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BBC跟拍49年揭露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觸目驚心,此事你怎麼看?

大風觀瀾


長達49年的跟拍的事實證明,至少在英國,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高階層的孩子,如果不出意外,依然活躍在父輩的階層裡。而窮人的孩子,往往很難逃脫父輩的命運,依然生活在窮困和不安之中。

比如,家庭條件優渥的Andrew和John從小就閱讀《金融時報》和《泰晤士報》,七歲就知道以後的路怎麼走:讀精英學校,找門當戶對的另一半,從事法律工作。對於普通人來說,年僅七歲就規劃好了自己的未來之路,簡直逆天。我們多少人直到大學畢業,依然一臉懵逼,不知道該從事什麼工作,而且跳槽之頻繁就像換餐館。

然而,身處底層的孩子們可就麻煩了,早婚、多子、失業、身材走樣,這些命運圈套,似乎老早就在遠處等待著他們,大多數人連同他們的子女,一樣從事勞力或者服務性工作,艱難生存。比如Jakie,普通的打工者,結過兩次婚,育有三子,前夫和婆婆罹患癌症,繼母、姐夫、姐姐、前夫接連去世,彷彿黴運一直扼住她的脖子,讓她無法喘息,這種人生,想要跳出原本的階層,難於登天。

Lynn原本是這幾個被跟拍的孩子當中最漂亮的一位,結婚後育有三女,然而,繁重的生活壓力讓她很快喪失了年輕貌美的風采,她在鏡頭前不停地抱怨,因為經費縮減部門被裁,她被無奈地裹挾進失業大軍。快速衰老,身材走樣,面容枯槁,精神頹廢,如今的Lynn根本沒有一點年輕時漂亮與活力的殘影。

每個人的成長都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由於篇幅限制,我們不去一一分析。其中影響最大的應該就是家庭因素了,因為由於家庭的階層不同,起點已是千差萬別:有些人註定扛著整個家族的命運上路,舉步維艱;有些人輕裝上陣,還能不斷地獲得支持;有些人一出生就坐在豪車之內,風馳電掣。富裕的家庭,每一步都在往上攀爬,而窮人的孩子,拼盡全力也只是艱難前行。

畢竟,當階層固化的時候,各種資源早已被瓜分殆盡,一無所有的窮人想要從中分一杯羹,需要衝破多少阻礙,沒有超人的智慧、勇氣和毅力,以及運氣,幾乎是不可能的。被BBC跟拍的14位孩子之中,出身底層的唯有Nick一人,通過非同一般的努力,考上了牛津大學,成為了科學家,成功擺脫了祖輩的命運。你是怎麼看待這種事情的,不妨一起留言討論吧。


大風觀瀾


相反,在原生家庭的影響方面,圈圈一直都持相反的觀點。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只要是人,就有不完美,那家庭、父母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我想任何一個父母都不能保證,給孩子創造一個沒缺點的原生家庭吧?

但是,孩子從蹣跚學步到成人走向社會,真正和原生家庭父母相處的時間,並不會超過獨立在外的時間,童年少年並不是人生的終點,原生家庭更不是枷鎖!

每個人都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去修正原生家庭的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自己。

如果一個成年人還要把自己不美滿的家庭、不成功的事業、甚至是不滿意的子女教育,歸咎於自己的原生家庭,從本質上來說這個人就是個懦夫!

甜甜圈的父母交流群裡,有一個媽媽很活躍,幾乎每天都在發消息,她經常抱怨說:“我老公經常嫌棄我脾氣太暴躁了,一點小事就生氣,怪我不夠溫柔”,接著說兩件老公嫌棄她的事,別人問:“為什麼你老是生氣?”她回答“還不是我爸脾氣太暴躁··巴拉巴拉”,一開始大家還能理解,但多說幾次,每次問她原因,“還不是因為我爸···”“還不是因為我媽···”漸漸大家都不理她了。

像是給自己不美滿的婚姻找到源頭,“你看我父母就是這樣的”,我們從原生家庭來,不否認多少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和影響,好的壞的,但這是為了讓你看清原生家庭,修正自己,一味的批判和怨恨,根本毫無意義。

有些人一直活在對父母的怨恨中,拒絕改變和成長,而有些人奮力從沼澤中掙脫,活出了自己模樣,你想當哪一種?


甜甜圈伐木累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優秀的家庭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一方面,家庭條件優越,就可以聘請更好的老師,讓自己孩子上更好的學校,參加更多優秀的校外課程,這就自然的會造成教育的起點不一致。

另外,父母優秀必然他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更為積極,更為優秀,也更加重視。

所以無論從教育的投入,環境的影響來說,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都是相當巨大的,更具優勢。

另外從考入清華北大等名校的比例來看,寒門子弟所佔的比例也越來越小。這是不是意味著寒門子弟就永無出頭之日呢?

其實也不然,畢竟還是有少數寒門子弟進入了清華北大這樣的高等學府,我們只要把這些人群放大,自然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帶來的巨大影響和不利因素。

首先,原生家庭要加加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只要我們的家長願意多學習多提升,在互聯網信息如此發達的時代,其實並不需要耗費巨大的資金,培養好孩子的根基,那麼就為孩子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其次,激發孩子的學習內生動力。孩子有了學習的內生動力,就會自覺自發自願的去學習,去成長,這是孩子成長的最大驅動力。想讓孩子具有強大的學習內生動力,可以培養孩子的夢想和目標,當孩子有了遠大的理想和目標,他就能創造任何奇蹟。有興趣的家長也可以關注學習力教育中心的家庭教育頂層設計課程《夢想方程式》。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之大,不是言語能說透徹的!很多人都能深切的體會。


很早以前就看過這個拍攝的介紹,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對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之大越來越有深刻的感悟:

最近和一人聊天說起一個大學生,性格和善,和同學關係很好,平時和父母關係也還好,可就是有時感到非常個性。

有一次他和媽媽討論人是不是平等,媽媽說人某方面來說是不平等的,可他非要說人就是平等的,其實這個問題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他不能容忍媽媽說的人不平等一說。

其父是一個單位的領導,為人謹慎小心,做事循規蹈矩,有一次和父親鬧意見,他對父親說“你不要把你那領導的架子在家裡擺!”而其母親和親戚並沒有感覺到其父在家裡擺單位領導的架子。還有一次父子兩人在高速行車過程中言語不投機,他居然把父親一個人放在了高速路上,自己開車走了,沒辦法,其父只有給其母親打電話來接,這傳位了笑談。

我想這個孩子的這種處理問題的方法是和其父母平時處理問題的態度和方式有很大關係的。

一個四歲的小男孩,其父母在一起總是吵鬧不休,甚至動手,有一次夫妻當著孩子的面動手,媽媽用刀子紮了孩子爸爸(據說是渣男一枚),很久以後,媽媽帶一個好朋友回家,好朋友和孩子玩耍,不知怎麼問起小男孩長大是否願意和阿姨結婚,小男孩說不結,問他為什麼?“結婚老打架。”孩子長大後會有一個怎麼樣的家庭呢?

在這裡,我說的再多也沒有片子展示給觀眾的更真切更具有說服力,做為家長,如果有時間就抽出點時間看看,思考一下自己該怎麼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家庭教育!


快樂庭院


人們常不滿美國社會的階層固化,其實這是一個社會發展趨穩的必然結果。中國過去那種急劇致富,僅用一代人甚至幾年時間,就從赤貧變為鉅富的神話,現在已經變得不太可能了。可以這麼說,在中國,寒門出貴子的大門,也正在悄悄地關上。

低收入家庭缺乏足夠的教育投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難以提供各種額外的支持,單親家庭和父母學歷低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完整的成長環境,長大後更缺少富裕家庭所具有的人際網。所有這些因素都進一步妨礙了他們的向上階層移動。

現代的高收入群體更傾向把錢花在教育、醫療、食品等方面。而正是這些方面使他們的後代,能夠繼續把持他們父輩的社會經濟政治地位,甚至向上移動。

我在美國多年從事篩選租客過程,相對而言租房客經濟地位較差,我看到一個個租客家庭及其成員的生活軌跡,與這家庭的過去及他們父母輩有著顯而易見的關聯:一旦信用記錄變差,也許就不得不終身花更多的錢租房而買不起房;如果父母過去賴過房租被逐出過,他們家庭就進不了相對較好的學區,他們的子女就難以獲得更好的教育,父母如果長期為生活疲於奔命,在孩子身上投入的精力就會有限。

簡而言之,細察這些在經濟上不那麼順利家庭歷年的痕跡,我們可以發現他們這些年來的每一個挫折,往往又都是家族之前的另一個挫敗所造成的。而之前的那個錯誤,又是再之前的一個失誤造成的。

從這些不幸的朋友身上,我們可以明顯看到,這些家庭一環扣一環的演變,其實早就埋有了伏筆。個人的努力也許還可以改變他們的命運,但相比起其他人來,要難很多很多。

現實是,在一個政經穩定、成熟的社會中,階層向上移動將是幾代人持續努力的結果。


ningwang98


這部用49年時間拍攝的紀錄片,其實說明了很多我們現在關注的問題,中國的父母花費金錢和精力給孩子補習,擠破頭希望把孩子送進名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的家長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孩子的努力,改變孩子所在的層次。

他們對名校之所以趨之若鶩,是因為名校會提供更好的平臺和機會,在家長們的心中,自己能力有限,原生家庭提供的東西有限,但是在他們的心中不缺乏向上的信息,他們希望寒門可以繼續出貴人,希望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的局面被打破,這種心理可憐可嘆。


在一個人成年之後,在遇到種種問題之後,我們都會回過頭來看原生家庭的問題,人就像一棵樹,家庭是土壤和基礎,長成什麼木材,具有什麼特性來源於家庭。曾經我們嘆息這個社會已經奪取了寒苦之門孩子的很多機會,我們也感嘆寒門再也無法出貴子,是因為在這個平臺和機遇更加重要的時代,原生家庭可以提供的基礎愈發顯得重要,但是對於與原生家庭我們無法選擇,只能通過自己後天的努力去改變,也許有的人根本就無力改變。


曾經有人做過一項調查,父母從事什麼行業,孩子將來從事這個行業的幾率很更大,因為父母在這個領域的資源和人脈更多一些,對於孩子的幫助會多一些,所以說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人生的影響至關重要。 想起剛工作的時候的一件事情,家裡老人生病,結果帶到自己所在城市掛不上一位專家的號,一位大姐幫忙掛了號,還找了人照顧。後來去感謝這位大姐,大姐說過這樣一段話:在這個城市我們家裡好幾代人生活工作,上一代人為我們留下了廣博的關係網,我們要辦一件事情還是有人可以找的,我能理解你們這些第一代生活在這個城市的孩子,沒有關係,沒有人脈,遇到事情舉步維艱。

她說她很理解,所以幫我。我很感激她,對於她的分析也很贊同。 其實每個國家的人都是這樣的,所以理解那些奮進的心!也理解那些為了孩子的父母!


趙媛姐姐


BBC跟蹤拍了49年,揭露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觸目驚心,看了以後我覺得並不意外。

首先不同原生家庭對孩子教育觀念是不一樣的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教育觀念,對孩子今後的人生影響是非常大的,這跟有錢沒錢沒有關係,你看很多有錢的人,他也捨得在孩子教育上花很多,而有些沒錢的人卻願意在孩子身上花很多成本,這是第一個方面。

第二個方面,父母有沒有用心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用心的父母會在很多方面給孩子幫助,他你也在不停的學習,而不用心的父母就順其自然,原生家庭,造成了孩子影響非常大。



其次,不同的原生家庭有不同的圈子

孩子的成長受家庭影響很大,而不同家庭他有不同的生活圈子,這個圈子對孩子的見識以及整個人生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幫助,如果都是願意在孩子教育方面多花心思,多花自己錢的人,那麼他們在一起都討論的話題是不一樣的,都是如何幫助孩子更好的進步,而另外一些對教育不重視的家庭,那麼他們跑的問題可能就是其他方面不如八卦呀啊,比如賺錢方面的東西,這個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再者,不同圈子長大的孩子在今後的人生路上彼此能夠經歷也是不一樣的。

綜上所述,就是我對原生家庭對孩子教育產生影響的分析,希望跟更多人來一起來討論。


小說故事林


祥哥首先欽佩於BBC的內容生產之道。就一個主題,能堅持半個世紀,很不容易。但能堅持下來,就是好內容。一個老太太,從年輕時就開始記賬,堅持三十年,就是一份非常寶貴的經濟學史料。一對情侶,天天堅持做一對對稱的早餐,並將它拍照發到社交媒體上,成了超級網紅。一個孩子堅持玩玩具,並將它直播出來,也可以很紅。

當然,更為重要的還是,BBC的跟拍節目內容揭露出家庭對人的影響是深遠的。中國有句古話則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打地洞。這句話雖然絕對,但其實多少還是有點道理的。在社會學中,則用階層固化來概括。社會學把由於經濟、政治、社會等多種原因而形成的,在社會的層次結構中處於不同地位的社會群體稱為社會階層。各階層之間流動受阻的情況稱為階層固化。

對我國是否存在“階層固化”存在很大爭議。很多窮人通過努力實現財務自由,很多草根通過努力成為社會精英,大量農村娃通過讀書實現命運的改變。這方面的例子舉不勝舉。祥哥覺得,我們總體上還是可以實現良性流動的。

但另一方面,我們必須看到:

高房價讓不少人不堪。住房這一基本需求竟然需要靠花費兩三代人一生儲蓄的來解決。

高校擴招之後大量大學畢業生陸續進入社會,大學生也慢慢由“天之驕子”向有光明、沒前途的“蟻族”轉變。

社會底層出身的大學生們似乎難以像十多年前那樣,靠自己的奮鬥就可以取得成功,向上發展的通道看似加速收窄。

體面的工作機會有時候靠個人努力不一定能獲得,升學、參軍、就業、升遷等人生重要機遇背後經常可以看到權力和金錢的背影。

階層固化的弊端是非常明顯的。一個階層固化的社會,由於缺乏公平的競爭、選拔和退出機制,來自弱勢群體的精英往往無法躋身社會的中高層,無法實現其心中的夢想;另一方面,大量把持這些優勢社會地位的群體,他們可能會犧牲社會集體利益來維護既得利益,自然也就缺乏進取和創新精神。從而從整體上降低社會的競爭力。

聲明:本文為浙江傳媒學院教授、直播與網紅研究中心主任、祥哥教研室頭條號主李新祥博士創作並擁有全部版權,獨家發表於今日頭條-悟空問答,其他媒體如無本人授權擅自發布,均屬抄襲。

祥哥教研室


總覺得這位名叫邁克爾.艾普特的英國導演做了件有意義的事情,借這篇問答來向他致敬!

我們國家有句俗話,叫做: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用這句話來形容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再恰當不過了。

如今的我們走過幾十年風雨歷程,身邊的親朋好友、同學同事,都各自演繹出半生命運,大都可以映射出這個真理。

家長的觀念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線


我小時候長在農村,兒時的玩伴都是農村孩子。他們的父母親也大都是農民,以前都以種田為生。後來農村城鎮化,地沒有了,一部分人就找一些小工來做。


我的小學同學,因為受家庭氛圍的影響,大多數不愛學習,許多人讀到初中就輟學了,其中一些人隨著一陣出國打工潮去了韓國幾年,賺一點錢回來,家裡平改分了樓房,政府給一些補貼,自己就近打一份工,比如售貨員、工廠工人等等,生活過得也算安逸。

我的父親是那個時代村裡少有的念過中學的人,後來參軍5年,還入了黨,退伍後一直為黨工作,黨讓幹啥就幹啥,後來聽從黨的召喚,回到農村當了村幹部。


我的母親是村小學老師,是個佈置作業都要重複好幾遍的非常認真負責的老師。我是兒時小夥伴裡學習最好的一個,小升初考試全鄉十三個村子的狀元。

初中我轉學了,中學同學和小學同學的最大的區別就是非農業戶口的居多。很多同學都是職工子弟,或是部隊家屬。這些同學的家長大都是工人或者部隊幹部。相比小學同學,他們的父母更有文化,見多識廣,生活環境和人際關係都大不相同。


受家庭影響,這些同學學習上都不懈怠,後來分別考入中專、大專、大學,後來有的從事電力、有的從醫、有的在金融領域、有的在企業當老總,有的出國留洋。

那個企業老總和我是同鄉,確切地說也是我的小學同學,他的母親雖然是村裡的農民,但父親是城市裡工廠的業務員,是個非常精明的人。這位同學後來的成就與他父親對他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

成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明人是環境的產物。離我們最近的莫過於我們的父母、家庭。所以原生家庭對我們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毋庸置疑、根深蒂固的。對我們個性形成、人格塑造、格局建設等諸多方面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甚至更為深遠地影響著我們的一生。

當然,還有那些一出生就含著金鑰匙的孩子,他們的人生更為幸運,因為他們的父輩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勤奮打拼了事業,創造了財富,為他們搭建了更高的起點,更好的平臺,他們的眼界、思想和行動力等方面也無疑會受到父輩的傳承。與那些普通家庭的孩子相比,他們的人生則更容易開掛。


命運不是放棄而是努力

命運不是運氣,而是選擇

命運不是等待,而是把握

命運不是名詞,而是動詞

事實上,有許多農村孩子通過自身努力進了城,有了體面地工作或事業,成了改寫祖輩歷史的一代人。而現在他們的孩子在父輩的基礎上,顯得更加優秀,他們從小自律,不甘平庸,努力考取重點校,決心出國深造,一心要改寫命運,開創未來。

有些時候,我們會看到許多成功者的案例,帶給我們無數驚喜和振奮。那些人,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努力衝破原生家庭的束縛,不再複製而是不斷髮現新的自我,併成功實現了自我塑造,開創更加嶄新的歷史。

我們的古代先人曾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而我更喜歡那句:有志者能使石頭長出青草來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有書共讀


這個問題,確實對社會很有意義,bbc花費很多時間精力的研究確實能給我們一切啟示。

階層問題對於每個國家來說都是存在的,我們中很多人都在努力跳脫階層的束縛,毫無疑問,肯定是有人成功的,但是相反大部分人是沒法跳出來的。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束縛了我們。高階家庭,孩子從出生到長大,都是向著精英方面發展,比方說受父母影響他們會從小看《金融時報》這些,長大後呢,父母送他們到精英學校,而他們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人,也都是同個階層的,他們會討論各種富人圈的話題,從穿著到用的品牌,而彼時,窮人家的孩子眼界還沒那麼高,他們想的是要不要早點出來減輕家庭壓力。當然了,以上的富人是指正真的精英富人家庭而不是那些暴發戶,不會教育,只會給錢的那種。


說說最能說明問題的例子吧,沃倫巴菲特,他能成功必然有他的努力與天分,但是家庭給他的影響也是無比重要的。你們只知道他11歲就進入股市,但是卻不知道他的有個議員父親,所以從小他就是在證券交易所過的。而我們中這些人,可能活了這麼久還沒去接觸過這些吧,這就是階層的區別。從小看的眼眼界不同,也真的會,決定我們太多東西。還有一個問題便是資源的問題了,窮人家想要辦個事也許要這裡求個人,那邊送個禮,花錢不說,也許還弄不好;但是高階家庭就不一樣了,孩子想做點啥,爸爸打個電話,什麼都辦好了。


當然,決不能否定努力能改變能改變。社會雖然階層固話嚴重,但是有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只是很多人可能要花上大半輩子才能趕上別人出生時就擁有的。即便真的是有錢了還可能被人當做暴發戶,在有錢人的下層裡。所以呢,也沒必要去比,“人比人氣死人”是真;“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也是真的。永遠有人壓著你,但是隻要做好我們自己,能有自己的幸福就夠了。

高階家庭的孩子走向優秀和成果會更容易,但是也別忘了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無所事事的富二代。真正的有錢人不僅僅是有錢還應該是有思想的,能富一代可能還有運氣的成分,要是能世代這樣下去菜才是真的本事。這個紀錄片給我們展示的其實更多的是現代社會階層的固化,而不是對自身命運的無力。這個要明白!


《人生七年》卻在告訴我們,七歲無法看大,“不斷犯錯的我們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