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照著書本建賬做憑證

說起來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很不容易有了一份會計工作,是一家國有商業企業投資的新廠,是離家幾百公里一家二三十人的小廠。總部主管會計沒做過製造企業的會計,我去的時候只有一本憑證,連賬本都沒有。

學了會計專業還沒真刀實槍地做過會計呢,自然是興奮不已。買賬本的時候才發現明細賬本有好幾種,是不是都要買回來?自己也拿不準,最後買了總賬和三欄式明細賬回來,登賬的時候發現不太對了,費用明細賬怎麼記都不太對勁,原材料、包裝物明細賬好像也有問題,沒有老賬本可以參考也沒有老會計可以問。

無奈之下,翻出《基礎會計》找答案,仔細看完一遍,終於分清楚了什麼是三欄式、多欄式、數量金額明細賬,接著登賬,還是不停地有問題出現。好在明細賬是活頁賬,可以隨便抽取,不知道浪費了多少賬頁子終於把第一個月的賬登好了。

前面幾個月登的明細賬挺順利的,有一個月總是對不上,利潤結轉好像也有問題,找來找去,發現收入科目的借方除了結轉利潤以外還有其他發生額,這樣造成明細賬的發生額和總賬的發生額度對不上;費用科目的貸方也是同理,從此知道收入科目的借方和費用科目的貸方最好不要有發生額,如果有業務發生,通常是直接衝減收入的貸方科目或費用的借方科目。

稅務局來例行查賬了,來查賬的是比我們低一級的校友,都是剛畢業不久,他水平比我也高不了多少,但稅務查賬的角度自然是和做賬是有點差異的,還是有點小緊張。好在也沒什麼問題,象徵性地補了點稅就過去了,從那時候起,就明白平時做賬留點小小漏洞是有必要的,讓稅務查賬人員也好有成就感(壞笑)。後來有同事不太理解賬務處理一向比較規範的我為什麼會對某些缺發票、發票抬頭寫錯的什麼的能睜一眼閉一眼。不過,這種方式現在行不通了。

這樣的查賬隔三差五就要來一次,搞的我也不能掉以輕心,繼續拿起《基礎會計》邊看書邊做憑證,真的有點像開卷考試。同時,對稅務查賬的思路也有了大概的瞭解,那在日常的會計處理過程中會規避一些小問題。

那兩年好像正在考初級會計,《會計實務》、《經濟法》、《成本會計》三門課程,平時的會計憑證處理是按照《會計實務》進行的。雖然是個很小的製造企業,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成本會計》居然也有了用武之地。判斷成本的性質,區分什麼是原材料、輔助材料、包裝物,居然還想到讓廠長提供原材料的標準用量。現在想想,是不是那個時候就已經有業財融合的思想了?

在那個小廠做了兩三年會計,也考了兩三年的試,照著書本做憑證,理論指導實踐,像是做案例題。考試、工作用的是同一套理論,不用切換大腦,從此養成了規範處理業務的習慣。這種做法,不論是在各種會計考試還是後來的工作中都是獲益匪淺。

後來帶財務團隊,遇到會計分錄分歧,讓會計們看書查資料然後做判斷,極少直接讓會計們按照我的思路做。經常是先理論判斷,然後再分析實際是否能做到或是做不到的原因,大部分情況下是可以做到的,實踐還是需要理論指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