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楚懷王時期秦、齊、楚三國比誰更強?真相很殘酷……

估計很多人一看到標題,心裡已經有了答案——廢話,肯定是秦國強,楚國這麼弱雞,能和秦國比?然後又拿張儀戲弄楚懷王、白起攻打楚國的戰果來說話,最後就認為作者是不是異想天開。

一般關於戰國時強國先後順序是:魏國、齊國、秦國。齊國和秦國在秦昭王時期是基本持平,甚至齊國比秦國更有優勢;作為春秋大國的楚國是被排斥在戰國之外的。

認為楚國弱勢的事實基礎是:一、楚國吳起變法隨著吳起的被殺而失敗;二、楚懷王時期被張儀戲弄,楚國被秦國擊敗等事實。

但事實是:吳起變法並未隨著吳起的死去而失敗,而是和秦國商鞅變法一樣都被繼任國君楚肅王保留;楚威王、楚懷王時期,楚國才是戰國中最強大的國家,而非傳統上我們所認為的齊或者秦。

別忙著駁斥,你看了本文的分析之後,再說出你的觀點。


楚懷王時期秦、齊、楚三國比誰更強?真相很殘酷……

楚懷王劇照

楚國比齊國強的證據

1、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七年,齊宣王十年:

《楚世家》:

“七年,齊孟嘗君父田嬰欺楚,楚威王伐齊,敗之於徐州,【集解】:徐廣曰:“時楚已滅越而伐齊也。齊說越,令攻楚,故云齊欺楚。”而令齊必逐田嬰。田嬰恐,張醜偽謂楚王曰:“王所以戰勝於徐州者,田盼子不用也。【索隱】:盼子,嬰之同族。盼子者,有功於國,而百姓為之用。嬰子弗善而用申紀。申紀者,大臣不附,百姓不為用,故王勝之也。今王逐嬰子,嬰子逐,盼子必用矣。復搏其士卒以與王遇,【索隱】:搏音膊,亦有作“附”讀。戰國策作“整”。必不便於王矣。”楚王因弗逐也。”

《史記 六國年表》:

“七年,圍齊于徐州。”

“十年,楚圍我徐州。”

《史記孟嘗君列傳》:

“宣王九年,田嬰相齊。齊宣王與魏襄王會徐州而相王也。正義紀年雲梁惠王三十年,下邳遷於薛,改名徐州。楚威王聞之,怒田嬰。明年,楚伐敗齊師於徐州,而使人逐田嬰。田嬰使張醜說楚威王,威王乃止。”

上面不同的資料都說明了楚威王七年時,楚國擊敗了上年剛剛稱王的齊國。雖然在《楚世家》說楚國之所以攻打齊國,是因為當時的齊國相國田嬰意圖聯合越國共同攻打楚國,但在《田敬仲完世家》記載是因為齊宣王稱王。楚威王先擊敗越國主力,然後北上擊敗齊軍,包圍徐州。

楚軍是在擊敗越軍之後又擊敗齊軍的,其軍事實力自然比擊敗魏軍的齊軍高。

齊軍被擊敗後,楚威王要求齊國必須驅逐田嬰。若不是田嬰派遣的張醜對楚威王說讓田嬰這個“糊塗蛋”繼續做齊國相國、比讓田盼子做齊國相國對楚國更有利的話語,田嬰就會被驅逐,後來的孟嘗君田文也就消失了。


楚懷王時期秦、齊、楚三國比誰更強?真相很殘酷……

楚懷王劇照

2、公元前323年,楚懷王六年,齊湣王即位元年,楚懷王派遣柱國昭陽攻打魏國大勝,即襄陵之戰。楚軍得勝後,向東攻打齊國。最後齊國不得不請當時在齊國的秦國使者陳軫出面調解才得以讓楚國撤兵。

《楚世家》:

“六年,楚使柱國昭陽將兵而攻魏,破之於襄陵,【索隱】:縣名,在河東。得八邑。【索隱】:古本作“八邑”,今亦作“八城”。又移兵而攻齊,齊王患之。【集解】:徐廣曰:“懷王六年,昭陽移和而攻齊。軍門曰和。”陳軫適為秦使齊,齊王曰:“為之柰何?”陳軫曰:“王勿憂,請令罷之。”即往見昭陽軍中,曰:“原聞楚國之法,破軍殺將者何以貴之?”昭陽曰:“其官為上柱國,封上爵執珪。”陳軫曰:“其有貴於此者乎?”昭陽曰:“令尹。”陳軫曰:“今君已為令尹矣,此國冠之上。【索隱】:冠音官。令尹乃尹中最尊,故以國為言,猶如卿子冠軍然。臣請得譬之。人有遺其舍人一卮酒者,舍人相謂曰:‘數人飲此,不足以遍,請遂畫地為蛇,蛇先成者獨飲之。’一人曰:‘吾蛇先成。’舉酒而起,曰:‘吾能為之足。’及其為之足,而後成人奪之酒而飲之,曰:‘蛇固無足,今為之足,是非蛇也。’今君相楚而攻魏,破軍殺將,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今又移兵而攻齊,攻齊勝之,官爵不加於此;攻之不勝,身死爵奪,有毀於楚:此為蛇為足之說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齊,此持滿之術也。”昭陽曰:“善。”引兵而去。”

從上面的兩次楚齊國戰爭來看,第一次徐州之戰齊國被擊敗,十年後第二次楚齊之戰齊國都不敢出戰。這說明了在公元前333年徐州之戰後,齊國擊敗魏國所得來的霸主地位已經被楚國取得。齊國在徐州之戰的慘敗,直到十年後齊國依然心有餘悸。還有公元前318年楚懷王為縱長的五國攻秦。這三點都說明了楚國比齊國強。


楚懷王時期秦、齊、楚三國比誰更強?真相很殘酷……

楚懷王劇照

楚國比秦國強的證據

從表面上看,楚國和秦國的戰爭,似乎楚國從來沒有贏過。說楚國比秦國強,豈非瞎掰?

秦國和楚國在春秋時期就如同今天的美國和英國,就是鐵哥們。尤其是秦國出兵幫助楚國從吳國手裡奪回郢都,更是說明了秦楚聯盟的可靠性。秦國和楚國關係出現裂痕,是在公元前340年秦孝公二十二年商鞅被封在商地號稱商君之時。《楚世家》:

“三十年,秦封衛鞅於商,南侵楚。”

先說下楚懷王時期的楚國和秦國的戰爭記錄:

公元前318年,楚懷王為縱長,率領韓、魏、趙、燕、齊等五國合攻秦國至函谷關。

公元前312年,楚軍在丹陽和秦軍作戰失敗,楚懷王以全楚之兵直入關中,和秦軍在藍田決戰,但因韓國、魏國趁楚國空虛入侵而還軍。

公元前304年,秦國為和楚國聯盟,割讓上庸給楚國,秦楚於是結盟。

公元前303年,齊、韓、魏三國攻打楚國,秦楚共同擊敗三國。

公元前301年,秦國背盟,聯合齊、韓、魏三國共同在重丘大敗楚軍。

公元前300年,秦國奪取楚國襄城。

公元前299年,楚懷王為求和而入秦國,秦昭王以計扣押楚懷王要求楚國割地,秦國趁楚國無王,趁機奪取楚國八城。

總結來說秦楚戰爭在楚懷王時期就是:丹陽之戰、藍田之戰、秦楚合戰齊魏韓、重丘四國破楚。


楚懷王時期秦、齊、楚三國比誰更強?真相很殘酷……

屈原劇照

現在來說楚國比秦國強的證據

1、公元前312年,因為楚國丹陽戰敗,楚懷王率領楚國軍從武關直入關中,和秦軍在藍田大戰。楚國撤軍並不是因為楚軍大敗,而是韓、魏兩國趁楚國全軍攻打秦國、國內空虛攻打楚國。如果說藍田之戰秦國是獲勝的,為什麼秦國在次年公元前311年主動提出“分漢中之半以和楚”。同時《秦本紀》對秦楚兩國的藍田之戰毫無記載;丹陽之戰的秦軍主將嬴疾的《樗裡子列傳》也對藍田之戰毫無記載。

只有《張儀列傳》記載有藍田之戰的記錄,還有記載說秦國之所以在次年議和,是想要以商於之地換取楚國的黔中地。這可能嗎?

從地理遠近看,黔中地距離關中遙遠,秦國要來何用?從戰略價值來說,秦國攻打山東六國只有兩條路:一是函谷關,二是武關。秦國把商於之地給楚國,不就等於向楚國打開關中的大門?

後來的劉邦就是從商於之地進入關中。這個交易說法簡直就是荒謬!

藍田之戰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公元前311年秦國主動還地求和,還表現在公元前310年秦惠王去世,秦武王即位,張儀被秦國驅逐。

《張儀列傳》:

“武王自為太子時不說張儀,及即位,群臣多讒張儀曰:“無信,左右賣國以取容。秦必複用之,恐為天下笑。””

無信,左右賣國以取容”這句話單看的話,應該是說張儀以六里戲弄楚懷王一事。但《戰國策 楚策 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張儀》中的記錄,卻讓人得出了不同結論:

“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張儀。未至,惠王死。武王逐張儀。”

《史記》中的張儀和楚懷王應該關係不好才是,怎麼到了《戰國策》中楚懷王要派昭雎到秦國,要求秦國繼續任用張儀為秦國相國。相互矛盾啊?

由此可見《史記張儀列傳》中的這句話“無信,左右賣國以取容”中所謂的賣國,不是指賣楚國,而是指賣秦國。秦國群臣的邏輯基礎應該是:如果不是張儀以六里地欺弄楚懷王,就不會發生秦楚兩國藍田大戰,讓秦國出於危機之中,逼迫秦國不得不以歸還土地為條件給楚國求和。這有說明張儀當年去楚國求和其實是被秦國群臣逼迫的。

也就是說在公元前312年,丹陽之戰秦國取勝,但藍田之戰,秦軍雖然勝了,但無再戰能力,楚軍雖然敗了,但有再戰能力。若不是韓、魏兩國恰好攻打楚國逼迫楚軍撤軍,怕是咸陽就要被楚懷王攻破了。藍田之戰秦國只是嬴了上半場。

2、公元前304年,即位三年並於當年親政的秦昭王以歸還楚國上庸為條件和楚國結盟。當時秦國是秦昭王剛王冠親征、相國是嬴疾。《楚世家》記載:

“秦昭王初立,乃厚賂於楚。楚往迎婦。”

秦國求著和楚國盟好,誰強誰弱非常明顯。


楚懷王時期秦、齊、楚三國比誰更強?真相很殘酷……

楚懷王劇照

綜述,楚國和齊國的徐州之戰,和秦國的藍田之戰,都顯示了楚國國力強於齊秦。楚國被擊敗是緣於公元前301年,秦國背叛,和韓、魏、齊三國聯軍在重丘擊敗楚軍。重丘之戰,和五國合縱破齊、長平之戰一樣,都是轉折點。

正是因為重丘之戰,才有楚懷王到秦楚邊境急於求和的事情發生。但重丘之戰,對於楚國只是重創,實力還在。秦國雖然對楚國節節勝利,但楚國的實力直到公元前255年,即長平之戰後的秦昭王五十二年,依然是秦國擔憂的敵手。在《範睢蔡澤列傳》中:

“昭王臨朝嘆息,應侯進曰:“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憂,臣敢請其罪。”昭王曰:“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夫鐵劍利則士勇,倡優拙則思慮遠。夫以遠思慮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圖秦也。夫物不素具,不可以應卒,今武安君既死,而鄭安平等畔,內無良將而外多敵國,吾是以憂。””

當時是楚考烈王七年,春申君為相。

為您提供有價值的觀點,更多元化的看待歷史,請關注歷史哨聲!謝謝的您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