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传庭死,则明亡矣!”清朝统治者为什么给前明大将如此高的评价?

二胖历史观


烟酒阁大学士古代名将系列一:大明兵部尚书、督师孙传庭传。

明末天灾不断、金融闭塞(财政缺银、流通缺银)、流民四起,外部女真崛起,崇祯内忧外患,但是老天依然眷顾,一是大明东南依然是粮赋重地,足以支撑帝国内外战争;

二是大明名将辈出: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崇祯只要用好一个,足以能平定天下。

经过崇祯不停的折腾,前后更换、撤职、处死首辅达50人,更换兵部尚书14人(其中9人治罪),督师、总督处死者11人、巡抚被杀11人。可以说,崇祯满朝文武都被血洗了一遍。

崇祯15年,崇祯手里再也没有大将可以用,只得释放关在大牢三年的孙传庭,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并封赏2万两银子用以招兵,其余自筹,次年加封兵部尚书、督师,总领七省军务。

孙传庭在陕西募兵练兵,整肃部队,而崇祯迫不及待命孙传庭出潼关战李自成,时孙部瘟疫流行、兵马弹药短缺,孙传庭不得已领军出关,先胜后败,战死沙场,时人叹言:传庭死,而明亡矣。

孙传庭1593-1643年,字伯雅、又字白谷,山西代县人。孙传庭一表人才,足智多谋,万历47年进士,授永城知县,天启初年任吏部主事、后升郎中,因不满魏忠贤专权,辞官回乡。崇祯八年孙传庭出任验封郎中,后升为顺天(北京)府丞。崇祯9年请缨任陕西巡抚,负责剿灭农民军。孙传庭在榆林建军,号秦军。闯王高迎祥从子午谷入秦,被孙传庭识破,领兵在谷口以逸待劳,一战擒获高迎祥。

崇祯10年,孙传庭与各路明军接连打击了农民军圣世王、瓜背王、一翅飞、镇天王,平定了关中以南地区。

崇祯11年孙传庭在凤翔兵分5路攻击农民军过天星、混天星,杀2千余人,又在富县以西、合水以东3,4百里峡谷内设伏,打败了驰援陕西的农民军马进忠、马光裕部。

之后与洪承畴合兵在潼关设伏,李自成几乎全军覆没,带18骑跑入商洛山中。因清兵入关,崇祯急调洪承畴、孙传庭大军勤王。

崇祯11年,清多尔衮从墙子岭、青山口入长城,总督勤王的卢象升在巨鹿战死。升孙传庭为兵部右侍郎,指挥各路援军。

由于孙传庭与杨嗣昌、高起潜素来不和,崇祯不许孙传庭入朝觐见,同时又招犒赏洪承畴并准许觐见,孙传庭大为不满。

崇祯封洪承畴为蓟辽总督,杨嗣昌则建议将亲兵全部留下抵抗后金,孙传庭极力反对,说:秦兵不可留也,留着贼兵张,与边无补。杨嗣昌充耳不闻,孙传庭不甚忧郁以至耳聋。

崇祯12年,朝廷调孙传庭负责保定、河南、山东军务,孙传庭上书求见皇帝,杨嗣昌百般阻挠,孙传庭愤而请辞,杨嗣昌借机向崇祯告状,孙传庭乃是装病推托,崇祯大怒,下旨将孙传庭废为平民,将其下狱,以待判决。


孙传庭画像

1643年,大明王朝已经是内外交困、摇摇欲坠,在朝政上,由于崇祯急于求成、不愿担当的性格,使得崇祯与大臣离心离德;在经济方面,频繁更换首辅,使得崇祯朝没有一套完整持久的经济政策,国库日益空虚。

而崇祯个人极端爱财,如命孙传庭建军镇压农民军,国库已无银子,崇祯从內帑拿出2万两银子作为经费,并告知这是皇帝私房钱,皇太极第一次攻打北京,崇祯许诺居民上城墙御敌者赏银50两。

居民无不踊跃,登城墙者20万,皇太极退兵后,崇祯找借口,赖了这笔钱。某大臣提出国库无银,向皇帝借钱,崇祯勃然大怒,将其下狱。而崇祯死后,李自成在皇宫搜出的内库银子达几千万两之多。
蓟辽总督袁崇焕画像

在军事方面,大明、农民军、后金形成三股势力,从实力上说仍是大明最强,原因有三:

1是大明以一敌二,仍互有攻守,后金虽强但是人口有限,可以赢一百次,但是输一次就会满盘皆输;农民军能到处流动作战,是长期以来朝廷的政策主要是以抚代剿,一旦认真进剿(如洪承畴四正六隅征讨),农民军就无计可施。

所以后金和农民军最终想法,还是以战求和,根本没有想到会消灭大明,即使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也是派使者求封西北王,即立即退军;而后金只求大明承认其政权,即愿意讲和。第2:对后金来说,明长城特别是山海关是过不去的坎,虽然可以绕道南下,那是欺负大明无人,一旦有明君登位,截断金军退路,或强攻后金老巢并非难事;而农民军皆携带家眷流动作战,补给时有时无,未经正规训练,遇到曹文诏这样3千关宁军,10几万农民军即溃逃。3是大明虽然残破,其国力、人口、资源等战争潜力依然是巨无霸,后金惧怕大明剿灭农民军,举国之力灭金;农民军惧怕明金议和,全力围剿。不作不死,大明朝实际上是被崇祯作死的。崇祯最核心的根本缺点有两条:一是不会理财,二是不会用人。古今帝皇凡成大事者,皆能抓住这2条。我们来看分析:一、不会理财:

  1. 万历花光了大明国库,明末所有的问题皆与银子有关,崇祯最大的事物,当明确长期财政政策,任命有才能的首辅执行,然崇祯继位17年,换50个首辅,怎么能有效梳理财政?只能不断增加税负如辽饷、剿饷,百姓苦不堪言。
  2. 造成西北农民军四起,是西北天灾缺粮,而东南粮食丰富,却运不过去,原因是朝廷缺少支付运费的银子(现银,明末富裕家庭喜欢储存现银、打造银器),币制改革是明末最迫切解决的问题。
  3. 明末皇族的福利政策已成为巨大的财政负担,特别是各地藩王,圈占大量土地,动嬴几十万顷、百万顷,这些土地都是最富饶之地,不向国家缴税,而朝廷需要负担的皇族人员,也达到了数十万人。崇祯不但没有削藩,减轻财政负担,反而把救藩当作军事要务,不惜代价,孙传庭被逼出战也是和救藩有关。
  4. 由于巨大的军务开支,崇祯直接干预作战,如松山之战,崇祯出于财政压力,不断下诏催促洪承畴出战,断送松山13万明军。而明军战败又需要更多的银子来组建、训练新军,同时官军得不到饷银,亦兵亦匪,朝廷已陷入恶性循环。
  5. 崇祯內帑尚有数千万银子,足以支撑朝廷和军队数年用度,而崇祯一毛不拔。直到李自成兵临城下,不惜发动所有官员捐款,也舍不得动用。
财政问题如此漏洞百出,而不会用人则是崇祯致命伤:
  1. 崇祯继位后,做了一件大事,消灭了魏忠贤集团势力,然而矫枉过正,破坏了朝廷多年的政治平衡。崇祯极端痛恨党争,如对于袁崇焕不能完成5年平辽、擅杀毛文龙以及私自通敌杀满桂(诬陷)等罪名,仍舍不得处置,但一听说袁崇焕曾私交(东林党)大臣,即勃然大怒下诏凌迟处死。明末东林党是确实存在的势力,并不是说其一无用处,而是崇祯没有制衡的手段。
  2. 明末虽内有民军造反、外有女真进犯,但还不是根本问题。明末根本问题是缺相,缺帮助崇祯制定长期国家财政税收、解决官场腐败、军队缺饷、百官浮夸空谈的风气的得力助手,崇祯即位17年,换50个首辅,首辅是百官之首、万人之上,每个首辅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政治主张,崇祯的做法说明其不会识人用人。
  3. 崇祯消除魏忠贤势力后,其急迫、猜忌、不敢担当的性格又发现无人可信,又重新启用太监势力,重用高起潜等监军太监,这些监军太监造成袁崇焕被杀、卢象升战死、孙传庭下狱。
  4. 崇祯与文官集团不是君臣一心,而是长期处于对立。“联非亡国之君,众臣皆亡国之臣“,这句话就是崇祯与百官对立的心态描写。崇祯重用杨嗣昌,是因为其能对抗、打击百官。杨嗣昌只对崇祯一人出力,因私费公,与高起潜合谋逼死卢象升,将孙传庭下狱。


电影《大明劫》孙传庭剧照。

后人一直称赞崇祯,其勤政节俭、不屈服异族。而与崇祯最相似的是赵构,两个皇帝都是受命危难之时,同样面对女真崛起,而崇祯的优势比赵构大,至少国家还未残破。但赵构振兴经济,不干预战事(仅通过书信与前线将领沟通),面对金人强大军力,选择有限度议和,后人对赵构诟病,但赵构开创南宋百多年历史,崇祯却国破身亡。

孙传庭出狱时,正值杨嗣昌战死,李自成第二次包围河南重镇开封,崇祯已无人可用,只好启用入狱三年的孙传庭,令其率军救援开封,不料李自成打败三边总督汪乔年,汪乔年被俘身亡,崇祯下诏孙传庭继任三边总督,赴陕西上任。上任即受命解开封之围,并接密诏要孙传庭设计杀贺人龙。崇祯13年杨嗣昌围张献忠时,贺人龙从开县噪归陕西,结果张献忠从容进入四川。在项城战役和襄城战役时,贺人龙两次率军逃跑,致使两位督师兵败被杀。贺人龙与李自成、张献忠皆为陕西米脂人,崇祯怀疑其通敌,故欲除之。五月初一,孙传庭在西安召集各军召开军事会议,会上突然抓捕贺人龙,宣布密诏将其处死,命副总兵高杰接任。


杨嗣昌画像。

5月李自成第3次包围开封,崇祯下诏孙传庭领秦军出战,孙上书:兵新募,不堪用。崇祯不理会只是不断催促,孙传庭只得领军出关,时逢大雨滂沱下了数十日,黄河水暴涨,李自成见攻不下开封,在马家口撅开黄河,水淹开封,随后领军南进,孙传庭逐南下追赶,直驱南阳。李自成与罗汝才合兵西进,与孙传庭交战,在郏县打败孙传庭。孙传庭兵败后率残部退至巩县,再退回陕西,决心死守潼关,以遏北京上游要地。制定了:不宜速战、开垦屯田、修缮兵器、储存粮食的策略。为对付李自成强大的骑兵,增加明军的进攻和防护能力,特制了三万辆装载火炮的火车,火车行进时可以阻挡骑兵的突击,驻守时可结成环形阵地。

崇祯16年5月,崇祯下诏任命孙传庭为兵部尚书,加督河南、四川、湖广、贵州、江南、江北七省军务,并令其出师潼关。 此时李自成已占领河南,歼灭数支明军,兵强马壮。

孙传庭知道出关凶多吉少,顿足说: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岂能再度对狱吏乎!表达了宁愿战死沙场的决心。

八月十日,孙传庭率大军出师潼关,在汝州、灵宝、唐县、郏县连败李自成,然在襄城遭受惨败,他率败军逃回潼关,农民军缴获孙传庭帅旗,士气大振,乘胜攻入潼关,孙传庭与监军副使乔迁高策马高呼,战死军中。



崇祯帝吊死煤山,太监王承恩相伴。

到崇祯16年,崇祯能干的文臣武将已经死的差不多了,孙承宗、卢象升、杨嗣昌、满桂、曹文诏战死,袁崇焕被凌迟,洪承畴降敌,吴三桂守山海关不能动,左良玉拥兵自重。

孙传庭是崇祯唯一可以倚重的重臣,能力超群、足智多谋并且衷心不二,这样的国家柱石,崇祯缺视为草芥,不给粮饷、不给修整时间。

李自成出商洛山,其军队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前是流民组成的农民军,拖家带口,遇到明军精锐一触即溃,在商洛山已经经过整顿和训练,加上大量官军投降,军队战斗力已经能与明军主力抗衡。

而孙传庭据守的潼关是李自成的克星,自古中国有得关中者得天下的说法,秦军自关中而出,首当其冲就是河南。自古关中与河南(中原)交锋,均是关中得胜。

如秦灭六国、汉刘邦击项羽。只要孙传庭守住潼关,李自成主力就无法南下襄阳或北上北京,否则将被截断退路、端掉河南老巢。假以时日,孙传庭恢复元气,训练出2、30万秦军并非难事,彼时鹿死谁手,也未可知。

孙传庭死后,陕西迅速被李自成占领。李自成破城后,孙传庭一家八口仅余一八岁幼儿被人收养,其余皆自杀。

可悲的是,由于没有找到孙传庭尸体,猜忌的崇祯怀疑其投降李自成或诈死潜逃,一直未加封追谥,对其家人也未加恩。孙传庭之死,并非死于李自成,而是死于崇祯的催命符。

在孙传庭没有粮饷,空有总督、兵部尚书头衔,想尽办法自建新军,在极度缺少兵员及训练、粮草、武器的情况下,崇祯不停地逼迫孙传庭出关,崇祯16年的最后一战,正值瘟疫流行,孙传庭军病死者众多。

崇祯执意严令出兵潼关与李自成决战,一个昏庸的君主如此“勤政”,焉有不败之理!孙传庭死后,李自成大军再无阻挡,一路从陕西攻入山西,直逼北京城。

崇祯抱着几千万白花花的银子,继续着不割地、不求和、不迁都的愚念,在煤山上吊自杀,终于断送了大明三百年江山。只留下史书淡淡的一句:传庭死,则明亡矣。


烟酒阁大学士


大明之亡,有云亡于万历,有云亡于天启,在杜少看来,就是亡于崇祯。他接手的大明,虽已日薄西山,但是并非没有挽救的机会。可崇祯皇帝,是一个突然接班,没有接受过接班人培训,又刚愎自用、 猜忌成性的君主。虽然他勤政,但是匪越剿越多,关外越打后金越强。最令人气愤的是,明末不乏有识之士、将帅之才,却一个个横死。这些人的死,其实都是被崇祯皇帝坑死的。说崇祯皇帝是昏君,可能过分了,但绝对是庸主。今天,就来说说“一人身死、天下震动”的卢象升。这是位悲情人物,不仅身死,死后还遭诬陷,其遭遇处处透漏着崇祯皇帝的昏庸无能。

崇祯皇帝

一.文武双全的大明进士,外号“卢阎王”

卢象升是天启二年的进士,虽说是个文人,但是却武艺精湛,力大无穷。崇祯二年,皇太极率领清军绕开袁崇焕的宁锦防线,借道蒙古进攻大明都城北京。此时,已经是大名知府的卢象升,自募一万人马入援京师,从此开启了军旅生涯。崇祯三年,升任右参政的卢象升统大名、广平、顺德三府兵力,因五代时期大名府又名天雄军,故号“天雄军”。天雄军练成后,即奔赴前线剿灭以高迎祥(当时李自成还是高迎祥手下将领)、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天雄军人数不多,仅2万人,但动辄就打败20万的农民军。数次下来,农民军闻卢象升而丧胆。不得不说,明末之时,明军还是很有战斗力的,农民军在初期根本就不是官军的对手。战场上,一般都是几千官军追着几万农民军打。卢象升一般手持战刀,冲锋在前,锐不可当。由于卢象升皮肤白皙,农民军给他起了个外号“卢阎王”。崇祯八年,卢象升以兵部侍郎身份,总理东南五省军务,赐尚方宝剑,与高迎祥、李自成的三十万军队展开决战。农民军大败而归,闯王高迎祥一度销声匿迹。就在农民军渐平之时,卢象升被任命为宣大总督,北上抗清。

天雄成军

二.崇祯想议和,卢象升主战

明朝有九边重镇,军官为明军级别最高的九大“总镇级别”的总兵。其中,宣府、大同一直是九边首镇。由于明末清庭崛起于辽东,故辽东镇地位崛起,精兵悍将、关宁铁骑尽在辽东,而宣大二镇则被忽略。卢象升继任宣大总督统领二镇后,二镇迅速恢复往日雄风。崇祯十年,皇太极亲率睿亲王多尔衮、贝勒岳托等大将入关犯明,军队瞬间杀至北京郊区通州。崇祯皇帝急调卢象升入援,总督天下兵马。

天雄军入援

明朝单独对抗清朝,或者对抗农民军,以当时明军的战斗力,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常年的两线作战,使得大明财政陷入了崩溃的地步。朝廷内东林党执政,采取了加税等一系列不公平的政策。比如加派辽饷等加税对大明江南地区几乎没有影响,江南还是一片繁荣、歌舞升平。而北方西北地区本就饿殍满地,过高的税收使得农民揭竿而起,这也是为什么农民起义军越剿越多的原因。已经执政十年的崇祯,此时已经有了与清廷议和的意思。但是大明开国以来无此先例,所以一时间崇祯拉不下来面子。内阁首辅杨嗣昌、提督太监高起潜常年在崇祯身边,都猜到了崇祯的意思,于是都主和。这时,卢象升入朝召对,开口第一句话就是:“臣主战。”崇祯傻眼了,推脱说,议和之事是外庭讨论的结果,朕并没有同意。由于卢象升不同意议和,崇祯又不好明着表态主和,大明就只有应战了。

三.见死不救,卢象升惨死

崇祯真的想迎战吗?当然不想,崇祯是一门心思想主和的。于是崇祯安排了提督太监高起潜掣肘卢象升。军事会议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名为总督天下兵马的卢象升,居然只统领本部宣府、大同、山西三大总兵的两万人马,而精锐的可以野战击败八旗军的关宁铁骑及其他部队均归提督太监高起潜统领。后来兵部尚书陈新甲又来前线督军,又从卢象升手中分走大部分军队。天下兵马都督卢象升,手里的军队是多少呢?五千。崇祯皇帝玩的真绝啊。

卢象升壮烈出征

十二月十一日,卢象升率五千军队进驻巨鹿,提督太监高起潜率数万关宁铁骑驻扎在五十里外。卢象升军突然遇清军大部,遣使让高起潜营救,可是高起潜置之不理。卢象升,这个被农民军称为“卢阎王”的天下兵马总督,率领军队近乎悲壮的迎战清军。卢象升依旧勇猛无敌,首战告捷,但是由于兵力太少,炮矢用尽,被数万清军骑兵围攻。此战,卢象升已尽力最大努力,为了让自己不至于过早阵亡,特意换下了主帅服,换上了士兵服。最终,卢象升力战殉国,死前呼喊:“关羽断头,马援革裹,在此时矣!”这个本可为大明挽狂澜于即倒的大明英烈,死时年仅39岁。

四.死后凄凉,崇祯的阴险用心

回到本文的主题,卢象升之死,其实并非死于清军之手,而是死于崇祯的险恶用心,完全是被崇祯逼死的。

首先,回想刚入朝诏对之时,性格耿直、一身浩然正气的卢象升,一句“臣主战”相当揭了崇祯的伤疤。崇祯想和又不敢和,缺乏一个皇帝应有的果决与担当。但是,既然主战,崇祯皇帝又派高起潜掣肘卢象升,这就不可理解了。理性的说,崇祯想和并没有错,这对于当时的大明,不失为一种策略。但是既然决定战,那就好好打,结果在“想和又打”的指导思想下,白白葬送了卢象升这样一员统帅级的人才。说到底,崇祯皇帝是庸才。

其次,卢象升主战,并非是空喊口号。他对自己带来的天雄兵有信心,是一只可以和清军野战的步军部队。并且,入援北京的军队都是强军,尤其是数万关宁铁骑,这是一支自孙承宗、袁崇焕就开始精英打造的最强起兵,满清八旗兵与之对战数次被打败。如果这些军队都归卢象升指挥,八旗军是占不到便宜的。可是,崇祯偏偏是个心胸狭窄之人,你让我丢了面子,我就得让你死。没有崇祯的支持,提督太监高起潜是不敢不支援卢象升的,甚至是高起潜都不会有兵权。

再次,卢象升死后,不仅没有发体恤,崇祯还纵容杨嗣昌、高起潜诬告卢象升“畏敌不前,以至大败”,反而不追究高起潜坐拥数万关宁精锐作壁上观的行为。卢象升身为英雄,尸体80余天无人收殓。四年之后,杨嗣昌死后,朝廷才追赠太子少师。反倒是南明时期,弘光帝追谥卢象升为“忠烈”。令人讽刺的是,清朝入关后,倒是很尊敬这个曾经的对手,追谥“忠肃”。这也是清朝对于曾经的敌人的最大礼遇。卢象升一生,绝对配得上“忠肃”二字。卢象升死后的种种遭遇,“一人身死,天下震动”,寒了大明忠臣能臣的心,从此后再无主动为皇帝分忧的统帅级人物。

最后,崇祯是个敢做不敢当的昏庸君主,毫无君主的魄力。自己亲手害死了卢象升后,又追究这次战败的责任,杀了文武大臣36人,为自己的错误背锅。而杨嗣昌、高起潜却毫发无伤。为什么呢?因为杀了杨嗣昌、高起潜,不就等于说崇祯自己决策失误吗?阴暗、心胸狭窄的崇祯怎么会这么做呢?多年以后,松锦大败后,崇祯秘密命令兵部尚书陈新甲去和清廷合议。结果被朝臣发现后,崇祯又杀了陈新甲,说此事自己毫不知情。大明有这样的皇帝,焉能不亡?

杜少说历史,为您带来原汁原味的历史,请点关注,为您带来专业的历史原创文章!‍


杜少说历史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单独评价孙传庭的话绝对是个人才,但是作用没大到那种程度,这也不是清朝统治者给孙传庭的评价,虽然这句话里有他的名字。首先孙传庭是临危受命,无人可用的时候才把他从大牢里面放出来,可见朝廷人才凋零,而孙承宗这个武勋系统的中流砥柱级别的人物也早就被气的回家养老了,后与全家死于保卫战。其次孙传庭出狱后接手的士卒不堪其用,连崇祯都知道这些生兵蛋子没受过什么训练,现在再训练也太晚了些,比乡间耕作之人也好不了多少,这两点就综合起来就是说:堪用之将只剩一个、堪用之兵只有一支,他们被消灭的话,明朝也就不复存在了。


下图为孙传庭(孙传庭,字伯雅,又字白谷)

首先说一下清廷为何在《明史》中落下如此一笔,这也是史不可尽信的原因,这是清廷在粉饰自己的侵略,他们要在潜移默化之间将侵略改写为类似于“平顺”“为崇祯报仇”等等,这样一来便于统治,毕竟天天的琢磨清廷,他自己也好受不了。

至于最后的败亡,冥冥中自有天意,非人力所能挽回,孙传庭的战绩可圈可点一直都还不错,可惜在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被崇祯逼着上了战场,这为时机不成熟,还有就是当时时疫流行,流行速度和减员速度并行。粮草不足,兵员弹药缺少,外加崇祯这个催命鬼,匆匆上了战场,最后一代名将陨灭战场。


其实有多少个孙传庭在当时那种时代背景下都没有什么作用,想靠一己之力、一战之功想扳回明朝的颓势,无异痴人说梦,孙传庭临危受命打出了勇气,打出了尊严,虽然被朝廷迫害,但出狱后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国事为重,死前为明朝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古今通史


崇祯九年(1636年)三月,请缨任陕西巡抚,负责剿灭农民军。孙传庭在榆林建军,号为秦军,民军首领闯王高迎祥自湖广复出,来到陕西,欲自汉中进攻西安。孙传庭领秦军镇守,高迎祥无法攻克,遂意图自子午谷入,直逼西安。孙传庭料之,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劳,激战四天后,大胜高迎祥部,高迎祥后被俘,送往北京处死。


击战李自成,崇祯十一年(1638年),孙传庭指挥其部分五路合围,利用地形和用兵计谋大败起义军,使闯王李自成部几乎全军覆没,李自成仅以18骑兵突围而走。至此,陕西境内的起义军几被镇压下去。此时明军情势大好,但因清军在此时攻入长城,崇祯帝急调洪承畴与孙传庭回京防御,李自成便得到喘息。

柿园之役中,孙传庭以过人的军事素养,大败农民起义军,初战告捷,但是由于天气原因和粮草供应不足,官军又饿又冷,没能继续扩大战果。后来军打扫战利品之际,民军主力杀了个回马枪,官军抵挡不住,兵败如山倒,孙传庭率残兵败将狂奔回陕西。



郏县之战也表现出孙传庭的军事智慧,重创农民起义军,也是因为一些原因导致没能一举消灭起义军,最后兵败。在驻守潼关时,在朝廷的催逼下,传庭不得已在八月亲率白广恩、高杰等部10万人出师潼关,同时檄左良玉西上,总兵陈永福、秦翼明分别将河南与四川兵互为犄角。九月,孙传庭在汝州(河南郏县)兵败,孙传庭战死,潼关失守。


孙传庭一生为大明王朝可谓是肝脑涂地。身为大明将领,尽职尽责,当时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内有农民起义军,外有大清虎视眈眈,孙传庭在内镇压了十几年的农民起义军,几次挫败李自成,使得明朝减缓了农民起义军的发展。有孙传庭在北方的大清也不敢肆意攻入关中,保证了边疆的稳定。孙传庭死后不久,李自成率军攻入了北京城,大明朝灭亡。孙传庭可以说是大明后期的国家功臣,是大明崇祯帝的最后的一道护身符。


心心相惜之一箭月


孙传庭,可以说是明朝晚期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孙传庭是万历十七年的进士,最初任职永城知县,后历任顺天府承、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加兵部尚书衔。为人正直,有谋略,美仪容。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个高富帅。


孙传庭的主要功绩体现在他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中,崇祯九年(1636年),这一年是孙传庭人生辉煌的起点,孙传庭主动请缨任陕西巡抚,镇压陕西民变,黑水峪一战中,击败农民军,俘获闯王高迎祥,送至京师斩首,获得大捷。两年后(1638年),在潼关南原击败李自成军队,使陕西农民起义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但是,此时清军越过长城,直抵京师,孙传庭所部及洪承畴被调至京师,参加北京保卫战。因与杨嗣昌和高起潜有矛盾,被下狱治罪。1642年,战争形式越来越严酷,此时卢象升战死,洪承畴、祖大寿已降清。面对农民起义,崇祯皇帝手里无可用之将,又重新起用孙传庭,出任陕甘总督,孙到任后积极招募军队,颇有起色。但是由于崇祯皇帝不断的催促,孙传庭只能率领新慕军队出击,在郏县遭遇惨败,孙传庭战死。

孙传庭的战死,标志着明朝最后一只精锐军队的覆灭,大明帝国失去了最后一个知兵、识将的统兵大将,最终只有覆灭的命运,所以说传庭死,则大明亡矣。


大飞哥爱历史


其实这句评价真的非常中肯,因为就当是大明的情况来看,除了孙传庭挡得住李自成,别人都没这个希望了。

1642年,李自成在河南扩大势力,并且击败了曾经重创自己的左良玉部,当时大明最后的精锐只有三支,一支是守在关外宁远孤城的吴三桂,用兵近五万,却因为受到满清的威胁,半步不敢妄动。孙传庭原来的秦军主力在松锦大战中被全部歼灭(作为大明当时战斗力第二强的军队,秦军在松锦大战中的表现还可以,一度击退镶黄旗的骑兵,最后被围攻全灭),赦免后重新重用,在陕西训练新军数万。左良玉被李自成在朱仙镇击溃后,一路逃到武昌,开始扣截商船,逐步扩大军队,有了军阀作风,基本上不在听朝廷指挥。

一个不能调,一个调不动,所以大明军界唯一的希望就只有孙传庭一人了。其实按照孙传庭本来的意思,只要自己固守陕西,李自成就不敢进攻北直隶。因为李自成在河南根基不深,一旦离开河南,很有可能被孙传庭和左良玉夹击,到时候李自成就有可能功亏一篑。然而崇祯皇帝并没有这点军事觉悟,他觉得李自成就是奔着自己的皇城来的。所以他才不管你孙传庭的治兵方略,也不管你孙传庭的兵是不是新兵,反正你孙传庭不出动就是拥兵自重。然后就是孙传庭没有左良玉那么兵油子,只能奉旨讨贼,最后落得个全军覆没。

孙传庭是大明当时最后的军事人才(南明不算),他一死,大明在中原真心是没了可用之人,崇祯所能等的,就只有末日的到来了。所以电影《大明劫》的名字起得确实合题:传庭死,大明亡;传庭败,大明劫。


火器工坊


孙传庭一生征战沙场死,马革裹尸还。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二字的全部意义。

崇祯十六年,监师孙传庭固守潼关天险,镇守大明王朝的最后一道屏障,与农民军李自成形成对峙。

但是崇祯的催战令一日数发,孙传庭迫不得已,率10万疲惫之师,出关迎战数倍于己的李自成。最后在汝州惨败,明军战死4万余众,潼关失守。

孙传庭率残部向渭南撤退,李自成一路追杀,孙传庭陷入绝境。

面对如潮而来的敌人,孙传庭面无惧色,“持矛瞋目呼狂贼”,勇敢地冲向敌阵,英勇战死。

(孙传庭剧照)

“传庭死,而明亡矣!”为什么后人对孙传庭有如此高的评价?

一,孙传庭是大明朝的擎天柱石。

孙传庭文武兼备,足智多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

万历四十七年,孙传庭中进士,担任永城知县,后升为吏部验封主事及稽勋郎中,因不满阉党魏忠贤专政,辞官返乡。

1636年起,孙传庭开启了他的戎马一生。

他带领秦兵生擒高迎祥。

崇祯九年,孙传庭自荐陕西巡抚,专职负责对付农民起义军。上任伊始,孙传庭自筹粮款,招募兵马,训练出了一支极具战斗力的血性之师—秦兵。正是这只虎狼之师,在其后的历次战斗中屡立奇功。

此时,农民军首领高迎祥准备从汉中进攻西安,受到孙传庭的强烈阻击,高迎祥屡功不下。于是,农民军转道子午谷,准备直入西安。

孙传庭早有准备,在子午谷设下重兵,伏击高迎祥。战斗异常激烈,秦兵勇猛顽强,以一当十,最终全歼农民军,活捉高迎祥,解往北京,高迎祥最终被凌迟处死。

(李自成进京)

他配合洪承畴大破李自成。

崇祯十一年,孙传庭与洪承畴在潼关埋伏重兵,引诱李自成孤军深入,打了农民军一个措手不及,最后李自成带领仅剩的18人仓皇逃窜。

这一战,孙传庭几乎荡平了农民军,取得完胜,将“关中群盗悉平”。

二,孙传庭忠君爱国,忍辱负重,独立苦撑大明江山。

他蒙冤入狱。

崇祯十二年,清军入侵,崇祯下令各路兵马驰援京师。由于孙传庭主张力战,和投降派杨嗣昌及高起潜素来不和,受到杨嗣昌的排挤打压,千方百计阻扰孙传庭入朝觐见崇祯。孙传庭只好告病,崇祯听信谗言,罢免其所有官职,将他逮捕下狱。

在孙传庭入狱的几年中,李自成乘机做大,兵力发展到数十万,占领河南。明朝束手无策,无人能挡。

他忍辱负重,再度出山。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第二次围攻开封,崇祯在无人可用的情况被迫启用孙传庭。

孙传庭以江山社稷为重,又一次义无反顾地扛起了阻击李自成、挽救明朝的重任。

但此时的情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孙传庭一手调教的秦兵已尽数遣散;农民军今非昔比,日益强大;明朝因两线作战,国库早已枯竭。

孙传庭在一无粮饷,二无军队的情况下,苦苦支撑,全力抵抗李自成的进攻,在柿园之役和郏县之战中均告负。

这两场战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直接决定了明朝的命运,并最终导致潼关失守,孙传庭战死。

三,孙传庭是明朝的最后一根柱石。

曾经的崇祯,猛将如云,良才济济。如孙传庭、袁崇焕、洪承畴、卢象升、孙承宗。随便挑出一个,都是能委以重任的大将,他们既能内平叛乱,又可外御入侵。

但是,他们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袁崇焕,遭清人离间,最终被崇祯以叛国罪凌迟处死;

洪承畴,在松锦大战中因粮草不济,被迫降清。

卢象升,在巨鹿大战中同清军激战数月,因杨嗣昌拒给粮草,高起潜不施援手而以身殉国。

孙承宗,以76岁的高龄率家人死守高阳,拒不投降,被多尔衮绑在马尾巴上拖死。

(崇祯自缢而亡)

这些人的死,崇祯难辞其咎。

他急功近利、刚愎自用。不听良言,屡次催战,又无法保障后勤,致使明军陷入绝境。

他用人不当,听信谗言,妄杀忠良,致使忠臣受难,含冤九泉。

当崇祯将自己挂在北京煤山的那颗歪脖子树上的时候,仍然至死不明 ,将亡国之罪归咎于他的臣子:“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张生全精彩历史


明末清初的几十年历史政局动荡、烽火遍地,大明、大西、大顺、大清登政治、军事势力在中华大地上反复博弈斗争,其中大明政权有一位令对手都感到胆寒和敬佩的大人物,他曾差一点就扭转了晚明时期中央失堕、天下分裂的局面,然而最终死在自己人手中,令人喟叹不已。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位被清代修史者誉为“传庭死,则明亡”的传奇人物孙传庭。

孙传庭

孙传庭,字百雅,号白谷,山西代州振武卫(今山西省代县)人。据说孙传庭自小一表人才,聪明机警。孙传庭26岁考中进士,明熹宗天启初年入京任职,担任吏部验封司主事,升稽勋司郎中。众所周知,天启年间正值魏忠贤当政,祸国殃民,胡作非为,孙传庭不满阉党专政,一气之下辞官回乡。

崇祯皇帝即位后,朝局为之一振。崇祯八年(1635年)秋,孙传庭返职,次年主动请缨任陕西巡抚,负责剿灭闯军。此时闯军首领闯王高迎祥自湖广复出,来到陕西,打算进攻西安。孙传庭在榆林建军,号为秦军,坚守西安,高迎祥无法攻克,打算绕道子午谷偷袭西安。孙传庭熟悉历史且治军有方,早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劳。此战激战四天,高迎祥所部溃败,后被俘,送往北京处死。自此,孙传庭为大明消除了一大心头之患。不久,外甥李自成继任闯王,继续率领手下部众转战南北。恰逢此时明廷内斗,孙传庭被遭弹劾。刚愎自用的崇祯帝将孙传庭下狱。

李自成画像

崇祯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移军河南,时河南大饥,李自成利用了饥民的求生心理,招纳了不少流民,所率队伍迅速扩大。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围攻开封,崇祯帝重新启用孙传庭为陕西总督。孙承宗上任后雷厉风行,斩杀跋扈将领贺人龙,接着转战黄河以南,连战连胜。但后来由于后勤问题以及强夺战利品战败,孙传庭败退潼关。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孙传庭升任兵部尚书,坚守陕西。可是在朝廷的催逼下,传庭不得已在八月亲率白广恩、高杰等部10万人出师潼关,同时檄左良玉西上,总兵陈永福、秦翼明分别将河南与四川兵互为犄角。九月,孙传庭在汝州(今河南省郏县)兵败,明军四万余人战死,损失大量兵器辎重。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关,总兵白广恩、陈永福投降。李自成以十万军围攻孙传庭,十月初三,孙传庭战死,年仅51岁。

明崇祯皇帝画像

英雄战死,糊涂的崇祯帝却认为他诈死潜逃,没有给予任何哀荣。同年十月,李自成攻破西安。孙夫人张氏率孙家二女三妾投井自杀,年仅八岁的幺子孙世宁被一老翁收养。清代人编修的《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清廷还为孙传庭追谥“忠靖”。这样能力卓越而忠心耿耿的杰出将领,值得中华儿女永远铭记。

张廷玉等:《明史》

吕佳:《孙传庭经略陕西政策研究》

滕新才:《1643─1644年李自成战略失误平议》

回答者: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个人简介: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长,季我努学社自媒体主编,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采访与资料整理工作。目前研究方向为民国政治史、抗战金融史。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季我努学社


对于孙传庭,我最初的认识,来自于一部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因为这部书,我才发现历史也可以写的很有趣,我知道了有一个叫做当年明月的人,对于《明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狭隘的认知,肤浅的见识

对于孙传庭,记得我小的时候买过一本小人书,里面的内容讲的是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的故事,里面提到过孙传庭等人,当时对于他的印象并不是好,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孙传庭就是个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还亲手把闯王高迎祥抓住,并送到了京城千刀万剐。打的李自成东奔西逃,无立锥之地,这样的人真是罪大恶极。





文官出身,勇于担责

但是现在的我和小的时候,对待同样问题的看法却有了不同的认识。孙传庭富有谋略,本来是文官出身,因为不满魏忠贤弄权,选择了辞官回乡,而不是和阉党同流合污。后来崇祯继位,阉党被剪除了,孙传庭又回到了朝廷,出任顺天府府丞。


崇祯九年的时候,孙传庭主动请缨担任陕西巡抚,如果是一般地方的巡抚,大家可能会认为封疆大吏是个肥差。可陕西这个地方没有人愿意去,因为这里农民军闹的最厉害的地方,到这个地方担任领导,搞个不好就要人头落地。

锤炼秦军,击败闯王

不过孙传庭一届文官,却有很多武将都没有的勇气,在没有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欣然赴任,并在陕西榆林这个地方组建了自己的部队,大家都称之为“秦军”。就是这样一支杂牌军,在孙传庭的手里,变成了让农民军闻风丧胆的部队。


闯王高迎祥就死在了孙传庭的手里,他践行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率军从子午谷进军,直取长安。孙传庭在子午谷黑水峪设伏,以逸待劳,一举击溃高迎祥的起义军。

因此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之谋,是有考虑的,此计过于弄险,因此用兵谨慎的诸葛亮才不用魏延之谋。

主和当道,蒙冤入狱

孙传庭在击溃高迎祥之后,有击败了多股起义军,他和洪承畴设伏,让李自成的部队全军覆没,几乎彻底消灭了李自成。但是后来因为和主和派的杨嗣昌不和,在这个时期,杨嗣昌把秦军留在了京师,说是要保卫京城。



孙传庭坚决反对,认为这样做会让农民军在陕西做大,导致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但是杨嗣昌认为孙传庭故意和自己为难,通过崇祯帝,把孙传庭关进了大牢。

最后的王牌,最后的希望

不久之后,李自成的部队发展到了十几万,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局面。这个时候,杨嗣昌已经死了,崇祯帝又启用了孙传庭对付农民军,可为时已晚。


农民军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孙传庭知道,这个时候不能力敌只可智取,对于双方来讲,需要的都是时间。

可崇祯帝没有给他时间,在潼关一战,孙传庭被李自成击败,自杀身亡,大明王朝失去了最后的王牌。因此才有了“传庭死,则明亡矣!”的说法。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清人写《明史》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有意思。

在写明神宗朱翊钧的时候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在写袁崇焕的时候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在写孙传庭的时候则说:“传庭死,而明亡矣。”

在写朱由检的时候,则不谈他对于明朝亡国的影响,只说两字:“明亡。”

明朝亡国究竟是亡于朱翊钧还是亡于朱由检?或者说明朝亡国的主要责任人究竟是朱翊钧还是朱由检,或者朱由校?这点我在这便不作探究了,以后有机会再作细说。《明史》对于孙传庭的评价,几乎与对袁崇焕的评价相同,孙传庭又为何能得清人如此评价呢?



首先看看孙传庭的死:

袁崇焕是因为曾经在没有经过朱由检同意的情况下派人与后金议和,遭到朱由检的猜疑,然后又有后金的故意离间,让朱由检彻底失去对袁崇焕的信任,最终落得个被凌迟的命运。当时的袁崇焕在辽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袁崇焕死后导致辽东防线基本崩溃,同时因为清朝需要标榜自己得国最正以及正统地位,因此袁崇焕得了很高的评价。袁崇焕没有死于沙场,而是被自己人陷害,这点被清朝利用并制造社会舆论以炮轰明朝君臣。

那么孙传芳呢?他是怎么死的呢?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兵围开封城,朱由检不停催促孙传庭领着那帮新兵蛋子出师解围,在开始的时候,孙传庭确实因为高明的战略战策取得首胜,李自成部丢盔弃甲溃败而逃,然后孙传庭部则是忙着捡战利品。然后李自成以此为机领着兵反攻过来,结果将正忙着低头弯腰捡东西的孙传庭部打得找不着北了,孙传庭败退陕西并打算据守潼关,以拱卫京师。孙传庭在陕西招兵买马征粮,并因此损害了当地的既得利益集团,从而遭到诬陷:孙传庭不想平定叛乱了。

崇祯十六年,我们可以称呼孙传庭为孙督师了。皇帝朱由检仍然不停地催促孙督师出兵,对于这次出兵的结果,孙传庭已有预料:回不来了。孙督师虽说是仓促出兵,可是仍然打得李自成仓皇而逃。然而,在李自成将败的时候,一场将会连续下七天的雨却救了他。更糟糕的是,孙传庭部断粮了!此时的李自成部则成了哀兵,语云哀兵必胜,果不其然,李自成反败为胜,孙督师轰轰烈烈地战死!不过,朱由检当时怀疑孙传庭并没有战死,可能是逃跑了,因此连谥号都没给孙传庭。

袁崇焕是遭到猜疑而被朱由检处死,孙传庭则是为国战死却遭到朱由检的质疑,因此清人便说了,你们看看,你们看看,朱由检是不是应该接受批评教育,袁崇焕和孙传庭是不是应该得到赞美和表扬?



清人评曰:孙传庭死,则明朝亡矣。

朱由检否定的,乾隆要肯定,比如袁崇焕和孙传庭,朱由检不是不相信孙传庭是战死的吗?乾隆偏偏给孙传庭追谥:忠靖。当然,我认为孙督师肯定当得起这个谥号,只是这个谥号不是朱由检给的,而是乾隆给的,那便有点讽刺了。

那么清朝为什么会说,孙传庭死了,明朝也就亡国了呢?在说这句话前,他们还说了句:“传庭死,关以内无坚城矣。”这句话看似是在说孙传庭死后,潼关失守,明军从此没有坚城可守了。实际上则是在说,孙传庭死后,明朝政府便再没有可用的将领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崇祯十二年,洪承畴降清;崇祯十四年,祖大寿降清。这时候的明朝确实也没有可以撑得起场面的将领了,可是岌岌可危的明朝想要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却必须依靠武将,而不是经常耍嘴皮的文官。

孙传庭可以说是最后支撑着明朝继续运转的一位大将了,因此在孙传庭死后,没有了可用的将领的明朝既挡不住李自成,更挡不住越来越强势的清朝,所以明朝必将亡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