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甄嬛傳》雍正懷疑允禮與甄嬛有私情,為何只除掉了允禮一人?

黃韜銘


皇上其實是不捨得的。

當初他寵愛甄嬛,結果因為甄嬛誤穿了純元舊衣,和甄嬛弄到決裂的地步,兩人還分開了好幾年。那幾年裡,皇上表面上不準任何人提起甄嬛,其實心裡對甄嬛還真是念念不忘,估計皇上也是兩人這一次分別,丈量出了甄嬛在他心裡的地位,其實很重要。

所有在他重新將甄嬛迎回宮裡後,他對甄嬛可謂是極盡寵愛。結果,準噶爾可汗摩格進宮認出了甄嬛,他對甄嬛心懷愛慕,想要熹貴妃。於是皇上第一次調查當年的事情。結果發現了一些他沒有想到的事情,他對外宣稱熹貴妃已出城和親,實際上將熹貴妃軟禁了。果郡王卻信以為真,帶領親兵出城搶奪熹貴妃。

這下不管果郡王和甄嬛怎麼說,他們兩個關係不一般,都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了。可是皇上對甄嬛多不捨啊,蘇培盛也是個人精,他因為崔槿汐,早就偏向甄嬛了,也看出皇上不捨得甄嬛的心思。於是他對皇上說:果郡王愛慕貴妃是他的事,又關貴妃什麼事呢?將果郡王和甄嬛之間的關係,說出是果郡王單戀貴妃,而貴妃卻絕無此意。

如果是一般人,或許皇帝早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處置了,可偏偏是甄嬛,他不捨得,於是他也借這個理由說服了自己,將果郡王外派了出去。可是果郡王每一封家書上,都必須問候甄嬛。加上果郡王勢力越來越大,皇上實在是無法忍耐了,這兩個人之間的事情,他必須解決。

所有他設下那場鴻門宴,若是果郡王和甄嬛一起出來,他讓侍衛立馬放箭,不須留情,一方面是若甄嬛果真對他有異心,他也不必再留戀了;另一方面馬上處置,估計也是怕一見到甄嬛,自己還是下不了手;而如果甄嬛一個人出來,、她能夠殺死果郡王,不管她和果郡王有沒有私情,果郡王死了,都是一刀兩斷了,他就可以重新接納甄嬛。

說來說去,皇上終究是不捨得甄嬛,他若是捨得,拿出當初處置瑛貴人的決絕,又哪裡有自己後面被甄嬛活活氣死的處境?


檸檬扒


《甄嬛傳》中雍正懷疑允禮和甄嬛有私情,按照他的性格應該一併剷除,為什麼只除掉了允禮一人而保留了甄嬛呢?

《甄嬛傳》最後準噶爾可汗摩格進宮認出了熹貴妃就是當年和果郡王一起救他的人。摩格愛慕甄嬛的美貌,希望雍正皇帝把熹貴妃送去和親。雍正暗中派遣密探血滴子調查當年之事,同時對外宣佈熹貴妃已出城和親。果郡王在不明情況下帶領親兵出城搶奪熹貴妃。誰知熹貴妃已被雍正秘密軟禁於圓明園中。經過這一番試探加上以前的調查,皇帝證實了他們之間的關係不一般。

幸運的是,甄嬛有個神助手—大太監蘇培盛。他熟知皇上的心思,知道皇上對熹貴妃的感情已深,膝下也有幾個孩兒需要照顧,不會忍心將她處死。所以蘇培盛輕聲說道,果郡王覬覦皇妃是果郡王的錯,這關熹貴妃什麼事呢?雍正一聽正合心意,便下令將果郡王調去邊關駐守國防,無召不許回京。

不過這個果郡王也是個痴情人,到了邊關,還痴心難忘甄嬛,經常寫家書關心熹貴妃。雍正派血滴子潛入果郡王府偷出了書信,證實了果郡王雖遠在邊關,但心裡仍然惦記皇嫂,其罪當誅。所以雍正才下定決心除掉果郡王。


凌瀾若微


要借甄嬛的手除掉允禮罷了,甄嬛和允禮的私情不過是藉口罷了,對於雍正來說,最重要的是皇位。

允禮受先帝后代,帶兵後,一直都是皇帝心中的刺

除掉敦親王是情理之中的事,敦親王有異心,雍正心狠手辣除掉他,倒是無口厚非。但是從當初的設計來看,雍正對於他的皇位是極其看重的,所以受先帝喜愛的十七王爺,早就是他心中的刺,更不用說十七王爺帶兵後受到百姓愛戴了。皇位是最重要的,允禮必須要除去。

保全顏面,就算果親王與甄嬛真的有私情,皇帝也不會同時殺死了兩個人

太后與隆科多的少年情誼也一直讓皇帝心有芥蒂,終於找到機會要殺了隆科多,派去的還是太后,太后下毒藥殺死隆科多的場景,與甄嬛殺死允禮的場景,真的很像。皇帝要讓其中一個死,就必須死,皇帝要保全自己的顏面,哪還管太后、甄嬛心裡怎麼想?太后也是因為這件事情病倒,所以皇帝才不管甄嬛到底有沒有?

或許雍正對甄嬛還有一絲愛,出於自己被戴祿帽子的情感

自甄嬛出宮後,雍正其實對甄嬛已然有了男女之情·,在高燒中叫的是嬛嬛,而不是菀菀。此後更是千方百計將她迎接回宮,敬她愛她,尊她為熹貴妃。他雖疑心甄嬛,但卻實在不捨得殺掉自己深愛的這個女子。只能通過打她一巴掌,對自己竟然屈從於情感,不捨得處罰她的一種憤懣的發洩。


四月辣椒


在我看來,皇上之所以會借甄嬛的手殺死允禮,而未置甄嬛於死地是因為,皇帝覺得允禮本身對皇上的皇位是一種威脅,但是甄嬛威脅不到皇上,而又與皇上“聯手”殺死允禮,也能讓皇上對甄嬛的猜測少了幾分,畢竟皇上還是喜歡弘彥的,希望弘彥能夠繼承大統。既然允禮已經被殺,也沒有必要再殺甄嬛了,畢竟在後宮,甄嬛還算是貼心的人,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

皇上在甄嬛回宮後,就已經開始懷疑了。最終的導火索是那個準噶爾可汗,希望迎娶甄嬛,而允禮冒失的出兵,讓皇上極大的懷疑甄嬛和允禮之間存在不正常的關係,此時已經是皇上第二次與甄嬛鬧掰了。但是皇上此時並沒有懷疑雙生子的事情。直到皇帝病了,在養病期間,一個嬤嬤說允禮和孟靜嫻的孩子長得像弘彥。

劇中一句話解釋:堂兄弟自然長的像。首先說,皇帝和允禮只是同父異母,兩個人並非是真的親兄弟,而按說皇帝與甄嬛的孩子與允禮、孟靜嫻的孩子相似度不會太大。所以,皇帝本來疑心重,再加上別人這樣一說,就不得不去調查了。

在皇帝設計讓允禮死的時候,皇帝只感覺允禮對甄嬛有非份之心,並未想到連自己的孩子都不是親生的。本來允禮就是先皇最愛的皇子,皇帝就對此忌憚,所以允禮必死。而甄嬛,皇帝沒有想到他最後控制不住甄嬛,覺得當時處死的話,對孩子影響不好吧。


菩提有樹惹塵埃


準格爾部摩格可汗來朝,認出甄嬛就是當年救她的女子,於是私下來找她,直言自己一定會實現當年的許願,得到自己想得到的。這一幕恰巧被血滴子夏刈看見,報告給皇上知曉。隨即摩格來向皇上請求迎娶熹貴妃和親,以此為撤兵條件。

皇上在女人與政權之間選擇了後者,假意答應摩格的條件。果郡王聽聞信以為真,他率領自己的衛隊兵丁,擅自離京追趕和親隊伍。果郡王一向不問政事,一心做個閒散王爺,可這次如此的不顧一切,不禁讓皇上斷定果郡王和甄嬛有情。幸虧蘇培盛提醒皇上,是果郡王對甄嬛有情,而非甄嬛對果郡王有情,皇上這才釋然,批准了果郡王自請駐守邊關受罰的請求。。

這三年來果郡王在邊關表現出色,屢立戰功,所有的部下將士對他極為推崇,隱約有了當年年羹堯的氣勢。皇上對果郡王日益忌憚。再加上夏刈又查獲果郡王給玉隱的每封信後都會問一句“熹貴妃安”,這讓皇上認為果郡王居心叵測,不但惦記自己的嬪妃,還惦記自己的皇位,已經留不得了。可甄嬛一直否認對果郡王有情,且甄嬛有皇子,皇上對她是真的捨不得。於是皇上想出一計,讓甄嬛給果郡王下毒,若甄嬛願意則說明甄嬛對果郡王無情,只殺果郡王;若甄嬛不願意,說明他倆有姦情,則兩個人都不能留。

終於,聰明的果郡王察覺了皇上的用意,用自己的性命換取了甄嬛的性命。果郡王已死,皇上大喜,賜甄嬛協力六宮之權,留下了甄嬛的一條命。


瞳心看世界


我覺得最主要有兩點∶

第一:若是甄嬛和果郡王同時死掉,那肯定會引起別人的猜測,若是要有人仔細去查,一定能夠查到蛛絲馬跡。況且很多人都會慢慢覺得甄嬛的兒子和果郡王的兒子長得很像。一旦兩人同時死掉,便是坐實了皇帝被自己弟弟戴了綠帽子的事實。



皇帝的面子比什麼都重要,所以他不會如此不小心,一定會為了自己面子留住甄嬛,而他留住甄嬛,也是因為皇帝很愛甄嬛,但他一直覺得自己心中只有純元,而甄嬛只是純元的影子罷了。


第二:當初先帝是有意栽培果郡王,把他當做接班人來養的。他其實一直對這事耿耿於懷,但還好果郡王一直沒有什麼出格的舉動,並且表現出了對皇位一點興趣都沒有的樣子。因此暫時安全。

可是這也像一根刺紮在皇帝心中,他是這麼一個多疑的人,怎麼可能不考慮這些,若是果郡王和他爭皇位,也有可能成功。不過這都是他的設想。


當時皇帝只是懷疑甄嬛和果郡王有染,還沒有懷疑孩子到底是誰的,若是甄嬛和果郡王都死了,他最看中的六阿哥在以後得登基之路肯定會更難,他也不想這樣。

終究是因為愛情啊~


愛豆伴醬



準確的說,皇帝不是不想除掉甄嬛,是事實上不好下手。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

第一,皇帝只是懷疑允禮和熹貴妃有私情,畢竟沒有實錘。允禮誤以為熹貴妃去和親,領兵去追,算是允禮這方面的錘,但是允禮打的旗號是維護大清的尊嚴。所以皇帝並不好發作,只能明獎暗罰,讓允禮駐守雁鳴關。

而三年後皇帝下定決心要殺果郡王,一是看見果郡王和浣碧的家書,每封信都問及熹貴妃安好,再次成為兩人有私情的錘,但是仍然不算實錘,且還是允禮單方面的。皇帝起了殺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果郡王在外治軍很得民心,然後經常提一些邊境互市之類的建議。在皇帝看來,不論你出發點是什麼,你就是覬覦皇位,邀買人心,插手朝政。

皇帝心裡,女人不算什麼,最重要的是皇位。所以覬覦熹貴妃尚且能忍,覬覦皇位是肯定忍不了的,皇帝也擔心熹貴妃變成允禮覬覦皇位的理由。

第二,所有讓皇帝懷疑的錘都不是實錘,且全是果郡王方面的,熹貴妃方面找不到太多實錘,不好下手,所以皇帝問蘇培盛說我這樣放過熹貴妃會不會嬌縱了她,蘇培盛知趣的回答說不關熹貴妃的事,是果郡王覬覦皇嫂。

第三,熹貴妃是貴妃,比她位分高的端妃和皇后不得寵,也沒有孩子,宮裡面熹貴妃獨大,皇帝也不好下手。另外熹貴妃有三個孩子,加一個養子,直接殺了她,怎麼跟孩子解釋,對孩子的未來也不好,兩個皇子都在熹貴妃這裡,還關係到以後立太子的事,皇帝在意天下人的議論。

有人說皇帝也有捨不得甄嬛的緣故,也許有那麼一點點吧,不是愛,是後宮暫時沒有可心人,還是甄嬛最好。在皇帝心裡,做事都是權衡利弊,從自身利益出發,絕對不會因為用情而改變決定。


清歡閣主


反正皇上不能都殺,如果兩人都殺的話,那就是對外人昭告他們有私情,一個是皇上的弟弟,一個是皇上的貴妃,這不是讓全天下人恥笑嗎?皇家的顏面何存!

所以,只能殺一個,隨便找個理由就行。

那麼殺誰呢?上次三阿哥愛上英貴人的時候,皇上明知英貴人是冤枉的,卻還是殺了自己的女人,留下了自己的兒子。

而這次,皇上卻留下了自己的女人,殺了自己的弟弟。

為什麼呢?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皇上有殺兄弟的先例。

太后臨死時對皇上說,你為了爭奪皇位,殘殺手足,早就冷血了。所以再多殺一個也無妨。

二、皇上認為是果郡王的錯。

皇上是個自負的人,他認為哪個女人都愛她,都會為他爭風吃醋 。甄嬛是愛皇上的,她和果郡王之間的事,都是果郡王一項情願,所以果郡王該死。



三、皇上早就起了殺意。

其實,皇上早就有殺果郡王的起意了:甄嬛假裝去和親,果郡王帶兵去追、果郡王不小心掉出像甄嬛的小像,以及果郡王每封家書上的“熹貴妃安”,讓皇上一步步加深對他的恨。還有英貴人和三阿哥的事,英貴人是果郡王送給皇上的,皇上當時就懷疑是果郡王故意挑撥他和他兒子的關係的。所以,皇上不殺果郡王才怪呢。

四、殺果郡王比殺甄嬛代價小。

果郡王無兒無女,殺了他沒有什麼後顧之憂。而甄嬛就不一樣啦,她有自己的阿哥、格格,還有扶養的阿哥,這裡邊可能有未來的皇上。如果殺了甄嬛,這些人會為他報仇的,說不定立即就報,因此而威脅到他的皇位呢。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不殺果郡王還能殺誰?


一眉彎彎


明知道兩人之間有私情,還只是除掉了允禮一人,答案看如下分析:

一、皇上認為允禮窺寄皇嫂,大不敬

皇上是那麼自負的一個人啊,在他看來,天下都是他的,天下的女人哪個不為自己傾心,而自己的嬪妃更是心心念念都在自己身上,他和甄嬛之間的私情,定是允禮勾搭甄嬛,才促使甄嬛變心的,所以,允禮是留不得。

二、皇上早就起了殺允禮之心

在甄嬛被送去和親的時候,允禮私自帶兵去搶親,以即被罰駐守邊疆多年還每封家書裡都掛念:“熹貴妃安”!

再加上三阿哥和瑛貴人的事,皇上的疑心病大誰都知道,他甚至覺得這是允禮在自己身邊安的一枚棋子時刻在監測自己,甚至更覺得甄嬛有皇子這是和允禮聯手對付自己。

所以,允禮是一定留不得了。

三、兩人中只殺一個,為防止落人口實

雖然知道兩人有私情,但兩人都被殺這無疑不是昭告天下:自己弟弟和自己妃嬪有私情!這樣的風險皇上是不能去冒的,而且殺允禮一人沒有後顧之憂,殺甄嬛就牽扯太多,一是至高無上的貴妃,二是有皇子和公主,這裡面牽扯太多的人和事,沒有殺允禮一人來的划算。


藍小妖精


《甄嬛傳》中風度翩翩的果郡王,一生痴情甄嬛,又多才多藝,可謂是專情中的好男人,倒是吸引了一大批痴男怨女們!


劇中多疑的皇上懷疑甄嬛和果郡王有私情,為什麼沒有將二人一併處死,而是單單殺了果郡王爺一個人呢?我覺得原因有三:

1.皇上要保住皇家顏面,也要給自己一個臺階

甄嬛此時已是身居有皇子跟公主的貴妃,無論甄嬛跟果郡王有沒有真的私情,必須做一個讓世人接受的做法,斬斷對此事件的聯想。所以果郡王就得是犧牲品,只當果郡王有不詭之心,覬覦皇嫂,沒有甄嬛什麼事,只是太過於美麗招的禍。劇中也可以從皇上為了保全皇長子三阿哥,冤殺瑛貴人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來。


皇上是九五至尊,覺得世間的女子都應該仰慕他,不相信也不接受自己的女人給他戴了綠帽子,有錯也歸咎於果郡王覬覦自己的女人美貌,甄嬛沒有錯,處死果郡王,就可以留住甄嬛的人和心在身邊了,這也是皇上一種自欺欺人的心理!皇上殊不知甄嬛因這件事徹底恨毒了他,為害死皇上埋下了種子!

二:皇上心中皇位排第一,任何威脅種子都得扼殺在搖籃裡!

果郡王帶自己的府裡衛兵去追甄嬛和親的隊伍,中了皇上的試探的計謀,最後自己請命為皇上去守三年邊關,日子過的清苦啊!卻沒有果郡王在邊關政績出色,還頗受朝中大臣擁護跟甚贊,這時又讓皇上感覺自己得之不易的皇位受到了威脅。最後皇上決定將允禮召回,並決定要處死果郡王。


劇中皇上生性多疑,自己好不容易從九子奪嫡中贏的勝利,最擔心的就是別人覬覦自己的皇位,所以哪怕是發現半點蛛絲馬跡都不容放過!果郡王是先帝最寵愛的兒子,文武雙全,又頗受朝臣擁戴,皇上一直對他存有防備心,總是三番五次的試探他,看他是否有不臣之心,要不是果郡王自己從來不過問朝中之事,只喜歡閒雲野鶴的生活,更是在皇上面前更是放低姿態,恐怕早就被皇上以千萬種理由把他除掉了。


三.劇中後期皇上對甄嬛還是有感情的。

皇上也看中跟甄嬛經過患難對他的真情,希望有一份填補心中純元無法給的感情空洞!所以皇上千方百計迎回來了甄嬛,失而復得。儘管面對回宮後的甄嬛外人有各種傳言,皇上還是相信甄嬛經歷磨難,轉性了!後宮中華妃走了,對自己真正有心的已經沒有幾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