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被孔子视作“仁之典范”的管仲,其学说有哪些值得今人重视的?

管子,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人。早年经商,后由鲍叔牙举荐,被齐桓公委任为相。任政40年间,察贤任能,兴利除弊,通货积财,富国强兵,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被孔子视作“仁之典范”的管仲,其学说有哪些值得今人重视的?

孔子曾赞誉他为“仁”的典范,《论语·宪问》指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着侵略者的衣服了!)”由此可见,管仲对当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司马迁《史记》不仅为之立传,而且清楚说明了作传的动因:“余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被孔子视作“仁之典范”的管仲,其学说有哪些值得今人重视的?

记载管仲言行学说的《管子》一书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其所具之道家理论,可与《老子》《庄子》媲美;其法家之言,与《商君书》《韩非子》各不相掩。特别是“轻重之说”,诸子都不曾言及,惟《管子》论述详尽,颇能反映远古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博学书院择其轻重之说分享如下:

那些看似不合理的牛人话语,其实就是不合理的。

出自《管子·事语》

齐桓公与管仲探讨治理国事的上策。管仲先问什么为上策,桓公说:“泰奢教我说:‘如果车惟车盖不加修饰,衣服不大量添置,女工的事业就不能发达。祭祀活动的礼器中没有牲畜,诸侯不依礼用牛,大夫不依礼用羊,那么六畜就不能繁育。若不高筑楼台,美化官室,各种建材就没有用处。’这种说法对不对?”管仲认为不对。桓公问为什么不对,管仲回答说:“这是幅员辽阔的大国的做法。那里天子管辖着方圆千里的土地,列国诸侯则方圆百里,滨海子爵之国方圆七十里,男爵之国方圆五十里,对天子来说,全国就像胸臂一样运转自如。故能及时调节缓急余缺,即使财货流通于民间,君主也不担忧。但是,那领土狭小的国家,而要与大国争强,就必须使农民寒耕暑耘,使成果归于朝廷;使妇女勤于纺纱织布,功利归于官府。搞不好就会激发民怒,伤害民心,毕竟国家没有积蓄就不能用人,没有财宝就不能激励臣民。像泰奢说的那些奢侈的办法,是不可用在领土狭小的国家的。”

金句回鸣:非积蓄不可以用人,非有积财无以劝下。


从理论高度阐释最具适用性的治理机要

出自《管子·揆度》

桓公说:“古语说‘事名二、正名五而天下治’,那什么叫‘事名二’?管仲回答说:“天道为阳,地道为阴,这就是‘事名二’的意思。桓公说:“什么叫‘正名五’?”管仲回答:“权、衡、规、矩、准,这就是正名五的内涵。”它反映为颜色就是青、黄、白、黑、红;表现为声音,就是宫、商、角、徵、羽;体现为味觉,就是酸、辣、咸、苦、甘。事名二、正名五,是人君用来控制人们的。味,是用来控制人们口感的;声,是用来控制人们听觉的;色,是用来控制人们视觉的。人君失去‘二五’,就会亡国;大夫失去‘二五’,就会失势;民众失去‘二五’,就会亡家。这是治理的机要。

金句回鸣:事名二、正名五而天下治。


别人凭什么为你卖命?

出自《管子·轻重甲》

管子说:“咚咚击鼓,战士为之振奋;锵锵击钟,战士冲锋陷阵,前仆后继,哪怕马革裹尸,挂彩负伤也保持一往无前。这并不是因为同敌人有不共戴天之仇,而是由于有吃有用,重禄厚赏之所致。所以,君主坐于朝廷,如果爵禄不随时准备,臣下就不肯尽忠;主将出征,如果奖赏不随时颁发,士卒就不肯死战。因此,大臣是为朝廷的爵禄所控制,列阵作战的士卒是为奖赏所控制。所以,要使父亲牺牲儿子,兄长牺牲弟弟,妻子牺牲丈夫,唯有重禄重赏才做得到。这样,将士才会不远万里,威镇边境的臣民;才会不避艰难,征服山川险要、易守难攻的国家。兵发才能如雷霆一般猛烈,行动如风雨一样迅速。独出独入,无可抵挡。”

金句回鸣:湩(dòng)然击鼓,士忿怒;锵然击金,士帅然。策桐鼓从之,舆死扶伤,争进而无止。口满用,手满钱,非大父母之仇也,重禄重赏之所使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