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人无信不立,《资治通鉴》里的诚信论 值得阅读

评卫鞅不废徒木之赏以示信

人无信不立,《资治通鉴》里的诚信论 值得阅读

【前言】秦孝公要强大秦国,招贤纳士,卫鞅听闻求贤诏书而前往秦国,被秦孝公重用以变法。法令已设计好了,准备施行,奈何国人不怎么相信秦国当权者。所以就有力下面的卫鞅徙木立信的故事,本文主要对身处战国以诈力相攻击的为特征的时代,商鞅仍然讲求信誉,而作的评论。此论通过商鞅立徙木之赏的史实,而论"信"的重要性。

人无信不立,《资治通鉴》里的诚信论 值得阅读

司马光的评论

人无信不立,《资治通鉴》里的诚信论 值得阅读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人无信不立,《资治通鉴》里的诚信论 值得阅读

说到商鞅徒木立信,不得不谈及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分析,这也是历来变法者都在思考的议题,虽然我们不敢说思考得非常深入,但也想试论一二,以供交流与提升!

一、商鞅变法的成功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主要以下三点:

1.变法内容上有先后,顺应得到广大民众的需求。第一次变法重农、重战、重刑,行之十年,富国强兵,民众生活富裕,使民众对土地私有有了需求。第二次变法则满足了民众的需求与愿望,建立县制、改革土地(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第二次变法特别是废除井田之所以能成功,是基于第一次变法行之十年,农民生活开始富裕,国家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而土地的改革正是满足了广大农民的愿望。这是变法能成功并彻底的根本原因。

2.秦国旧有勋贵势力最弱。在“战国七雄”中,秦被称为“西戎之地”;秦立国以后秦国也一直是“夷狄杂居”的状态。在商鞅变法以前秦是最贫弱的国家。因此,在秦国,旧有的勋贵势力是最弱的,变法的阻力最小。

3..君王支持力度大,新生阶级不断壮大。商鞅变法时得到了国君的全力支持,甚至可以说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就连太子的面子都不给。变法时间持续十八年,在新法中受益的新兴利益阶层走上朝堂并站稳脚跟,至少能获得与旧有利益阶层对抗的实力以保证新法不被废除。

二、关于“诚信”的思考

诚信、守信,在历史典籍中,绝大部分的历史人物都是很重视的,就算是需要诈力的战争也讲求“信”与“师出有名”。当然古代底层民众社会到底怎样?从史书上很难考证,《史记》记载过算命的,其实他们的境界不比大臣们低,普通民众估计每天劳作与交租,没有太多的社会活动,过得淳朴,应该较少有不诚信。那么为什么到了近代却经常出现不诚实、不守信的现象呢?有专家说这归咎于明清统治者对民众的奴役,特别是在清朝,挫伤了民众的人格。《管子》曾说“衣食足则知荣誉”而重信誉,有一定道理,或许民众收到各种压迫为了活着而不在乎人格与诚信,渐渐造成了清明的民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