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1923年,部隊文書沈從文為何執意當“北漂”?而沒有去考黃埔軍校

1923年,21歲的小鎮青年沈從文從故鄉辭職隻身來到了北京,成為一名民國“北漂”。舉目無親、身無分文闖京城,在21世紀的今天尚且需要足夠的勇氣,何況近百年前?是什麼原因讓年輕的沈從文做出了這樣一個重大決定?

故事要從湘西小城保靖說起,其中有一個人不得不提。

1923年,部隊文書沈從文為何執意當“北漂”?而沒有去考黃埔軍校

他曾是沈從文的上司,也曾是賀龍的上司和對手,是湘西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如果沒有他的鼓勵和三個月的薪水,沈從文走出湘西或許還要頗費些周折;如果沒有他那個“學歷史的地方”,沈從文或許不會開始對歷史文物產生濃厚的興趣,以至於幾乎影響了其後半生的選擇。二人相差20歲,短暫的人生交集,幾乎影響了沈從文的一生。

他就是陳渠珍,人稱“湘西王”,是親歷清朝、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不同時代的“振奇之傑”,與熊希齡、沈從文並稱“鳳凰三傑”。

1923年,部隊文書沈從文為何執意當“北漂”?而沒有去考黃埔軍校

1938年出版的《艽野塵夢》(圖片來自網絡)

他70多年前寫就的《艽野塵夢》被藏學家任乃強稱為“人奇,事奇,文奇”的奇書,被作家馬麗華評價為“誰讀過它,誰將終身銘記”。書中,他與藏族姑娘西原的傳奇愛情故事至今為世人所驚歎,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

沈從文與陳渠珍相識於1922年。彼時,沈從文年僅20歲,剛從川東被部隊遣散回到保靖,做了一名書記官,而陳渠珍已是執掌湘西軍政大權的統領官了。

若干年後,功成名就的沈從文對大學生說,一個人一生中總有一個使生命出現轉機的地方,珍惜它,把握它,是非常重要的。而他自己生命中的第一個轉機就出現在保靖,得益於當時的統領官陳渠珍。

“這份生活實在是我一個轉機,使我對於全個歷史各時代各方面的光輝,得了一個從容機會去認識,去接近。”《從文自傳》中,沈從文這樣評價在保靖的生活。

1923年,部隊文書沈從文為何執意當“北漂”?而沒有去考黃埔軍校

20世紀20年代初攝於保靖的沈從文(圖片來自網絡)

而更大的轉變則發生在接觸新思想後。“我想我得進一個學校,去學些我不明白的問題,得向些新地方,去看些聽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為什麼在偏遠的湘西,在部隊當兵的沈從文有這般非凡的見識?從大的環境來說,這與陳渠珍同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20世紀20年代初,陳渠珍在保靖建起了湘西巡防軍統領部,推行湘西自治,獎勵農耕,興辦實業,大辦教育,振軍興武,是“湘西曆史走向近代的重要一頁”。用沈從文的話來說,就是“地方就驟然有了一種嶄新的氣象”。

1923年,部隊文書沈從文為何執意當“北漂”?而沒有去考黃埔軍校

在這種嶄新的氣象下,沈從文遇到了受五四運動影響的印刷工,完成了新思想的第一次啟蒙,從此不再看《花間集》,不再寫《曹娥碑》,卻歡喜看《新潮》《改造》了。在新思想的衝擊下,沈從文萌發了出去走走看看,尋求別樣人生的念頭。

將此想法怯怯地對陳渠珍提起時,沈從文得到的是一份手諭和鼓勵。憑著這份手諭,沈從文從軍需處拿了27塊錢。臨走時,陳渠珍對沈從文說:“你到那兒去看看,能進什麼學校,一年兩年可以畢業,這裡給你寄錢來。情形不合,你想回來,這裡仍然有你吃飯的地方。”

帶著陳渠珍給的這份“勇氣”,21歲的沈從文從湖南到漢口,從漢口到鄭州,從鄭州轉徐州,從徐州又轉天津,19天后,提了一卷行李,出現在北京前門車站。由此,沈從文跨出了人生中最具決定性意義的一步,開啟了作家沈從文的坎坷而輝煌的人生之旅。

建國後,沈從文進入剛成立的歷史博物館工作,轉攻古代工藝美術史研究。他的人生開始了另一個轉機。而這個轉機也能在最初的保靖歲月中找出端倪。

1923年,部隊文書沈從文為何執意當“北漂”?而沒有去考黃埔軍校

1959年,沈從文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新陳列室做解說員。內山嘉吉攝(圖片來自網絡)

陳渠珍的那間書房中“放了四五個大楠木櫥櫃,大櫥里約有百來軸自宋及明清的舊畫,與幾十件銅器及古瓷,還有十來箱書籍,一大批碑帖,不多久且來了一部《四部叢刊》”。沈從文做的最多的是整理書籍,登記舊畫與古董,於是學會了許多知識。

1923年,部隊文書沈從文為何執意當“北漂”?而沒有去考黃埔軍校

1961年,沈從文(前排右三)指導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導演、演員觀看《皕美圖》。(圖片來自網絡)

無事可做時,沈從文就把那些舊畫一軸一軸地取出,掛到壁間獨自來鑑賞,或翻開《西清古鑑》、《薛氏彝器鐘鼎款識》這一類書,努力去從文字與形體上認識房中銅器的名稱和價值。再去亂翻那些書籍,一部書若不知道作者是什麼時代的人時,便去翻四庫提要。“這就是說我從這方面對於這個民族在一段長長的年份中,用一片顏色,一把線,一塊青銅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做成的種種藝術,皆得了一個初步普遍的認識。由於這點初步知識,使一個以鑑賞人類生活與自然現象為生的鄉下人,進而對於人類智慧光輝的領會,發生了極寬泛而深切的興味。”

1923年,部隊文書沈從文為何執意當“北漂”?而沒有去考黃埔軍校

1981年,《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出版,居中者為沈從文(圖片來自網絡)

在這些黯淡而孤獨的日子裡,沈從文紮下了歷史、文學、藝術的中國傳統根子。金介甫在《鳳凰之子·沈從文傳》一書中寫道:“他所接觸的中國古代繪畫藝術,尤其是宋元以後的繪畫傳統,顯明地從一個側面規範了他後來的文學創作的風貌;浸透在他創作中的古典文學修養,後半生從事文物研究必需的學識基礎,乃至他對中國書法歷史透徹瞭解,幾乎都能在這裡找到最初的源頭。”

1923年,部隊文書沈從文為何執意當“北漂”?而沒有去考黃埔軍校

五十一節五點半外白渡橋所見—江潮在下落,慢慢的。橋上走著紅旗隊伍。船還在睡著,和小嬰孩睡在搖籃中,聽著母親唱搖籃曲一樣,聲音越高越安靜,因為知道媽媽在身邊。(沈從文繪)

1923年,部隊文書沈從文為何執意當“北漂”?而沒有去考黃埔軍校

據學者介紹,此後,從湘西來到北平,青年沈從文方向未定,歷史、文物、美術等書籍卻是他的閱讀之重。抗戰時寓居雲南,他也對西南文物中一些為歷史和現代學人所忽略的東西情有獨鍾。

汪曾祺回憶:“我在昆明當他的學生的時候,他跟我(以及其他人)談文學的時候,遠不如談陶瓷、談漆器、談刺繡的時候多。他不知從哪裡買了那麼多少數民族的挑花布。沏了幾杯茶,大家就跟著他對著這些挑花圖案一起讚歎了一個晚上。”

1923年,部隊文書沈從文為何執意當“北漂”?而沒有去考黃埔軍校

1979年,沈從文在北京(圖片來自網絡)

保靖之於沈從文是有特殊意義的。在一生眾多照片中,沈從文常常選取他攝於保靖的照片放在著作的開卷。在《從文自傳》18篇文章中,《保靖》、《學歷史的地方》、《一個轉機》3篇回憶在保靖的時光。據說,沈從文去世那年,一位保靖籍畫家去北京看望他。說起保靖,他兩眼放光。

有人說,鳳凰孕育了沈從文,北京成就了沈從文,而保靖則是他生命的轉折點。這個轉折點上的關鍵人物正是他的同鄉陳渠珍。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