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腾讯这十年的战略真的错了吗?

腾讯这十年的战略真的错了吗?

著名投资人李国飞花了几个月时间,写了一篇1.5万字的文章,全面反思腾讯的战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腾讯的战略出现重大失误。

李的这篇文章不是来黑腾讯的,而是有扎实的数据和案例。原文太长,我通读了几遍,尝试用千余字把这篇文章缩写一下。

李国飞认为从产品层面来说,腾讯有微信这个大杀器,还有越来越活跃的小程序,无疑是成功的。但是从战略层面讲,特别是从数据与算法的角度来看,腾讯的战略偏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李国飞举了阿里巴巴“盒马”的例子。“盒马”既是一家生鲜超市,也是便利店,也是餐饮店,也能直接从线上选购送货到家,而且送货最快只需半小时,之所以做到这一切,是阿里多年积累的用户消费数据以及高超算法的支撑。比如分析快递地址可以帮助选址等。

李国飞认为盒马是在阿里系淘宝、天猫、饿了么、菜鸟等所积累了多年的大数据以及相应算法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而且具备两个特点:数据的维度足够多,各种算法足够好。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李国飞认为阿里这些年看似杂乱无章的布局其实是为了获得多个维度的数据,而阿里也正如马云所言,已经是一家已经以数据为主的公司。但反观腾讯布局的永辉超市,腾讯只能提供技术上的支撑,如人脸识别、云服务、小程序等。

李国飞认为可以用数据及算法来重新定义一家公司:一个公司从小到大,发展进化,其实要做的事情无非两个:1.提升算法处理数据;2.获取更多的数据。

数据积累上,腾讯比不过阿里;算法上呢?李国飞说腾讯比不过字节跳动,也就是今日头条的母公司。李国飞对字节跳动的精妙算法大为惊叹,他认为今日头条变“人找信息”为“信息找人”是个巨大创新,还有抖音的崛起,也都得益于字节跳动对算法的极大投入和专注。相反,腾讯新闻与腾讯微视背靠腾讯巨大的流量优势,却是不愠不火,缺乏建树。

李国飞也感到困惑,因为腾讯的客户数据从二十年前就开始积累了,特别是微信以降,微信支付也带来了巨量客户数据,此外,音乐、游戏、浏览器、视频等应用的用户都是天量的,按说腾讯也能做好数据挖掘啊。但是腾讯在数据上做的这么差,到底是为什么?

李国飞通过私人关系向腾讯内部人士了解了一下,找到了两条原因:一是腾讯的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打通;但是阿里在2015年就实施了数据集中管理的战略;二是没有强大的数据算法研究部门,各个部门虽然都有算法工程师,但水平很低。

李国飞拿微信朋友圈广告举例子,明确指出朋友圈广告很多都是品牌广告,也就是纯粹为了曝光;而不是真正的效果广告,就是能够引发消费的广告。或者说,所有人看到的广告都一样,没有做到千人千面。

李国飞指出,如今的互联网已经由流量驱动进入到了算法驱动。前者只是被动的用户触达,后者则是将内容精准地推送给目标用户。李国飞认为,微信曾向滴滴、摩拜都很多应用导流过,但是因为算法不行,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只有好的算法才能精准地匹配客户和内容,而这正是字节跳动崛起的核心秘密,也因之具有了很大的商业价值。君不见,今日头条的广告收入提升的有多快!

为什么会这样呢?李国飞认为这跟3Q大战之后腾讯战略转变有很大关系。在3Q大战之前,腾讯鼓励各个部门进行天马行空的探索,而在3Q大战之后,腾讯开始“连接一切”,聚焦于社交与内容,其它业务的则以投资为主,甚至有人说腾讯变成了一家投资公司。李国飞认为这个战略转移严重削弱了腾讯的创新力,而腾讯的投资更像是纯粹的投资,并不是阿里那样的产业布局。所以,李国飞得出了结论:腾讯其实并不在乎数据,既不在乎自己的数据,也不在乎合作伙伴的数据。

最后,李国飞认为腾讯正在面临两场战争。一场战争是跟阿里的,主要集中在新零售相关领域,当然其它领域两家也无所不争;另一场战役则是跟字节跳动的,在内容方面的竞争。目前来看,对手在数据和算法上都下了先手。

那腾讯应该怎么办呢?当然一是要加强数据的收集和集中管理,二是从全世界召集最顶尖的算法人才来分析研究这些数据。李国飞认为,只有如此,腾讯才可能避免未来的成长陷阱。

这篇长文看完以后,觉得李先生说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读者们也见仁见智吧。(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