诸葛亮之心。所以,首次北伐,也要考察马谡的“落地”能力。

第二,诸葛亮的情感。

姜维在第一次北伐才刚加入蜀汉,谈不上接班人。那时候诸葛亮的接班人,是马谡。而且有为“马氏五常”培养大才的想法,弥补马良牺牲的遗憾。

(白眉马良)

第三,集团选择。

这点其实非常重要。蜀汉三大集团,荆州,东州,益州。荆州集团之首就是诸葛亮,蒋琬比较擅长内政和后勤,魏延难制,赵云年老,那么马谡是很有可能在日后作为荆州集团的代表。

第四,其他人选。

内部将领:先说军中推荐的魏延和吴懿,吴懿是属于益州集团的,魏延功劳越大越发难制。赵云已经使用。

归降将领:姜维新降,来不及考察和培养。王平,在汉中之战加入的蜀汉,可惜没有后台,比较没存在感,所以当了副手。而夏侯霸,当时还没进入蜀汉呢。

(王平和马谡)

第五,诸葛亮的“完美主义”。

街亭之败,当然也有诸葛亮的完美的想法。当时形势一片大好,诸葛亮放松了警惕。街亭又是北伐关键所在,守好了,马谡可立下大功,也是他的首功。被寄于厚望的马谡,压力也大,所以指挥混乱,最后败了,还败得很惨。正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呀,令人叹息。


大飞熊骑士


《隆中对》和第一次北伐,来看诸葛亮,不愧是战略总设计师,隆中只是献策,让刘备设施,实现三国鼎立,这次的宏伟蓝图北伐凉州,诸葛亮要亲自上阵指挥了。


诸葛亮经过细心研究,精心准备,小心行事,周密谋划,初次统兵,北伐凉州,就占据天水、南安、安定,可以看出诸葛亮大手笔,大战略,充分显示诸葛亮敢于冒险的军事才能。让对手大吃一惊,茫然醒悟,不敢掉以轻心。


担也有一些毛病,用人不唯才适用,而是任人唯亲,对战场情况变化把握不准,分析不到位。也就是缺乏临战经验。应变能力,事关全局的街亭却不够重视。若派西北王马岱为将,马谡为副,王平为参谋,两点一面,也就是马岱扎营于两山夹谷的大道中央,封住通道,马谡、王平分别在左、右山上设埋伏,魏将张郃若领军前来攻打,救天水、南安、安定,必须经过此关卡,正面有马岱,左侧有马谡、右侧有王平,张郃窜进口袋,一阵乱箭还可以火攻,不死,也被打残。



可是诸葛亮用的是马谡,魏将张郃在东面,马谡在西面,却占据了山头,让出了大道,水自西向东流,反被魏将张郃断了水源,军心大乱,街亭失守,叹啊!诸葛亮受一点挫折,就全线退兵。功亏于溃,机会往往是有的,担只有一次,乘曹魏不注意,给以一击,要狠要准。如若抓不住,曹魏也不可能再给了,诸葛军事才能就显得平乏无味了。


兔吐2


既然您提到了赵云,那么显然是在说演义。因为历史上,赵云此时正带领一支偏师,往斜谷方向吸引魏军的曹真军团。

按演义,马谡失街亭,责任在两个人。直接责任人是马谡。他最大的问题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经验不足,而是违背了诸葛亮的将令。诸葛亮明明安排他当道扎营,结果他偏要上山,还不听副将王平的劝谏。结果被魏军断了水源,不占自溃,街亭丢得莫名其妙。

打败仗,未必该杀。但违背上级的安排还打了败仗,那就没话说了。

而领导责任人是诸葛亮。马谡打了败仗导致溃败,诸葛亮作为领导当然要担责。更何况刘备就曾经说过马谡不可大用,诸葛亮偏不信玄用了马谡,反过来证明刘备的正确性,那么这个责任也跑不了。

至于为何不用赵云、魏延和姜维,这三个人里面姜维刚刚投降过来,让他带兵在这种重要场合,一个不放心,二个也难以服众。赵云和魏延,诸葛亮也另外安排了重任。

以演义论,为何派马谡出战,首先诸葛亮比较看重马谡,认为他是一个值得培养的人才。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演义中马谡是主动请战,这时候诸葛亮要是不允许,就变成了公开扫马谡的面子。既然诸葛亮并不认为马谡不行,那当然就顺水推舟安排了。

可以想象,要是赵云或者魏延出来请缨守街亭,诸葛亮应该也不会拒绝的。


天外村药房


街亭之战,其实失败的是诸葛亮。

马谡的战法是与兵法相合乎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井陉之战中,韩信正是这样打败对手。但时代变了,楚汉战争时期,士兵真的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因为项羽坑杀俘兵;而三国时期,投降或许才能求生。

蜀国后期,人才匮乏,正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诸葛亮希望可以启用一些新人才,用马谡是迫不得已。

除了自身原因,打败马谡的并非是司马懿,而是张郃,张郃是难得的智勇双全的武将,诸葛亮三出祁山面对的都是张郃。不过张郃后来还是被诸葛亮杀了,因为司马懿强烈要求张郃追击诸葛亮,张郃认为不可,但无法,最后中了埋伏。

如果用赵云或者魏延守街亭,或许真有胜利的可能,但诸葛亮并非真有先见之明,总不能一味的依靠老人,还得是时候启用新人,结果就失街亭,斩马谡。


五味社


诸葛亮任用马谡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提拔培养年轻一代

蜀国经过几次大的挫败,元气大伤,关张黄马皆已去世,后继年轻一代人才凋零,长此以往,继业无人。

马谡出身良好,随军日久,在年轻一代中比较出类拔萃,如果能得到锻炼,取得功绩,获得提拔,逐渐成长起来,蜀国的事业就能得到很好得继承。

诸葛亮需要给马谡一个在众军将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并设法让他获得一份拿得出手的功劳,让众人接受对他的提拔。又怕众将不服,就用立军令状的方式,压住了不同意见,堵住了众人的嘴。



二、信任马谡的能力

马谡长期以参军的身份随诸葛亮征战,在四渡泸水,收服孟获的历次战役中,能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并屡出计谋,使诸葛亮逐步对他产生了很高的信任。

在蜀军年轻一代的兵将中,战术技能可以逐步培养,能胜任攻守一城一地的任务。但具有战略思想的将领非常难得,需要较高的素质和天赋,而马谡确实有这方面的优点,所以诸葛亮愿意着重培养他。

三、街亭并不难守

防守街亭的真实目的在于:“使魏军急切间不得偷过”。也就是说,要把这场防御战打成僵持战,双方在街亭消耗和迁延下去,以给蜀军主力部队获取充足的调动时间,迂回打击魏军主力。魏军主力被破,蜀军就能从另一个方向上对张郃的远袭部队造成夹击的威胁,街亭的攻势自会解除。

而且,张郃远程奔袭,必以骑兵为主,就无法携带足够的攻坚武器,马谡只要利用好地形,坚守要道,下寨筑垒,张郃很难在短时间内拿下街亭。



四、认为计划周密完备

诸葛亮为了让马谡得到这份功劳,煞费苦心,思虑周详,简直到了恨不得把这份功劳掰开了,揉碎了,嚼烂了,再亲自塞到马谡嘴里,让他咽下去。

诸葛亮准备给马谡完全足够的人马,还亲自为他制定的防守的要诀和计划,百般叮嘱,仍然不放心,又派出老成持重的王平做为马谡的副手,帮助他万无一失地把功劳揣进口袋。



五、其他宿将另有重任

赵云担负着牵制魏军主力的重要任务,别人无法替代,他是不能抽调的。魏延担负着率领主力部队重创敌军的任务,这样的战斗必须有战场经验丰富,能随机应变的宿将担任,他也抽不开身。而姜维屡经沙场,是诸葛亮最后一张能打出去的底牌,他率领的是预备队,在战场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候,起到关键性的扭转作用,诸葛亮谨慎用兵,必须要握在手中。其他将领,诸葛亮也舍不得分给他们这样难得的立功良机。

六、将来可以平衡军内势力

蜀军中悍将缺乏,人才凋零。赵云虽然资历、威望与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现在能镇得住魏延的,只有他一人,但年已古稀,终究太老。而魏延心高气傲,面从而心不服,又是资格很老的宿奖,军内自成一派,山头渐立。

蜀军中急需要培养出一些能与魏延相抗衡的力量,以维持军内的平衡。马谡忠诚而聪明,是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如果能培养出来,是个非常合适的人选。

综上所述,这就是诸葛亮去让马谡守御街亭的原因。



街亭之失真的能怪诸葛亮吗?

诸葛亮已经做到了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但马谡还是让他失望了,而给蜀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乃至于这次北伐任务的彻底失败。

马谡失败的原因是:

一、实战经验不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马谡长期以来都是做的参谋工作,从未经历过实战,缺乏最简单的实际经验,而理论与实践在现实中无法很好地结合。

二、性情过分狂傲

魏延的狂傲是源于清高,他是有资本的,长期战争的磨炼,丰伟的功绩,充足的经验,以及在众将士中积累的威望。

马谡的狂傲是源于自负,他没有什么资本,他所有的凭借只有诸葛亮对他的信任,他的资历在这群久经沙场的将士们面前完全站不稳脚跟。

所以,他就连副将王平的意见也听不进耳去。



三、心理状态失衡

诸葛亮要把功劳送给他,以马谡的机敏,自然心里明白诸葛亮的意图。但正因为如此,他的心态发生了扭曲。

别的将领得到了派遣,首先是要把这次行动当成是一项军事任务来完成。抱着这种心态,自然是任务完成的越完美越好,尽量不要失误,就必然遵照命令,一丝不苟地布防。

而马谓由于心态失衡,他把这次行动当成是一份功劳来看待了。即然是功劳,当然是功劳越大越好,所以,他不仅仅想守住街亭,还想给远道而来的张郃打一个击溃战。

以逸待劳,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这完全是一个对攻的布署。

但是,诸葛亮给他足够的防御兵力,可没有给他足够的进攻兵力啊。



这就导致了完全的失败,街亭失守。


馋嘴肥猫铲史官


关于马谡在蜀汉的地位,其实早在刘备时期,就已经盖棺定论,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尽管刘备在其他方面有些小瑕疵,但是刘备的识人眼光,绝对能在三国榜上有名,否则也不会从一个卖草鞋的混到一国皇帝。

刘备这么言辞恳恳,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听信主公的呢?

街亭关乎到第一次北伐中原的成败,地理位置多重要,用脚趾头想都能想得出,诸葛亮的帐下,并不是没有将领可用,赵云,魏延,王平,姜维。但这里有诸葛亮的考虑,守街亭守街亭,街亭的防卫重在一个“守”字,只要乖乖防守就有功劳,以赵云的脾气,有可能跟曹魏硬扛;魏延本就不服诸葛亮,小功劳不屑一顾;王平地位不高,轮不到他;姜维才投降,不能服众。

诸葛亮想来想去,还是马谡挺合适。

马谡有真才实学,众所周知的七擒孟获,就是马谡提出了一个‘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将为下’的理论,诸葛亮采纳,南方遂平。

北伐之前,曹丕死了,儿子曹睿即位。马谡再次献计,离间曹睿和司马懿君臣,让司马懿罢官还乡,给北伐来了个开门红。

所以诸葛亮有理由相信,有王平作为助手的马谡,足以挑起大梁,守住街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