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融資難成頑疾,小微企業到底有沒有“藥神”?

融資難成頑疾,小微企業到底有沒有“藥神”?

文|甲方研究社

一部《我不是藥神》刺痛了中國社會的最敏感的那根神經。

影片開頭,病患們發出了自己的怒吼:“你們憑什麼把藥賣得那麼貴?”這句怒吼,也是中國久受融資難融資貴病痛折磨的8000萬小微企業主共同的心聲。

“藥神”程勇帶來的印度仿製藥讓影片中的白血病患者找到活下去的希望。而現實中,小微企業的“藥神”在哪裡?它們的“格列寧”又在哪裡?

1.小微企業的“血液病”

小微企業被稱為實體經濟的“毛細血管”,小微活,就業旺,經濟興。可是小微企業們卻患上了很嚴重的“血液病”。

中國目前有超8000萬戶的小微企業,佔企業總數的90%以上。根據工商總局發佈的《全國小型微型企業發展情況報告》,小微企業大約創造了我國60%的GDP、貢獻了50%的稅收、解決了70%的城鎮居民就業和80%的農民工就業、完成了65%的發明專利和80%的新產品開發。

然而,小微企業的生存環境一直處於艱難境地,有統計稱國內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3.7年,小微企業更是不到3年,其中影響小微企業生存最為核心的問題就是融資難、融資貴。

融資難成頑疾,小微企業到底有沒有“藥神”?

小微企業融資難在中國被喊了十多年,但面臨的問題依然嚴重,看看近半年來國家針對小微企業出臺的多如牛毛的政策就能知道。

從小微企業自身來看,其抗風險能力比較弱,特別在經濟下行週期中,通常會導致其經營破產、倒閉,出現信用違約的情況。

另外,按照商業銀行傳統信貸模式,更依賴於擔保、抵押,但小微企業通常是小本經營,很難有足夠的擔保抵押物提供給銀行,所以也很難獲得足夠的融資支持。

第三也與信用環境有關,我國過去幾年的信用環境偏弱,小微企業違約、惡意逃費等現象也有所發生,這也是銀行信貸投放意願不高的原因之一。

從金融機構的角度來說,主要原因在於小微貸款的成本較高。其成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信用成本,因為小微企業風險、違約率較高,銀行要對信貸人員追責,進行撥備的損失,所以銀行不願意加大投入。另外就是金融成本,銀行過去做一個大項目,如公司貸款10億的規模,可能只需要評估一個月就可以完成,同時有擔保和抵押,風險可控。但小微企業主強調小額分散,單筆的授信也就100萬左右,那麼10個億的規模銀行需要做1000筆貸款的授信審查,所以如果用傳統大型企業的風險評價模式和風控流程,實際上很難使它的商業性可持續。

有病得治,藥不能停,但誰是小微企業翹首以盼的“藥神”?

2.“藥神”與“藥方”

面對頑疾,政府、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都曾是小微企業翹首以盼的藥神,他們給小微企業帶來無限希望的同時也帶來無盡的失望。

國家明白慢性病就要慢慢養,所以開出的藥方多是速效OTC,換來換去總是那幾種藥;傳統金融機構跟著政策走,國家給什麼藥就用什麼藥;對於任何一個小老闆,融資難從來都不是政策眼中的“慢性病”,而是關乎生死的急症。為了活下去迫不得已的他們只能病急亂投醫,譬如想方設法在民間尋找各類“偏方”,不得不鋌而走險來劑猛藥,最終落得萬劫不復的下場。

小微企業融資問題,主要矛盾是融資的可得性,具體癥結在於還本續貸。小微企業從銀行獲得新的貸款,要等以往貸款到期後必須先還款才能再貸款。為了還款,企業必須先籌集一筆資金,甚至通過民間借貸拆借高息資金。這幾年過橋資金盛行,不能說與這種情況沒有關係。

“無還本續貸”這個藥方開出之後,小微企業似乎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希望。

“無還本續貸”就是指在貸款到期前,銀行支持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自動續貸,突破融資過程中“先還後貸”的傳統模式,減少小微企業因為過橋融資大幅增加資金成本,解決續貸貴問題。

國家政策和金融機構,是無還本續貸這個藥方能否觸達小微企業的頭號“藥神”。

國家鼓勵金融機構嘗試“無還本續貸”,但是金融機構能力有時候又無法和這項創新舉措相匹配。

金融機構要判斷小微企業貸款質量,首先要判斷一家小微企業的經營狀況,這也是無還本續貸的一個關鍵環節。

目前,不同行業的小微企業有著不同的判斷依據,舉例來說,對於處於供應鏈的小微企業,銀行主要關注其與核心企業交易的持續性與可靠性;而在生產性企業中,傳統方式無非就是參考流水、財務、工商、社保、甚至水電費等數據。但一般的街邊店面,往往不會保留這些。

這就意味著,除了實地走訪,金融機構很難去做企業的風控。要獲取高質量的小微數據,銀行依靠傳統方式成本太高。

但在政策層面,國家要求金融機構既要加大小微企業信貸投放,又要防控風險,不良資產不得上升,還要不提高小微企業貸款利率。三大要求基本上無法同時滿足,金融機構在這樣的約束下,提供小微企業信貸的動力極低。

於是在很多商業銀行看來,給小微企業貸款更像是一種任務,而不是普通的商業行為。很多時候,國家給小微企業開的“速效藥”到了金融機構這裡藥效已經減半。

要讓這個藥方充分發揮效用,頭號“藥神”必須要放開手腳。

8月11日,銀保監會官網發佈消息稱,要著力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優化小微金融服務監管考核辦法,加強貸款成本和貸款投放監測考核,落實無還本續貸、盡職免責等監管政策,提高小微企業貸款不良容忍度,有效發揮監管考核“指揮棒”的激勵作用。

要縮小金融機構和小微之間的鴻溝,行政命令遠遠不夠,真正讓銀行願意將錢借給小微企業,金融科技成為另一個不可缺少的“藥神”。

金融科技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主要以金融機構和小微企業兩大主體為切入點。金融科技一方面賦能金融機構,從系統上幫助其打通筋脈;另一方面金融科技通過多樣化的產品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對症下藥。

金融科技藥方的核心在於數據。

在這個方面,京東金融的探索已經取得實質性進展,其做法值得行業借鑑。

比如,京東金融最近發佈反映全國各省市中小微企業活躍度的統計指標“京東金融中小微企業地區發展指數”指數以京東大數據為基礎,以數據分析、挖掘技術為手段,同時借鑑權威發展指數的編制方式,分地區來計算京東商城企業用戶的活躍程度比重,進而生成不同地區的發展指數。

通過這一創新舉措,京東金融助力銀行降低獲取小微企業數據的成本,從而降低小微企業貸款的成本,控制貸款質量。

在賦能金融機構提高風控效率的同時,金融科技也在幫助小微企業挖掘其隱形資產,放大其優勢,讓資金方逐步消除對小微企業的刻板印象。

小微企業有很多隱形資產,比如良好的經營狀況,有良好的商業信譽,有良好的合作伙伴關係,但這些隱形資產小微企業用不好,無法讓這些隱形資產變得可觸、可得,讓資金方,包括銀行等金融機構看懂。

京東金融提供的解決辦法是用線上化和數字化的方式,把分散的、靜態的、非結構化的小微數據,挖掘、收集、聚合,用結構化、動態的、多維的方式,將隱形於小微數據中的金融價值呈現出來,讓資金方看得懂,低成本獲取小微數據、把控小微融資風險。

比如說,京東金融利用自身的多維數據,可以把採購貿易環節,即時的生產狀況,貨物的銷售路徑,倉儲物流等各個節點狀況進行實時把控,來評估小微風險特徵,並透過大數據分析建模,量化、控制各個節點上的信貸風險,並通過線上化的方式完成信貸申請、審批和發放。

利用數字化能力,京東金融開展的保理、物流金融、小貸業務,在各自產品維度下分別形成了對債權、物權、信用這三個供應鏈要素的評估及控制能力。

前段時間,央行等五部門在《關於進一步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中指出,要加大金融科技等產品服務創新。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加強對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的運用,改造信貸流程和信用評價模型,降低運營管理成本,提高貸款發放效率和服務便利度。

不難看出,金融科技這個“藥神”已經在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讓小微企業健康成長不是奢望

小微企業融資難是世界性的難題,不可能做到藥到病除。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需要各大“藥神”形成合力。

如果短時間無法做到藥到病除,那能不能讓中國小微企業活得更有尊嚴、更健康一些?

資金是小微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而背後的“信用”二字是小微企業主安身立命之本,關乎他們的尊嚴。

誰能想到,區區八萬塊的缺口對一家企業來說,可能就是生死攸關。

雄縣廣宇服裝廠創始人老於在創業歷程中,無數次面對著資金流動性和商業信譽的兩難困境。“如果答應了30日付賬,就一天也不能晚,否則合作方就再也不會相信你了,這背後撬動的是價值百萬的信用。如果別人不相信你了,多少錢也補不上這個窟窿。”

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為3年左右,成立3年後的小微企業正常營業的約佔三分之一,國家能否下決心改善融資環境提高融資可得性讓小微企業活得更久一點?

到2018年3月末,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2.75%,比大型企業高1.7個百分點。較高的風險是金融機構不敢為小微企業提供貸款的一大原因。金融科技能否通過賦能金融機構,讓它們逐漸減少對小微企業的“戒備”甚至讓它們重拾對小微企業的信心?

小微企業融資難是系統性疾病,國家、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單獨一方的力量都不足以解決這個難題,只有將各自優勢進行整合,才能在不損壞整體的情況下,讓小微活得更健康更有尊嚴,讓實體經濟血液更合理的流動,讓中國宏觀實體經濟更加富有活力。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