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沂南常山莊:偏遠山村搖身變成“中國鄉村好萊塢”

沂南常山莊:偏遠山村搖身變成“中國鄉村好萊塢”

近日,小編跟隨“新時代·新媒體·新形象”全國融媒體聚焦沂南經濟社會發展活動採訪團走進常山莊村,探尋革命老區,感受沂蒙紅色文化底蘊和歷史傳承。

近些年,沂南縣著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湧現出竹泉村、常山莊、智聖故里等多張旅遊名片,成果顯著,打造出了以紅色主題旅遊、休閒發展旅遊為主導的沂南模式。其中常山莊先後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和“中國十大最美鄉村”。

沂南常山莊:偏遠山村搖身變成“中國鄉村好萊塢”

紅嫂之鄉 革命老區煥發新活力

常山莊是沂蒙山革命根據地中心,是抗日戰爭時期山東黨政軍機關領導全省開展抗戰活動的中心區域,有著豐富的革命史蹟,紅色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徐向前、羅榮桓、陳毅、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戰鬥生活過。原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高克亭曾經說過:“抗戰時期,山東的中心是沂蒙,沂蒙的中心是沂南,沂南的中心是常山。”

據瞭解,戰爭年代,這裡是一個典型的紅嫂之鄉,數上名字的紅嫂就有120多名。其中最具典型代表意義的是用乳汁救傷員的“紅嫂”明德英,在紀念建國60週年前夕,全國開展的“雙百”人物評選中,明德英被評為百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模人物”之一,而且是戰時擁軍的唯一一名女性。

常山莊周圍還有許多革命遺蹟、遺址,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山東省戰郵會舊址、“火線橋”舊址,紅嫂故居、“沂蒙母親”王換於故居等舊址。難能可貴的是這些遺址在經歷了七八十年的風雨歷程之後仍保存完好,而且還保留了獨特的抗戰山鄉風貌。

沂南常山莊:偏遠山村搖身變成“中國鄉村好萊塢”

民企領頭 紅色旅遊激活古村落

常山莊是十二五期間省定重點貧困村,三面環山,山上盛產的青石是常山莊石牆、石屋、石街的主要原料。祖祖輩輩住在常山莊的人,原先只能依靠一條2公里的土石路出入村莊。秋收時,地裡的收成要一筐筐揹回村裡。想去集上換點生活用品,得挑著擔子,走幾十裡崎嶇山路。這還不算什麼,要說最愁的,就是吃水難。村裡有句老話,“常山莊不嫌髒,洗腳水下面湯”,因為挑一擔水要到幾里地外。

近年,在旅遊扶貧開發上,沂南走出了一條具有沂蒙地方特色的扶貧脫貧攻堅之路。因為常山莊村完整地保留了完整的沂蒙山鄉古村,2007年,被選為《沂蒙》拍攝基地,這給這個抗戰堡壘村帶來了發展機遇。

面對常山莊村集體收入薄弱,無力進行旅遊開發的狀況,沂南縣委縣政府制定了以吸引民間資本、社會力量進行紅色旅遊合作開發的優惠政策和辦法。廣彙集團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果斷決策,首先立足常山莊村成立了山東沂蒙紅色影視拍攝基地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並確定了永久性紅色文化影視基地、黨性教育基地、鄉村旅遊景區“四大基地”,以文化產業效應帶動旅遊業全面發展和群眾脫貧致富的發展思路。

從2009年開始,廣彙集團立足“紅色”古村風貌和“綠色”山鄉生態,建成總佔地面積3000餘畝,由“古山村”、“古縣城-沂州城”、“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鄉夢影視服務中心”、“沂蒙紅色寫生基地”、古轅道具有限公司六部分組成的沂蒙紅色影視基地。

短短几年時間,昔日沒有路、沒有水的常山莊村,已變成集影視拍攝、紅色旅遊、黨性教育、觀光休閒、娛樂度假等多功能於一體,可同時接待1200人食宿、日可接待遊客2萬人、5部影視劇同時拍攝的主題型文化生態旅遊區和綜合性旅遊目的地。2013年1月6日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榮升國家4A景區。

幾年間,這裡吸引了國內外數百家影視機構,《紅高粱》《沂蒙》《沂蒙六姐妹》《戰神》《平原槍聲》《鐵道飛虎》等260餘部影視劇相繼在這裡誕生,被評為中國紅色文化新座標。目前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正藉助各類影視劇播出的影響力,立足於打造“山東抗日根據地中心”,中國的“鄉村好萊塢”。

以農家院落為館室的跟著共產黨走紀念館、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人民子弟兵將帥紀念館,被確定為“黨員領導幹部黨性教育基地”。11月7日至11日,全國宣貫《紅色旅遊景點景區服務規範》暨紅色旅遊扶貧培訓班在常山莊沂蒙紅色影視基地舉行。

常山莊不可多得的紅色文化和影視文化基礎,不僅同周邊其他旅遊資源具有較強的互補性,而且在臨沂和山東也具有較強的不可替代性。

沂南常山莊:偏遠山村搖身變成“中國鄉村好萊塢”

脫貧攻堅 走出集體經濟新道路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精準扶貧以來,常山莊積極實施“四聯八建”貧困村提升工程,促進村增收戶脫貧,走出“壯大集體經濟 實現共同富裕”的新路。

依託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常山莊設立“就業創業實訓基地”,免費為村民提供各類技能培訓,促進多渠道增收。帶動發展林果採摘園560畝,玩具加工廠1處,農家樂、民宿、手工藝品製作、土特產銷售等32家,“三同教育接待戶”24戶;有172人在影視基地從事保安、保潔、建築零工或群眾演員等工作。同時,建設了電商服務點、富民科教講堂,建立了扶貧理事會、孝心養老理事會、紅白理事會等,定期開展評選“好媳婦、好婆婆”“星級文明戶”“黨員示範戶”等活動,提升村級治理水平。

基地的建設推動了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周邊村民搞起了紅色餐飲、紅色商品、農副產品銷售,就連自家生產的蔬菜、瓜果等也都就地轉化成旅遊消費品,附加值升了好幾倍,農民的經濟收入也比原來翻了好幾番。據村民反映,當地特產車頭梨,在扶貧前只能賣幾毛錢一斤,現在最高賣到18元一斤。

2016年常山莊村集體收入達到35萬元,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對於常山莊的未來規劃,南村社區書記兼沂蒙紅色影視基地董事長的李鳳德這樣說道:“下一步,我們打算把常山莊古村的紅色文化產業繼續保留好,生態建設這一塊,繼續抓好;同時,將繼續加大規劃、加大投入,把常山莊村建設的更加美麗。”(圖片來自中國文化傳媒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