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1923年,部队文书沈从文为何执意当“北漂”?而没有去考黄埔军校

1923年,21岁的小镇青年沈从文从故乡辞职只身来到了北京,成为一名民国“北漂”。举目无亲、身无分文闯京城,在21世纪的今天尚且需要足够的勇气,何况近百年前?是什么原因让年轻的沈从文做出了这样一个重大决定?

故事要从湘西小城保靖说起,其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

1923年,部队文书沈从文为何执意当“北漂”?而没有去考黄埔军校

他曾是沈从文的上司,也曾是贺龙的上司和对手,是湘西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如果没有他的鼓励和三个月的薪水,沈从文走出湘西或许还要颇费些周折;如果没有他那个“学历史的地方”,沈从文或许不会开始对历史文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至于几乎影响了其后半生的选择。二人相差20岁,短暂的人生交集,几乎影响了沈从文的一生。

他就是陈渠珍,人称“湘西王”,是亲历清朝、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时代的“振奇之杰”,与熊希龄、沈从文并称“凤凰三杰”。

1923年,部队文书沈从文为何执意当“北漂”?而没有去考黄埔军校

1938年出版的《艽野尘梦》(图片来自网络)

他70多年前写就的《艽野尘梦》被藏学家任乃强称为“人奇,事奇,文奇”的奇书,被作家马丽华评价为“谁读过它,谁将终身铭记”。书中,他与藏族姑娘西原的传奇爱情故事至今为世人所惊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沈从文与陈渠珍相识于1922年。彼时,沈从文年仅20岁,刚从川东被部队遣散回到保靖,做了一名书记官,而陈渠珍已是执掌湘西军政大权的统领官了。

若干年后,功成名就的沈从文对大学生说,一个人一生中总有一个使生命出现转机的地方,珍惜它,把握它,是非常重要的。而他自己生命中的第一个转机就出现在保靖,得益于当时的统领官陈渠珍。

“这份生活实在是我一个转机,使我对于全个历史各时代各方面的光辉,得了一个从容机会去认识,去接近。”《从文自传》中,沈从文这样评价在保靖的生活。

1923年,部队文书沈从文为何执意当“北漂”?而没有去考黄埔军校

20世纪20年代初摄于保靖的沈从文(图片来自网络)

而更大的转变则发生在接触新思想后。“我想我得进一个学校,去学些我不明白的问题,得向些新地方,去看些听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为什么在偏远的湘西,在部队当兵的沈从文有这般非凡的见识?从大的环境来说,这与陈渠珍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0世纪20年代初,陈渠珍在保靖建起了湘西巡防军统领部,推行湘西自治,奖励农耕,兴办实业,大办教育,振军兴武,是“湘西历史走向近代的重要一页”。用沈从文的话来说,就是“地方就骤然有了一种崭新的气象”。

1923年,部队文书沈从文为何执意当“北漂”?而没有去考黄埔军校

在这种崭新的气象下,沈从文遇到了受五四运动影响的印刷工,完成了新思想的第一次启蒙,从此不再看《花间集》,不再写《曹娥碑》,却欢喜看《新潮》《改造》了。在新思想的冲击下,沈从文萌发了出去走走看看,寻求别样人生的念头。

将此想法怯怯地对陈渠珍提起时,沈从文得到的是一份手谕和鼓励。凭着这份手谕,沈从文从军需处拿了27块钱。临走时,陈渠珍对沈从文说:“你到那儿去看看,能进什么学校,一年两年可以毕业,这里给你寄钱来。情形不合,你想回来,这里仍然有你吃饭的地方。”

带着陈渠珍给的这份“勇气”,21岁的沈从文从湖南到汉口,从汉口到郑州,从郑州转徐州,从徐州又转天津,19天后,提了一卷行李,出现在北京前门车站。由此,沈从文跨出了人生中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开启了作家沈从文的坎坷而辉煌的人生之旅。

建国后,沈从文进入刚成立的历史博物馆工作,转攻古代工艺美术史研究。他的人生开始了另一个转机。而这个转机也能在最初的保靖岁月中找出端倪。

1923年,部队文书沈从文为何执意当“北漂”?而没有去考黄埔军校

1959年,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陈列室做解说员。内山嘉吉摄(图片来自网络)

陈渠珍的那间书房中“放了四五个大楠木橱柜,大橱里约有百来轴自宋及明清的旧画,与几十件铜器及古瓷,还有十来箱书籍,一大批碑帖,不多久且来了一部《四部丛刊》”。沈从文做的最多的是整理书籍,登记旧画与古董,于是学会了许多知识。

1923年,部队文书沈从文为何执意当“北漂”?而没有去考黄埔军校

1961年,沈从文(前排右三)指导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演员观看《皕美图》。(图片来自网络)

无事可做时,沈从文就把那些旧画一轴一轴地取出,挂到壁间独自来鉴赏,或翻开《西清古鉴》、《薛氏彝器钟鼎款识》这一类书,努力去从文字与形体上认识房中铜器的名称和价值。再去乱翻那些书籍,一部书若不知道作者是什么时代的人时,便去翻四库提要。“这就是说我从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份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做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

1923年,部队文书沈从文为何执意当“北漂”?而没有去考黄埔军校

1981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出版,居中者为沈从文(图片来自网络)

在这些黯淡而孤独的日子里,沈从文扎下了历史、文学、艺术的中国传统根子。金介甫在《凤凰之子·沈从文传》一书中写道:“他所接触的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尤其是宋元以后的绘画传统,显明地从一个侧面规范了他后来的文学创作的风貌;浸透在他创作中的古典文学修养,后半生从事文物研究必需的学识基础,乃至他对中国书法历史透彻了解,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最初的源头。”

1923年,部队文书沈从文为何执意当“北漂”?而没有去考黄埔军校

五十一节五点半外白渡桥所见—江潮在下落,慢慢的。桥上走着红旗队伍。船还在睡着,和小婴孩睡在摇篮中,听着母亲唱摇篮曲一样,声音越高越安静,因为知道妈妈在身边。(沈从文绘)

1923年,部队文书沈从文为何执意当“北漂”?而没有去考黄埔军校

据学者介绍,此后,从湘西来到北平,青年沈从文方向未定,历史、文物、美术等书籍却是他的阅读之重。抗战时寓居云南,他也对西南文物中一些为历史和现代学人所忽略的东西情有独钟。

汪曾祺回忆:“我在昆明当他的学生的时候,他跟我(以及其他人)谈文学的时候,远不如谈陶瓷、谈漆器、谈刺绣的时候多。他不知从哪里买了那么多少数民族的挑花布。沏了几杯茶,大家就跟着他对着这些挑花图案一起赞叹了一个晚上。”

1923年,部队文书沈从文为何执意当“北漂”?而没有去考黄埔军校

1979年,沈从文在北京(图片来自网络)

保靖之于沈从文是有特殊意义的。在一生众多照片中,沈从文常常选取他摄于保靖的照片放在著作的开卷。在《从文自传》18篇文章中,《保靖》、《学历史的地方》、《一个转机》3篇回忆在保靖的时光。据说,沈从文去世那年,一位保靖籍画家去北京看望他。说起保靖,他两眼放光。

有人说,凤凰孕育了沈从文,北京成就了沈从文,而保靖则是他生命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上的关键人物正是他的同乡陈渠珍。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