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贵州瓮安:“伟大转折的前夜”,这里有着许多动人的长征故事!

忆往昔,峥嵘岁月。转眼,红军长征胜利已过去了80年,他们的足迹遍及祖国山川河谷、城市乡村。有人说,红军长征被喻为“地球上的红丝带”。

在贵州的黔中腹地,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瓮安,这里有着红军曾“三过”瓮安的感人故事,至今还流传着毛主席与农民打老庚、群众捐门板扎竹筏帮助红军渡乌江等的军民鱼水深情佳话。1934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还在瓮安猴场召开了彪炳史册的“猴场会议”,此次会议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奠定了坚实基础,被周恩来称为“伟大转折的前夜”。

贵州瓮安:“伟大转折的前夜”,这里有着许多动人的长征故事!

瓮安猴场会议会议议室B

瓮安县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红军长征从黄平、余庆进入瓮安,其中在瓮安县境内公路的高旧线、铜修线、遵马线都留下了红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事迹。近日,笔者驱车前往瓮安县去探寻红军长征革命胜利足迹,去聆听老党员、公路人叙说着公路发展变迁……


先烈精神代代传

在瓮安,有一个革命先驱让人肃然生敬,他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地下党员,人称“红色特工”的冷少农同志。

1923年,冷少农从贵州法政专门学校毕业,为了挽救国家和人民大众疾苦,早年投笔从戎,于1925年前往广州投身革命,在周恩来领导下的中共两广区委军事部任秘书,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2年3月,敌人从叛徒口中得知冷少农是中共安插在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的重要人物,宪兵司令谷正伦亲自下令逮捕了冷少农,同年5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南京雨花台。

1934年12月底,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瓮安,周恩来想起了家住瓮安的亲密战友冷少农,怀恋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找来了总政治部副秘书长钱壮飞、政治工作部部长李克农、干部团团长陈赓同志商议看望他的家属,大家纷纷表示同意。随后,周恩来将十枚大洋和一些零花钱交给两位贵州籍红军战士,派他们立即化装出发,到县城买两包点心去看望,并再三嘱咐,“少农英勇牺牲的事目前还不能告诉他的家人。”冷母听说是少农的朋友来看望,顿时热泪盈眶,很是激动。

冷少农烈士的曾孙冷红松现任瓮安公路管理段段长,9岁的时候,父亲冷启中带着冷红松去南京雨花台祭拜曾祖父,从那时起他对曾祖父就有了印象,曾祖父的事迹在他儿时就耳熟能详, 上学时他暗暗地下决心要用曾祖父的革命精神激励自己。

贵州瓮安:“伟大转折的前夜”,这里有着许多动人的长征故事!

冷少农烈士曾孙冷红松(左1)与父亲在故居前留影。

冷红松说,作为烈士后代,感到肩上的责任很重,祖辈的革命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干好抓实,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将沿着先辈们的足迹,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成一行。

是的,冷红松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作为瓮安段的“领头雁”,平时生活俭朴,热爱同志,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经常讲,我是革命烈士后代,不仅要严格要求自己,还要团结带动我周边的同志,积极工作,为中国梦奉献绵薄之力。正如他的一位同事这样说道:“冷段长一点官架子都没有,也不因为他是烈士后代的光环而孤傲。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和他在一起工作,我们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精神的传承,工作干劲更足了!”


红军就是咱的亲人

1934年10月至1936年1月,红军分别转战进入贵州,先后经过瓮安县境。1934年10月22日,红军左纵队第一军团二师、第三军团、第五军团和军委纵队(包括中央机关)攻占了台拱,28日攻占新、老黄平。在老黄平再次分兵:右路一军团二师、军委纵队、五军团,目标直指瓮安猴场、乌江江界河渡口。左路三军团,目标直指瓮安县城、开阳乌江茶山关渡口。

当年,红军在瓮安期间,大大小小的战役无数,红军长征历尽千辛万苦抢渡乌江战役取得了大胜仗, 成了验证“猴场会议”正确与否的试金石。

94岁高龄的老人陈华明,是瓮安桐梓坡农会主席陈金榜的侄子,亦是当年红军突破乌江的见证者。回忆起当年红军长征过瓮安抢渡乌江的情景,他泪湿眼眶,情不自禁!

贵州瓮安:“伟大转折的前夜”,这里有着许多动人的长征故事!

陈华明老人讲述红军长征时的情景,激动不已。

红军长征到瓮安的猪场(现珠藏镇)停留和修整了2天,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大家热热闹闹地一起过大年。“那时老百姓真的是把红军当成了自己家的亲人!” 陈华明激动地说道。

1934年12月31日,红军达到瓮安草堂,并召开了著名的猴场会议,它提出了渡江以后新的行动方针,为之后遵义会议成功召开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做好充分准备。根据猴场会议精神,中央军委12月31日21时发出渡江命令。1935年1月1日红二师第四团抵达江界河渡口,1月1日上午,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迎着风雪到江边侦查,下午将侦查情况向师首长进行了汇报。

在辞旧迎新的夜晚,团长在给同志们作动员报告:“国民党薛岳部队离我们这里,有几天的路程,师首长告诉咱们,如果我们在三天之内,不渡过乌江,我们就将有被敌人消灭在乌江岸边危险。现在,前面有侯之担的部队把守,后面有敌人的追兵,摆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乌江这条咆哮的乌龙挡住,没有桥,加上天气寒冷,我们面临着渡江的重重困难,同志们有没有信心和决心?红军战士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

贵州境内的乌江素有天险之称,史多记载,明代游记作者谢鸿在《夜郎蒙拾》中这样描写“黔多山川,乌江为最,浪涛惊魂,险滩如麻,滩滩相接,渔人不见踪影。两岸峭岩陡壁,猿不可攀。河谷狭窄如肠,往下俯瞰,人如蚁点,往上仰视,窄窄一线青天”。可见,乌江两岸地理环境的恶劣险峻。

贵州瓮安:“伟大转折的前夜”,这里有着许多动人的长征故事!

红军长征到瓮安时使用的部分武器。

1935年1月2日9点红军在瓮安江界河渡口附近组织抢渡乌江,战士们将“水马”扎好,让竹揽绳泅水拉过北岸,结果由于目标过大,江水湍急,速度慢,敌人火力很猛,竹揽绳被敌人炮火炸断,渡江失败。次日,红军又组织3个竹筏,17人向北岸进军,在已渡江的毛正华连长等人的火力支援下,17人全部过江,夺取了敌排哨阵地。

陈华明老人说,腊月间,瓮安的天气很是寒冷,严冬寒风刺骨,红军工兵营冒着枪林弹雨,在冰冷湍急的江水中数次往返搭建浮桥,几次被激流冲断,当地老百姓搬出自家的磨子,捆在竹筏上,拿出自己的门板搭在浮桥上,浮桥宽约5米、长近300米,可同时通行2个纵队,骡马辎重驮队也可在桥上通过。

红军凭着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在乌江100里的战场上通过“红军水马”和“红军水马”架起的浮桥,抢渡乌江,摔掉了围追的敌人,打垮了堵截的侯之担部队,创造了红军长征的奇迹,创造了中国革命历史胜利的奇迹。

1935年1月,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出版的《红星报》详细报道了红军抢渡乌江的经过,其中记录了瓮安县境内的“乌江--江界河渡口”一词,永远地镌刻在中国红军革命战争史册上。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时代的发展,现在过的日子是当年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我的孙子买了小轿车,还带我看了繁华热闹的江界河码头(原江界河战斗遗址),日子真的是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喽!” 陈华明笑眯眯地说着。


养路人曾是泥巴路的“公路纤夫”

在瓮安的采访中,老党员杨志友是相对比较年轻的,也是让笔者感动的一位受访者。

贵州瓮安:“伟大转折的前夜”,这里有着许多动人的长征故事!

笔者采访老党员杨志友(右1)。

我们是在瓮安县江界河省道205线上见到了工作中的杨志友,他今年52岁,皮肤黝黑,眼睛炯炯有神,谈笑间不失公路人的纯朴、勤奋与执着,现任瓮安公路管理段江界河养护站站长,曾被中国公路运输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金桥奖”称号,多次被省、州主管部门及瓮安段评为先进生产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瓮安县江界河曾是红军长征抢渡乌江的红色老区,杨志友生于斯、长于斯,耳濡目染着红军的一些历史故事,亦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沿承和践行着红军精神。

杨志友感慨地说,以前经常听犹家坝村的犹泽辉等老人们谈起当年红军抢渡乌江的情景让人记忆犹新。那时,红军到达瓮安后,对群众很是关心,又是送饭、又是帮忙干活,军民如同鱼水。为突破乌江天险,红军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毫不畏惧寒风冰水,跳入江水搭建浮桥顺利通过,争取了北上时间。

1935年1月7,红军屡战屡胜,攻克了黔北重镇遵义,于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主要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这次会议在及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对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政权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史称“遵义会议”。

历史更迭,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全国形成一片大生产、大发展的良好劳动氛围。

50年代,为使乌江河两岸的群众来往便捷,在红军曾经搭过浮桥的犹家坝村附近,建起了江界河渡口渡轮,每天往返渡运数十辆过往大小车辆,改变了留传已久的旧式过渡方式,极大地方便了来往的车辆、行人。

贵州瓮安:“伟大转折的前夜”,这里有着许多动人的长征故事!

红军抢渡乌江江界河战斗遗址标志碑。

1983年,杨志友接过父辈的养路事业,参加了江界河船班工作,他说:“那时公路还是泥巴路,交通极不方便,这条省道205线(遵马线)是黔南遵义两地区连接的要道,周围群众和车辆只能通过渡轮才能达到河的对岸。我们每天都上船轮渡,久而久之,群众们还戏称我们为‘公路纤夫’呢!”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车流量增多,渡轮已经不能满足公路快速发展需要。1995年,在瓮安县城以北48公里的震天峡谷中,建成通车连接南北堪称“天下第一桥”——江界河大桥。

贵州瓮安:“伟大转折的前夜”,这里有着许多动人的长征故事!

如今的江界河大桥。

大桥通车后,在离大桥下游的原江界河渡口渡轮先后被撤销,船班的工作人员也分流到各条干线公路的道班工作,杨志友也不例外。

“过去的公路是典型砂石泥路,晴天,汽车驶过飞扬的尘土10米内看不见人;雨天,翻来覆去补不完的坑凼,满身的泥浆像泥人,公路建设养护条件是常人不可想象的。”杨志友感叹地回忆道。

杨志友看着现在养护的公路坚定地说,我啊!这一辈子的工作都与桥和路结下不解之缘,都是在红军曾经走过的路上工作服务,感到很自豪!


路向远方,红军精神永驻

瓮安修建较早的公路是1958年建成的原马(马场坪)瓮(瓮安)遵(遵义)公路(其中,瓮安至鲤鱼塘段83公里),现称为省道205线,即“遵马”公路。随后,建成贵(贵阳)开(开阳)龙(龙里)公路(途经瓮安县城)。那个年代,公路建设能力有限,大部分是人挑马驮,公路建设标准低。这两条公路一条途经红军长征抢渡乌江遗址,一条则可到达“猴场会议”会址,它们不仅是红军曾经长征走过的路,而且是瓮安当时与外界联系的主要交通要道。

贵州瓮安:“伟大转折的前夜”,这里有着许多动人的长征故事!

红军曾抢渡乌江天险经过的南岸石径。

今年83岁的陈荣光老人,是参加过川藏公路建设的“老公路”。他说,自50年代初期原瓮安公路养护段建立时我就在这里工作了,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条件实在太艰苦了,吃水要到好几公里开外挑,照明点的是煤油灯,住的是茅草搭建的工棚。后来,工棚慢慢建成了青瓦砖道班房,心里已经美得不得了。现在的道班房建成了钢筋混凝土的小楼房,住房条件更好了!

“过去修路,泥路翻砂季节时路也要‘吃水’,大家修路用肩挑,哪像现在泥路全被‘消灭’了,公路已经变成了沥青路面,施工养护也有了压路机、洒油车、摊铺机等等,劳动量大大减轻,不像以前我们那样的‘受罪’了。嗨!我争取多活几年,想多看看公路的发展变化。” 陈荣光神采飞扬地说道。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行,放眼望去,公路在青山绿水间蜿蜒向远方,城镇高楼林立,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越。

贵州瓮安:“伟大转折的前夜”,这里有着许多动人的长征故事!

银盏高速立交。

光阴荏苒,如今的瓮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军长征曾走过的羊肠小道和当年养护的泥路早已画上了句号,被今天整洁、宽阔、平坦的二级、三级沥青公路取而代之,红军经过的银盏已建成贵阳至瓮安、道真至瓮安等4条高速公路连接互通大枢纽,瓮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十字路口”。改革发展的浪潮和公路人的勤劳智慧使瓮安“快”了起来,与省城、州府、邻县“近”了起来。

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长征精神是力量之源,有着讲述不完的故事。如今,那些讲述红军长征故事的一些老人们都已仙逝,但是当年抢渡乌江、红军与老百姓亲如一家人的故事至今仍留传着,一代接过一代,世世相传;今天的公路人将沿着红军长征走过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沿承着、践行着……(柴英 韦志胜 陆玉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