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8 幣圈花樣翻新 投資者難獲“安全感”

幣圈的“暴富神話”給“韭菜們”上了血淋淋的一課,被割了一茬又一茬的倔強的“韭菜們”終於如夢方醒,頑強地踏上了維權之路。最怕孤單和寂寞的幣圈,正在用“跑路”、“破發”、“收網”等帶有貶義色彩的字眼換取著不菲的流量,只要還在聚光燈下,醜聞昭著的熱點又如何?從牛市行情到暴富神話再到幣圈的相愛相殺,如今風險事件頻發的它,還能製造出哪些熱點活躍大眾,靠互捧炒作出的圈子還能堅挺多久?

幣圈花樣翻新 投資者難獲“安全感”

著名投資家巴菲特在2018年度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東大會上說道:“虛擬貨幣不是一個像土地或者公司這樣,產生價值的資產,即一個持有者可以以比他們買入時更高的價格賣給下一個人。這和集郵與收藏黃金是一樣的道理。雖然人們可能會像去年那樣對虛擬貨幣市場趨之若鶩,但這種熱潮過後,糟糕的結局就要出現,這樣的交易也往往吸引騙子。”

幣圈花樣翻新 投資者難獲“安全感”

[A]亂象叢生 幣圈藏了多少“雷”?

所謂破發就是指加密代幣的市場價格低於私募時的初始價格,這類代幣被稱為“破發幣”。據統計,2018年後登陸各大交易所的247種虛擬貨幣中,有87.5%長期處於破發狀態。例如,幣圈大佬站臺的太空鏈SPC、上線後一瀉千里的MEX、直接下線的超級明星MXCC、破發近十倍的俄羅斯Mondo等耳熟能詳。

據一位幣圈人士介紹:“這些‘破發幣’價格曲線多數都有一個相似的拋物線,即發行之後迅速拉昇,形成一個高點,然後快速跌下來,跌破發行價,再也起不來。“韭菜”剛入場,跑都來不及。更狠的則是發行後直接一路狂跌。”

除了破發割“韭菜”,“懶省事兒”的則是直接跑路。近日,據齊魯晚報報道,萊蕪的投資者卞先生便遭遇了認購虛擬貨幣投入16萬元,結果發幣的公司人去樓空。不只卞先生,Refereum項目的帶頭人“李詩琴”,疑似捲走了13個項目的1.5萬個ETH後消失。名為DSP的ICO項目,代幣總量為10億,眾籌數量為5億,團隊集體跑路,所有的投資者在之前都被移出了微信群聊。名為“超級明星”項目,因項目方失聯,幣價一夜歸零……

幣圈花樣翻新 投資者難獲“安全感”

5月17日,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下稱技術平臺)公佈前期對假虛擬貨幣平臺進行持續監測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4月,技術平臺累計發現假虛擬貨幣421種,其中60%以上的假虛擬貨幣網站服務器部署在境外,此類平臺難發現、難追蹤,存在很大的跑路風險。

“因為我國監管層對虛擬貨幣秉持嚴監管的態度,很多虛擬貨幣運作團隊為了規避風險,其核心都在國外,東南亞、印度尼西亞等地居多,只留宣傳推廣團隊在國內,客戶群體還是我國人。”上述幣圈人士告訴期貨日報記者。

記者根據幣圈行情資訊類網站統計得出,截至發稿,目前市面上上線的幣種已高達2873個,幣種總市值逾20000億元。在跑路、被盜、代投陷阱和隨意操縱“幣值”亂象叢生中,琳琅滿目的幣種中還隱藏著多少黑暗,高市值的內心下又有多少鬼心思在蠢蠢欲動?割不完的“韭菜”就像排雷用的探測器,不斷髮出刺耳的警報聲。

[B]抓住心理 交易平臺樂此不疲

互聯網時代,信息更迭日新月異,風口更是一波接著一波,甚至來不及反應。投資者為了抓住風口,避免其失效,多數會通過信賴名人和網紅進行非理性投資。記者瞭解到,幣圈的宣傳模式正是利用投資追逐熱點的心理,通過名人站臺和塑造網紅來為幣圈造勢。幣圈某自媒體運營人員劉先生說道:“套路無非是先用一些聽起來高大上的技術名詞進行平臺包裝,然後邀請很多不知道真假的名人來站臺,這些名人中有的是真的,有的則是頭銜很大,其實是虛構的,這也屬於幣圈不法分子詐騙鏈中的一環。還有的會在網上找一些國外名人照片資料進行技術處理來達到平臺的宣傳效果,‘山高皇帝遠’的無人追究也無從考究,看起來很厲害,其實都是包裝出來的。”

幣圈花樣翻新 投資者難獲“安全感”

偽裝好陷阱,便是請“韭菜”入甕了,但由於幣圈大多數空氣幣或傳銷幣項目方已經攜款跑路,“割韭菜”手法已昭然若揭,投資者們也都提高了警惕。但卑劣的人不在少數,在收割完一輪“韭菜”後,發現菜地裡再也沒有“韭菜”可收時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一位曾參與虛擬貨幣市場運作者告訴記者:“無論是ICO投資者還是項目方,他們都迫切想將手中完全沒有價值的空氣幣或傳銷幣脫手,畢竟這些幣留在手中只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數字代碼,不惜花費高昂的礦工費(轉賬費用)也要將這些空氣幣或傳銷幣轉移給其他投資者。畢竟與礦工費比起來,天文數字的空氣幣和傳銷幣只要能出手,花一點小錢也不算什麼。於是一些交易平臺再生詭計,放開這些空氣幣和傳銷幣的上市門檻,讓其轉賬到交易平臺上市交易,私下通過與礦工們串通,趁這些空氣幣或傳銷幣蜂擁而至導致礦工費用成倍數增長時,讓礦工們大肆收取正常用戶和這些空氣幣的轉賬礦工費。”

在“韭菜”越來越難割的環境下,交易平臺又動起了通過利潤反饋吸引“韭菜”到來的“歪腦筋”。上述知情人士介紹道:“首先虛擬貨幣交易所宣稱每小時都會將整個交易所內的收入折算成自己控制的加密貨幣按比例返還給用戶。通過所謂的獎勵機制吸引大量的“韭菜”。然後上市大量可以控制的空氣幣和傳銷幣,因為這些空氣幣和傳銷幣持幣人不夠集中,很好控制其價格。再操縱這些空氣幣和傳銷幣一路上漲,並吸引人們購買,隨後再大肆瘋狂拋售,進而達到“割韭菜”的目的。交易所產生的收益手段是以收取大量的ETH、BTC、LTC等主流幣,返利自己發的加密貨幣,這就相當於進的是黃金、白銀、銅錢,然後返利出去的是自己印刷的白紙。”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在幣圈病入膏肓之際,提起“割韭菜”,不法分子或仍能慷鏘有力地說道:“扶我起來試試。”

幣圈花樣翻新 投資者難獲“安全感”

[C]維權艱難 律師出面解疑釋惑

“現在維權還來得及,讓我們團結一致,不要讓天天交易所(下稱天天)老闆帶著小姨子跑路了才後悔莫及。”記者據天天白皮書瞭解到,其獨創的新幣搶購計劃開啟不久,便維權聲四起,這無疑給天天高喊的“搶到就是賺到”潑了一盆冷水。TTF作為天天的平臺通證,發行總量恆定100億,天天稱會將大部分收入分配給TTF的持有者。但記者發現,針對天天的模式,有投資者在天天創世會員自治社區群裡提出了質疑:“我45000個,每天解鎖1.46個,需要30821.9天,約84.4年,我今年29歲,需要活夠114歲左右才能解鎖完畢”。更有投資者直接嘲諷道:“天天能成為百年企業嗎?”名為“鵬比特”的網友則諷刺道:“建議天天上個遺產鏈記錄一下,等子孫長大了利用智能合約領回這筆富可敵國的鉅款!”面對質疑聲,有不少投資者反映天天在電報群裡狂踢人,把不同意見的投資者趕走,最後由於反對者太多,乾脆把群解散了。

投資者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記者通過域名信息備案管理系統未能查詢到天天的官網地址,也未能找到其任何聯繫信息,只有一虛擬的在線客服閉口不談。對於天天的官網,自媒體博主“區塊鏈女博士”發文稱:“頁面這麼low,很明顯就是想圈一波就跑路的。”

維權聲四伏的天天只是幣圈的冰山一角,記者通過關鍵字搜索發現,已有百餘個涉及虛擬貨幣維權的QQ群建立。在網絡問答社區知乎上,有關虛擬貨幣被詐騙,怎麼維權的相關提問不勝枚舉。對於幣圈的這些問題,大成律師事務所肖颯梳理總結道,國家沒有認可具有發行虛擬貨幣的公司。鑄幣權屬於國家公權力,不是哪個公司可以承接的。目前法律官司主要集中在私募ICO的糾紛、清退糾紛、詐騙案件、組織領導傳銷案多。

關於幣圈投資者如何維護自身權益的問題,肖颯認為,維權要看請求權的基礎是什麼,如果是被欺詐了,那麼按照侵權法的規則來處理,可以到法院起訴。如果是私募階段合同履行出現了問題,那麼按照合同法的規則來處理,也可以到法院起訴。如果是被詐騙了,可以收集材料,到項目所在地或自身居住地派出所報案。如果項目方在海外,那麼侵權訴訟難度較大,一般要到所在國起訴。合同糾紛根據約定的仲裁或法院起訴。如果是詐騙,在我國和境外當地均可報案。

幣圈花樣翻新 投資者難獲“安全感”

[D]法網恢恢 投資者卻難周全

50億!35萬人!這一群只有小學文化的騙子,居然騙了全世界,真是讓人目瞪口呆!近日,根據福建泉州市公安局通報的情況,這起體量龐大的傳銷案形成高達309層的傳銷網絡,火爆時需排隊一個月才能買上其所發行的虛擬貨幣,短短一年內就吸引會員35萬人。記者通過翻閱資料得知,此案主角為沃克生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沃克),其宣稱是一家“互聯網+”投資公司,是犯罪嫌疑人王良妙於2015年3月設立的網絡理財平臺,宣稱經營“DEMWK新加坡外貿進出口公司”發行的虛擬貨幣CPM。沃克所採用的模式為常見傳銷幣套路,參與投資者需有老會員推薦,繳費購買激活幣成為會員,繳納700元就可以成為一星會員,最高的六星會員需繳納3.5萬元。成為會員後,根據繳納金額,獲得100至5000不等的K幣。會員有靜態和動態兩種收益模式。靜態模式就是用入會時獲得的K幣購買CPM虛擬貨幣坐享升值收益,動態模式則是發展下線人員抽取佣金。

關於傳銷幣的模式,期貨日報等相關媒體曾多次報道,但投資者依舊趨之若鶩。一位投資者表示:“參與人多數都清楚傳銷幣的實質,但各自都認為不會成為‘擊鼓傳花’的最後一個人。所謂的虛擬貨幣本身沒有任何價值,在其他平臺也沒法交易,只能轉手給新進場的會員,遲早會崩盤。但投資門檻兒低,而且短時間就可以翻倍,就算明知道會崩盤,依然要去賭一賭,結果往往是越陷越深,崩盤時無法抽身。”

正義不會缺席,狂歡過後等待不法者的將是正義的審判。記者通過多個虛擬貨幣維權群瞭解到,多地公安部門已接到投資者反映的線索立案偵查,當下關於虛擬貨幣的案件正不斷地被曝出。近日,深圳南山警方召開新聞通氣會,便通報了一起以發行虛擬貨幣為由行詐騙之實的集資詐騙案,涉案虛擬貨幣為“普銀幣”,由深圳普銀區塊鏈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其官網和收購的“趣錢網”P2P平臺發行。據警方通報,目前“普銀幣”受害者超3000人,涉案金額約3.07億元,最高單個損失約300萬元,6名犯罪嫌疑人已被抓獲,目前警方正在追討其他犯罪嫌疑人,追繳贓款。

隨著幣圈“割韭菜”手段的通明化,投資者愈發地清楚幣圈的黑暗,關於虛擬貨幣的糾紛也在不斷增多,但並不是每位投資者都可以得到法律的保障。1月9日,長沙市開福區人民法院出具的“(2017)湘0105民初6277號”判決中,法院認為,合同雙方約定比特幣兌換以及兌換後果承擔的內容違反國家貨幣政策,並且認為,在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銀行(3.560, -0.01, -0.28%)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等部門發佈的《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中明確了比特幣的性質:比特幣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

幣圈花樣翻新 投資者難獲“安全感”

現階段,各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不得以比特幣作為產品或服務定價,不得買賣或作為中央對手買賣比特幣,不得直接或間接為客戶提供其他與比特幣相關的服務,包括:為客戶提供比特幣登記、交易、清算、結算等服務;開展比特幣與人民幣以及外幣的兌換服務等。該觀點明確指出比特幣作為兌換物的行為,如以比特幣定價、計價方式等違反國家貨幣政策。因此,對於以比特幣作為定價標準或兌換物的交易行為,如買賣、結算或作為等價物兌換,如產生糾紛,則雙方的交易行為很大程度上會被認定為無效。

翻閱過往判決書會發現,認定無效的不止上述判決,2017年7月8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出具的“(2017)京0108民初12967號”判決書中所表述的觀點認為比特幣交易由交易方自擔風險,2017年10月27日,南京市江寧區人民法院發佈的“(2017)蘇0115民初11833號”判決書中認定虛擬貨幣應當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公民投資和交易其他虛擬貨幣這種不合法物的行為雖繫個人自由,但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

近日,江蘇省宜興市人民法院公開審理一起虛擬貨幣投資糾紛時,法官提醒廣大投資者,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如果盲目投資可能會涉及洗錢、詐騙等犯罪行為,所以我國金融部門一直對其採取高度監管措施。普通投資者在未弄清相關投資的具體內容和性質的情況下應保持謹慎態度,不要追逐高額利益而忽視其中的巨大風險,否則一旦出現問題,將無法得到法律保障,最終只能“自食其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