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3 「獨家分析」託市價大幅下調 “稻強米弱”格局或變

近年,國內大米市場頻繁出現“稻強米弱”現象。理論上,大米價格應隨稻穀價格變化,考慮到加工成本,大米價格應略高於稻穀價格,但稻穀價格經常與大米價格倒掛,米價漲幅低於稻價漲幅,米企利潤低迷,部分小米廠經營困難,一度出現破產倒閉現象。近兩年,我國稻穀最低收購價開始下調,尤以今年下調幅度最為明顯。那麼,託市價下調後,“稻強米弱”格局能否改變?

成因:新陳摻兌低價競爭

“稻強米弱”現象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引發的,既有國內因素,也有國際因素。國內因素主要為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稻穀種植成本剛性上漲。託市政策自2004年開始實施,自2008年起最低收購價逐年上漲,2015年開始保持穩定。

在託市價上漲的前幾年,稻穀市場價持續處於高位,農戶種植積極性提高,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我國臨儲庫存屢創新高。

稻穀價格形成受政策主導,市場作用減弱。

受國內加大環保檢查力度影響,化肥、農藥價格均較前期上漲,且田地租賃價格居高不下,稻穀種植成本隨之增加。

“米弱”則是受下游加工企業產能過剩、米企無序競爭以及進口大米衝擊、邊境走私大米大量流入內地等因素影響。

稻穀作為國家重要的糧食品種,持續多年的託市收購導致市場出現“稻強米弱”格局。在國家政策保護下,稻穀市場價格持續上漲,而成品糧市場受供應增多、新陳摻兌、低價競爭等因素影響,價格上漲幅度遠低於稻穀。

怪象:新稻入庫陳米入市

我國於2016年首次下調早秈稻最低收購價,2017年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最低收購價均小幅下調,2018年三大品種最低收購價大幅下調,三等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分別調整為每50公斤120元、126元和130元,較2017年分別下調10元、10元和20元。若按每畝1000斤的產量測算,農民種植水稻的收入將較去年減少100~200元/畝。雖然最低收購價下調,但與玉米、大豆市場改革不同,稻穀託市價格下調與生產者補貼同步進行,農戶種植收益仍能得到保障。

我國稻米市場曾一度出現新稻入庫、陳米入市的現象。收儲企業將每年收購的新稻穀送入糧庫賺取差價,然後通過陳稻輪換拍賣等方式低價採購陳糧進行加工。市場新陳混雜,新稻穀存入儲備庫等待輪換,陳稻穀入市成為口糧。稻穀託市價格下調以及在等級上的新要求,既有利於米企降低加工成本,又能夠保障入庫稻穀質量。

展望:改革發力格局或變

目前,國內稻穀市場仍處於傳統消費淡季,市場需求疲弱,購銷清淡,加之本年度臨儲稻穀拍賣提早進行,市場原糧供應充足。

臨儲拍賣及託市收購底價的下調,使得稻穀市場主流價格走低,“稻強”格局不再。

雖然市場中陳米及摻兌米增多,主流米價走低,但優質米需求穩定、供應偏緊支撐其價格,且國內外大米的價差較往年縮減幅度較大,進口米衝擊力度降低,“米弱”現象也有所減輕。而企業採購原糧成本較前期降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障企業利潤。

預計後期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大,稻穀託市價格不斷調整,“稻強米弱”現象或將不再出現,我國糧食流通機制和價格機制將更加健全。

「独家分析」托市价大幅下调 “稻强米弱”格局或变

來 源丨糧油市場報

總值班丨劉新寰 統籌丨劉超 編輯丨從申

「独家分析」托市价大幅下调 “稻强米弱”格局或变

中國糧食行業第一媒體

讓您深入瞭解中國糧食經濟

新媒體業務電話:0371-6810376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